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化着的中国

2004-06-26王海燕

对外传播 2004年10期
关键词:日本

朱 静 王海燕

我的家乡是日本长野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有很多的日本农民和生意人到中国的东北寻找工作,所以长野县的人民对中国怀有很深的感情。“二战”以后,长野县的日中交流活动也很活跃,受这种环境的熏陶,我也很关心中国,所以上大学时,我选择了中文作为我的第二外语。

1987年,大三放春假的时候,我利用在日本打工挣的钱,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在北京大学自费进修中文。那时正值中国的二三月份,天气还很冷,我住在北京大学的留学生宿舍——勺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北京大学四周的环境还不像现在这么现代,校外的道路上经常可以看到有马车在行进,周围的绿化也不尽如人意,到处部是平房,有一点像中国北方的农村。近二十年过去了,中国的变化越来越大,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中关村,现在已经变成了今日中国的“硅谷”。

课余时间,我和一些留学生被邀清到中国的朋友家里做客,那时的中国家庭大多三代同堂,房子不大,也就四五十平方米左右。但是他们对我们这些陌生的客人非常热情,和我一起聊天,并教我包饺子。那时的我还不太会说中国话,但是听他们聊天和话家常,感觉很温馨、很亲切。就如同我在家乡日本长野县一样,虽然它不像东京那样的大城市,但是我们居民的邻里关系一直很好,就像中国人常说的“远亲不如近邻”。

那个年代,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之间相互了解的比较少,两国之间的新闻报道也不频繁。而现在,中国年轻人中出现了“哈日”族,日本也出现了“汉语热”,这些部证明了两个国家的人民相互间越来越感兴趣了。

我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所以一毕业就选择到日本的日中友协去工作,我在协会一共工作了12年,从事协会《日本与中国》报纸的编辑工作。这期间,我大约访问中国近三十次,虽然每次都是短暂的停留,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2年,我去中国的黑龙江省黑河市访问,在当地的一个自由市场,我亲眼目堵了中国与俄罗斯民间贸易的兴旺和往来的密切。1993年,中国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刚刚开始,在参观湖北省宜昌的三峡工程工地时,我和上司为这一宏伟的工程惊叹不已,因为这是世界级的宏大工程。更重要的是为解决三峡文化古迹、文物保护工作和三峡周边的居民迁移等诸多问题,中国政府做了不懈的努力。记得在当地访间时,我亲耳听到三峡的居民坚信自己的政府是可以实现承诺的。

长期与中国的交往加深了我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愿望。2000年9月,正好有一个机会,我再次来到中国,并且到了北京的《人民中国》杂志社工作。

《人民中国》和日中友协的工作宗旨都是为了促进日中的友好和相互了解,所以我挺喜欢这个工作。工作之余,我仍然写一些介绍中国的文章在日中友协的报刊上发表,很受日本读者的欢迎。

《人民中国》杂志是中国外文局的一份日文期刊,我通过浏览外文局的网页,还意外地发现外文局有很多期刊网络版。现在,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或为了方便地取得信息,网络是不可缺少的东西。不过在网页繁多的现在,吸引浏览者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能对外文局的网页进行整合的话,那就更好了。

我从小就喜欢体育运动。在日本,我从初中到大学,都是俱乐部的篮球运动员。到中国以后,我发现平时打篮球的女士不多,但我不愿意放弃任何运动的机会。2002年秋高气爽之际,我参加了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10公里),比赛时,从天安门广场出发经长安街、金融街、钓鱼台,最后到航天桥,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北京的巨变。

周末,我常常喜欢骑着自行车逛书店,比如北京的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三联书店、还有北京大学附近的凤入松书店等等。根据书店的排行榜,看看中国人现在流行看什么书,我也买来看。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看几米的漫画书,他的书在日本也很流行。

当然,在北京生活也偶遇一些小麻烦。比如,我刚到中国一个星期后,为了上班方便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刚到商场买了件东西,出来时就发现自行车不翼而飞了。间了一些北京的朋友才知道,丢自行车这种事在北京已是司空见惯的了。事后我观察到,为了防止自行车的丢失,不少中国人把自行车和树或铁栅栏绑在一起;或是两个人去买东西,一个人在外面看车,一个人去购物;还有的中国人甚至把自行车搬到楼上自己的家中……达恐怕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一件事情。我觉得中国人很聪明,也非常理解他们的做法。

在中国的生活让我发现,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和日本的年轻人的兴趣越来越相近,比如日本流行的漫画和动画片,在中国也会很快受到欢迎,而且很多中国的大学生通过看漫画和动画片来学习日语;几天前,日本刚刚播完的电视连续剧,中国人通过上网和下载马上就能看到;两国年轻人还都面临着要买房、买车、买电脑等等实际问题。在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等许多方面,国界和地域,特别是大城市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大家的看法和观念也会越来越接近,这就是全球化和同时代化的表现吧!

但是,因为历史上的原因,以及社会背景的差异,有一些中日年轻人之间也有不太理解、不能明白的地方,以致产生一些误会。

今年6月初,我在首都体育馆观看了一场相扑比赛。有机会采访了日本相扑代表队中一位叫吕超的中国队员。他才20岁,在北京出生长大,高中毕业后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的语言学校努力地学习日语,并对日本的传统体育运动很感兴趣。吕超的体重有145公斤,在北京的时候学过柔道。日本学校的老师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就对他说:“你学习相扑吧。”他就擦到相扑老师的家,请求拜师学艺,并得到了老师的应允。

相扑运动是日本很古老的传统运动,是日本的国技,它与中国古代的“摔跤”很相像。它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日本传统文化。但相扑的礼仪规则要求严格而苛刻,学习起来非常辛苦。即便是日本的现代年轻人,学习这门艺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吕超却做得很好。两年过去了,吕超的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并达到了一定的级别。不仅如此,他还成功地融入了日本现代社会的秩序中。

现在,在日本约700多人的相扑队伍中,来自海外的力士增至五十多人。善于连续快攻的横纲(注:横纲、前头、幕下、三段目、仲之国均为日本相扑的级别名)朝青龙、前头朝赤龙均来自蒙古国出身。另一前头黑海来自格鲁吉亚,在春季赛场上获得幕下优胜的琴欧洲来自保加利亚,获三段目优胜南之岛来自汤加,他们的加入丰富了相扑的国际色彩。中国出身的力士,也在这两年间从仲之国一人迅速增互六人。

吕超努力学习日本文化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两国之间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沟壑,但是,我认为人与人之间密切地交流与往来,拉近彼此的距离,逐渐填平这种沟壑是可以的。

我想,吕超是中日文化交流与沟通的一名优秀的使者,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我还希望这样的人更多一些!

我的愿望是能够长期在中国王作。在日本的父母对独在异乡的我很牵挂,开玩笑地说,如果我在中国有个家的话,他们就会更加放心了。四

责编:静芸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强烈地震
日本古代艺术
探寻日本
岛国日本
日本
隐形王者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走进日本 “最牛”豆腐店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