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雕塑走向

2004-12-13张道一等

雕塑 2004年4期
关键词:狮子雕塑全球化

张道一等

学术主持人语:本栏目在前两期围绕“雕塑与校园文化”、“雕塑与城市文化”的主题发表了专家们的观点。与其说它是来自多方面对雕塑的认识、期望,毋宁说它反映了雕塑在思想界、学术界、艺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同时也佐证了“雕塑的文化”和“文化的雕塑”之意义。

历史显而易见,佛教艺术的传入,鸦片战争后殖民主义雕塑在中国的兴起,“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雕塑的建立,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借鉴,80年代西方各种流派的涌入,给原本以秦代写实、汉代写意的中国雕塑提供了兼收与融创的条件,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开放,“国际化”、“全球化”的口号波及美术界,短短的时间内中国将西方现代美术发展的百年历史重演了一遍,但结果是剪掉了辫子,依然是土的“假洋鬼子”。这不得不使我们反思:中国的艺术是否要像经济、科技一样“赶超世界”?在雕塑领域,对本民族雕塑的传统妄自菲薄和盲目自大同时并存。一个如此悠久的民族,怎样才能以雕塑艺术展示自己的精神,塑造崭然于世的形象。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已做到了,克林顿跳进秦兵马俑坑说:“我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未来,必须先了解它的历史”。当然,在中国大地上升起的数千万个不锈钢球也向人们展示了“初级阶段”的勃勃雄心。但当这些球在被逐渐铲除的将来,这片大地上耸起的当是什么呢?那些不再由外国人策划的展览又将呈现的是什么呢?我们将为未来人类的博物馆留下什么呢?

本论坛的专家们抱着如此的忧患意识抒发了各自见解。

Academic Compere's Statement: specialists' points of view were expressed around the two topics of "Sculpture and Campus Culture" and "Sculpture and Urban Culture" in the former two periodicals of our magazine. It's said reflecting sculpture's impact to thought circle, academic circle, and artistic circle even to the whole society rather than there comes knowledge and expectations from various aspects. Meanwhile, it also witn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Sculpture Culture" and "Cultural Sculpture"

Historically apparently,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art, colonialism sculpture's rise in China after First Opium War, establishment of new sculpture in China since "May 4th Movement", usage of Soviet Union Mode for reference in the 1950's and various western genres swarming into China in the 1980's have provided China's sculpture of realistic writing in Qin Dynasty and freehand brushwork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in Han Dynasty with assimilating and integrated creation conditions. In the meanwhile, it also brought adverse influence, especially during the recent 2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 slogans affected fine arts circle, China re-performed hundre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 history of western modern fine arts, but subsequently, tails were cut, but still countrified "Fake Foreigners".

This has to make us rethink profoundly whether like economy does China's sculpture "Overtake the World"? In sculpture field, it's concurrent of improperly belittling national sculpture tradition and blind self-conceit. As a long-history nation, how does it show its own spirit by means of sculpture to shape a new image in the world? As a matter of fact, our ancestors had done it. Entering the delve of terracotta soldiers and horses in Qin Dynasty, Clinton said "to know the future of a country, I have to know the country's history in advance ". Although thousands of uprising stainless steel balls also revealed to us the ambition in "Preliminary Period", in the future when these balls are gradually eradicated, what will tower aloft on the land? What will the exhibitions look on without being masterminded by foreigners? What will be left in the museums for the future humankind?

Specialists of the forum are filled with such suffering conscience to express their own opinions.

雕塑的气节

张道一 (国务院第四届学科评议组艺术学科召集人、博士生导师)

诉诸于视觉感官的造型艺术,按其性质来说,最能发挥其功能的莫过于雕塑,因为它和人与物一样,能够在空间中占有一定位置,而且可以按照创作者的意愿可大可小,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乐山大佛依山而造,一只脚就比人高;象牙微雕大如米粒,只能在放大镜下才可显其形象。人们创造艺术,艺术抒发情感。有人说雕塑是凝固了的人生,我说是人们给泥巴和石头、木头等注入了生命。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与雕塑有缘。按照远古神话,西方人的说他们是上帝所造,我们却是女娲用黄土捏塑而成。至今在牛梁河的神庙里,还有五千年前等身大小的泥塑女神。当我们在临潼观看秦始皇的兵马俑大军时,那种震撼心弦的气势,便不由得联想起当年咸阳宫前的十二个铜人;秦始皇收缴了全国的青铜兵器,铸造的翁仲每个竟敢联想起当年咸阳宫前的十二个铜人;他收缴了全国的青铜兵器,铸造的翁仲每个竟达三十四万斤。姑且不论铸造的动机和目的,单说人的气魄,是何等地放达与豪迈。汉刘邦并非出自名门,文化的修养也不是很高,但他能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大风歌》。南北朝把中国分成两半,那时候正是佛教兴起,吸引着大量地善男信女。大江之北开掘石窟,在云冈、龙门、敦煌的山岩上凿出密密麻麻的洞窟,佛教徒们想在人间开设天堂的窗口,几十米高的大佛依山而雕。大江之南修建佛寺,翻译佛经;在六朝帝王的陵墓前雕刻了麒麟和辟邪,这是一些带有吉祥意味的想象的瑞兽,既非世间所有,也不属于佛教,但它的造型和动势却比任何一种走兽显得雄健而威严,颇有气吞山河之势,至今还散散落落地守围在南京城的周边,昂首仰望着长空。

所有这一切,好像有意要向人间宣示,什么是气质和力量,使物质转化为一种精神。

一位朋友告诉我,陕西民间有个老石匠,潜心躬行,以雕刻石头狮子而闻名于乡里。对于狮子的形状、长相、动势、禀性、特点都能讲出一套大道理,真可说是头头是道,可是他一辈子没见过真正的狮子。在他晚年,已经拿不起钢凿,抡不动铁锤了,竟在城市的动物园里看到了真正的活狮子。那是一头雄狮,身长三3m,体魄雄壮,头大脸阔,鬣毛一直披到颈部;偶尔吼叫起来,真像佛家所说的,百兽慑服,难怪僧尼们用来比作佛的说法,颇有唯我独尊之感。然而,老石匠怅然了,对着狮子左看右看,仔细端详,最后说了一句:不像狮子,这狮子长得不对。

听的人笑了。我开始也有些愕然,但仔细想一想,原因也很明显,他雕刻的狮子不是这个样子。

中国人雕刻狮子,让石狮子把守大门,已有两千年左右。把门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守护和安全,在平时则是一种威仪和象征。如果仅仅选一个可使百兽慑服的凶猛动物,守护的作用固然可以达到,但威仪的目的就难以实现,因为这是人的活动场所,并非动物出没的地方。所以,它必须具备“有武而不用”和外柔内刚的特点。事实上,古代的诸如麒麟、辟邪等虚拟瑞兽也是这样塑造的。狮子是实有的,但艺术的狮子却又是虚构的。真实的狮子生长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只是听闻,未曾睹面。虽说从未见过,但并非不能想象,不是一点根据都没有,因为四条腿的猛兽也有共性。猫是老虎的“师傅”,是因为它们同属一科。在虎、豹、狮之间,也有不少共同之处。“龙有九似”是故意使它神秘化;狮子的个性,只强调了四肢的膘健和头大脸阔。以嘉祥武氏祠石阙两旁的狮子为例,这是公元147年的作品,为石匠孙宗雕刻,也可说是中国狮子雕刻的早期样本,可以断定孙宗是没有见过狮子的。狮子的造型,敦厚而健壮,虽然张口吐舌,但不是狰狞可怖;而是稳重中带着动感,脚下还踏着一只小动物。在此时期,狮子的头部还没有格外夸大,鬣毛也没有被强调。到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和发展,以狮子比喻佛的说法,其声音像是“狮子吼”一样地震动世界,人们虽然没见过狮子,却晓得了狮子这种动物的威力。于是,艺术中的狮子,鬣毛变长了,卷曲起来了,更显得有精神。所以说,人们创造狮子的艺术,不论雕刻也好,绘画也好,是通过狮子表达一种情感,发扬一种精神。如果达不到这一目的,狮子只能是一头狮子,在人间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可以说陕西民间老石匠所雕刻的,就是这样的狮子。在他的心目中,狮子就是勇猛、威武、健壮和善良。古今各地的石狮子千千万万,大体可以看出,官衙门前的和民间的有所不同,官衙的石狮子多是有固定的模式和相应的规格,民间的石狮子在制作时要随意得多,也就是说,艺人易于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把狮子雕刻得很有人情味。一对狮子分雌雄,如果看一看母狮身边的乳狮的处理,便会了解其中的奥妙。即使在南朝皇陵前的威风凛凛的石辟邪,有的也拖着一只小辟邪。

作为艺术的理性思考,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并不是一回事。两者理应统一,但又经常处于矛盾之中。抽象思维的“白马非马”是一种思辨,然而形象思维的典型化又是另一种思辨。在艺术家(包括那位陕西的老石匠)的心目中,不管白马也好,黑马也好,马要像个马样,要体现出一种龙马精神。雕塑家合水抟泥、削木凿石,就为了注入一种精神,使那些冷冰冰的东西赋予生命。艺术也像人一样,应该有一种气节,表现出一种气派。说到底,艺术的气节也就是艺术家的气节。人们不是常说,看作品“如见其人”吗。

中国的雕塑到了应该自由的时候!

朱青生(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

中国的当代雕塑目前尚处于西方主流雕塑概念的笼罩之下,甚至重大的展览都要请外国人和境外华人专家领导策划和总结。说明“什么是雕塑”的问题在中国并没有成为一个自觉的问题。所以,这又是雕塑问题研讨的原创性价值所在。作为理论家,解释什么是雕塑导致他评价历史和现行的创作。作为雕塑家,理解什么是雕塑致使他实现每一件作品。而且,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之后,经过160年的雪耻图强,其实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文化时期,就是要对人类的文化重新评价,根据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建造文明史。也就是要对雕塑重新评价,根据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的问题而形成雕塑。

对于古典雕塑的重新回答,不仅要用西方的雕塑观念研究中国有史以来的雕、塑、刻、堆、拼装、摆设,更要意识到西方雕塑观念是有其针对性和局限性的,应该赋予“雕塑”这个概念新的内涵,探索雕塑不仅是作为一个对象的实体,而且是一个可以进入和干预的空间,由于雕塑的存在,空间具有了另外意义。探索雕塑不仅是一个外在的作品,而且是一个与正在活动着的人的关系,因而标示这个时代,建造人对于人性、环境和理想的“这一种理解”,包含了地理和人文的独特境遇,从而成为文明史的有价值的段落。因此,要重写雕塑史;要重写中国雕塑史以考察雕塑的意义;要重写世界雕塑史来检验对雕塑的可能的理解;要把中国文化在战败之前的对雕塑问题的理解重新提示出来,与西方雕塑概念对比,分析二者的区别,较其短长,重新界定,用现代科学的理性精神改变落后心态,建立自信的评价标准。

对于现代雕塑要原创性地实践。结合自信的评价标准,自觉地承担有史以来雕塑所未曾承担过的新任务。雕塑所有的观念都是人为的产物,今后雕塑会怎样,这是一个不可知的存在。所谓自觉,是对这个不可知的存在进行干预。中国追随的西方现代雕塑的三度变化,实际上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艺术在雕塑上的转化过程(只是在制作工艺上还不具备条件做到完美)。转化只是做学生的时代的结束,现代化才是文化的趋势,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努力而走在前列的民族,将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虽然中国是个后发展国家,中国的现代雕塑是后发展雕塑,但是,世界依旧在发展,文化仍然在创新,任何民族和国家都在走向未来。我们改变的心态是从“看看人家”变成“让世界崇仰我们” (古希腊雅典伯利克里特鼓励雅典公民的口号)。雅典因此而成为雕塑的高峰,中国也能如此,只是要在心态彻底改变之后。

于是,自由在雕塑中有了新的意义。现代艺术中的雕塑要创新,既依赖于思想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自由,也依赖于对雕塑的自由,也就是,如果按照旧有的雕塑观念去做作品,不是以出现前所未有的杰作。反过来,如果没有对旧有观念的透彻的理解与批判,可能自以为是的新创,只是无知而肤浅的标新立异。中国的雕塑已经到了应该自由的时候。

雕塑中古典和现代的传承性和差异性正在中国作为一个文化现象重演,因为有更多的历史经验,对后发展国家——中国的雕塑问题进行讨论有机会具有原创价值。

让世界了解东方文化

皮道坚(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美术批评家)

全球化已经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实际的并且将会是深远的影响。“好莱坞”大片的风靡全球、莎拉·布莱德曼之令北京观众倾倒和中国功夫影星成龙进军“好莱坞”,便是全球化给世界文化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全球化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范型,要求当代社会中所有的人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来处理当代的全球性问题。因为只有以共同的价值取向来解决各种问题,才符合全球化的进程。而另一方面,全球化又暗含着一种文化趋同性倾向,一种以经济为依托的强势文化覆盖全球的令人担忧的倾向。应该说,艺术所要求的感觉方式的差异性与全球化进程的趋同性之间是存在着尖锐矛盾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同一的全球化是否还为文化多元性保留着可能性?更深一层的思考则是非西方国家的艺术除了为艺术提供新的语言方式外是否还能提供有意义的文化价值观?不同地域人们的感知方式及其价值观在全球化过程是否依然重要?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即全球化必须为文化多元性提供保证,因为这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毫无疑问非西方国家的艺术不仅能为世界艺术提供新的语言方式也能为世界提供有意义的文化价值观,因而不同地域人们的感知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导致的价值观在全球化过程中尤其重要。

我想如果我们能沿着上述思路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去思考中国雕塑的当代文化处境,是不难把握其未来走向的。历史已经赋予21世纪的中国雕塑以建构新的世界文化格局的重任,那就是继承中国古典艺术“制器尚象”、“澄怀观道”的传统,用东方特有的艺术感觉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建构当代价值,为建构一个多元互补、互动的新的世界文化格局做出贡献。而以世界文化的眼光来重新解读民族文化传统,与传统对话,感悟东方艺术传统的妙处,将对东方传统艺术的创作方法论及材质意味的发掘与西方艺术的空间概念和塑造及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将是中国雕塑在新的世界文化背景下的最佳选择。事实上已有不少具超前眼光和文化自觉意识的艺术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他们深入到民族传统文化灵魂中去感悟东方文化的精神气质,探究中国古典艺术及民间艺术的文脉传统,以便能在自己的艺术语言中融入民族文化的意趣,在自己的作品中保留传统文化的气质氛围。而当他们这样以本土方式进入当代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就自然找到了一种让世界了解东方文化的方式。

世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雕塑

丁方(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教授、著名油画家)

当今世界文化的格局,正在进入所谓的“后现代”时期,按照通常的理解,首先意味着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其次,也意味着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我认为,“后现代”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的事物,它一定有着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方面是,价值标准多元化的格局的出现,既摆脱了西方中心主义,也纠偏了区域民族主义。全球意识的强化,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域的人们对环境、绿色、生态等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就使艺术获得了一个新的发展路向。尤其是雕塑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它不再向过去那样只是以人为中心,而是给予自然万物以新的价值定位与诠释。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和象征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雕塑,不断地出现在人口密集的都市广场及绿地上,它们在提醒着人们: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唯一的家园,正在不堪重负,因此,人类必须有效地控制自身的欲望(不管是以什么名义)。正是在此时,以中国为代表的那种将人看作宇宙万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东方古典的有机宇宙观,为现代世界的人类重新建立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坐标,修订了新的方向。

消极的方面是,后现代思潮对于价值标准多元化的追求,夸大了人类平面向度的经验,而贬低了人类对于精神垂直向度的价值。它的消极负面在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性地缺乏基于人类普遍价值标准之上的“人文主义文化”和“精神垂直向度的价值”的文化单元来说,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就如同身体尚未发育好,便匆忙囫囵吞枣、乱吃一通,难免要消化不良、呕吐拉肚一样。当代一系列“呕吐艺术”、“垃圾雕塑”现象的出现,便说明了这种混乱如今已经到了不可不引起重视的程度。

我认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重要的是在于把基础打好,就像建造一座大厦,必须先将地基夯结实一样。因此,最为关键的是应该加强我们对传统人文主义文化的解读与创造性转换,从而回归到“体现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人本文化”的伟大传统的序列中去。凭心而论,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对人性的价值肯定与艺术表现,是相当不充分的。这意味着我们没有理由对“后现代”思潮进行提前消费,而应该充分利用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好好补上“人文主义文化”这一课;而任何急于求成的想法与做法,都会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至于雕塑技术上的问题,我相信中国雕塑家们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只要思想精神方面过关了,中国雕塑的辉煌明天,便指日可待。

平分秋色

孟昌明(美籍画家、艺术评论家、美国南海文化艺术中心主任 )

从毕德哥拉斯将世界用“数”加以划分那一刻,西方雕塑便自然而然地或是不知不觉地,在逻辑的圭渠中俯首称臣,米开朗基罗用大理石演算着神圣的交响,罗丹则用那柔软的泥巴和坚实的青铜,含蓄地用文学概述的方法,打磨那些团块。

理性的枷锁,从罗马的工匠那里一直戴到亨利?摩尔,站在行列中的那些高高低低的雕塑家们,数杰克梅第明白,他试图用那破麻布一般的肌理扯下雕塑的盖头,当他看到隧道尽头那一线若有若无的光亮时,杰克梅第苦笑笑。

……

东汉那些捏小狗,捏小鸡、小鱼、小猪还有小猴子的乡下手艺人,喝饱了玉米碴子粥后,信手、随心、漫不经意,弄出那些可爱的小活物们,就像喜欢剪纸的老太太用剪刀铰出的“老鼠嫁女”,他们从来不在乎手后来的艺人用来自己骗自己的理论。

人为的公式捆绑不住有大灵性的生命,东方雕塑家从祖先那里,凭借着下意识的诗性审美直觉,拉出了雕塑艺术的“筋骨”,呼出了雕塑艺术的“魂魄”,于是,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那富可敌国的艺术收藏中,我们看见,一个隋朝残缺的石雕观音,微微眯着那似开似闭着的眼睛,拈花一笑,独步群芳;于是,龙门那著名的卢舍那,威恩并重,端详着大千世界的滚滚红尘;于是,那个今天还坐在波士顿美术馆的,少了一支胳膊的宋代木雕,孤独而骄傲地坐着,犹如临风的玉树……

中国古典哲学的大智能,是中国雕塑形式语言和内在精神源源不绝的养料。

中国古典美学所养育的中国雕塑,在文化交流的巨流中,将永远保持自己独特的、无以伦比的风貌,在人类文明的此岸向希腊希腊雕塑“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文化品质致敬并与之平分秋色,交相辉映,在数据文化催生出来的现代艺术环境中,由于五千年深邃的哲学和美学的蒙养与熏陶,中国现代雕塑也将承传那不息的火焰,将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呈现于世界艺术丛林之中。

说说城雕大跃进的风凉话

王林(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批评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提速。城市面积扩大,城市人口激增,城市建筑疯长。这一切似乎在告诉雕塑家:你们作为中国美术界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正有机会从小康走向中康乃至于大康。作为市府官员的政绩,在继道路、广场、展馆一系列建设高潮之后,城市雕塑已成为新的热点。据说上海市正在做一个建造万座(至少是五千座)城市雕塑的规划,如果有幸成为现实,恐怕是有史以来最为大胆的城雕大跃进。这使我响起一句曾令世界汗颜的豪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套用过来即是:“领导有多大胆,城市就有多少座雕塑。”——中国的事儿,几十年再来一次,真是好玩!

中国雕塑市场是一个官方市场,而雕塑的建造因为艺术之故,大多无须招标。于是官也好,家也好,都乐于推动中国城雕事业的蓬勃发展。至于文化责任、艺术良知与精神追求,则是业务合同签订之后的事情。不说掉以轻心,起码是位居副职。这一点,只要从各地城雕几乎都没有雕塑家署名的事实,就可以明白。

我不知道从直辖市到小乡镇,这些年所建造的城市雕塑花了中国纳税人多少钱,问题在于这些花费是否真正建构了中国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环境,像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罗丹的《巴尔扎克》、里约热内卢的《耶稣像》、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可以成为时代的标志。

就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地位不在于人口众多,而在于人口质量,在于产生了多少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一个城市并不在于你修建了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大广场,而在于你是否具有世界一流的典型建筑。同理,一座城市是否有文化,也不在于你建造了多少座雕塑,而在于你建造的雕塑能否代表今天的文化意识、创造思维和艺术水平。古希腊雅典人仅二十万,但它产生的思想巨人足以影响世界文明的进程;悉尼歌剧院的建造改变了澳大利亚的国家形象,使之从乡村牧场变成海滨城市;纽约自由女神像也没花掉法国人多少钱,但她却永远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所以,如果我们一定要迎接世博会之类的什么日子,如果我们一定来一个城雕大跃进的话,我还是那句风凉话:少建比多建好,缓建比急建好,有时候不建比建好——留点余地给后人罢了,他们是绝不会比我们还傻的。

建设自己家园的雕塑

罗世平(江苏省美术馆艺术总监、国家一级美术师)

关于“世界文化背景下中国雕塑的发展走向”的命题,我动中间一个字谈谈我的观点,即“中国雕塑的发展走向”和“中国的雕塑发展走向”。这一个字的变化,带给我们认识国内雕塑的不同角度,不同视点,它对我们认识目前国内雕塑出现的各种情形,面临的各种问题是大有益处的。前者,世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雕塑”,这实际是我们讨论了多次,时间久远的艺术“民族化”问题,我认为世界本是由多样化组成,各大洲、诸多国家共同组成了这个世界,谁也替代不了谁;西方强大,美国更是强大,但我相信,它们再强大也不可能把世界纳入它们的版图。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自然特性,就会有差异,有个性,有不同的形态,国家如此,生活习性如此,艺术也同样如此。世界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雕塑会有别于其它国家、其它民族的雕塑,中国雕塑是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后者,世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的雕塑”,与世界文化与“中国雕塑”的关系一样,中国的雕塑也将由多样性组成,中国雕塑、外来雕塑、中外合璧的各种样式共同组成中国的雕塑。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改造、拓宽、发展总是必然的,西方现代文化已不是原有的传统,它在东方及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变化发展着,中国文化也一样,接纳、融合、改造、发展着。面对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在相同利益点上的亲密接触、融合,我的态度是,犹如我们建设自己的家园一样,应该更多为自己的家园建设、利益、发展多做努力,而不应该住在自己的家园里,总想着为别人家园建设出苦力。

广义雕塑和狭义雕塑

顾丞峰(南京艺术学院博士、艺术批评家)

一般来说,雕塑是用雕、刻、塑以及堆、焊、敲击、编织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艺术。其实这大体上只能用来定义二战以前的雕塑现象,自装置艺术方式大量出现后,雕塑的概念在西方已是大为宽泛了。装置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雕塑的区别,大约可以从这些方面去加以判定:装置是现成品的组合、堆积,艺术家的工作主要在于选择现成品加以组合制作;而雕塑是用原始的材料经过人的雕和塑的过程所完成。装置对观众的影响主要是依靠一种观念的传达和视觉的冲击;而传统雕塑对观众产生影响主要是依赖审美的移情作用。但当下大量“泛雕塑”的出现已经大大冲击了人们试图区别的努力,

这就勾勒了一幅两难的前景:是坚持传统的雕塑观念(这在目前国内美术院校教学中仍被沿用),还是接受分类不再重要这一当代艺术观念进而接纳“泛雕塑”的事实?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解决方式: 将雕塑做狭义和广义的区分: 狭义的雕塑是传统意义上的雕塑;而广义的雕塑则是前文所提的“泛雕塑”,它包括了现成品的装置作品。广义的雕塑在当代艺术中是一种最富活力的方式,说其雕塑,是因其外形上占有三维空间,并以此与绘画的二维平面相区别。狭义的雕塑在未来社会中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种对材料、对特种效果的追求,作为对雕与塑的过程中材料与人的天生的亲近感的追求,它也是人类最原始的创造冲动的体现与完善。这种欲求将伴随人类的存在而存在,虽然它们已不像在二十世纪以前艺术界那样具有高贵地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人类的艺术创造越来越注重观念因素的当代及后世,拘泥于材料的物理特性,对创造性的思维是一种束缚;在当代艺术中,以制作的材料进行分类早已成为次要,这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狭义雕塑将何以自立于当今呢?在我看来,它也将同水墨画、版画等一样,以某种行业、同业的方式,以其无法替代的效果,在未来的艺术文化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事实上这个过程已经开始,国内外的版画界现在许多展示活动已经具有行业活动性质,雕塑界以各种名义举办的雕刻大赛也可以见出这种影子。其行业性质的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在于其无以替代的技术因素和制作的特有魅力上。

重视本土文化资源

蔡志松(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

西方现代雕塑的兴起与发现是与其现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个革命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健康发展过程,所以会产生一批水平较高、相对比较成熟的现代雕塑家。

现代雕塑在中国起步较晚,由于中国一百多年的特殊国情,雕塑作为一种独立的现代艺术形式,只是在近二十年才出现多元化的发展的局面,而且仍是以引进、效仿为主。国际多变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冷战,以及不同的意识形态也对现代雕塑的创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这二十年历程也并非坦途。94年在经济学中出现了一个名词——“全球化”,这一时髦名词,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到了各个领域,包括现代艺术领域,于是,这个以西方强势为主导的“全球化”披着“多元化”的外衣浸透到全球各个角落,又为中国当下的雕塑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然而我认为艺术的“全球化”对于全球艺术将是一场劫难,在这场劫难中大部分艺术家的创造力将会被扼杀。

就雕塑家个体而言,也处在尴尬的境地:要想“与国际接轨”却又从未在学院里接受过西方的现代雕塑教育;要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却又没有滋生现代雕塑的工业传统;要建立真正的多元艺术格局,却又没有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后盾。于是一些恐怕被“全球化”大潮抛弃的认便再度学习西方摹仿西方,然而在信息发达,中国不断开放的背景下,仅凭着“率先摹仿”便可成为中国的前卫艺术家,并得到国际策展人青睐的局面也将不久于世。因此,中国雕塑家要走向国际舞台,并占有一席之地,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我认为可能的出路是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现代艺术样式,要重视本土文化资源,况且中国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家,有着西方发达国家无法比拟的鲜活素材会为艺术创作提供无穷的动力。

我所创作的《故国》系列,既不是复古,也不是怀旧,而是对当下文化现象发表的一些感慨,对生命的悲悯,并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警示人们: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正在被逐渐解构,被逐渐边缘化。他曾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它的消解也将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巨大损失。许多人喜欢我的雕塑技艺,但我却更重视技艺所传达的思想。

全球化与民族化

葛小飞(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全球化本身是一个经济形态,它首先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是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是全球化的经济实质。然而,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带动着社会其它方面的全球化。经济强国的文化挟资本运动之势形成所谓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正进行着全方位的侵蚀。作为文化形态下造型艺术之一的雕塑艺术也没有能避免全球化这个大环境的影响。

从传统意义而言,中西方由于在地理环境条件、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宗教信仰、文化延续内核、思维模式、哲学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各自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这也是决定中西方雕塑形成自身题材、形式、手法特征和艺术价值的深刻原因。

然而,全球化改变了中西方雕塑艺术之间原本正常的交流与活动,西方当代雕塑观念随着全球化对中国雕塑传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并迅速的在中国艺术领域占据着一席之地。同时,很多中国的雕塑艺术家对西方当代雕塑观念的追逐方兴未艾。但是,这些雕塑家的艺术作品正逐步丧失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他们抛弃原有的审美标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雕塑观念,在这些人的眼中,西方雕塑观念是现代的、前卫的、具有统一理念的模式。

面对这种西方化倾向问题的,是中国雕塑民族化的问题。诚然,在当下任何截然划分中西方艺术界线和区分传统与现代边界都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艺术在语言表达上已经超越同时也应该超越民族的界线,对此,我们应当抱有成熟和公允的艺术态度。但是在这种态度之下,如何保持中国雕塑自身的文化个性,获得自身文化生存的空间,是我们每一个雕塑者不得不直面的问题。中国雕塑家能否单纯的照搬西方的经验、观念和手法去创作艺术作品,并使之获得“生命”,永恒地矗立于历史时空之中?

我们的艺术要不要吸收外来的“新鲜血液”,怎么去吸收,在这一点上民族主义与虚无主义同样都是不可取的。然而,我们的一些雕塑家,特别是年轻的雕塑家在面对西方当代雕塑作品时,立刻被对方光怪陆离的作品所迷惑,认为这才是当今艺术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一味的学习和模仿,殊不知他们并没有产生那种艺术作品的文化语境和艺术传统,甚至连对方的精华与糟粕也懵然不清。他们在风潮中迷惘,认不清传统与现代,最后成为‘风头主义”。

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既有挑战更有机遇。笔者认为,很多人面对西方强势文化迷失自我的最根本原因是我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不学习、不了解和不自信。传统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维习俗的综合,它是一个民族智慧情感长时间的积淀和结晶。我们只有从传统之中汲取精神,把握精髓,才会在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坚持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同时,机遇是我们可以在一个新的高度更全面、更深层次的了解西方当代艺术的理念,同时我们应当具有博大的胸怀对其中有益的养分兼收并蓄,以此来拓展和延伸我们的传统艺术体系。

深入传统,再与“拿来主义”的结合,我想,这才是当下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国雕塑的发展趋向。

猜你喜欢

狮子雕塑全球化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狮子鱼
我是缤果
骄傲的狮子等
威风凛凛的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