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选择教学策略

2004-05-03

中国音乐教育 2004年4期
关键词:秧歌眼神动作

曹 理

教学目标

1. 能够记住《红绸舞》的音乐,感受体验到音乐欢快与热烈的情绪。能听出《红绸舞》中乐句的对答,学习用眼神表现出这段音乐的情感交流。

2. 学习以秧歌形式进行《红绸舞》动作编创表演。

教学设计基础条件

1. 有聆听音乐的基础。

2. 学生会用常见打击乐器演奏简单乐曲。

3. 学生掌握了秧歌舞的基本动作,有配合音乐表演的经验。

笔者曾亲自看过单雪婷老师在全国幼儿音乐教育研讨会上为黄山市的幼儿园小朋友上这节课。虽然,单雪婷老师是借班上课,但在短短20分钟内,顺利完成了原定的教学目标,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笔者据此整理后用于小学低年级教学。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创造性。目标的内容具体,重点突出,易操作,易落实评价。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的目标很不好设定,通常只要求通过听《红绸舞》音乐,感受体验其欢快、热烈的情绪,这是容易做到的,但在对音乐的学习上显得不够深入。而本节课教师在音乐上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挖掘,要求学生能听出《红绸舞》中乐句的对答,并用眼神表现出这段音乐的情感交流。这一目标的设定是富有创造性的,对于低年级学生稍有难度,但经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掌握起来并不太难,而且表达方式不是用语言描述,而是以眼神交流,真是最恰当不过了。另外,以秧歌形式随音乐进行《红绸舞》动作编创表演,这一条目标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秧歌舞基本动作,有配合音乐表演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加上彩带按新的音乐来跳舞只不过是技能迁移而已。通过实际授课的教学效果可以证实,每个学生均能达到目标要求,音乐情感和音乐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学生间仅在动作的协调性及情感的表达上有些差异。

第二,教学策略的选择精致,思路清晰,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音乐认知规律。例如,从录像引入课题《红绸舞》时,学生已从讨论中认识到是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以跳秧歌舞、红绸舞表达高兴的心情。接着完整的欣赏《红绸舞》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学生想像出“红绸舞”、“舞龙”、“打鼓”等场面。重点欣赏音乐中的问句和答问,教师精心设计了许多动态的形象,启发性提问及参与性活动:

●教师(在学生听音乐后问):“这段音乐像两个人在干什么?”

●学生:“像眼睛谈话,像两个人有表情地说话。”

●教师(在钢琴高低音区分别弹奏后问):“谁和谁在说话?”

●学生(分别说):“是一对夫妻、两种乐器、两种动物……”

●教师:“用歌声唱出问句和答句。”

●学生:“这是音乐在说话。”

教师:“请学生示范表演。”

学生每两人一组用乐器表现音乐对话。两学生边听音乐边用眼神表现对话。全班每两人一组练习,最终使每个学生都掌握。

应当说这样的策略选择体现了通过交互式的学习,提高每个学生音乐素质的终极目的。

第三,教学媒体的选择朴实无华、经济实用。本节课电化教具只用了录音、录像,其余均为传统的方式,如教师弹琴、唱歌、跳舞示范及语言启发等。这样的教学准备工作不会牵扯过多精力,同时对设备要求也不高,适用于一般的学校和教师。

猜你喜欢

秧歌眼神动作
生命的顽强
下一个动作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画动作
空洞的眼神
我敢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借你一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