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面对自己的课堂得失

2004-06-12

人民教育 2004年2期
关键词:反省温馨诗人

【主持人】上期我们刊登了浙江江山中学郑逸农老师一个很有特色的教学案例。对于这个案例,执教者本人、他的两位同事、北京市特级教师韩军和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方智范教授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现刊登如下。

当天其实上了两个平行班的课。限于篇幅,上次的“教学实况”只录用了一个班学生的活动情况。另一个班的情况差不多,没有显著差异。这里再选录两个班学生的精彩结束语,作为补偿性欣赏:“死是一种自由,但不一定要以死获得自由。”(王雷松)“我希望海子在另一个世界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毛怜燕)

学生对本诗的研读欣赏普遍不理想,不如其他课文的学习。欣赏语不但很短,而且很粗浅。最典型的比如,“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勾勒了一幅生活的画面。”教师反思后发现,问题源于教师,是教师的引导出了问题。教师提的要求不是以往很宽泛的“研读欣赏”四字,而是要求很高的“艺术价值”四字。学生难免把握不住。有一位同学就题答题,回答说:“从简单的意象中透露出作者的博爱、亲情、友情,也许是本诗最大的艺术价值。”刚开始学新诗,就提“艺术价值”,看来要求过高了。

課堂上,因为时间不够,学生的阅读反省移到了课后,让他们写在备用纸上。可检查时发现,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写下反省内容。已写的也多半只讲自己的不足,不提优点,这对以后的进步不利,需要引导。其中一个学生的反省写得朴实又真实,可作为典型个例向同学介绍。他的整体反省语是这么一句话:“在整个学习中有所进步。”具体如下:“在初感时,能够把握文章的大体情感,并体会出文章的音节美,但推测诗人的生平情况时,我推测出的情况与事实相反(他的推测是:怀着雄心壮志,施展他的才能,因此,只愿面朝大海),说明我不能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细致感情。在三读时,我没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这和以往比有所退步。在研读欣赏中,我在三读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文章感情脉络以及文章给人的感受,并且在此过程中提出自己新的见解,这和以往比较有进步。今后主要任务是要提高抓住关键语句的能力并理解它。”

教师在介绍了诗人的“诗与死”并五读课文后,让学生谈现时的体会与感想,用意是让学生在诗歌的温馨祝福与诗人的冷峻死亡的强烈对比中,理性地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生死观,珍惜作者的祝福,珍惜生活的美好。但从学生的发言看,感性者(甚至可以说是感情用事者)仍有一些,比如,有同学说:“听完关于海子的诗与死之后,对这首诗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本来在我看来很平淡、温馨的事物,突然变得不平淡、不温馨,处处有死的气息。”虽然每个人的经验与观念是宝贵而值得珍视的,但教育的目的是要积累他们的经验,帮助他们树立观念。以后要有意识地关注这类同学,在尊重他们观念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不是“指示”),让他们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完善。

学生的结束语存在以下问题:(l)不够艺术化。比如:“要用心去体会生活的美好,别去卧轨。”(2)简单排斥。比如:“我是第一次学习这种诗人的诗,我觉得很混乱,很阴沉,很消极。”(3)盲目附和。比如:“幸福的生活总是让我们向往,可现实总是把我们的幸福带走。”

课堂上即兴加的两个环节,比较成功,值得自我肯定。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的教学流程只能参考,不能死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机智处理。

给每人发一张备用纸的办法很好,有利于以写促思,细化、深化学生的阅读,同时也能促使学生运用书面表达。这个做法需要坚持。本文中学生活动的补记,得益于备用纸上学生的记录。不过,也发现有些学生课堂上写的时间太长,以写为辅变成了以写为主,影响了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引导。

本节课以体验性学习为主,但认知性学习也应该有一些,比如,整首诗的构思非常自然,也非常精巧。学生领悟了吗?很难说。下节课需要做个调查。

猜你喜欢

反省温馨诗人
“诗人”老爸
记事簿
愤怒
温馨家园
温馨小语
见贤思齐
冬天别忘萌一萌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