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个“一体化” 建设生态型化工园区
2004-12-01
上海化学工业区是中国第一个以石油化工及其衍生产品为主的专业开发区,规划面积29.4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系列产品,精细化工产品,合成新材料和综合性深加工产品,并将最终与金山石化连成一片,形成60平方公里的杭州湾北岸化工产业带。截至今年7月底,共引进投资企业33家,吸引投资85.5亿美元,按实际项目占地面积计算,每平方公里投资达13.81亿美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228.22亿元人民币。
开发建设上海化学工业区,既是上海调整化学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开发区的建设中,要坚持五个“一体化”开发理念。
一是实现了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根据化工产品链的特点,上海化工区以产品项目的合理布局为基础,通过招商引资,按照化工产品上、下游产品链关系把相关的企业有机地联结起来,在“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将化工区内相关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到领先水平。
化工区第一期项目建设中,以乙烯项目为龙头,发展乙烯下游深加工产品链为核心,基本形成以乙烯、聚碳酸酯系统、聚苯乙烯系统、聚异氰酸酯系统三大聚合物生产系列为核心的产业系统。各企业通过物质、能量、废水和信息的集成交换,构成了整体生态工业系统核心企业与相应的附属企业构成的工业生态群落,各群落又通过物质流通、能量利用和公用工程集成共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简单的生态工业网络,使园区内资源能得到优化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化工区90万吨乙烯项目的设计热效率达到94%,超过目前在美国的同类型的生产装置。
二是建立在“公用辅助一体化”基础上的产业结构配套,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化工区通过产业整合,建成了集约使用的公用工程和物流运输体系,改变了由各企业自建分散的、小而全的公用配套设施的传统模式,实现了生产配套、废物处理和物流运输等设施的资源共享。
根据化工区的发展规划,与国际著名的公用工程公司合作,集中建设了工业水厂、液体化工品码头、污水处理厂、化工废物焚烧炉、热电联供以及公共管廊、工业气体、大件码头和天然气管网等公用工程项目,形成集约使用的公用工程和物流运输体系。不仅节约了用地和投资,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公用配套设施大型化、规模化的优势,提高了区域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三是建立在“物流运输一体化”基础上的物流运输体系,最大程度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不仅引进各种物流企业开展服务,还统一规划管道输送、海运航道、铁路和高速公路运输网络,大大提高了物流运输的效率,加大了运输的安全性。企业间的地理距离对形成产业网络非常重要。在上海化工区内有便利的运输条件,加之合理的用地规划,就能为园区内企业创造最经济的能量交换和废物再利用的条件。
四是建立在“环境保护一体化”基础上的环境建设和管理体系,降低了区域环境和社会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上海化工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化工区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放到突出关注的位置,努力建设生态型的工业园区。化工区根据国家环境评价报告的要求,大力推进环境保护装置的建设,加强环保治理。通过建立覆盖化工区的环境监测系统,设立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点,并与市环境监测中心联网,实现了化工区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控。
今年3月16日,一个集公共安全、消防、医疗急救、防汛防台、市政抢险、环境保护六大功能于一体的化工区应急响应中心正式建成并开始试运行。
据不完全统计,在化工区目前总额为701.1亿元的项目投资中,环保部分投资概算为83.8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2%。至2010年,化工区总体环保投资将达156.18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41%。由于使用了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每年仅热电联供项目即减少SO2排放量达3600吨,使化工区的总体SO2排放量减少2倍。
五是建立在“管理服务一体化”上的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减低企业商务成本,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化工区管委会作为上海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统一对园区进行行政管理和服务,同时园区内建立了公安、消防、海关、商检、边检等管理机构,实现零距离服务,极大方便了区内企业,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开通了公共交通服务系统,既节约了企业的商务成本,又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
目前化工区正在开展ISO14000的区域认证工作,已完成初始环境因素的评审。我们将按照ISO14001的标准建立一套环境管理的体系,统筹化工区的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