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
2004-04-29徐顺生
徐顺生
伊索寓言中《酸葡萄》的故事可谓尽人皆知。一只饥饿的狐狸来到葡萄架下,望着诱人的葡萄,口水都流出来了,心想,“我要美美地大吃一顿。”于是,狐狸使劲地往上跳,一次,又一次,它始终没有够着葡萄。一阵风吹来,葡萄架上飘下来一片枯叶,狐狸想,要是掉下一串葡萄就好了!它在葡萄架下等了好一阵,那几串葡萄挂在架上,看起来牢固得很,根本不可能掉下来。狐狸安慰自己说:“那葡萄是生的,又酸又涩,吃下去不呕吐才怪呢!这种酸葡萄,送给我也不吃!”于是,狐狸饿着肚皮,离开了葡萄架,没有遗憾地走了。
狐狸离开了葡萄架,它的故事自此便传播开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就是旁人对狐狸的讥讽与嘲笑。这种尴尬与被嘲笑的处境不只狐狸经历过,大名鼎鼎的阿Q先生也有同感。被人欺负,受到痛打的阿Q认为,儿子打老子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还显出很得意的样子,不时唱几句段子。就凭这个,阿Q过得很“快乐”。
狐狸是聪明狡猾的,Q哥则是老实本分人,二者得以齐名,缘于大家想得开,求个“乐”字,并不计较旁人的讥讽,不然早该气死了。有位英俊青年与校花相恋,二人海誓山盟,可谓天生一对,地配一双。可毕业不到两年,校花投进了家财百万的老板怀中。青年人极度悲观,认为“她”是世上最好的女人,自己再也找不到这样的红颜知己了,欲一死了之。我问:“你们有可能和好如初吗?”他说,“不可能,她已铁心嫁给老板了。”“她为何会变心呢?”他说:“她的老板既有才,又有财。”“她见异思迁,又怎能谈得上是最好的女人呢?她肯定不再属于你了,为何要自我折磨呢?别耗费自己的青春了。”青年人听罢觉得有理。
其实,苦恼多源于自己的认知。这样的事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同样的事件作用于不同的人会引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原因就在于人们在环境刺激下的心理反应与认知不同。积极的认知使人愉快地生活,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消极的认知常使人陷入情绪困扰之中,并可能导致心理疾患。
狐狸的确很聪明,它巧妙地运用了心理防御机制转换,使自己的心理冲突得以缓解,达到内心的平衡,平静地离开了葡萄架。所谓心理防御机制,就是通过心理中介转换,巧妙地实现心理内容和环境信息的相融,消除心理冲突的过程。在这个故事中,狐狸确实很想吃到葡萄(心理内容),可是它经过多次努力都失败了,甚至连侥幸的机会也没有(环境信息),狐狸想:“我为什么不能成功呢?我该怎么办?”(心理意义)。这样,环境信息、心理内容和心理意义就构成了冲突。显然,如果狐狸想不开,就会感到痛苦。这时,狐狸巧妙地运用了否定的方式,“那葡萄是酸的,送给我也不吃。”从而使环境信息、心理内容和心理意义相一致。阿Q亦如此。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如果借用一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通过心理防御机制,达到内心的平衡,也可以像阿Q那样哼几句,得意地自个儿走开。苦恼源于我们的认知,想得开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相信狐狸的猜想吧,那吃不到的葡萄的确是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