走出“洼地”走向海洋
2005-04-29赵志凌
赵志凌
摘要:与山东相比,江苏的海洋经济战略位置不够突出,开发层次和效益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思想观念上的因循守旧和开放、创新意识不强。加快江苏沿海经济的开发,应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港口建设为突破口,处理好港口、产业园区与城市的关系,港口与腹地的关系,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关键词:海洋经济;沿海开发;战略;规律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5)08/09—0046—04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是因为参照点改变了。最近,我们到山东省日照、青岛、潍坊等沿海城市考察归来,也有了一些不同的视角和新的参照点。作为我国经济大省的江苏,其沿海地区却恰恰成了经济发展的“洼地”,这多少会让我们有点急切的心态。借鉴山东沿海数市的发展经验,比多少、道得失,比快慢、知进退,对于加快江苏沿海经济的发展不无启示意义。
一、突破战略
在世界版图上,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与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海,以海洋为纽带的经济建设带来了沿海地区的发展。山东历来重视沿海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并于1992年开始实施“海上山东”战略。经过10多年来的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山东国民经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2004年,该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2130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依托沿海等8个主要城市,山东2000年又提出构建“半岛城市群”、“环黄海经济带”,以青岛和济南为“龙头”,促进地区资源整合与共享,增强区域竞争力。山东的思路很明确,就是要充分利用和放大沿海优势,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极。
应该说,我省也是注重海洋资源开发的,早在1991年就提出了发展“沿海、沿江、沿东陇海线”的“三沿”战略,1996年又提出“海上苏东”工程,致力于发展海洋产业。多年来,沿海各市、县在海洋经济的开发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不少进展和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目前,我省沿海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初步完善,滩涂开发取得可喜成果,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沿海湿地得到有效保护。2004年,连云港、南通、盐城等沿海三市海洋产业总产值664亿元,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但从总体来看,我省沿海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沿海经济带发展还不够快,贡献份额不够高,近年来甚至呈下降趋势。与山东等沿海发达省市相比,我省沿海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平均水平还有明显的差距。2003年,我省沿海经济带每平方公里的GDP只相当于山东沿海经济带的1/5、广东的1/6、浙江的1/4。2004年,我省海洋产业总产值列全国12个沿海省市第8位。从中可以看出,我省沿海发展相对落后,客观上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洼地”,与江苏经济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过去我们的沿海战略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没有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有关,以至于沿海三市被边缘化了。我们以往海洋经济的发展思路,无非是开发沿海滩涂,发展种养殖业,以销售鲜活水产品为主。这样做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开发层次低、产业结构层次低、产值和效益也低。
在实践中,我省的发展战略过于突出了行政区划而忽视了经济区划,较少考虑到经济区域的问题。南通被列入“沿江”,连云港被划人“东陇海沿线”,而具有区域特色的“沿海”则被“肢解”了,“三沿战略”事实上变成了沿江、沿东陇海线的“二沿战略”。在沿江战略紧锣密鼓实施的时候,沿海还在不紧不慢地走着自己的路。南通市近年来虽然发展迅速,招商引资的成绩脱颖而出,可算起来还是沿江开发的功劳,记不到沿海开发的账上。
江苏通江达海,区位优势明显,沿海3市占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3市共拥有占全省35.6%的土地面积、27.6%的人口;位于亚欧大陆桥的龙头和长三角的龙头之间,处于“二龙戏珠”的位置,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得天独厚的。这样的位置,可以接受并呼应当今中国最富活力和实力的经济体的辐射,并将这种辐射向广大北方及西部区域传递、扩散。而且,从江苏整个生产力布局来看,南北横向经济带之间缺少纵向的沟通和链接,亟需沿海地区尽快成为新兴的“崛起带”,承担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促进与上海、东北亚乃至全球的合作和交流。
海洋不是我们的屏障,而应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应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融入全球产业链的视野,以畅通江苏出海口、减弱对上海港的依赖、把握竞争主动权的战略,来谋划江苏经济未来发展的竞争优势。山东的同志说:“下一步中国沿海的发展,谁抓住了港口,谁就把握了未来。”此言不虚。有关研究表明,不同时期某个区域对外联系都会有一个主要通道。古代的主通道是江、河,近代的主通道是沿海,现代及未来的主通道是远洋,而走向远洋及世界的门户就是海港。所以,我省必须更加突出沿海战略的现实地位和未来意义,开发利用好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港经济,并以此为据点,推动沿海经济带建设,为江苏赢得下一轮发展争创新优势。
二、更新观念
在江苏,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我们的建港条件比不上山东。山东海岸线长达3100多公里,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其中基岩海岸约2000公里,可建深水泊位的天然港址是全国最好的,有16处主要港湾和51处可建深水泊位的优良港址。江苏海岸线大约只及山东的三分之一,沿线大小港口众多,其中发展前景和建港条件较好的有14个,包括3个一类口岸;滨海、大丰、吕四、洋口等港口能建5万吨级以上泊位;其中的洋口,据专家考察,一般水深达17米,可以建10—20万吨级的世界深水大港。应该说,大自然对江苏还算恩赐——毕竟我们还是沿海省份。不过与山东相比,还是看出了差距:2004年,山东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1亿吨,同比增长19.5%,位列全国第4;外贸吞吐量居全国第2位,仅次于上海港。而江苏海港的货物吞吐量为1.7亿吨,虽同比增长约15%,但在全国沿海省市中仍居于中下游水平。
诚然,江苏和山东在海岸线、港口数量、发展基础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比如,青岛的区位和经济优势,江苏沿海无城能及。不过,连云港市和日照市却有相当的可比性。连云港海岸类型齐全,有江苏最好的基岩海岸,从基本的建港条件来说,不比日照差,有的地方甚至还好一些。但两地发展的现状是:2004年,日照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已经超过连云港,并把连云港挤出了全国沿海港口前10位之列;日照的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也都已赶超连云港。一个建地级市才15年、几乎是白手起家的“邻居”,却在短短几年内出乎意料地迅速崛起,还争得了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位置,大有后来居上的发展势头,这让连云港人感到了压力。
另外还有一个深感压力的地方。同为全国首批沿海14个开放城市的南通市,1984年时,经济实力还比宁波市高出25%,港口吞吐量是宁波市的2倍多.而20年过后的今天,情形已经颠倒过来了:宁波市的经济实力比南通市高出76%,港口吞吐量是南通市的2倍多。现在,长三角港口群呈现南移的趋势,上海两翼之北翼——南通港的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
我们不禁要探究:江苏的港口城市在与山东、浙江一些港口城市横向比较的天平上纷纷翘起,显得发展还不够快,原因何在?
观念和机制应该是首要因素。山东人敢想敢干、团结进取,勇于实现超常规发展。为了同一个发展目标,山东省上下同心,形成整体合力;思路开阔,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突破旧体制旧思想,迅速做大做强。调查中,以海尔、海信、双星等大企业和名牌集群为特征的“青岛现象”,连续4年实现翻番增长、2004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的潍柴动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日照市近年来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山东省前列,给了我们三点突出感受:一是发展思路明确。日照市牢固树立港口的核心战略资源地位,将港口建设与港口经济摆在事关全局的突出位置。二是锐意改革创新。2003年顺利完成日照港、岚山港两个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的联合重组,成立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推行政企分开,理顺港口管理体制;推进港口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仅一年半的时间,在市政府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就使港口总资产从36.7亿元增加到近70亿元。三是发展理念新。日照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核心工程来抓,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连云港的发展战略虽然与日照在许多方面是英雄所见略同,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问题是,两家毗邻而居,日照醒得早、干得快,自然就取得了主动地位,把握了发展的先机。
发展环境也是一大因素。当然,这里所说的环境是具体的,也是综合的,既包括自然条件和配套基础设施等“硬”环境,也包括人的素质乃至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等“软”环境,这中间,同样渗透着观念的影响。就拿山东潍坊市和我省的盐城市来说,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市人口、面积相近,沿海地区都属于滩涂型海岸,自然资源都比较丰富,在港口资源方面,盐城还要优于潍坊。但近年来,潍坊市积极实施沿海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海洋经济,迅速拉开了与盐城市的距离。一方面,潍坊市大力发展主体工业,注重挖掘并发挥沿海资源优势,原盐和盐化工以及海化开发区发展较快,已在国内乃至亚洲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下决心开工建设海港,围海筑坝,科学设计,打通了潍坊的海上通道。现在,潍坊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总量上都超过了盐城,发展速度也比“九五”期间更快于盐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锐意进取,不等、不靠、不畏难的精神,有条件就用好用足,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再拿日照市来说,他们提出争取在2007年建成亿吨大港,这要比连云港的规划早了3年时间。日照市还放言,他们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是连云港了。这中间,我们看到了山东人干事业的那么一股豪气与干劲。当然,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理性分析上,我们还是看好连云港,并且认为,连云港的后劲足,加快振兴大有希望。因为,连云港在江苏的位置与日照在山东的位置是不一样的。连云港基础好,品牌响,腹地广,一根中国“金腰带”将它和亚欧直接串联起来。目前,连云港经济及城市发展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在集装箱运输方面已经显示出一定优势,去年攀上50万箱新台阶,增幅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今年将直指100万箱。如果说,过去连云港由于思想观念因循守旧,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一度错失了发展机遇,那么,现在发展思路明确了,干部和群众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加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支持,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它没有理由不发展起来。况且,我们已经听到了连云港疾行的脚步声。
三、遵循规律
港口是什么?过去在许多同志的眼里,港口无非是装装卸卸的地方,这是一个认识误区。长期以来,我们对港口功能的认识停留在初级水平上,把港口发展与产业发展割裂开来,港口与城市也成了“两张皮”,“酒肉穿肠过,油水留不住”。甚至有人还以为,只要建设好港口就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其实,这些认识都不符合海洋经济的发展规律。
事实上,要论建港条件,山东省最优越的是日照,但大型港口城市却是青岛和烟台;上海之所以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由于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是金融、物流中心。这就说明,港口城市发展一定要有工商业作支撑,不发展工商业,只发展港口,在世界范围内都找不到成功的例子。宁波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企图凭借其优越的建港条件赶超上海港,但是,产业基础的薄弱最终使它壮志难酬。
当外地纷纷以港口为载体,临港工业蓬勃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增长极的时候,我们才蓦然发现,虽然江苏也提出过“以港兴市”,但只顾了抓农业及服务业,偏废了工商业发展,结果港口没能进一步做大,城市也没能快速发展起来。
江苏是海洋大省,在近千公里的海岸线上,港口、滩涂、矿产等海洋资源的综合指数居全国第4位。守着这样一个宝库,真应该有一个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光荣与梦想”。
我认为,加快江苏沿海经济的开发,一个总体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海洋经济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综合利用,促进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抓好一个核心、一个突破口,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个核心”是产业发展。江苏沿海经济的薄弱,关键是产业相对薄弱,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核心是发展产业,其实质是加快工业化。要坚持科技兴海,发展海洋科技,提高种养殖业的附加值和深加工能力,加快海洋特色产业发展。港口城市要以海港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特别是能源、化工、机械、林纸等大用水量、大进大出的工业。经验表明,临港工业是当今世界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首选产业。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的日本和韩国的快速发展,其共同特征之一便是大量兴建临港工业。譬如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港口为依托,大力发展重化工等基础工业,兴建钢铁、石化、机械、汽车、造船等工业基地,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重化工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产业的发展也包括积极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第三产业促进工业和城市的兴旺,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结构。
“一个突破口”是港口建设。港口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融入全球经济最直接的门户。江苏发展要减少对上海港的依赖,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出海口,大力建设自己的国际性大港;同时,以港口建设带动沿海经济带的发展。现代港口的功能,已经从第一、二代的运输、配送中心,发展为第三代的物流中心。要
以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完善港口功能为目标,通过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加大投入力度,打造工业港、贸易港、信息港和综合港,使港口成为江苏沿海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节点,并且连点为线。以线带面,带动苏中、苏北乃至全省的发展。
“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港口、产业园区与城市的关系。这三者实际上应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所以必须坚持以工兴港,以港兴市,港城一体,统一规划建设。现代港城发展要体现两个层面的关系:一个层面是在功能上,要实现工业、商业、运输和就业、文化等经济社会的港城互动;另一个层面是在地理空间上,要实现港城相融。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开发港口的城市经济功能作为提升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鹿特丹、洛杉矶、神户、新加坡、高雄等城市,不仅是世界著名的航运中心,也是著名的经济中心。在这三位一体的关系中,产业是主体,临港产业园区要发挥重要载体功能。从国际上的一般规律来看,沿海港口城市加快临港产业区的规划建设,是生产力优化布局的主要趋势之一。例如在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其生产力大多重点布局在沿海港口城市。
二是要处理好港口与腹地的关系。当今世界,“港口一腹地”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一方面,我们要加快港口建设,发展临港经济,通过便捷的交通网把港口与腹地连接起来,形成互动效应。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广阔的腹地资源,加快港口经济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现代港口已经从单一向腹地向周边共腹地发展,从陆向腹地向海向腹地发展。就是说,现代港口所面对的是全世界这个大腹地,“有港口,就等于有煤矿、粮仓和油田”,全球资源都可以成为它的“腹地”。要通过资源流通与配置,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群、临港产业带以及现代服务业,加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
三是要处理好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海洋经济发展要从实际条件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强科学规划,综合利用和发展港口、工业园区、城区、滩涂开发区、湿地保护区、旅游度假区等功能区域。过去,我们往往盲目地发扬愚公移山、人定胜天的精神,对一些资源肆意开发,结果是得不偿失,反而破坏了资源环境。现代海洋资源开发的理念,就是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利用,最终达到既有巨轮穿梭,又有渔船撒网;既有工厂林立,又有麋鹿栖息;既有荒岛与杂草,又有游人漫步金沙滩,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研究室经济处)
责任编辑: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