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在路上

2004-12-16周爱明

中国西藏 2004年6期
关键词:昌都多吉

周爱明

津津有味地讲述西藏交通人的故事和传奇,不仅在我之前已有无数的人做过,在我之后也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继续。我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将西藏修路人、养路人的故事讲得比别人更好,或者更神秘。我想,以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去听听他们自己的讲述,又将是怎样一个结果呢?我希望去认真看看这些被称为“天路”的公路,更希望去看看半个多世纪以来,保证这些天路畅通的人们,他们每天的生活、工作,听听他们的快乐、烦恼、愿望、梦想……

带着这样的念头,在最吉祥的8月,我飞进了雪域西藏。

8月11日下午2点,飞机平稳地降落在贡嘎机场。

与多吉师傅聊天

一直在拉萨边休养边等公路局的宋局长,等到周日,也就是15日,他才从北京飞回。我们周一一上班就与他敲定采访路线,决定十六、十七先看拉萨市的公路。

17日,先走川藏线,到墨竹工卡县日多乡。

汽车在黑色路面上飞驰,但见村庄在树墙后倏忽闪过,青稞在树丛间畦畦相连,那些将熟未熟或已收割的金黄麦浪在绿色后渲染开来,看得我眼醉心也醉了。

陪同的刘燕,去年刚从长沙交通学院毕业,来到交通局,实习期已满,但局里还没有及时给她签约,她自己倒是蛮满意这种平静的日子:一天6小时工作之外,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想看书就看书,想写点什么就写点什么。

给我们开车的多吉师傅,生肖虎,长得也确实不怒自威。打开车门,他立刻慨叹:“明天就是雪顿节了!”

他这一叹,我也立刻满心为他高兴,心想明天他就放假,与家人一起喝酸奶,看藏戏,掷骰子,不亦乐乎。因为与宋局商量时,曾有尽量不在雪顿期间使用藏族驾驶员一议。不曾想,车行不久,就听说我们一路上都会由多吉啦护航,因为他是局里最好的师傅了。我们立刻致歉,他大手一挥,“没事,习惯了。”

多吉啦1986年开始开车,先在昌都公路养护段。

问:多吉啦,您开车几年了?

多吉:十几年了。

问:那您最开始开的什么车?

多吉:最开始开的是解放车。

问:跑青藏线还是川藏线?

多吉:我以前在昌都。

问:昌都,昌都什么公司的?

多吉:不是公司,原来是养护段的。

问:就是专门走成都到昌都那一段?

多吉:对。川藏线。

问:可是川藏线是经常塌方呵,泥石流的呵。

多吉:泥石流是经常的吧。经常在一个地方一停就是好几天,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通。

问:那就得当“团长”吧。

多吉:啊。一般大车司机都要带件大衣,夏天也好,冬天也好,大衣都得带着(当“团长”的时候它就是铺盖了)。

问:一般跑一趟的话,要几天啊?

多吉:要4天,起早贪黑。

问:您那时候主要拉些什么物资?

答:为养护段拉些物资,有时候也给社会上拉些东西,比如粮食啊、油啊,汽油柴油啊这些东西。要是路一断,拉萨的物价马上上涨。

问:那时西藏的东西都靠外边运。

多吉:现在好了,现在什么都有了。要是铁路通了,就更好了。

在川藏线上跑了整整6年后,因为技术好,人好,1992年他被调到自治区公路局,专门给领导开小车,在拉萨周围或者国道上转来转去,这次随我们走农村公路,是他近20年驾龄的第一次。

问:您今天是第一次走乡村公路?

多吉:呵呵呵,差不多,基本上是。以前都不走。

刘:(农村)路不好走,好远好远的地区都是靠一条路。

问:多吉啦,您开大解放外,还开过什么车?

多吉:我是85年,86年开车的,刚开始开解放嘛,最后开东风嘛。

问:后来还有铃木什么的,您开过吗?

多吉:没开过。后来调到局里,就开小汽车了。

问:开小车和大车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

多吉:路好走,小车好嘛,大车辛苦。

问:可是大车不也自由自在吗?

多吉:还是辛苦啊。现在路好点,还好了。

问:您那时候在昌都开车,一般是几辆车一块走,还是一个人走?

多吉:一般是两辆或者是三辆一起走。

问:那每辆车也有两个师傅?

多吉:师傅只有一个。

多吉:那时都是土路。现在是8月份吧,一般都是这样,有400多公里,过去最少得20小时,现在4小时就轻轻到了。(我发现西藏的师傅们都爱说“轻轻到了”,而且这么说的时候都相当写意,是那种把“轻轻”真的拿捏到位的感觉。)

问:您是说从昌都到拉萨吗?

多吉:不对,从拉萨到八一啊。原来最快也得走8小时,以前不是这样路啊,以前是石头啊,就那青藏路是油路吧。青藏路那个油路也不好走。全是那个波浪(比划起伏状)。现在路好多了。都成二级路了。

由此,我们又说到七八十年代,西藏物资之匮乏,当时许多内地的技术干部进藏工作,都找不到对象。有关部门就从南京招了一批漂亮女子,原来是为干部们成家的。没想到,她们最后都成了卡车司机的女人。那时候,司机一周跑一两趟格尔木拉物资,顺便就可以捎些水果、蔬菜的进来。同行的李摄影师问,“回来卖啊?”多吉啦正色道:“根本回来不卖的,都是分给亲朋好友。”大家一齐感叹,那些漂亮女子做了最现实的选择。后来有飞机了,坐飞机的人几乎都穿的是军棉大衣,为的是能尽量多带些东西进藏。无论手纸、香皂、蔬菜、罐头,所有日常吃的用的穿的,但凡能塞的地方都塞得满满的。头回进藏的李就像听天书一样,“那么严重啊?现在不是这样了吧?”

“现在当然不是了。现在什么没有?”

李说起他到菜市场,问起西瓜,与北京差不多价,不算贵。多吉师傅评说道:“贵就贵,它什么都有啊。”

没想到,多吉师傅还跟我们此行的杨记者特有缘,他们92或93年一起走过阿里。

问:那个时候阿里的路是什么样子?

多吉:哎哟,那个时候够意思呵,几百里加不上油,几百里路吃不上饭,住宿也差,也脏!

李:住在什么地儿?

多吉:招待所嘛。

李:有招待所啊?

多吉:有是有嘛,县上,一般都是自己带床被子。

问:你们到阿里走了几天?

多吉:4天嘛5天。

问:是不是中间没有停留,一直奔那个地方去?

多吉:对。

李:那会是您刚到公路局不久?开的是那种沙漠王?

多吉:对,沙漠王前面还有一种,4500。是那种。现在再去阿里,小车走3天,大车走4天多一点。

李:青藏线呢?

多吉:青藏线,现在一天就够了。

问:川藏线什么时候最好跑?

多吉:现在基本上是油路了,直到昌都,可能土路还有300多公里吧。然后就全是油路了。我们这小车两天就轻轻到了。

问:就是拉萨到昌都还是很好的吧?

多吉:就是通麦那一段不好走。难走啊。

就这样,与多吉啦边走边聊,11时到达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乡长、 书记们已恭候多时。

赤列乡长的环保旅游计划

赤列乡长1978年出生于林芝,几年前毕业于西藏大学政史系历史专业,分配到墨竹工卡县城中学教历史。因为西藏农牧区中小学最早在小学四年级或初中才开汉语课,墨竹工卡县城中学只有初一、初二才有历史课,却有两个历史老师,每周上6节课,赤列啦不能满足这种清闲的日子,又深感国家为培养自己投入那么多,“有点浪费吧?”这样,教了一年多书后,他被调整到县委办公室,接着是嘉玛乡,然后是团县委,我们到的时候,他从团委下来当乡长,刚刚3个月。

日多乡位于墨竹工卡县东南部,全乡面积约458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日(如)多距县治工卡镇45公里,是个纯牧业乡。赤列啦带我们去看从乡驻地到圣湖色钦措的一段6公里、他们称之为“通达工程” 的土路,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以这条路为彩练的环保旅游图画。

从日多驱车继续沿青藏线行20多分钟,拐进一个山沟,进入我们视野的,是一条蜿蜒的盘山公路,赤列啦介绍说这条路总投资256万,自治区投入188万,其余由县乡配套,2002年9月开工,目前还没有完工。但已给县乡带来效益,因为已有许多老板们经此前往色钦措,礼拜这个据称是财神湖的圣湖。

“色钦措,翻译过来的话就是龙王显灵的地方,在湖边有个传说,说是建筑桑耶寺的时候,当时藏王因为资金不够了,观音菩萨就显灵,让他到这个湖来求,因为这个湖有一个俗称,就是财神湖,藏王来了,做了法事。祈祷的时候,湖面一下子起了波浪,天色大变,狂风过后,在藏王宝座的跟前,洒下了金砂。藏王就用这些金砂,完成了桑耶寺的修建。从那以后,每年藏历六月四号的时候,藏民会来这里转湖,这个湖里面呢,有时候它可以看到你自己的过去,看你会有些什么运程;再有一个方面,就是平时做生意的人、老板,他们也要上来,到这里来求一下;有些人还说可以看到类似于新疆那种海市蜃楼。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我来过3次了,都没有看到,但老百姓都说可以看到这些,有些人看到了。因此,尽管色钦措水域面积只有50平方公里,是个很小的湖,在西藏却很有名。这里湖面海拔有4800米。”

看起来,赤列啦已经为不少人讲说过这个圣湖。

土路尽头是山顶的一个小平坝,三四十平米,可以停放两三辆中巴的样子。从这里再爬上去一点点,15分钟后,就可以看到色钦措了。赤列啦刚在藏历六月初四来过湖边,因为当时老百姓反映,好像从外面来了许多人,怕他们随便乱扔东西,或者在湖里洗浴什么的,污染了圣湖,就请乡干部们去劝阻。哪知全都是些转湖的人,因为路修好了,转湖方便了,从西藏各地来的人就多了。

平坝边沿立了块木牌,上面写了些藏文,大意是说这里是圣湖,在里面不能洗脚洗澡的。我问赤列啦,是不是你们让人写的?“哪里!这是我们这些村里搞的,你看这些字不是很漂亮,但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是蛮高的。”

——这里海拔5380米,从这里开始,路就不通了,我们就要走过去。我们这个湖的路不是特别好吧,这个路呢,路基有6米,辐宽13.5米,这个路建完后,我们准备在温泉山庄的对面,就是木加勒那个地方办个休闲山庄,以后呢我们那个旅游线路就是,在那泡了温泉后,在木加勒休闲,然后坐班车过来,游这个色钦措。在木加勒后面的沟里还有个措秀湖的,小小的,那个湖呢,老年人不去,年轻人尤其是喜欢一点探险的、徒步旅行的就可以徒步过去,徒步的话3个多小时。

我们有个不是太成熟的计划,简单的说,就是开发色钦措旅游时,那种固定建筑我们不弄,就用牧区那种纯牦牛毛的,跟这个自然环境也好,跟这里的人文环境也好,它都是特别协调,融为一体的那种,如果我再弄个固定建筑,弄个白色的帐篷,那在拉萨到处都可以看到,(游人)就没必要到这里了,

——挺好的。

——原来他们讲,要弄成像内地那个公园一样的,那种不好,做这个方案不行,不行,我们必须要保护这个生态,真的。当雄的纳木措湖有个什么缺点?游人在没有规范的情况下,在湖里又是洗澡又是洗脚,那些与当地老百姓,就有点格格不入,老百姓看着就有点

——有点烦啊?

——所以我们在那个地方立了牌子,说明这个地方不能洗脚什么的,为了保护它只能用那种帐篷,如果允许的话,可以修几个凉亭,或者凉亭都不修,现在很多事情都还没有考虑清楚。

——那游人吃饭怎么办?

——吃饭?川味啊那些就不可能了,要以民族特色为主,牛奶啊饼子啊或者是糌粑啊之类的。

——哦,还是要搞成纯粹的民俗村

——哎,民俗的那种好一点,我们考虑,你要弄川菜,或者别的什么菜,污水往哪儿弄?洗菜的炒菜涮锅的那些(水)。要是弄成藏餐的话,它要的毕竟要少,

——烧牛粪又没污染

——哎,烧牛粪没污染,那牛粪你炒菜不行,火力不够,焖米饭必须要用高压锅,而且还要别的,所以在考虑充分以后,我们觉得弄成纯粹纯粹藏式这样子还可行一点,一是保护这个地方不变,再一个是展现给游人的是,我们日多老百姓的真实面貌,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也蒸蒸日上了。那我们现在老百姓吃的是什么,你看一下就知道了。

——如果你这里吃喝都能提供的话,游人就不用自己带了,这样它就没有那些白色污染啊那些罐子瓶子什么的。

——我们这会有专人捡垃圾啊。

——骑马还是牦牛转湖?

——马和牦牛都可以,我们到时把那个牦牛啊马啊装饰一下,像藏族在农区的话,牦牛上面还要有装饰。我们想,木加勒休闲山庄、温泉山庄、色钦措、措秀湖这几个点连成一体,游人来了,他既可以去泡温泉,泡温泉的消费呢要高,里面住宿也比较高,我们这边住宿和娱乐的地方消费低一点,因为从内地从国外来的人,有钱的人有,但没(太多)钱的人占大多数。到我们这儿来泡温泉的多是藏族,离退休老干部,他们要住宾馆的话还真住不起,我们就为他们一方面提供方便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带动我们老百姓的收入。所以我们要是从拉萨要不到投资的话,就准备在从木加勒到这儿的中间建个小型的中巴站。

——种马场?

——中巴车,座位在十几个的那种,因为自驾车的有,搞旅游团的有,有一部分他没有这些,那我们就来提供,就可以收取一点(票钱),同时也把劳动力分散,转移一下劳动力直接到第三产上,起到这个方面的作用。

——你这个乡长很有想法啊?那投资呢?

——关键在前面,现在这个地方的路不是上面投资的吗,路弄好了以后,我们就准备招商,在外面争取一点,实在不行的话,老百姓中间有在外面做生意的,也可以鼓动他们一下。

赤列啦很欣慰地说,现在西部开发的力度加大了,如果把他们的这些想法都能实施的话,“很有意思的。”同来的县计委黄主任说,他们正在拉孜建网站,到时网站建好了,就可以派大用场了,在网上招商引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增加知名度,网络里必须有。”赤列啦说,“咱们日多乡,就等湖那边的路建好后,就着手我们的初步设想,以后外面有人愿意投资的话,我们还要具体就环保方面加大力度,我们也不能光只顾我们挣钱啊,还要考虑到子孙后代。”

他们的这番话,话里展示出的各种超前意识,使我终于追问起县乡干部的文化层次来。黄主任说,县里的干部大部分都在大专以上,赤列啦介绍,日多乡乡干部有本科生、中专生、大专生;就专业来说,有学农牧的,学果木的,学法律的;有从西藏大学毕业的,有从咸阳民院、林芝农牧学院毕业的,还有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

看着赤列啦、黄主任等意气风发的笑脸,我想,西藏由这样一批基层干部来建设,她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我祝愿他们,希望他们等着路修通后就可以实施的富民计划早日实施!

通达工程与配套资金

很早以前,就在许多文件或者文章中看到“配套资金”一说,诸如中央拨款多少,地方配套多少之类,那时并不很明白如何配套法,尤其是在像西藏这样的缺乏造血机制的经济模式下,各级地方政府又如何完成这些配套资金?

我们从色钦措回到日多乡,赤列啦请我们在一家小饭店喝酥油茶、甜茶,吃牛肉丁。那牛肉丁是用新鲜的牦牛肉切成小丁丁,清煮熟后加入粉丝,吃时再佐以藏式辣椒酱,可口之极。我连吃两碗,过瘾极了。这个时候,我也基本弄清了在公路建设中,所谓配套资金是如何解决的。

以日多乡到色钦措的这条6公里土路来说,总投资是256万,自治区交通厅向国家交通部申报项目的时候,请国家投资188万,地方配套68万,得到批准后,国家将188万下拨,68万就得由墨竹工卡县自筹了。如果在上世纪,这些配套资金里包含有群众投劳,就是劳务配套,当地群众对修路都非常积极,多半是义务劳动或只取少数酬金,但近些年中央制定了新的政策,对农村进行税费改革,不再允许让农牧民群众无偿劳动。墨竹工卡县去年开始实行这项新政策,这样一来,原来的劳务配套就基本上被取消或受到极大限制了。

各种项目的配套资金就成了问题。墨竹工卡县去年全年财政总收入400万元,除了交通上的4个项目外,还有水电及其它项目,都得要配套。即使把全部GDP都拿来配套,最后也无法把所有项目都完成。因此,县乡干部们对于各种项目,一方面是很高兴,但真要实施起来,又深感棘手,困难重重。“像墨竹工卡这样的西藏贫困县,不像内地县市,有大的企业或者其他创收途径,基本上就是吃饭财政,现在吃饭财政本身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有些大中专毕业生或者新进的人员就超出了原来的编制,得靠县级财政增收来解决这些。这就与公路等基础建设很矛盾,你是解决人吃饭的问题,还是解决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两者都非常重要,哪头都不能偏废。”

为此,县乡干部积极筹措,通过几个渠道解决,一是从财政中挤出一部分,一是设计部门通过招标压价一部分;如果仍然不行的话,就根据实际情况将公路等级往下降一降,比如原本准备取直的地段,如果硬性取直,一是势必破坏生态,另一个增大投资和工程量。至于“那些桥梁、涵洞啊属于永久性的工程,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来操作。县乡公路就不一定了,能节省一点投资就节省一点,先把这个路修通了,是最重要的。只要摩托、手扶拖拉机能过,老百姓能把他们的东西拉得出来,或者运得进去,那也就达到目的了。再有,我们这里的人口,也不像内地那样稠密,像日多乡313户,人口才1800多。”

这样因地制宜修成的农村或乡村公路,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通达工程”。不管是路还是光伏或者照明工程,赤列啦说:“老百姓都是相当欢迎的。我们有个老百姓,做了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共产党的政策好,共产党让那个瘸子把拐杖扔掉了,意思就是说把路给修好了,让瞎子呢重新见到光明,就说是用上了电。从这个你可以看到农牧民对通路通电这些是非常迫切的,非常高兴的,所以他就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啦,他说是让瘸子把拐杖扔了,能走了,让瞎子重见光明了。有的地方电线架好了,路没修,老百姓见了我们就问,‘高压线过去了,怎么低压线没有呢?我们赶紧解释,路得一步一步走,事情得一件一件来,有了资金,立刻修路。”

“通达工程确实蛮受欢迎的,主要困难就在这个配套资金上,特别是县里面一年的收入又不多,你看要是我们给的项目多的话,今年就没法吃饭了。你想不光是交通、公路,还有水电啊,所以它也就没有资金用了。”作为上级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拉萨市公路局的丹增局长对此满怀同情却也万般无奈。

那么,什么时候这个“配套资金”能够不再让地方干部头疼?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昌都多吉
预定鲤鱼索收据
贫困青年刻苦自学
《小鹦鹉从教记》之得意忘形不听劝
多吉的赛马
帝心莲绝世殇
昌都三江流域的新风景
一个新型的昌都正在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