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七剑》与《世界大战》同时“战败”

2005-04-29马若芸

新闻世界 2005年9期
关键词:世界大战徐克斯皮尔伯格

苏 度 马若芸

《七剑》一出,恶评如潮,

而少有人知道的,

在8月下旬登陆中国的

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世界大战》

也被人评为“非常失望”,

两大重量级导演在这个夏天,

同时遭遇滑铁卢,

这绝不是巧合,

其中实在“别有深意”。

徐克只差一步

“人物苍白,故事简单,主题不清,服装不靓,对白牵强,情感突兀”,这是近段时间媒体上批评《七剑》常用的话。

实际上,以上问题的“反面”恰恰是徐克的长项,不用多举例,一部《新龙门客栈》就能把以上批评都“淹没”,那么,在《七剑》中出现那些问题,应该不是徐克功力不够。

三个小时的长度,徐克显然要构建大师级的史诗作品,更重要的,这是《蜀山传》后的徐克,是《蜀山传》票房以及口碑失败后再次自我证明的作品,这种精神气质不同于张艺谋拍《十面埋伏》的再创辉煌,后者心态轻松(错在过于轻松),徐克则有些”紧“,许多人惊讶于《七剑》整体氛围的浓厚压抑,惊讶于其黄黑灰的基本色调(这与他以往影片色调截然不同),这是他当下心态的反映,可以不夸张的说,这是一个受挫后的徐克在内心阴影下的一次挣扎奋起之作。

只是他没有把这种矛盾最后表现为影片张力,实际上,如果仔细看,片中每个人物都在各自环境里挣扎,有人在过去的罪恶与现实的赎罪中挣扎;有人在报仇与宽容中挣扎;有人在爱与“不得”中挣扎,有人在信任与怀疑中挣扎,甚至连大魔头风火连城都在“孩子的纯真与长大后的“狠毒”中困惑。

从某种意义说,片中人物几乎是人生百态各种挣扎的全景,但是人物太多了,太多了,实在是太多了,多到每个人只能蜻蜓点水,多到都呈现一点,却又觉得有点牵强,这也不是功力问题,是选择的问题,制片方说篇幅所限,说如果看了三小时的完整版就都理解了,换句话说,许多“文戏”被徐克最终剪掉了。

他还是钟情于绚丽的武打,他还是没有让自己的片子再文一点,只差一步他就突破了自己,但那样也许就不是徐克。

他停住了。

另一个“有趣”的缺点是主题模糊,不知道徐克要说什么?实际上,武侠电影因为太“类型”了,到现在已经面临主题的困境,即:它到底能说什么?

武侠精神、江湖险恶、身不由己、儿女情长、个性张扬,所有这些都说烂了,甚至连“天下”都让《英雄》说了,还说什么?

一个几乎没有新主题的电影如果演上两个半小时,结果可想而知。

不是说武侠已经到了绝境,而是说到了瓶颈,而徐克撞上了。因此在片中徐克几乎是在一个简单故事里让所有人说着格言式的字句。像极了一部武侠人生教育片。

斯皮尔伯格“爱上自己”

同样的问题几乎完全出现在斯皮尔伯格的新片《世界大战》里,惊人的巧合。

斯皮尔伯格,这位犹太裔的大导演总是在他的影片中反映浓重的危机感和对人类未来的灾难性预测。在经历了许许多多这种灾难惊悚片的成功后,这种一层不变的主题,这一“类型”在《世界大战》上失败了。

投资2.5亿美元的科幻巨著《世界大战》虽然一举刷新电影投资的纪录,但是,许多观众大失所望。

在经历了《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后,这种靠展现人类灾难、反战与接近人性中柔和的一面作为卖座元素已经不再行得通。野蛮与残忍意味着原始的遗迹在头脑中的狂欢,而文明种植下的怜悯、对生命的尊重、对集体的爱护使我们体验到一个“人”的愉悦。我们既有了天使的感动,又有了撒旦的癫狂,导演斯皮尔伯格俨然就成为呼唤和平与人性的“上帝”。但“上帝”出现太多终会让人厌倦。

徐克被武侠本身的类型束缚,斯皮尔伯格被自己的类型束缚。

另外,《世界大战》的剧情非常单一(关于捕杀者和被捕杀者的故事),与斯皮尔伯格近期的电影——那些用高超的技巧来叙述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不同,这部电影仅仅反映人类的一种单一反应:战斗或者逃跑。

这一点,又像极了《七剑》。

斯皮尔伯格接受采访时,面对“《世界大战》会不会让人失望”这样的问题,他回答:“我们制作这部电影只是因为我们喜欢它”

正如斯皮尔伯格说的:“我制作电影首先是为了我自己。”这种思想在很多大师级大导演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作为大师,他执拗于自己的世界最精华的部分,对于故事、细节以及结构反倒失去了以往的激情。

最终,大师败了。

猜你喜欢

世界大战徐克斯皮尔伯格
诡异!斯皮尔伯格看这部片时房门突然被反锁!
徐克眼中的狄仁杰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百度、阿里、腾讯打响了内容创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鱼有多大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王濛莎作品
现代科技创新的政治动力与政治负赘
生命之钟
世界大战与西方近代战争伦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