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绩溪
2004-04-29胡毓骅
胡毓骅
绩溪,是皖南古徽州的六县(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之一。全县人口仅18万。宋代绩溪县令苏辙曾有诗云:“指点县城如手大。”
绩溪地处黄山和清凉峰之间,山青水秀,“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历史上素有“百里花园”之誉。
据记载,绩溪古名华阳镇,属歙县。唐永泰二年(766年),始置绩溪县。唐《元和郡县志》记载:“此县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此得名。”民间相传,登源河与扬之河至凤凰山下(今临溪)北合出境乃歙县练江,势如绩麻,故得名。
绩溪地踞徽(州)宣(州)之脊,东依天目,西枕黄山。境内有徽岭(又称岭)逶迤城西,宋王安石曾有“夜过徽岭月明中”的诗句。
据史料记载,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徽州之名就是得名于绩溪境内的徽岭和徽溪。
绩溪胡姓
绩溪县是一个由移民后裔组成的社会。汉代以前没有居民姓氏可考,东晋以后,随着中原士民的南迁,才开始有姓氏的记载。
在南迁绩溪的移民中,胡姓是一个大姓。据清乾隆《江南通志》记载:“大江之东,以郡名者十,而士之慕学,新安(徽州)为最。新安之属,以县名者六(古徽州辖歙县、绩溪、休宁、祁门、黟县、婺源六县),邑小士多,绩溪为最。”
绩溪的名人多,而绩溪的胡姓更是名人辈出。清咸丰以前,绩溪境内定居有58个姓氏。据1987年编写的《绩溪县志》记载,为存史资治、教化之目的,县志选载入志立传的138人中就有48个胡姓人物,占了全县立传人物的三分之一以上。
胡姓立传名人中,有宋代监察御史胡舜陟,金人南侵时力主抗金,上疏弹劾秦桧十大罪状被罢职,后又上疏为岳飞辩诬,为秦桧所害,死于冤狱;有编著《苕溪渔隐丛话》百卷诗论、后被清代《四库全书》收录的学者胡仔;有明代太子少保、户部尚书胡富;明代名臣、工部尚书胡松;明代兵部尚书胡宗宪;还有“绩溪经解三胡”的清代专攻礼学的祖孙三代学者胡匡衷、胡秉虔、胡培;徽墨名家胡开文墨业的创始人胡天注;晚清名噪一时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清末民初著名的雕刻艺人胡国宾;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今国家主席胡锦涛等。他们都是绩溪胡姓的后裔,但是同姓而不同宗,各有始祖,各有宗祠。
东晋大兴元年(318年),散骑常侍兼中领军胡焱,随晋元帝南下,镇守歙州(徽州),游观绩溪华阳镇龙川(今大坑口),见此处山水清丽,从山东青州濮阳举家迁到龙川之口荆林里聚族而居。至今已有1600余年,世称“龙川胡”。
唐大中五年(851年),散骑常侍胡宓持节歙州,从濮阳迁家乌聊山,死后葬在绩溪城西。宓子治,居家华阳镇,繁衍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因其后裔宋代名臣胡舜陟曾受封为“金光紫禄大夫”,世称“金紫胡”。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胡延政任绩溪县令,赐居绩溪胡里(今临溪湖里,宋时称通镇)。其子孙世代繁衍,又自湖里分迁岭北的宅坦、杨林和上庄等地。延政之父胡昌翼,系唐昭宗李晔幼子,天甲子(904年)为何皇后所生。当时朱温篡唐,皇室遭难。婺源考川胡三受昭宗之托,将昌翼庇匿以归,隐居考川抚养。为避危险,昌翼改姓胡。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胡昌翼登明经进士,不仕而归,造明经堂讲学,世称“明经胡”,俗称“李改胡”。
宋朝南渡时,湖州乌程的胡清迁居临溪高车。元末,其后裔又迁县治遵义坊,世称“遵义胡”。因明正德年间其后裔胡松曾任工部尚书,又称“尚书胡”。
迁居绩溪的胡姓依然聚族而居。在绩溪境内,胡姓分布相对集中于70多处村镇,其中大坑口、株树下是“龙川胡”聚居村;上庄、宅坦、湖里、上胡家是“明经胡”聚居村;而“金紫胡”和“遵义胡”则主要居于城内及岭以南的乡村。其中最有名的村镇有“龙川胡”的大坑口村和“明经胡”的上庄镇。
大坑口村始建于东晋咸康三年,现有“胡氏宗祠”和奕世尚书牌坊等古迹。胡氏宗祠始建于宋代,明代嘉靖年间重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门楣上原有一匾,上写“龙川胡氏宗祠”六个大字,系“明四大家”之一的文徵明手书。宗祠的主体建筑有明代特征,室内装饰则显示清代风格,石雕、木雕玲珑剔透,图案有龙戏珠、狮滚球、历史戏文和四时花卉等,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祠的斜对面是奕世尚书牌坊,胡富和胡宗宪正好相隔一个甲子,所以称奕世。该坊始建于1562年,为四柱三门五楼结构,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
上庄镇位于县境西部,距黄山天都峰的直线距离仅20多公里,清代民居甚多,以前村人在沪经商务工者众多,有“小上海”之称,镇内有胡适故居和胡开文纪念馆。胡适故居陈列有胡适各个时期的照片、手稿和墨迹,以及胡适和其父胡铁花的遗物,还有国内外著名人士题赠的字画、诗词等。胡开文纪念馆原为胡开文墨业创始人胡天注的故居,馆内陈列有关于胡开文墨业的藏品、资料和实物。
前面提及到的胡姓名人中,按“四大胡姓”划分,祖籍“龙川胡”的有胡富、胡宗宪、胡锦涛;祖籍“金紫胡”的有胡舜陟、胡仔、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祖籍“明经胡”的有胡天注、胡雪岩、胡国宾、胡适;祖籍“遵义胡”的有胡松。胡锦涛是绩溪大坑口人,徽商的后代。早在100多年前,他的太祖父胡允源就离开绩溪,在江苏泰州开了一个小店,到曾祖父胡树铭时已小有规模,又在上海、浙江等地开设了七个分店,并从事茶叶出口生意。胡锦涛1942年12月出生于上海,在泰州上小学、中学。
绩溪民风
绩溪县“邑小士多,名儒辈出,显臣如林”;绩溪人终身碌碌,勤谨奋击,自誉“绩溪牛”。首先从其县境的轮廓来看,绩溪好象一头卧牛。宋代邑人布衣赖文俊诗云:“绩溪形势若牛眠,荆州九华为头角,岭作背分南北,大会金山是尾踔。”据《歙县风俗礼教考》云:“绩俗极俭,而安守本分,为诸邑所不及。语云:‘唯绩溪人真老实。”在上世纪20年代,胡适在和陈独秀的交往中,陈独秀就直呼胡适为“绩溪牛”。
绩溪人十分重视教育,敬重人才,素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风尚,这也是绩溪“邑小士多”的历史文化渊源。早在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绩溪人胡忠就在上庄镇(胡适故里)的宅坦首建了安徽省最早的书院——桂枝书院。据旧县志和族谱记载,该村在清代著书立说者就有二十多人,著作达四十多种,六十多部,被誉为岭南北“举人村”。
徽州为朱熹的桑梓之地,以“新安理学”名于世,理学和经学均盛。而绩溪的“金紫胡”则以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而成为经学的一个流派,世称“三胡礼学”。
在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绩溪人胡适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倡导者。当时,全国新文学作家142人,而绩溪就有4人,他们是胡适、汪静之、胡思永和章依萍。据胡适考证后记载:“自宋胡舜陟、胡仔父子好学成风,‘礼学三胡自清乾嘉至道光百年间,胡廷玑一脉六代,名列儒林者十四人,著作七十六种,数百卷。”
在宋代元丰年间,苏轼因诗得罪被谪往海南,其弟苏辙受牵连贬任绩溪县令。苏辙在绩只有八个月左右,留下的诗有36首。在他的倡导下,绩溪文风蔚起,书院大兴,社学和私塾也纷纷建立。后来苏轼自海南归,过绩溪探望其弟,苏辙率众迎于城西潭石头渡口,后易名“来苏渡”。苏辙离任后,邑人筑桥纪念“二苏”,起名“来苏桥”。苏辙在绩溪任职期间,重农桑,轻赋役,兴水利,办学堂,政绩卓著。他为政清廉,生活简朴,爱民恤众。在他留绩的诗中有“行年五十治丘民,初学催科愧庙神”、“笑杀华阳穷县令,床头酒尽只颦眉”等诗句。
绩溪物产
绩溪县有历史悠久的徽墨,从事墨业最著名的墨庄是汪近圣创设的“鉴古斋”和胡天注创设的“胡开文”。而胡开文后来则几乎成了徽墨的代称,出现了徽墨即胡开文、胡开文即徽墨的现象,因此有“天下徽墨在绩溪”之誉。
我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也形成于绩溪。民国时期,绩溪人开设的徽菜馆遍及海内外,仅在上海一地就有鸿运楼、大中华、大富贵、大新楼、大嘉福等120多家菜馆。绩溪素有“徽厨之乡”的称号,当年胡适曾以绩溪岭北“一品锅”宴请杜威,赢得举座赞誉。
绩溪城东的龙须山,盛产龙须草,以此草生产的“龙须纸”,备受南唐后主李煜的珍爱,储之于“澄心堂”,并赐名“澄心堂纸”。
绩溪“桑树蔽野,户皆习蚕”,“丝织业繁盛”,乃著名的蚕桑之乡,是江南丝绸的主要产地之一。
绩溪的村落选址及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黑白分明,青瓦飞翘,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韵律美。在那“无绩不成街”的年代,那些雄振天下的绩溪徽商,年老退居故乡,“筑馆舍广招宾客,建祠宇敬宗睦族,立牌坊续世显荣”,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古建筑和珍贵文物,其数量之多,工艺之精,实为国内罕见。其中以龙川“胡氏宗祠”和上庄“胡适故居”可为代表。
徽州之失
从上庄镇附近胡家村发现的穿孔石斧、带铤石镞、细长石锥、圆润石凿、有段石锛、半月石刀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绩溪就有了人类的活动。
在行政区划上,绩溪在西周以前,属扬州;春秋时,属吴;越灭吴后,属越;秦朝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后,属会稽郡的歙县;此后均属歙县华阳镇。唐永泰二年(766年),析歙县华阳镇,置绩溪县,属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后,绩溪属徽州。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绩溪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划属芜湖道。1949年后,绩溪先后属徽州专区、芜湖专区(整个徽州专区都属芜湖专区)、徽州地区。1987年徽州地区撤消,成立黄山市,徽州从此消失。安徽省是得名于原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安”和“徽”,现在徽州都没有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安徽也就不能称其为“安徽”。
绩溪和歙县(原徽州府治)原本就是一个县,徽州之名还是得名于绩溪境内的徽岭和徽溪。南宋的罗愿在《新安志》中说:“徽岭在(绩溪)县西北十里。”明弘治年间的《徽州府志》载:“徽岭山,徽一作,在(绩溪)县西北十里。”又说:“徽溪出徽山,南流十余里入绩溪……合扬之水入歙县界。”民国期间的《歙县志》更是明白地指出:“徽州以绩溪有徽岭徽溪而得名。”
古徽州在中华大地的东南一隅,论交通并不方便,论田地并不肥沃,但在明清时期却特别富裕,特别地出人才,并形成了人们所说的“徽州文化”现象。绩溪和歙县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徽州的徽商、徽菜、徽雕、徽墨、徽派建筑等都是以这二县为代表。1987年绩溪和歙县被分别划归宣城和黄山两个市,绩溪脱离徽州文化的主体,徽州文化失掉绩溪这一重要组成部分。绩溪虽然在行政上已不属于徽州,但它却无法从徽州文化中脱离,徽州文化离开了绩溪也不可能是完整的,无论是从那个方面来看,绩溪和徽州合则双美,离则双伤。就象一件艺术品,若除掉其中的某一部分,岂不变得支离破碎,不完整了吗?因此,笔者认为原徽州地区的名称和区划应该纠正过来,恢复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