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那些只读过一本书的人
2004-05-03沈滨凯
沈滨凯
不久前,我在《音乐欣赏》考试卷中出了一道乐曲听辨题,要求学生填写《二泉映月》,改卷时面对五花八门的答案:“两拳音乐”、“二全音乐”、“二泉因月”,不禁黯然。作为老师,仅仅指责学生,或者漠然视之,都是不应该的,只能从我做起。
“小心那些只读过一本书的人”,这是洛克菲勒借用圣·托马斯·阿克那斯曾说过的话。著名导演谢晋在《艺术人生》中说,10岁时父亲送的一套《中小学生文库》全书,给他后来的艺术事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导演陈凯歌也多次提及小时候母亲教他背唐诗,深厚的文化功底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身为艺术教师的我们,是否也该树立这种文化意识,多读几本书?值得我们借鉴的是,美国的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只占40%,普通文化基础与之并驾齐驱,也占40%,此外还有20%的教育课程。
大文学家雨果给后人留下这样的人生名言:“数学—文字—音乐是打开人类智慧大门的三把金钥匙。”音乐,决不是一种简单的音符,而是一种铸造人的灵魂,深蕴着人的精神的文化现象。而在我国,多年来,音乐课一直被看作是技能技巧课。教师的目标往往停留在“帮助学生顺利的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上。教师的注意力必然集中于唱歌、识谱、乐理、欣赏、乐器中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尽管现在“新课标”提出新理念,提倡学科综合,要求理解多元文化,但要彻底扭转这种重专业轻文化的错误思想也要假以时日。另外,目前音乐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明显低于其他学科学生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倘若只是抱怨,是无济于事的。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音乐课以引导学生在更广泛的领域来领悟文化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中国乃至世界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了解、思考,这正是将文化内涵融入音乐课堂给学生带来的最大收益,也是我们音乐教师为弘扬人类优秀音乐文化传统的应尽之责。试想,一个文化底蕴浅薄,从不看书,没有不断学习意识的老师,他又怎能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去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呢?
大家都知道,弹好一首有内涵的乐曲比弹好一首练习曲难,原因在于前者除了技术难度之外,还有艺术表现的难度。在这一方面,往往“写诗功夫在诗外”。音乐的精神内涵深不可测,如同无边无际的大海。音乐殿堂的神圣与崇高,中西音乐文化的博大与深奥,诸如巴赫的庄重安详,贝多芬的热情雄浑,莫扎特的优美典雅,肖邦的飘逸忧伤,柴科夫斯基的深沉委婉,“梁祝”的幽婉,《良宵》的欢快,《胡笳十八拍》的悲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要有敏感的心灵,丰厚的学养。音乐不易读,它把人生天地间的深广意蕴化为缕缕乐思,无论是聆听还是演奏,都要求我们能有对音乐的诠释及创作的能力。音乐是一部小百科全书,音乐教学中要演唱、演奏,欣赏很多音乐作品;要学习作家的生平、时代背景;要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及许多地区和许多民族;要了解多种题材、体裁、风格形式……所有这一切除了学习音乐本身的知识技能技巧外,还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自然科学、风土人情等,作为把学生带入音乐之门的引领者,没有文化为自己打底,能行吗?
为了把自己培养成集学习的指导者、智能的开发者、价值的引导者于一身的新型教师,为了能真正承担起“美的使者”的重任,读书吧,我们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