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预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004-07-05李春光
李春光
中南民族大学成立于1951年11月2日,在一片荒土上初建时条件极为艰苦,但它宣告了中南地区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学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诞生了。第一批学生有苗、瑶、壮、仡佬等11个民族。根据当时许多干部学员文化水平低的情况,后于1952年10月成立了文化班,这就是预科部的前身,有学生120人,在建初期系成人文化补习教育性质,主要是为政治班学员中一部分文化低的进行文化补习,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以便更好地学习政治和政策。1955年中南民族大学扩大了专业招生,将文化班改为预科部,有学生89人,占全校学生10%以上,相当于一般小学、初中、高中性质。1956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民族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各地民族学院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培训干部,提高当地民族干部的政治、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据此,1956年招收插班生,作长期的文化补习,提高到高中毕业程度,转入到本院本科各专业继续学习。课程设置基本按普通中学全面开课。1956年秋学生人数达402人。1958年起,设高中性质的预科,不再办初中班。这年,学校转向以本科为主,同时办好干训部和预科部,预科招生重点放在少数民族较集中,而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当时开办有二年制的文科高中班,采取减少数、理、化课时,增加文史课时的办法。自然科学教学采取课堂讲授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改进教学方法,贯彻启发讲练结合,认真讲清基础知识,加强基本功练习等方式。从创办到1965年共培养1764人,向各大院校输送了7000余名少数民族合格的大学生,这些学生有许多已成为民族地区的栋梁之才,为民族高等教育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根据中南民族大学 “十五”计划,预科教育将稳定在200人左右的规模,分为文科和理科班,招收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应届高中毕业生,经过一年预科教育合格者选送到大学本科学习,学制为一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学本科培养的目标定位提高了,预科教学的目标定位也要相应提高,否则预科教学与本科教学就不能协调发展。根据大学本科衔接教育的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预科部将创建初期的“以补为主”逐步改为“以预为主、以补为辅、夯实基础”的办学指导思想。“预”就是预习本科课程,“辅”就是根据学生实际,补习高中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其核心是:以基础知识为载体,以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向学生传授本科教育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要学,会学,为今后的本科学习以及终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夯实基础。无论是文科和理科班,都将语文、数学、英语作为主干课程,依照“起点低、密度大、坡度小、水平齐”的教学原则,通过统编和自编教材结合,改革教法,强化训练,分类推进等方法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预科教育的质量。为了提高预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每学年都要组织一次至二次学生演示竞赛,在教学中尝试了让学生自己选题,课外收集资料,充分准备,利用多媒体在课堂演示。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中南民族大学预科部认为,教学应该是以预为主,以补为辅,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经过一年教育学习,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素质,在高中毕业的基础上得到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中南民族大学预科部现有17名教师和专职教工人员,因教师力量不足,确定了“以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的教师进修方针,促进教师更加热爱民族预科教育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紧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中南民族大学预科部长期坚持的方针,思想建设在任何时候都摆在首位。他们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全校的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改革的大讨论,这对提高教师思想觉悟,稳定教师队伍,深化教学改革等起到了积极意义。其次是教师队伍的业务建设,包括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教法,努力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有关院校进修、深造。现在仍有教师在攻读博士学位。
预科部自成立以来,先后有70多名教师在预科工作过。其中有3名正教授,60名副教授,6名讲师,他们绝大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能手,多年来都能积极热心参与各项教学研究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一共撰写了近200篇有一定水平的论文,出版了四部预科指定教材。1984年12月,当学校召开“全国民族院校预科数学教学、教材研讨会”之际,决定由预科部主编第一部预科通用教材,包括《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微积分学》等内容。1997年预科部参加了由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召开的全国民族预科(阅读与写作)教材研讨会,并决定预科部有关教师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几年来,预科部参加过国内各级各类学术研讨会30多人次,并在会上进行论文交流,其中有两篇论文分别获省级二、三等奖。
根据中南民族大学实际情况,就目前预科学生稳定在200人左右的基础上,他们提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在苦练内功上下功夫。他们改革单一的课堂式教学模式,构建“阶梯式整体拉动”教学模式,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文化水平高低开设专题教育班和基础知识补习班,由此形成一种文化水平整体拉动、同步提高的目标。他们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命线,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政绩观、群众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将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办好民族预科教育,为民族预科教育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