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城市:新燃报业同城战火

2005-04-29徐向明

传媒 2005年9期
关键词:办报大城市报业

徐向明

中国报业市场大门洞开,报业“同城战”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西安等大城市激情上演;而今,一个新的趋势日益凸显——“同城报战”之战火,正在迅疾燃向中等城市,原本相对平静的中等城市报业市场,陡然间“云也涌、风也吼”,成为中国报业同城战的“第二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大城市发生的报业同城战,中等城市同城战的报纸数量更多、争战规模更大、市场更为复杂,对中国报业未来发展走向和格局的影响会更巨大。

报业大腕

纷纷“下嫁”为哪般

中等城市发生同城报战,无一例外是由于有了“入侵者”,而“入侵者”的主角儿,都是来自大城市的报业“大腕”。

大城市的报业“大腕”,为何纷纷“下嫁”、抢食中等城市的报业市场?其“诱饵”主要有如下三个:

一、中等城市是报业“大腕”扩张发展的“新大陆”

经过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征战,大城市报业的竞争格局,逐步从“诸侯混战”走向“几足鼎立”、“几强对峙”。纵观全国,大城市的“同城报战”处在一种“胶着状态”,谁都无法实现“独霸一方”、“一城一报”。

在大城市,报纸在低价发行、亏本发行,看报有奖、订报报款全部返回……惨烈的竞争,使“报业市场饱和论”甚为流行。尽管也有很多人对这一“饱和论”予以抨击,但大城市报业市场的大开发、大扩张、大发展,或者说是“大瓜分”、“大割据”,显然已经告一段落。大城市的报业市场,仍有新的进场竞争者、挑战者,但他们进入市场的“门槛”已经“抬”得很高,而且其作用市场的“重心”已是对市场的重新分割,而非新的开发。

中国幅员辽阔,中等城市星罗棋布。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中等城市活力迸发,经济迅猛增长、城市化迅速提升、人口激增,而报业也依托于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苏州为例,2004年户籍人口达到60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500亿元,人均达到5万多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百亿美元。苏州日报2004年的广告额首超亿元。

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市场开发。在大城市报业“大腕”闯入以前,中等城市报业总的来说缺少竞争,办报水平相对落后。垂涎于中等城市报业市场的大城市报业“腕儿”,于是一边执着于大城市报业市场的“苦斗”,一边争先恐后抽身进入中等城市开发新的报业市场,实现新一轮的扩张。

二、报纸地域性经济愈益走强

报纸在新闻内容、办报特色、广告吸纳等方面的地域性,呈现加速走强的趋势,一个城市的报纸,要想拿到另一个城市的广告,“难于上青天”,这让整天把“全球化”放在嘴边的人大跌眼镜。我们可以看到,以报业利润、报业经济而论,许多区域性的城市报纸,打败了面向全国发行的报纸。

众所周知,广告堪称现代报业经济的“命脉”。报业的各类广告,包括商品商业广告、房地产广告、医药医疗广告、教育广告、娱乐活动广告等等,皆呈现“本土化”、“本城化”的特征,报纸广告只作用于报纸所在某个城市的读者,对于其他城市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隶属新华日报报业集团的《扬子晚报》,堪称中国晚报翘楚,其最高发行量达200万份。排名世界日报发行第21位。从发行市场的分布看,大本营南京与外地基本各是一半,可是,落袋的广告收入主要取自南京,在江苏、安徽两省近20个中等城市,发行“只赚吆喝、不赚洋钱”。

“要拿到他们的广告,就要到他们那里办报”,一些报业大腕的具体表现就是进入一个个中等城市“跑马圈地”。

三、增添自身发展动力和活力的战略抉择

中国目前已成立的40多家报业集团,都集中于较大区域的中心大城市,都集聚了相当数量的人才、管理、资金等报业资源。以人才而言,经过这么些年报业大战的洗礼和历练,一批熟悉现代报业市场、了解报业发展规律的人成长起来,他们有在市场摸爬滚打的经验,有打拼新事业的强烈愿望,这样的人才,在许多尚未经历报业大战的中等城市,还非常缺乏。由于目前大城市的报业生态,已经处在“紧运行”之中,资源集聚,但其能量却难以充分释放。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报社和报业集团有40%的资源被闲置,甚至是浪费。

对于大城市的报业集团而言,进入中等城市开辟新事业,“人引人、钱生钱”,对于集团资源是又一次大整合、大盘活,可以让“闲置资源”“多余资源”释放能量,促使资源效益向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压下来”与“迎上去”

大城市的报业大腕“下嫁”争市场,“来势汹汹”、“财大气粗”,有时竟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然而,中等城市“本土”报纸亦不可小觑。

在中等城市,本土报纸一般就是当地的党委机关报。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地市级党报形成举办晚报的风潮。晚报叩开读者之门,同时也叩开财富之门,近些年,大多数中等城市晚报的发行、广告,几乎都是逐年上升,“小报养大报”(亦即晚报养党报)的报业经济格局在许多地方形成。

当大城市的“同城报战”战幕拉开,中等城市的报纸并不仅仅是做“看客”,有识之士判定:大城市报战的尘埃若是下落,中等城市报战的烽烟必起,他们对大城市报战的发展态势极其关注,对大城市报战的实战经验非常注意学习和借鉴。

2003年,全国开展声势浩大的报刊治理整顿工作,近300家县市报被取消,尽管主管方的种种文件,规定各级各类报纸“不得趁报刊治理整顿之机扩大发行”,但现实情况是,地市党报对这一举措极为敏感,他们与省城报纸暗中“较劲”,争抢县市报关停空出来的市场。地市党报普遍采用的手段,是出版县市专版(大多数是违规之举),成立县市记者站,大幅度增加地市党报在县市的发行指标,加大力度开发县市广告市场。最终,他们依仗政治、地缘的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将这次报刊治理整顿的“副成果”收入囊中。而一些省级党报,在这次市场争抢中“颗粒无收”。

在种种暗中“较劲”之后,正面遭遇战终究不可避免。显然,经济发展比较快,城市化、开放度比较高的中等城市,首先遭遇“外来侵入者”的市场拼抢。从全国来看,那些除了省城之外的“副省级”城市、发展最好、最快的城市,现在都已经一一进入“同城报战”时代。

中等城市的本土报纸,其竞争力的基点和源泉就是“本土”,本土政治、经济、文化的认同和支持,本土读者的精神和感情维系,本土市场的熟稔和经年的经营和开发,是外来报纸一时不可比的。事实上,面对强势报纸的纷纷进入,中等城市的本土报纸没有一个“放下武器投降”的,他们都在作出积极回应。

以战略观之,中等城市报纸采取的应战之策有:①办新报,通过种种渠道,获取新的报纸刊号,举办新的报纸,比如在原有党报之外,新办市民报,或新办细分市场、差异竞争的报纸,增扩新闻和广告载体,前沿出击,堵截对手,护卫母报,削减竞争对手的竞争力量,阻止其强势进攻;②改老报,通过不断的改版,把机关报推向市场一线,融合新老功能、内容、读者,巩固主报在当地媒体中的权威地位,增强其在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③做强报,施展手脚,发挥所长,“以强对大”,千方百计谋求区域优势、地域强势,遏制大报对本地市场的入侵。

在广东,佛山有“广东第三城”之誉,广东三大报业集团进入该市,都创办了周报形式的“佛山版”,争夺佛山读者和报纸发行、广告的市场。面对被报业大腕日益瓜分的本地市场,佛山的报纸经过整合,于2003年12月28日成立了佛山日报传媒集团。集团成立后果断采取一系列举措,致力打造“珠江报系”:2004年5月13日,整合《南海日报》、《佛山晚报》资源,创办都市类综合性日报《珠江时报》,结束佛山缺少都市类综合性日报的局面,凸显对本地新闻精耕细作的雄心;7月28日,由《顺德报》更名的《珠江商报》正式挂牌,以“立足顺德,辐射佛山以及泛珠三角”为宗旨,应对外来的竞争者。主报《佛山日报》一年中三次扩版,加大新闻信息量,新闻报道从“宣传本体”走向“新闻本体”,并通过扩大版面,把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副刊纳入其中,使报纸向综合性、全方位发展,成为一张新型的地市级党报。

报战、与强手接招,使中等城市报纸开始出现一批思想敏锐、市场意识强、敢打硬仗的领军人物。长期市场垄断所形成的“独食”心态,逐步被主动参与竞争的姿态所代替,他们都感到:“狼”终于真的来了,消极躲避是躲避不了的,只有“与狼共舞”,像“狼”一样强壮、像“狼”一样去竞争,自己才可能得到生存和发展。

“正规球”与“擦边球”

不可否认,大城市的报业腕儿到中等城市“抢食”,“最大的困难”在政策层面。

大城市报纸到中等城市办报,包括省属报纸到省辖城市办报,属于“异地办报”。这对传统的“四级办报”体制,是极大的冲击。主管机构在政策推进方面,仍是“摸着石头过河”,允许条件成熟的报业集团和报业主体进行试点。

省级报业集团“正规发球”,走出省城到省辖市办报,已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半岛都市报》是山东大众日报报业集团1999年8月在青岛创办的第一张都市类晨报,报纸创办以后,发展业绩斐然,2004年发行达到90万份,广告收入过4亿元。其在青岛的发行站有60多个,报纸销售点5000多个,自称其在青岛报业市场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以办报为主业,该报还在青岛当地发展广告信息、印刷发行、旅游餐饮、物流配送、地产开发等多种产业,拥有半岛都市大酒店(投资近两亿)、青岛泉心矿泉水有限公司、崂山绿茶公司等一系列子公司。

辽宁日报报业集团在大连创办的《半岛晨报》、在鞍山创办的《北方晨报》,也同样获得较大成功。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的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利用报刊整合的相关政策,将地市级宿迁日报和6家县级报纸纳入麾下,顺理成章地将报业发展布局到市县。

大城市报纸到中等城市办报,在人才、资金、报业体制和机制、报战经验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刊号资源紧缺、主管机构对于异地办报政策从紧,更多的急欲到中等城市发展的大城市报纸,难以得到“正规发球权”,在这种情况下,违反政策规定大打“擦边球”的现象便普遍地产生了。

这类“擦边球”形式非常多样,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致归纳,主要形式有这样几种:

(1)创办地方版——大城市的报纸在发行所覆盖的中等城市,分别创办“地方版”,这些“地方版”既刊登当地各类新闻信息,同时也刊登地方广告信息。按照新闻出版的有关规定,一张报纸举办地方版,其地方版的发行量必须与整个报纸的发行量相一致,不得单独在发行覆盖的某一局部城市编辑、印制、发行“地方版”。但是,如果照此办理,纸张成本必然巨大,而且一城市的“地方版”,对于其他城市毫无意义。于是,许多报纸便违规操作,用只在当地发行的“地方版”,打当地的市场。

(2)创办地方广告信息版——某省一强势都市类报纸,利用其在全省各个市、县报纸发行的优势,在各个市、县物色人才,举办直接针对某个市、县的“广告信息版”,这些“广告信息版” 有与强势报纸不同的正式刊号(一个刊号之下,举办各地的广告信息的“地方版”,即所谓“一刊多号”),但其报纸开张、版面与强势报纸完全类同,即表面上独立于所发行的强势报纸,但实际上以“免费纸”的形式,跟着强势报纸在当地发行,“借势获利”。此招非常有效,一些地方的县市报撤消后,原来的广告信息人员,依靠这张“虎皮”又重新拉起队伍,为大城市的强势报纸效力,个人也有不菲的收入。

(3)广告换版——有的报纸玩“狸猫换太子”的把戏,直接以广告换版的办法,追求广告收入增加。比如大本营所在大城市的楼宇广告,到了某一中等城市,就变成了中等城市的楼宇广告。

与大城市同城战各个报纸“各自为战”完全不同,在中等城市发生的同城战明显存在“两大阵营”,一是“外来入侵者”,一是本土报纸。对于本土报纸,他们的力量不仅在于自身,更在于不同中等城市的战略联盟。在大城市报业大腕纷纷“下嫁”,中等城市“同城报战”一触即发之际,一省之内,中等城市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往往自觉地结盟、“一方有火,四方响应”,“举火为号,一呼百应”。

针对大城市报纸争抢中等城市报业市场大打“擦边球”的行为,中等城市的本土报纸,以现行的新闻出版法规为“尚方宝剑”,不断向主管方告发和“上访”,“依靠”新闻出版政策联合给予阻击。而打“擦边球”的报纸,也自知“理亏”,一方面竭力与主管方搞“关系”,一方面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你抓得紧一些、我收敛一些,你放松一些、我就放开手脚“偷食”。

“看得见的手”将欲何为

如前所述,正在中等城市展开的报业“同城战”,是对中国报业发展旧格局、旧模式的极大冲击。它的发展动态和走势值得关注。

中国新闻媒体迈出市场化、产业化的步伐以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日益发挥作用,市场化改革的种种举措,日益打破传统新闻体制下形成的市场壁垒,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不仅报业和其它媒体相互之间竞争,而且发展为多媒体复合竞争和跨地区、跨行业媒体间的竞争。竞争加速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程,促进了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

中国报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已经不可逆转。垄断是落后的,竞争是先进的。充分而良性的竞争,能够激活市场、做大“蛋糕”、实现多赢。以此看,中等城市新燃报业同城战火,是中国报业发展和改革的必然结果,中等城市报纸竞争主体增多,比谁的报纸更好看、谁的报纸对于读者服务得更好、更周到,报战在新闻竞争、版面竞争、人才竞争、广告竞争、发行竞争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展开,对于中等城市报业市场的开发和做大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推力,能够极大地促进中等城市办报水平和报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从另一个角度看,新闻传播事业领域的改革与整个社会改革一样,改革愈是深化,矛盾愈加显现。由于中国报业体制改革尚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未来报业究竟要形成什么样的格局,什么样的报纸主体成为报业市场的主导,报战各方利益如何平衡……,都有待改革的进一步探索。报业市场竞争中所显现一些非理性行为,需要宏观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加以正确的调节。

中等城市正在发生的“同城报战”,实质是急欲到中等城市扩张的大城市报纸,与中等城市的本土报纸这两股力量的搏弈。与大城市“同城战”相比较,中等城市更大面积、更大规模的“同城战”,也预示大面积、大规模的利益冲突。这中间,还必然牵涉到地方不同级别政治力量的参与。

对这一新出现的趋势,政策制定者应及早介入,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结合中国报业体制改革的大目标,进行连贯思考,强化政策规范和政策导向。

显然,对于中等城市的“同城报战”,不能用一种模式、一种思路去“硬套”、“硬扭”,政策方应当顺应经济、社会、政治改革的潮流,以前瞻的视角、开放的胸怀,鼓励市场竞争,鼓励有能力对于报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者。因为报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是让中国报业走上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路子,最大程度地满足时代需要和读者需求,同时,报业自身能够做大做强,形成能够与世界报业巨头竞争的能力。

猜你喜欢

办报大城市报业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大城市里的小象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办报真头痛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
青岛报业整合透视
院报的制胜要素和办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