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抹杀这节课的新课程精神

2005-01-29

人民教育 2005年6期
关键词:调动江南意象

程 启 明

过去,蒙童入学读书,要“端端坐,听我教”。这种教就是典型的传统上的“讲”。先生讲, 学生听。

学生没有自由, 没有自己的言说权,没有自己的思想, 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灵魂。这样的“讲”,培养的是“木偶”, 是要不得的, 应该被革掉。而那些启发式、引导式、点拨式、讨论式、释疑式、解说式、总结式的“讲”,却是万万不能少的,新课程是不会也不应该反对的。学生在校学习, 总是离不开“接受”, 离不开老师的“讲”。关键是不能让老师独讲。《错误》这节课,不是满堂灌式的“讲”,不是老师一张嘴巴讲到底, 而是引导式的“讲”, 是把学生放在心上的“讲”。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如果连这一点都反对的话,那学生完全可以不要上学了,在家自学就得了。

這节课, 采用了“引诗解诗”的方法鉴赏诗歌。这乍看起来似很传统,实际上还是以学生为本的, 是实践了新课程精神的。只是人们被老师引用的那么多的古诗词“骇呆”了,于是纷纷把注意力集中在引诗这一表象上, 并加以放大。人们都疑心地说: 讲了那么多的古诗词,这太传统了。于是战战兢兢地, 认为执教者跟不上新课程的步伐。于是连那些尊重学生、突现人文精神的细节都一并抹杀了。

这节课有三个细节可以说明老师不是“一讲到底”的,没有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新课程在此并没有受委屈。

这三个细节是——

一、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

从课堂上看, 教师引用的诗词大多篇幅短小, 或短小的古诗,或五七言绝句,或词中的小令,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学生读过的。而且所引的诗词大多是写离情别绪的,意思明白, 不需要再进行解读, 不会破坏原诗的意境和诗情。这样的引用, 是建立在对学生知识状况的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不是“目中无人”的。老师提个醒,就能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 让学生忆起所学的古诗词, 就能让学生感悟和表达。

二、引导学生联想和表达。

表面上看,好像是牵引,似乎学生处在被动状态。但实际上并非是搀扶学生走路, 而是指点给学生一个个前进的路标。原诗中的一个个意象,就是一个个明亮的路标,寻着它们, 学生可以轻松地走过。所引的诗词, 不是全由老师一个人给出的,而是老师凭借意象通过提问 引发学生联想,让学生自己找出的。学生真不清楚的,老师认为有必要 让学生知道, 又能起到解释原诗意 象作用的,由老师补充。如讲诗的首 句“我打江南走过”,品味“江南”这 一意象,老师提出两个问题(“江南” 是个好地方吗?我们学过的描写“江南”的诗句有哪些? )之后, 学生通 过回忆联想就记起了白居易的《忆 江南》和韦庄的《菩萨蛮》。再揣摩两 首诗,学生就得出了一种看法— —— “江南”是一个花明水碧、景美人美 的地方, 难怪游人眷恋而不思归, 于是就有思妇之怨思了。引诗、结论 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 能说学生是 被动的吗? 至于像“暮春三月,江 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 的名句, 写江南百花盛开、莺歌燕 舞的景象,很美,学生不知,老师 可以补充,也用不着多作解释。学生接受如此美的文句有何不可呢?

三、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做到尊重学生, 以 学生为本,就要“充分调动(学生) 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让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 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这节课, 老师在引导学生鉴赏 时就做到了这一点。如品味“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这一句, 师生一起弄清了这座城的特点(“一座愁城—空空荡荡, 冷冷清清, ——城中人百无聊赖, 茫然无着落”)之后, 老师提请学生思考“城中的美丽女子会干些什么”, 学生从影视小说里寻找契机, 再结合现实中的经验, 形成了自己的感受, 纷纷答道: 这位女子可能在绣鸳鸯枕,绣合欢扇,打同心结; 也可能在睹蝶儿双飞,看鸟儿成对, 望双鹤交颈眠。这些成双作对的事物衬托出女子的孤单凄凉。也许在制寒衣,缝制思念。也许在作画, 画“喜鹊登梅”或“鸳鸯戏水”, 来抒写孤苦惆怅之情。也许在写诗,寄托深深的思念。不仅如此, 学生还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 根据古诗词来想象推想, 说女子可能在“对镜梳妆”, 但因怕见容颜衰老而没有好兴致, 因为古诗说“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 何有穷已时”。也可能在“抛梭织布”,但也没心思, 仍然百无聊赖, 因为古诗说“自君之出矣, 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 夜夜减清辉”。又说女子在弹琴,可是“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或说在看花, 排遣心中的寂寞无聊,因为刘禹锡说“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或者说女子在仰望明月, 托明月寄相思, 因为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或是托明月传恨, 因为无名氏《忆江南》说“天上月……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由上可知, 对城中女子可能做的一些事情, 学生在特定的情境里, 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通过联想和想象, 把它们推测出来了, 合情合理, 如同表达了 自己的真切感受,而这些感受又共 同展示了思妇的心态和细腻的情 感。这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美的阅读, 是一种主动的自由的学习。

另外,这节课还隐藏着施教者的 另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进行“大语文 教学”,让学生在一个诗的氛围里学 诗。要燃起学生学习诗歌的激情,从 而使学生不仅在课内喜欢学诗,而且在课外也能积极地学诗,甚至终其 一生都喜欢学诗。这种思想不是跟新 课程的精神相吻合的么? 这样的教 学,纵使背着“讲”的恶名,也值得。

总之,这节课不是老师“一讲 到底”地灌下来的, 而是老师引导 学生并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的。我 们不能光看表象,还要看细节。新 课程是要革“讲”的命, 但不是逢 “讲”便革。那样的话会是“万马 齐喑究可哀”的。起码“引导式的 讲”是要保留并应该发扬光大的。

猜你喜欢

调动江南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浅谈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来自林间的风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数独驾到
响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