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间雕塑艺术的渊源与特征
2004-12-13郭文光
郭文光
In autumn of 1993, archaeologists discovered the earliest two articles of ceramics of over 10,000 years old and three drops of rice in Yuchan Rock in Dao County, Hunan. When pithecanthropus began to master usage of fire, the ancients knew usage of fire; modern understood grind to create fire, fire has become the inseparable partner of human civilized improvement. Except for used for illumination, creating heat, cooking food and burning straws and weeds, people also discovered earth could be carved after barbecued. Since burning clay into thing and water filling pottery, human began the most original sculpture.
In late 1970's to 1990's, a large quantity of elegant, high carving leveled, various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and age-old pottery were unearthed, many of which were earlier than Yangyao ancient painted pottery in Central Plains and most of which weren't known by people, even professional sculpture workers.
The bronze, " Square Zun with the design of four sheep heads on four sides", w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are in Hunan sculpture style with a whole unit of circular engravure, high relief and chevee, which naturally and perfectly formed an elegant, exquisite and luxuriant bronze work of art.
Wooden sculpture is easy to corrode thanks to long times, so it's very difficult to see wooden sculpture of primitive society. Now we can see large quantities of boards with carved flowers, bamboo carving and stone carving for buildings, etc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for rich families, their gate posts, door cases, lattice windows, tables, chairs, basin frames were carved with flowers and phoenixes, and frame beds and sedans, even close stools were carved with pattern.
一、原始陶的发现
1993年秋,考古工作者在湘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我国最早超一万多年的二件陶器和三粒水稻。陶器为尖底深腹大口罐,胎厚1cm的夹粗砂褐陶,夹石英颗粒0.5cm,器物内外都拍印有近似纺织状的纹饰,显示出火候低的原始性质。与“受编织物敷泥焙烧后可以盛水的启发而发明了陶器”的推论相合。
当猿人开始掌握用火、古人懂得用火、新人懂得磨擦取火开始,火成为了人类文明进步最不可分离的伴侣。火除了照明取暖,熟食火耕之外,人们还发现泥土在烧烤后的可塑性,自从把湿泥烧制成盛物和水的陶器,人类就开始了最原始的雕塑活动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制陶逐步采用泥片塑成型法,器形不规范并多样化,纹饰多用绳纹,距今7000多年的长沙南郊大塘出土的白陶双耳罐上,以褐彩满绘水波纹、窗棂纹、花瓣纹、树冠及凤鸟纹饰。线条准确流畅,结构完整,布局疏密有致。沅水上流黔阳高庙出土的折肩兽面纹和凤鸟纹陶罐,用细蓖点组成极具夸张和想象力的兽面纹图案,对称精确而规整。石门皂市下层出土的红陶七芒太阳纹圆形器则用镂空与地纹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三个不同地点出土的分别为彩绘、阴刻和镂空加底纹的装饰手法,表明在7000多年前的湖南民间艺人,不但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器物的制作,已具备相当高的装饰能力和水平,并在造型和审美观念上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屈家岭文化龚陶的领先位置被磨光精细、造型规范、胎体极薄的黑陶和灰陶取代。表面精细、厚薄均匀规范说明制胚使用了慢轮修整。同时出现了火候达1200℃的陶窑,烧制出硬陶,其中白胎硬陶质地细腻,吸水性低,常施有极薄的褐釉,属原始青瓷系列。
原始陶器的装饰特点
湖南在上世纪70~90年代末相继出土大批量制作精美、雕刻水平极高,表现手法多样而时代久远的陶器,许多早于中原的仰韶彩陶,而且大多并不被世人所知,甚至许多专业雕塑工作者都不知道。湖南早期艺术陶的重大发现,实际上把中国美术史和雕塑史提高到一个全新的理念中。
皂市下层陶和大塘陶器上的纹饰而言,不但精美准确、内涵深邃也客观地反映了史前湖南雕塑的水平。以上三处陶器分别出土于湘中、湘北和湘西地区,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独立性,其共性表现在对自然界的崇拜、渴望光明、祈求幸福美满的愿望上。鸟与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鸟的鸣唱预示天明和太阳的到来。早期人类对黑暗和寒冷的恐惧心理,自然产生对光明的向往和崇敬。高庙陶器出现多样狰狞凶恶的兽面纹和怪异而对称的图案,让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器物产生一种神秘的色彩。对它的出现是否与神秘而悠久的湘西巫傩文化是否有直接的联系,还值得作细致深入的考证。
大塘、高庙、皂市下层这三处陶器的装饰手法已相当完善,装饰面积已具有满、大、规范、均匀的特点,并且有曲直相映、节奏分明、彩绘、刻画、印模、镂空雕刻并用的装饰手段,它们的出现让人们重新认识史前湖南民间雕塑的辉煌。
二、精美的青铜器雕塑享誉四海
青铜器开始冲击陶器地位
进入奴隶社会,青铜器开始冲击陶器的地位,青铜器雄壮庄重,肃穆朴素,其艺术价值和优势是陶器和其它工艺无法相比的,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以精美典雅而享誉海内外,与原始陶雕塑水平高是密不可分的,因为铸造青器需要用陶范,陶范制作精美才是完整器物的保障,湖南的大批优秀制陶能工巧匠,顺理成章地成为制作青铜器的艺人,他们将制陶时高超的造型能力和装饰技艺很快融入青铜器的塑造和装饰上,使湖南的青铜时代的造型能力一开始就比别人高出一两个台阶。
1983年,当时的湖南省博物馆长把刚征集的青铜豕(猪)尊带给北京的夏鼎先生鉴定时,夏老看见黑漆光亮栩栩如生的青铜猪激动地说:“湖南青铜器不出土则已,一出土就震惊世界”。商代青铜器大多为礼器等重器,鼎、簋喻意王权和主仪天下,考古界一直认为中原王室集中地陕西、河南才是青铜文化的中心,从来没有把湖南作为重点,甚至认为湖南出土的青铜器都是中原生产而商王后裔带到湖南的。中原出土的青铜器雄浑高大,非方即圆,有威严庄重之粗犷美,不论从造型和纹饰上讲都比湖南出土的青铜器简单粗糙,材料也较单一,而湖南出土的青铜器不但造型多样,纹饰精美变化无穷,在材料配比上也种类繁多。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充分利用湖南当地矿产的优势,大量使用铅、锌、锰、锡、钨等黑金属,这些材料的合理配用,使青铜器在硬度、光洁度和防锈功能上远远优于北方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代表性器物
青铜四羊方尊是湖南雕塑风格最有代表性的器物,它集圆雕、高浮雕、阴刻为一体,自然而完美地组合成一件造型精美、工艺精湛、装饰华丽的青铜艺术品。以四方为主体,中部因羊身的结合呈弧形的方台,上部为四方形外撇的喇叭口。四角和正中间有八条镂空的扉棱,衬以阴刻的蕉叶纹,羊首以下扉棱则衬鳞纹,四个方角的中部由四个较大的弯羊头圆雕为主体,衬阴刻云雷纹,羊首之间有四个较小带竖角的怪兽。下部扉棱之间以八只羊腿高浮雕来增加底部的厚重感,整个器形主次分明,疏密有致,华丽而庄重,雄伟而肃穆。
以四羊方尊为代表的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青铜器,反映了商代湖南民间美学思想,以淳朴善良、精巧务实,追求自然为主体。它区别于北方多以凶猛残暴的肉食动物,具有霸悍之气的题材和图案。湖南青铜器题材多以五牲六禽中的牛、羊、猪、象及猫头鹰、鱼、蛙、龟等作题材。纹饰装饰手法比陶纹更复杂变化。同心圆、涡状纹变成了连珠纹、云涡纹。新出现了兽面纹,殄纹、虎纹、龙纹。新出现的高度程式化的四方连续图案,手法也曲直相映,主次分明,圆雕、浮雕、阴刻三层装饰相结合,疏密得体、雍容而清秀,使作品具有艺术魅力和亲切感。
继商周青铜时代之后,由于春秋战国军事战争等原因,消耗大量的铜金属材料,加上社会制度的变革,列鼎制的消失,青铜器逐步转向小型化和多样化。精美清秀的小型雕塑失去了商周青铜器的大气和威严。长沙仰天湖出土的水陆攻战铜壶,采用分层式构图将全景式复杂生动的战争场面描述在眼前!
湖南出土的大批战国青铜镜,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将青铜墙铁壁器雕刻艺术推向一个新高潮。在薄工至3mm的青铜墙铁壁上,要求一面光洁如镜,一面是用各种不同装饰手法与图案制成的装饰面。用高浮雕间浅浮雕或阴刻相结合,布局优美,制作精细,造型准确。其中又以战国时期的规矩纹、四叶纹、四山纹、棱纹、弧形纹最有特点。
三、独具特色的木雕及其它雕塑
春秋战国出土最早的木雕
木质雕塑因为时间长久而易腐蚀,很难看到原始社会的木雕,最早的木雕只能从春秋战国墓中出土的避邪、镇墓兽、双凤鸟虎形鼓架等木雕构件上窥视湖湘木雕的高超技艺和神秘的色彩,也为后来湖南地区特有的战国两汉的木雕彩俑,风格独特的汉晋陶仓、陶俑,青瓷人物俑等的高水平制作,生动的造型打下基础。
从东晋开始,南岳衡山开始有了佛教,加上原有盛行的道教,在南岳山下开始了佛道之争,各自为阵,开始大兴土木建寺庙和道观,木雕泥塑争奇斗艳,从此香火兴盛并长盛不衰。南岳靠近湘江水路,附近盛产便于雕刻用的樟、楠、银杏等木材,一时雕刻之风兴起,发展到唐宋时期形成以南岳为中心,方圆数百里的雕刻群体,许多艺人为数代传袭以雕刻为生,到宋元时南岳艺人堪称国内一流。从现存的石雕和砖雕中依然可以看到当时的艺术水平。
竹雕、石雕的特点
现在我们可看到大批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雕花板和竹雕、建筑石刻等。大户人家从大门的门柱头、门框、棂窗、桌、椅、盆架、烛台都是雕花刻凤。架子床、花轿甚至马桶都雕刻图案。
题材多以吉庆祥和的隐喻素材,刻几只喜鹊和梅花,喻意喜上眉梢、春喜报春;刻鹿、蝙蝠、桃子下面加几条波浪,远处加个山头,就是“福、禄、寿”和“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另外还有吉庆有余、和合二仙、指日高升、五福争寿、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岁岁平安等,还有历史题材,如郭子仪拜寿、萧何月下追韩信、关公战黄忠、三英战吕布等,把中国历史文化用雕刻艺术手段,展示在日常生活用品上,让人们感受传统文化和雕刻艺术的氛围。
我国发现最早的竹雕是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竹雕漆勺。构思精巧,用竹条为柄,竹节为勺,柄的两侧是编瓣纹透雕,中间是一条浮雕螭龙。外面用漆保护,所以没有损坏。湖南盛产竹子,竹又适合各种雕刻。竹节雕、竹根雕、竹身雕,还有将竹簧翻过来的翻簧竹雕。从古到今大批量的竹雕作品流传在民间。竹雕因受材料的限制,不可能雕大型雕件,只能在20cm左右、直径厚2~6cm的圆柱体上完成,雕刻者往往把工用在求粗。竹子外表光洁坚硬,容易表现较细腻的刀法。竹色泽金黄,使用后红亮高雅,深受文人士大夫喜爱。竹雕手法多样,圆雕、高浮雕、镂空透雕或阴刻,留青清地刻等,多表现人物山水、走兽翎毛等题材。
除竹、木雕外还有石雕和砖雕。一般将砖、石、木(大木作)的建筑雕称为“三雕”。湖南的砖雕没有皖南多,只有湘南、湘中部分建筑构件上使用。同制陶相似,选制胚定型后烧制而成。
石雕在湖南有大量可用为雕刻的石材,花岗岩、大理石、汉白玉、祁阳石、紫砂岩、菊花石、墨晶石等。石雕主要用在户外的座狮、牌坊、墓葬雕塑和院内的石础、石柱、石栏等。现存不少宋、元、明、清的古寺庙,祠堂、门楼及片坊碑刻都是用各种雕刻技法来制作装饰。宁远文庙的龙凤柱、南岳大庙的石栏都是著名的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