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2004-04-30黄爱华
黄爱华
学生喜爱在一个安全的课堂环境里学习,这个环境一定是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在这个环境里,与同学、老师甚至教材进行对话,讲错了没有关系,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不认同老师的不会受批评,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当学习遇到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幫助,当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当标新立异时会得到大家的喝彩。在这样的环境里,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是一种迫切的愿望,于是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然而教师如何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充满思维活力的、促进心灵成长的理想课堂环境呢?我认为应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事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
著名心理学家希尔博士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很小的差异是指对事物探究的兴趣,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内驱力的一种最有效手段。
比如,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如图,A、B两个足球运动员要把球踢进对方球门,这时球在B运动员脚下,他为什么不射门,却要把球传给A?为什么在足球评说中经常听到“下底传中”的战术?
经过讨论,学生发现要是B射门,角度太小,容易被对方守门员封堵,把球传给A射门,角度要大得多,不易封堵,球容易进。借此情境,教师引导说:“生活中有角,角有大小之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角的大小。”通过这一设计,把一个角的大小的问题与饶有趣味的足球比赛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下底传中”这一足球战术的数学味,也让喜欢踢足球学生的足球兴趣“转嫁”给了“角的大小”这一原来看似“乏味”的数学内容。
二、启智——充分挖掘教学素材的智力因素,把问题情境用“够”,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个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这就是说把学生变聪明,应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追求。而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既能有效地巩固和深化新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切成了10块,胖胖吃了其中的4块。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这道题是为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而设计的,学生很快答出是4/10。教师接着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剩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议论,争相回答。正当学生享受思维成功快乐的时候,教师又提出问题:“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4/10,爸爸和妈妈各吃了3/10,谁吃的多?(学生答:胖胖吃的多。)谁吃的少?(学生答:爸爸、妈妈吃的少。)如果你是胖胖,你是自己多吃些,还是让爸爸、妈妈多吃些呢?(学生齐答:让爸爸、妈妈多吃些。)那么,你认为胖胖应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就能让爸爸、妈妈既吃的一样多,又吃的较胖胖多些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兴趣盎然地帮胖胖想办法到底应该怎样做。积极的思维再一次使学生们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这里,教师在原题基础上的两次设问,认真挖掘了教材的智力因素,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其间还有效地渗透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单位“1”的关系,简单分数的加减法和大小比较等知识。虽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却成功地把“6/10”从“1”和“4/10”之间找出来,再平均分成两份,得出两个“3/10”。在教师引导下进行4/10和3/10的大小比较后,又去重新分配单位“1”(10/10),当想到其中可包括一个2/10和两个4/10之后,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实现了探究的目标,感受了成功的喜悦。此时,学生的兴奋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实践证明,课堂练习题不是“不够用”,而是“用得不够”。
三、应变——教学中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或出现的错误,教师要有耐心,及时引导,巧妙“纠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说出面积计算的方法。接着,教师在图旁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学生有两种回答:一是用数小方格的方法来算面积;二是两边相乘(axb)。显然第二种想法是错误的,但是教师并没有加以评判,而是和学生一道研究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肯定了这位学生运用了“类推”的数学思考方法。然后,从这位学生的错误想法引导开去,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教师巧妙地将平行四边形左移至长方形图上,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吗?哪个大?大多少?经过仔细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图中(如下右图)的阴影部分,就是长方形面积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大的部分。既然两个图形的面积不一样大,这位同学的axb能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时,学生发现应该用“底x高”,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将长方形外的小直角三角形平移进来,然后计算长方形面积的道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被推导出来了。
随机应变,点石成金。教师从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并运用这个资源弓}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这是很有技巧的。这种巧妙的“纠正”,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延伸,诱发思维,既培养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呵护——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学生的行为,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课堂上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肯定学生的长处,不计较学生的过失,甚至吸取他们的合理见解,保护学生的自尊。
一次公开课上,老师出示这样一道应用题让学生解答:一个车间要装配288台洗衣机。工人们每小时装配36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台没有装?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般的解法是:288-36×5=108(合)。
可是,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把算式错误地列成“288÷36”。
坐在下面的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几个胆大的孩子窃窃私语:“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做错题的孩子站在黑板前“手足无措”,脸涨得通红。
上课的老师先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转过身对那位板演的学生說:“这道题你没有做错,只是没有做完。”老师这样一说,全班学生都愣住了,个个瞪大了眼睛。在老师的启发下,做错题的学生明白了:288÷36=8(小时),这一步求的是这个车间完成装配任务所需的时间,现在装配了5小时,还要装配8-5=3(小时)才能完成任务。还剩下没有装的是36×3=108(台)。这样,得出了题的又一种解法:36×(288÷36-5)=108(台)。
老师引导他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鼓励他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这个同学高高兴兴地回到座位上。
在学生“脸涨得通红,站在黑板前手足无措”的时候,教师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机智,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引向正确,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面”地坐下去。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即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要用生命呵护生命,用爱心激励爱心,用自由唤醒自由,以真诚去接纳每一位学生,培植学生的自我发展欲望。
五、唤醒——引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仅仅停留在快乐学习的状态,而是进入真正创造性思维的境界。
教学“约数和倍数”时,下课的铃声快要响了,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地给学生布置作业,而是对全班40名学生从容地说:“同学们,快要下课了,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动脑筋离课堂,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是卡片上的数的倍数,你就可以走开。走的时候,要先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话,再走出教室。你说的一句话,可以是‘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或‘几能被几整除其中的任意一句。”
游戏开始了,教师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2,学号数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到讲台前,学号是4的学生说:“4是2的倍数。”学号是6的学生说:“2是6的约数。”学号是8的学生说:“8能被2整除。”全班有一半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说出一句话,得到在座学生的认可后,高兴地走出教室。接着,教师拿出另一张卡片国;国,有3名学生立即站了起来朝讲台走去,走了一半又回到原位。教师问:为什么大家都不走了?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了理由。教师接着又分别出示卡片3、5,学号数是3,5的倍数的学生走出教室,其实学生们都没有走远,在门外、窗外看着呢。最后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学生,教师不再出示卡片,问学生:“你们怎么不走呢?”学生回答说:“我们的学号数都不是老师拿出的卡片上的数的倍数。”“那么,老师出示哪个数,大家就都可以走了?”学生思考片刻后异口同声地说:“1。”“这说明什么?”学生回答:任意一个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意一个自然数的约数。这时,教师出示一个大大的卡片1,10名学生在下课铃声中欢快地离开了教室。
新颖有趣的“动脑筋离课堂”游戏,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教学效果,还进行了纠正错误和个别指导,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真是一举多得。此教学过程,学生已不仅仅停留在快乐学习的状态,而是进入了创造性思维的境界。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不是望而却步,而是跃跃欲试,不但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树立了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特别是后进生,也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创造的气氛中,被唤起创造的欲望。
六、欣赏——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分享学生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想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真诚地欣赏学生尚为幼稚的创造萌芽,使师生在交往互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时,有这样一个情景。
师:“我们反思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有不懂的问题吗?有新想法吗?”
生1:“生活当中为什么都用百分数?有没有千分数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有想法,有创新。生活当中的确有千分数。猜一猜,千分数长得什么样?”
生2:“我想千分数肯定和百分数相似,也是分子后面挂一个千分号。”
师:“你能通过百分数联想千分数,很对!千分号又长得什么模样呢?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设计一个千分号,好不好?”
学生设计千分号,并陆续将作品画到黑板上。部分作品如下: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黑板上的作品,先请第一个同学说。”
生3:“我想百分号有两个圈,千分号应该有三个圈。第三个圈没地方放,就放在斜线上了。”
教师欣赏地点了点头:“有意思!是啊,百分号有两个圈,千分号不就有三个圈吗!我们看看有几个同学设计三个圈的?”
师生共同欣赏。
师;“看来比较多的同学都认为千分号和百分号一样,圆圈应该分别放在斜线的上边和下边。第三个圆圈有人放在斜线上面,有人放在斜线的下面,有人干脆放在斜线上或斜线顶端,还有的圈外套着圈,很有个性。(指着其中两幅作品)这两位同学把三个圆圈串起来,或者全放到右边去,我想也有他的道理,免得分子和后面的圆圈混淆。(指着)这有四个圆圈,好像是——”
生4:“我原来也打算画三个圆圈,但是看起来不对称,我觉得还是再加一个美观。”(掌声)
师:“与众不同,有创见!”
生5:“黄老师,我画‘糖葫芦也是有讲究的。第一个圈比第二个小些,第三个圈比第二个大些,颜色也不一样,串起来像个糖葫芦,记忆很方便。又因为10后面只有一个零,比100小,1000后面有三个零,比100大,所以,斜线上的圈一个比一个大。”(热烈掌声)
生6:“我画的千分号,斜线方向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三个圈都在斜线的右边,记忆起来也很方便。三个圈就好像从山坡上滚下来的一样,我想从山坡上滚下来一定很爽。”(笑声,掌声)
师:“这么多的同学给你掌声了,我又一次想到了学校大楼上的8个字:张扬个性,体验成功。过瘾吗?”
生齐:“过瘾!”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设计意图,很有道理,非常棒!如果这些作品都采用就不统一了,不统一肯定不方便。百分数和千分数的内在含义还是比较接近的,只不过把一个量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而已,人们设计千分号的确是在百分号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圈,这个圈增加在哪里呢?请注意看——”
出示:邳州市的人口增长幅度逐年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5.36%。
指一名学生读。
师:“这句话里就有一个千分号,和黑板上哪一个一样?”
学生指第4个。
师:“这个同学是谁?”(该生站起)
师:“送点拳声给他!”(掌声)
师:“再送点掌声给在这里设计许多图案的其他同学。”(掌声)
……
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的渴望,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进步喝彩,创造一种支持性的课堂环境,共同品尝成功的快乐,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上面的教学案例,在学生展示、汇报自己“杰作”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地赞赏学生独特并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学生拥有和体验着做人的尊严,享受着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奇妙的情趣、思维、想像,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