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末路王孙”(二则)
2005-04-29树棻
树 棻
2010年,上海将举办世博会,现在这一会址就在被上海人称为“南黄浦”的黄浦江市区南段。原来坐落在那里江畔的江南造船厂将搬迁去上海的崇明岛上,而这块地方将作为世博会的主会场。
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清代末年“洋务运动”中兴办起来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
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向美商旗记铁厂购置设备,并入了两个洋炮局,另加上派遣去美国的道员容闳采购回来的机器,建成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地址在现在的虹口区的九龙路、漂阳路沿河一带,创设资金为白银七十六万两。两年后,制造局迁址到上海城南高昌庙的黄浦江边,便是江南造船厂现址,先后建成轮船、锅炉、机器、枪枝、木工、大炮、炮弹、水雷、炼钢等各个工厂,委派一名加三品衔的道台当“总办”,另外还委派两名道台当“会办”,又有若干名官员当“提调”。江南制造局遂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制造舰艇和枪炮等军火的大型工厂。
二十世纪初,全局占地面积从原来的七十余亩扩展到四百余亩,职工也从千余人增至三千余人。辛亥革命时改称上海制造局,其后又被浙江督军卢永祥和他的部下淞沪扩军使何丰林控制,何丰林还把护军使署设在制造局中。1927年,北伐胜利后,这里由国民党政府海军部管理,再次扩建,并能制造双翼飞机。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寇占领,改名“朝日工作部江南工场”,委托日商三菱重工株式会社经营。抗战胜利后,又恢复由国民党政府海军部管理。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江南造船厂至今。
江南造船厂的历史,正反映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变迁。
责编章慧敏
上海的“末路王孙”树棻
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之后,大批被新政府视为敌对分子的贵族、旧官僚、知识分子流亡国外,这些人也被称作为“白俄”。
1919年后,有许多自俄长途跋涉,穿越西伯利亚平原,由海参崴进入我国的哈尔滨,其中一部分由哈尔滨转到了上海谋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居住在上海的白俄已有近3万人,大部分居住在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路)一带,其余的人则聚集在公共租界上的虹口地区。
那时有个说法,说在上海的那些白俄,绝大多数不是帝俄时代的天潢贵胄和贵族领主,至少也是旧日的将校军官和他们的亲属。其实不然,帝俄时代的皇族成员和大贵族、大领主由于在国外拥有大量的财产和土地,流亡出国后皆居住在奥匈帝国及其像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影片《真假公主》中描绘的那样。到上海来的白俄中,虽然也有贵族和领主,但大多数是一些小贵族和只拥有一些无法带走的国内领地的小领主。其余的都是一些中下级军官、白卫军士兵、工厂主、商人、贵族领主的雇员和中下级官员和知识分子。这些白俄由于丧失了国籍,因此在上海被称作“无国籍俄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能从事在当时属于社会下层的职业。男的当司阍、汽车司机、保镖、巡捕、侍应生、佣人、小贩、甚至在街头奏乐卖艺。女的则当女佣,餐厅女招待,舞娘甚至妓女。但也有一部分人在霞飞路及厨伺开设餐馆、酒吧、面包房、糖果店、皮革行、西服店、珠宝店等各种店铺。这些自俄开设的店铺对这条被称为“东方的香榭丽大街”的霞飞路的繁华和发展,的确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责编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