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是一项被引导的创造

2005-01-29

人民教育 2005年6期
关键词:课例一节课王老师

张 忠 诚

如果从目前评价公开课的角度看,有人会认为《“错误”的以诗解诗?》中的课例算不上精彩, 更算不上是一节好课。原因很简单, 课例中没有热闹的合作、讨论、自主探究——似乎只有这些, 才能体现 —新课程的理念,才能说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才能算作好课。

但这节课真的没有以学生为本吗?个人以为,一堂课的好坏, 主要是看教学是否高效, 是否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 是否能够改变学生的行为, 而不是单纯地以讲没讲、讲少讲多为标准。王老师的课看似讲解的意味非常重,但这首诗成人理解都十分困难, 何况学生。对于诗句设置的空白与否定性结构,诗句背后隐含的意义,是难以指望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他们原有的生活体验、认知图式与阅读经验就能理解的,更不用说与诗、诗人进行多维对话, 实现诗人期待视野与学生 期待视野的视域融合, 突破诗对学生理解的潜在制约。假如一味强调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一味引导 进行探究性阅读,一节课下来学生 终究难得滋味, 更谈不上获得审美 愉悦和性情的陶冶。萨特说,阅读 是一项被引导的创造。引导的前提 条件是教师课前对文本的深入挖 掘,王老師在讲解中把握诗歌意象、 旁征博引正是深入挖掘诗歌内涵的 表现。王老师精彩的讲解, 是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搀扶与催化。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讲解中感受着诗的美丽,领略着诗的独特韵味,产生了进一步阅读经典的愿望。整堂课,充满自由与想象, 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解放。大道无痕,也许这是教学的至高境界吧。

但在新课程背景下, 有人把讲授定义为保守陈旧的教学方式, 认为讲授是建构、生成、探究的对立面。课堂首先是一个传承文化的地 方, 知识的学习如果都用建构、探 究的方式进行, 在有限的时间内, 课程规定的学习任务是难以完成 的。如果王老师不讲, 仅用一节课 的时间学生又怎么能理解《错误》中含蓄委婉表达的离情别绪呢?新 课程万万不能革“讲”的命!

讲解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技 能,是每个教师必须练好的基本功, 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讲解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 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变成 硬性的灌输。只要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兴趣,产生积极学习的愿望,乐 于接受,促进自主建构,教师该讲的 一定要讲,该告诉的一定要告诉。

猜你喜欢

课例一节课王老师
奇妙的旅行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有趣的动物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课例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