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办学:广西民族预科的一个模式
2004-07-05林金德
林金德
广西民族学院大学预科部,是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也是广西民族学院办学的六大特色之一,创建于1953年,先后称文化部、中学部、预科部、大学预科部。1953年至1966年,曾开办过少数民族干部文化班、初中班、高中班、大学先修班。文革期间停办,1980年恢复招生。1980年至1988年,主要招收民族高中班和民族预科班。1982年至1984年,原广西农学院、广西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师范学院招收的民族预科生,在广西民族学院预科部代培,预科学习一年后直升到各院校本、专科继续深造。1992年,广西有6所高校招收的民族预科生集中在广西民族学院办学。1993年,广西所有高校(11所)招收的民族预科生集中在广西民族学院办学。 2001年,广西招收民族预科生的高校扩大到14所,年招生达845人。2003年7月,广西民族学院大学预科部挂上了“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牌子,使广西民族预科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广西民族学院大学预科部有相对独立的由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兴建的教学区和学生住宅区,设有教室、多媒体教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图书资料室等,一应俱全。有一支长期从事预科教育的专职教师、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队伍共47人,在39名专职教师中,副教授13名、讲师23名。大学预科部设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六个教研室。开设的课程有:语文(阅读与写作)、英语(精读、泛读、听力)、数学(代数、微积分)、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政策)、历史(中国历史、八桂乡情讲座)、基础物理、普通化学、生物(组织学与胚胎学)、计算机、体育等。
1980年以来,广西民族学院大学预科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是为广西各高校输送了大批合格本、专科新生。从1980年至2003年,共为全区各高校输送合格预科生8892人,这些民族预科生结业时,绝大多数达到或超过当年普通高校录取的本、专科新生的文化水平,实现了“低分进,高分出”的教学目标。民族预科生本专科毕业后,遍布八桂大地,不少人成为各行各业骨干力量,他们当中,有的成为专家、作家、诗人、医生、工程师;有的担任地、市、县、乡党政领导;有的当上优秀教师、劳动模范,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留得住、用得上的杰出人才;有的考上了博士研究生。据不完全统计,在广西,民族预科生大学毕业后担任乡、镇级领导干部的不少于300人,任县处级领导干部的也在60人以上。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青年评论家杨长勋,广西著名青年文学家黄神彪,均为广西民族学院80级预科生,《广西民族报》报社社长蒙飞是广西民族学院82级预科生。93级民族预科生苏吉虎、李润华,现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和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学院大学毕业后留校的预科生中,担任处级干部或具有高级职称的就有10多人。2002年广西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全自治区选调142名,其中广西民族学院有12名,预科生占6名。
二是广西民族预科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受到全国同仁瞩目。1992年,广西民族预科教育集中在广西民族学院办学,大学预科部成为全自治区民族预科教育的培养基地。这种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三个百分之百”的招生政策。三个百分之百指的是,招收的民族生必须100%属于广西50个老、少、边、山、穷县;100%属于少数民族;100%为农业人口。其二,广西民族预科招生规模逐年增大。2004年为905人,并按7.1%的年增长率招生,到2007年,广西民族预科招生人数要达到1116人。其三,集中办学以来输送合格的民族预科生人数最多。1992年至2003年共培养和输送的预科生达6885人。十多年预科集中办学的实践证明,民族预科集中办学的模式适合广西的实际,效果很好——一是便于按专业编班,有利于加强对口专业课的教学;二是便于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三是有利于预科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四是有利于集中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近年来,广西民族学院预科充分发挥集中办学的优势,积累了民族预科的办学经验,教育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1996年5月,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广西民族学院召开“全国民族预科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广西民族预科集中办学的模式及教改经验在全国进行了推广。
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广西民族学院大学预科部在学院党政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们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主干课学习为中心,以英语课教改为重点”的原则,实行以文科、理科、医科三大类编班,试行考试课、考查课分开考核的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注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针对学生实际,采用“普通班”和“提高班”两种层次组织教学,做到“针对薄弱,学有所长,各有所得”,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改,取得丰硕成果。组织申报省级立项课题的有三项,其中,由预科部全体教师参加的自治区级教改课题“广西民族预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001年获自治区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广西民族预科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2004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西部大开发与广西民族预科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正在研究当中。教师们共编写预科教材35册,其中9册已出版,2002年以来完成编写《八桂乡情讲座》等多门教材。1998年至2003年,教师们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160多篇,个人专著三部,获国家专利两项。
五是建立了一支敬岗爱业的民族预科专职教师队伍。在几十年的预科教育中,广西民族学院大学预科部形成了一支稳定的预科教师队伍,他们长期以来致力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实践、管理与学术研究,熟悉民族教育理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热爱民族教育事业,对民族生有着深厚的感情。是一支“耐得住清贫,受得起委曲”和“勇于探索,默默奉献”的队伍。
六是扶贫助困,使民族预科生健康成长。“三个百分之百”的民族预科招生政策,使广西民族学院预科部成为广西贫困学生的大本营。1999至2001年,广西民族学院贫困生、特困生的比例为32.1%和21.8%,而民族预科生中的贫困生和特困生比例达86.8%和72.9%,经济生活的困难困扰着民族预科生的学习。集中办学以来,为解决大面积预科生的经济困难,广西民族学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对贫困预科生给予特困补助。1994年联系社会赞助,得到了台湾大丰洋伞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新田先生无偿捐资达400多万元,成立“大丰教育基金”、为预科生设立“徐新田奖学金”、“徐新田贷学金”。在学院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和通过发放奖学金等办法,利用“奖、贷、勤、减、补”等多种形式来扶贫济困。因此,集中办学10多年来,没有一个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退学,他们都顺利地完成了预科阶段的学习。
10多年民族预科集中办学的实践经验,使他们体会到:对民族预科办学重大意义的认识,是办好预科教育的前提;党和国家民族预科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是维护民族预科办学地位的根本保证;各级领导重视,是巩固和发展民族预科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建立一支敬业爱岗的专职民族预科师资队伍,是提高预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坚持抓好教育改革,不断积累办学经验,是办有特色的民族预科教育的成功之路;扶贫助困,是民族预科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民族预科教育是一项关心“弱势群体”的事业,是一项功在少数民族千秋的伟业。广西民族预科教育面临发展的机遇,他们将认真总结预科集中办学的经验,进一步探索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途径,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培养民族地区各类专门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