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外企管理者判断存在反差
2004-07-02
引资与投资模式:
在200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零点研究集团联合发布了《境外资本在中国社会中的融入度研究报告》,研究对象包括不同来源的外国资本在中国的投资企业。
调查从决定国际资本在中国社会中融入度的三个核心角色出发,即消费者(公众)、外国资本以及中国各级政府机构,探讨了中国公众对国际资本的接受程度。研究发现,在吸引外资和外商投资模式方面,政府对国际资本的需要认知,与国际资本本身还存在一定距离。
政府:对外资的作用整体持肯定态度
外来资本进入中国已经20多年,从各地政府官员对外来资本对当地社会作用的期望与实际贡献判断来看,其中技术与管理经验是政府原先期望最高的,对其实际效果的评价也最高。整体看,政府对外来资本在税收、就业、产业带动、经济往来、资金等产业经济方面的因素期望值较高,而对其在公益、慈善等社会效应以及人才培养等非经济因素考虑较少,外资能够产生的积极作用与政府的设想一致。
政府与外企:财务政策方面认知反差较大
对各种投资优惠政策的改动方向判断上,政府官员与中国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意见却存在认知差异。
首先,政府官员认为现在可以减少对外来资本的各种税收优惠,财政费用的减免上也不需要给予特殊关照,在土地使用上给予外商的各种优惠也应该考虑降低或取消。综合考虑,在税收、财政费用、土地等与财务有关联的政策方面,政府会考虑加以调整。
但是,在外资企业管理者看来,这些财务利益问题还是很重要的,是否能够享受这些优惠是他们评估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与外资企业在财务政策方面的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反差,他们在财务利益上的冲突将会较为突出。
政府与外企:对影响投资地选择的因素认知反差较大
从外资环境的未来发展情况看,政府官员认为应该特别做好政府服务,包括区位优势、基础设施、治安环境等方面。而外商特别需要的投资条件却集中在具体的政策构成、原材料价格、技术基础以及配套厂商等方面。
整体看,外商特别看重投资环境中与产业环境、产业链以及具体政策方面的因素,而政府主要还是偏重于政府服务以及投资硬件等方面的考虑,政策重点相对落后于外商的关注焦点。
调查城市与开发区投资环境可以发现,政府服务与投资硬件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在今天的外商看来已经是门槛条件,是必需的最基本的引资条件。管理与区位的优势已经不是一个地区吸引外资的核心竞争力,外商更看重的是与产业链相关的产业环境。政府与外资企业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认知反差。
民众:对开放的评价逐渐向正面转化
研究还发现,关于对外开放程度的判断,32.9%的普通居民认为“还远远不够,应加快开放”(不足论),30.7%的人认为“不平衡,有些地方太开放,有些地方则不够”,25.8%的人认为“适度,正好”(适度论),4.4%的人则感到“已经太开放了,要适当收缩”(过度论)。
零点研究集团1995年曾进行过一项相关调查。接受调查的普通居民中,47.5%的人持不平衡论,20.6%持适度论,仅18.9%的民众持不足论,6.4%的人持过度论。如果之比较,10年来,民众对于开放的措施和效果的评价逐渐向正面转化,对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态度则更倾向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