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崛起:对东亚是祸是福?

2004-05-16潘金娥张国华

中国经济 2004年5期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崛起经济

潘金娥 张国华

继“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经济崩溃论"和"中国通货紧缩输出论"之后,最近两年“中国崛起论”似乎正在“崛起”,世界各国尤其是东盟国家也因此对中国增加了戒心。那么,中国的崛起对东亚各国真的是一种威胁吗?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两位研究人员的这篇专论,可以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的发展强大将给亚洲各国带来发展机遇和实际利益,将为亚洲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总理温家宝的这段官方表态,表明中国正在尝试以一种使邻国受益的方式实现崛起,而东亚地区恰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最大受益者。

中国崛起带给东亚经济四大机会

日本连续十年经济增长的停滞,导致了以日本为首、亚洲“四小”(NIES)随后的东亚“雁行模式”的解体,而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使其逐渐成为了东亚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中国经济的崛起,对以出口为导向的东亚各国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97-2001年,中国向东亚国家提供的市场份额增加了100%,而且中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逆差。与此同时,中国对亚洲市场的依存度也大幅度提高。目前中国进口的50%来自东亚国家,40%来自日本。中国和东亚国家相互成为最重要的进出口市场。据摩根斯坦利研究报告:2002年,东亚出口增长的50%来自中国市场;韩国出口增长的40%源自中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不仅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且在技术水平较高的产品上,作为东盟各国强有力的对手发展起来。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成为东亚国家采取行动重新获得竞争力的动力——正如英国学者里希特(Richter, F. J.)在《亚洲的重生》一书中所言——长期以来,东盟各国的产业构造过于偏重特定产业,过于依赖对先进国家的出口,依赖制造设备、中间产品的进口,导致技术蓄积落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对东盟各国来说,多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东盟各国有必要通过产业升级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因此,与中国的竞争激化也是一种机会。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东盟各国经济结构的弊病暴露出来了,但是,之后不久出口的迅速恢复使他们还没来得及调整产业结构又重新回到老路上。而现在,为了获得与中国竞争的优势,他们不得不重新进行调整,需要通过技术蓄积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集约型产业的升级。实际上,重新分工协作已经开始:东盟各方决定,从2004年1月1日开始,对11类优先产品实施东盟协调价格,对优先取消关税的工业部门进行协调,并对此进行了相关分工。这个计划可以说是东盟进行国际协调分工的一个尝试,而更深层次的产业升级和分工也已经提上日程。如果东盟各国顺利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不但增强了与中国的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这将使东盟产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此外,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落实后,通过合作,按照协议性国际分工,将在中国和东亚各国之间形成不同层次的产业互补和梯度转移的结构。

虽然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在国内相对落后,但是已经对其接壤的邻国构成了较高一级的发展平台。如云南、广西对东盟新成员国、新疆对中亚各国、黑龙江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吉林辽宁对朝鲜、内蒙古对蒙古都形成了很有潜力的边境贸易。有些地区已经开始形成共同开发的长期战略,如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计划,上湄公河航道整治工程已于2003年4月完工。中国还支持和参与泛亚铁路计划,资助东盟各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加强与各国的农业合作等。中国在与周边国家合作过程中,注意帮助经济相对落后国家,为东亚地区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过程中,就给予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相对优惠的条件。

中国在加入WTO后,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批外国直接投资。这对东盟的外国直接投资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东盟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把外国直接投资吸引过来,同时,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也越来越成为东盟各国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力量,这将弥补从东盟分流到中国的外资。此外,通过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协调和改善整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建立起更大的市场,这将给双方都带来更多的机会。

倡导“新安全观”有助地缘政治难题解决

面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和综合国力的强大,东盟各国增加了对中国的戒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及时调整了对外政策,提倡“新安全观”与"睦邻"、"安邻"和"富邻"的新外交战略,以消减东南亚国家的疑虑,增强双方的信任和合作。

中国的“新安全观”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新安全观受到了东盟各国的重视,对消除中国威胁论以及解决历史问题等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新安全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在2002年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及《中国-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这对增强双方的互信以顺利解决南海问题和共同抵抗来自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提供了有效保障。

2003年10月8日,中国宣布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从而成为东南亚地区以外第一个加入该条约的大国,它表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政治互信加深,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中国东盟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把双方的合作提到一个更高和更全面的层次,这是东盟第一次把它同对话伙伴国签署的协定称为“战略性”协定。这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关系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巩固中国良好的周边环境,有利于共同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率先效应",在东盟对话伙伴国中引起巨大反响,印度、俄罗斯、日本也相继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使得东盟的安全机制也逐步适用于东亚,一个超越军事同盟的新型安全联系和合作纽带正在把东亚联系在一起,其积极意义不容低估。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助于解决那些悬而未决的战略和地缘政治难题,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东亚地区,南沙群岛问题、台湾海峡问题以及朝鲜半岛等问题成为威胁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在加速发展国内经济的同时,非常注重协调地区的发展。一方面在政治上采取新的外交安全战略,积极加入地区安全机制,增进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信任,另一方面经济上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引导和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各国致力于发展国内经济,缓解地缘政治上的冲突。而且,随着经济合作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和经济集团活跃在各国之间,他们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发展生产,从而成为推动和维护地区和平的重要力量。

与东盟全面合作消除不利影响

在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决定双方在未来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之前,东亚各国游离在区域一体化潮流之外,然而,这件事发生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这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区域合作最繁忙之地。除了与中国正式签定自由贸易协定以外,东盟还以10+1方式分别与日本、印度、澳新、美国等国在谈判和筹备FTA。在WTO坎昆会议失败以后,东盟各国纷纷开始在内部洽谈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一些东盟国家,主要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还以单个经济体身份分别与日本、美国、中国等国家洽谈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另外,10+3的机制也得到了积极的推动,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运作机制,合作内容从金融、经贸向政治、社会和安全领域不断扩展。中国还积极推动东亚财政、金融合作,建议在“清迈协议”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双边货币互换网络多边化,落实10+3各方就建立亚洲债券市场达成的共识,探讨设立区域投资合作实体。此外,从2003年开始,东北亚合作得到启动,预计2004年将有较大进展。

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03年实现了既定目标,并且在2003年10月第九次东盟首脑会议上,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一份旨在2020年成立类似于欧盟的"东盟共同体"的宣言,标志着东盟政治、经济、安全、社会与文化全面合作进入历史新阶段,并朝地区一体化迈进了一大步。

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进入了前期实施阶段,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从2004年1月1日开始落实,而自贸区则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落实,它所创造的利益很快就能体现出来。回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定,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在中国加入WTO之前,东盟在很多场合表达了他们的顾虑,东盟担心中国加入WTO后,对其出口市场和FDI造成冲击。而中国政府和领导人正是在考虑到东盟的这种顾虑的情况下,主动提出双方合作,以消除对东盟的不利影响。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一个产物,而它的诞生,有力地推动了东亚的区域合作和贸易投资自由化。

在中国的推动下,一个以东盟为主轴将外围各方连接起来的经济、政治、安全合作的网络在东亚地区正在形成。

关于“中国崛起”

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稳定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引起了国际上的普遍关注,各种议论纷至沓来。其中既有客观分析,也有恶意攻击。一些西方媒体先后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经济崩溃论"和"中国通货紧缩输出论"等等。而最近两年,“中国崛起论”似乎正在“崛起”,它源于国外,接着在国内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自1978年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具体表现在: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000多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9%以上,经济总量已上升到世界第5位;对外贸易持续发展,进出口商品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8510多亿美元,增长了40多倍,总量已上升到世界第4位;吸引外资规模加大,2002年,中国成为当年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超过5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居世界第3位。外商投资企业超过45.7万家,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中国将成为全世界外商投资的最佳选择之一。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从1978年的1.7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000多亿美元,成为日本之后世界第2外汇储备大国。目前,中国的市场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中国钢材消耗相当于全球产量的1/4;水泥消费占全球产量的40%以上;高速公路达到到2.5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电话用户超过4亿户,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上网人数5910万,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的整体规模虽然不到世界的4%,创造的经济增量却占全球经济总增量的17.5%。

正是这些出色的表现,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崛起”的讨论。2003年底,世界各大报纸纷纷讨论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影响,认为“中国崛起在改变全球秩序”,她所带来的变化,程度将不亚于工业革命或随后美国崛起所带来的变化。当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千野忠男披露该行对亚洲的经济预测时,他将亚洲的繁荣景象归因于中国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一评价说明亚洲的实力正在发生变化。

猜你喜欢

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崛起经济
中国崛起在全球舞台上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TPP对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中国
“中国崛起”内在逻辑与领袖抉择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