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哲学视野:信仰的两大类型及其关系

2004-04-29荆学民

求是学刊 2004年1期
关键词:信仰理想人生

摘 要: 信仰问题已成为社会转型期的大问题、真问题。文章主要论述信仰的两大类型即个人人生信仰与社会理想信仰及其关系。指出社会转型期的危机是这两种信仰的综合性危机,只有承认并正确认识这种危机,才能重建信仰。 关键词: 个人人生信仰;社会理想信仰;信仰危机;信仰重建 作者简介: 荆学民(19 9-),男,山西临猗人,哲学博士,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哲学中的信仰问题。 中图分类号: 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 0 (200 01-00 2-0 收稿日期:2003-0 -23おお 早在1922年,梁启超就说过这样的话:“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 个社会为 个社会的元气。”他认为当时中国社会最大的病根是没有信仰,因而,改革“最要紧的是确立信仰”(P273) 。历史在进步,我们的时代早已不是梁启超所处的那个时代,但就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革这 点而言,却有着 定的共同之处,这就是,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信仰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法轮功”现象,更使这 问题急剧升温,趋于尖锐。在目前的情形下,信仰问题已不仅仅是“民间问题”;也不仅仅是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而是 个牵涉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社会大问题”。サ就这个“社会大问题”,学术界的认识并不十分 致。为使问题讨论具体、深入,本文对论题稍加限制,主要论述信仰的两大类型及其关系,并将有关讨论相间于其中。 。信仰的问题是 个价值和价值观念的问题。但它不是 般的价值观念问题,而是统摄整个价值观念的核心问题,因而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信仰的形态纷繁复杂,但归纳起来却是两大类型:个人人生信仰与社会理想信仰。搞清这两大类型信仰及其关系,对于正确理解整个信仰问题,特别是目前社会的信仰状况有很大的意义。ニ谓个人人生信仰,是指个体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前途和命运、人生的状态和归宿等等的超越性的把握和持有。ト耸紫仁且韵驶畹母鎏迳命体的形式而现实地存在和生活着。因此,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所拥有的特殊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精神文化环境。特殊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精神文化环境,决定着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人生价值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人生价值理想,使得不同的个人会给予生活以不同的意义。人是生活在意义世界之中的,人每时每刻都必须追问和关怀自己生活的意义。每 个“精神健全”的人,都必然对自己的存在和生活进行意义的设定,并进而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直觉”和“肯定”这种意义,以给自己的行为提供精神动力。这种对人生意义的“直觉”和“肯定”,不是别的,正是个人人生信仰。ザ愿鋈巳松信仰的理解,要和 般的人生观区别开来。人生观也是人们对自身生存目的、价值、意义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也是关于人生道路、价值、理想以及生活态度等的根本看法。它也回答人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 生等问题。但是,第 ,人生观从根本上说是 种群体意识,多表现为经济地位、社会条件相同或相近的 部分人对人生看法上的 致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很强的阶级性;第二,人生观的形成,更多地是主体自觉体验和思考的结果;第三,人生观往往是 种经过加工提炼、抽象总结的 般理论体系。而我们这里所说的“个人人生信仰”,着眼的是从个体的角度对自己的人生前途、理想及命运的把握和持有。它强调的是 种信仰,而不是 种理论。ゾ透鋈巳松信仰和 般人生观的总体关系而言,人生观作为 种与世界观、价值观同等序列的理论体系,往往是个人人生信仰的“基础”,即是说,个人往往把某种人生观理论所解释的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后归宿,作为“ 般理论”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具体地设计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如果认为,人生观本身就是 种“信仰”的话,那么,这“具体化”的过程实质上是 个“再信仰”的过程。ツ壳爸泄所处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和文化共生共存的时代背景,决定着许多人的个人人生信仰吸纳着众多人生观理论,复杂多变,捉摸不定。现在,由于社会生活的剧变,旧的人生观理论不再适应,各种新的理论又不断冲压,结果造成“新旧不接”的“荒漠人生信仰空场”,这就正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个人人生信仰危机。ジ鋈巳松信仰决定着个人的人生使命感和人生责任感。在过去的人生观理论教育中,很少具体地谈及人的使命问题,即使谈及人的使命,要么把它“神”化,诸如,人有“原罪”,人的使命就是“赎罪”(基督教);要么把它“抽象”化,诸如,无产阶级的使命就是“使全人类解放”等等(过去的说教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说法很难使人真正地、具体地把握“人的使命”。其实,“人的使命”是 个和个人人生信仰紧密相连的问题。所谓人的使命,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个人所信仰的人生的目的的具体化和切实化。“做人有了做人的使命,人生就有目的、意义与价值。没有具体的、切实的、非执行不可的使命,而高谈人生目的,就嫌空洞不着边际了。”(P81) 对于个人而言,人生目的与具体的现实生活及个人实际情况相结合就形成这个人的具体的“使命”。因此,“使命”并不是 个高度抽象化的范畴,而是具有 定实际内容的具体的范畴。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其个人人生信仰的支配下,具体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形成 种对他来说难以轻易抗拒的甚至具有某种神圣性的“使命感”。有什么样的个人人生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使命感”,有什么样的“使命感”就会有什么样的“责任感”。如果说,“使命感”是个人人生信仰的具体化、切实化,那么“责任感”则是这种“使命感”的具体化、切实化。个人人生信仰,从“信仰”层面到“使命”层面,再到“责任”层面,充分地体现着个人人生信仰对个人的切实可感的价值意义。失去了个人人生信仰的突出的现实表现,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什么事情都失去 种责任感。ド缁崂硐胄叛鍪侵柑囟民族或社会民众,对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及终极发展归宿之理想的把握和持有。如果说,个人人生信仰着眼于个人对自己的前途命运的把握,那么,社会理想信仰,则意味着特定民族或社会民众对自身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发展之前景的向往与关怀。社会理想信仰着眼于“社会民众”,而不是着眼于具体的个人,它是指特定阶级的共同信仰,阶级消亡以后,指特定民族或社会民众的共同信仰。同时,这种信仰所指向的“目标”也不是个人性的,而是公众性的。ド缁崂硐胄叛鏊淙弧霸醋浴庇诟鎏澹但它之所以成为社会理想信仰,其本质仍在于它是“社会”的信仰。诚然,任何社会理想都是由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建构和提出的,而且,某种社会理想必须首先被社会中的个人所信仰才有可能成为整个社会的信仰,正如共产主义信仰正是首先由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所构建、所信仰,才进而成为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信仰。但是,这只是仅就社会理想信仰的形成过程而言,而不是就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之信仰的社会理想信仰而言。试想,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如若仅仅只被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所信仰,它能成为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社会理想信仰”吗?当然,如果没有马克思恩格斯个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也无从谈起,但共产主义信仰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信仰,正说明共产主义理想被无产阶级甚至全人类所“认同”、所“相信”,而社会“认同”与“相信”以后的信仰,也就不能再简单地归结为哪个个人的信仰。 。 二上述不难看出,个人人生信仰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的意义的体味都有所不同,因而对自己的人生道路都有自己的设计,任何社会条件下,都很难也没有必要强求统 这 点。正因为如此,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信仰自由的权利。我们想,所谓公民享有信仰自由的权利,也主要就此而言。而社会理想信仰,就不能这样简单地来看待。社会理想信仰是 种超越个人人生信仰的“公众”信仰。在特定的社会或国家中,它可能表现为该社会的意识形态,也要通过意识形态来维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由此可见,社会理想信仰,实际上可能成为 个社会或国家的特定政治信仰。ト绻社会理想信仰现实化为 种政治信仰,它便表现出 种较强的“社会约束力”。甚至可以说, 个民族和国家(组织、政党)特定的政治信仰 旦形成和稳定,就无所谓“信仰自由”的问题。因为这种信仰本身,就是这个民族或国家(组织、政党)民众“自由选择”并执著追求的结果。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自由选择并执著追求的结果。所以,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丝毫动摇的。”(江泽民在纪念建党七十八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任何时候都不能丝毫动摇”,就意味着,对于党的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特别是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共产党人,其政治信仰问题上,都必须“讲政治”。 。 三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应该说,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信仰危机已是 种不争的事实。很多人内心深处承认这个事实,但却宁肯使用“信仰困惑”这个字眼而不敢使用“信仰危机”这个词。其实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那么,究竟该怎样看待目前的信仰危机呢?可以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的信仰危机,主要地表现为个人人生信仰危机和社会理想信仰危机。或可说,这两种信仰危机总体上涵盖和代表目前中国人的信仰危机。ィ.从切近的现实生活出发观察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应该说:“人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摆在每个活生生的中国人面前的最为迫切而重大、最为现实而深刻的危机。フ庵治;对于中国人来说,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在中国近代社会百余年,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的几十年中,是几乎没有明显地发生过的。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文化精神造就了中国人的“内圣而外王”的个人人生信仰,无论腥风血雨中的历史是怎样的改朝换代,无论是对统治者而言,还是对被统治者而言,它是始终没有动摇过的;近代百余年的历史,尽管中西、古今文化百般地冲撞砥砺,但个人人生信仰也并无多大的改变。当然,“内圣而外王”可能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的几十年中,尽管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也产生了社会主义的新的精神文化,而且,在这种新的精神文化中“内圣而外王”被经过革命性的批判改塑而成为诸如“集体主义”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或“为共产主义贡献 生”等等的个人人生信仰,但究其“人性”之底蕴,“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个人人生信仰似乎并无根本性的危机感。只是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全面确立和推进市场经济以来,人们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和体验到的,是“对物或金钱的依赖和崇拜”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信仰。 时间,似乎物欲横流、道德伦理滑坡、拜金主义猖獗、个人主义盛行、享乐主义时髦成为 种非常严重的社会现象。传统文化所塑造的人格和人生信仰受到了最为突显、最为严峻的挑战 不管这种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把握是否真切和正确,个人人生信仰危机业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各种危机中最为普遍和最为突

显的危机。有许多人面对生活感而叹之,不知道该如何做人,不知道该做 个什么样的人,不知道该怎样来设计和把握自己的人生。ピ谀壳把Ы绻赜谛叛鑫;的研究中,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 种“以伦理代宗教”的文化,中国人自古至今,没有“给人以信仰寄托”的宗教,而西方社会几百年,市场经济社会背后有着稳定而普遍的宗教提供着维持整个社会秩序性和神圣性的信仰。因此,当过去被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实行的市场经济突然出现在中国人的面前的时候,人们最需要的是宗教信仰,社会最需要的也是宗教的复兴或者新兴(新兴是就中国过去没有宗教而言),就此而言,中国人的信仰危机乃是 种呼唤宗教信仰的“宗教信仰危机”(呼唤把信仰从中国传统文化所注重的“伦理”层面,提升到“宗教”层面,即从现实人伦层面提升到终极关怀层面)。フ庵挚捶ㄓ衅浜侠淼 面,但却并没有切中当前中国人的信仰危机的要害。缺乏宗教信仰,缺乏彼岸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性特征。古往今来,这 特性也并无多大的改变。中国人也似乎习惯了在这种伦理性的现实关怀中完成自己宗教性的信仰的“内在性超越”。因而,即使在给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整体性、深刻性改变的市场经济社会,“渴望宗教信仰”并不能也没有成为精神危机中的主题。当然,在当前的社会生活的急剧动荡中,人们是急切地渴望 种“终极关怀”,但这种终极关怀却不是像西方的宗教式的终极关怀,而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这种“现实生活”不是别的,正表现为在市场经济中人的现实的人生态度。人们的焦虑和危机,也正是体现为在急剧变化的现实生活中,该持怎样的“终极关怀”,即该以什么样的“人生方位感”、“人生价值观”作为自己处理现实生活的信念和信仰。这正是个人人生信仰危机,而不能笼统地视为宗教信仰危机。2.每个人都是具体地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之中的,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仰危机最本质地呈现为人们“社会理想信仰”的危机。ジ鋈巳松信仰虽以不同的个人为载体但却并不是个人独自冥思的产物,而是特定的社会存在所造就的。个人人生信仰在其“超越性”上和社会理想是同构的。在社会的平稳发展时期,个人人生信仰在宏观上往往直接寄托于特定的社会理想之中。特定的社会理想也具体地渗透在个人人生信仰之中。但是,在社会的剧烈动荡和社会转型期,或者说,在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被社会转型所阻断或被解构重塑的时候,个人人生信仰与社会理想信仰也会隔离乃至严重错位。目前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就是在个人的层面集中地表现为个人人生信仰危机,在社会的层面集中地表现为社会理想信仰危机。这既是 种个人和社会双重层面的危机,又是 种个人和社会相统 的危机。因为这种危机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的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革,即社会转型。ツ敲矗为什么说人们目前的信仰危机从社会角度或层面集中地体现在“社会理想信仰危机”上?信仰的本质是人的 种自我超越,从超越的角度观察人们自己所赖以存活的“社会”,人们不仅关注当下的经济、政治生活状态,而且更为关注制约和牵导着这种社会的未来命运和方向的“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在信仰的范畴内,不仅是人对自身“个体有限性”的超越(“社会”才是对个体有限性的直接超越),而是对这种“超越”(即社会)的超越,即对社会的当下状态的超越。因此,社会理想必定是特定社会之文化的最高层次的,必定是特定社会之文化模式的核心。正因如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为古往今来思想家们所倾心思考的大文化问题。比如,在西方,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托邦”,从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到圣西门、欧文、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最后到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共产主义,无 不在描绘和追求人类社会的理想图景。在中国,从封建社会的“小国寡民”到历次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均贫富”,从洪秀全提出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的“人间天国”到孙中山主张的“大同世界”,最后到今天我党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都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社会理想的向往和追求。ド缁崂硐胍云涠陨缁岱⒄沟募壑的勘甑墓娣丁⒁导和批判的独有本质和功能成为社会转型中占据核心地位的重大问题。现代社会转型正是在特定的社会理想的自觉牵导下而进行,转型的过程正是 个朝着特定的社会理想迈进的社会发展过程。这就是说,社会转型必然意味着社会理想的前提性的、内在性的变化与发展。我们要问,从精神信仰的角度观察和体会目前的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具有“社会”性质的动变效应是什么呢?难道不是我们过去所长期持有的社会理想的危机吗?所谓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变化,不诉诸社会理想的变化,能得到最后的、最深刻的说明吗?当然,社会理想是有终极与现实、远景与近景、社会与个人、局部与整体的层次等级之分的。就社会理想的最 般本质(即终极性的美好)而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并不能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否则它便会失去自身的规定性。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是社会理想的层级结构方式和具体的实现方式。要知道,社会理想的层级结构方式和具体实现方式的改变,绝不仅是理论领域所能实现的事情,它往往要通过社会发展的结构性调整和阶段性变革甚至革命性的跃迁才能实现。社会发展在这种社会理想的变迁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目前中国社会的社会理想危机正是如此。从本质上说,中国共产党人自接受马克思主义起所确立的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到如今也并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和动摇,但是,从那时所信仰的共产主义到十五大所确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 从社会理想之“终极层面”上并无改变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却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 可以说,这 “心路历程”是中国人民用血汗铺洒而成的 正因如此,当代中国人的信仰危机除却从个人的角度考虑个人人生信仰之外,对“社会”的关注,对“民族”的热爱、对“国家”的担忧,仍然倾洒在“社会理想”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能否像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那样,继续引导中国人民走向富民强国之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邓小平理论能否指引中国人民通过实现21世纪的远景目标而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理所当然地成为盘踞在每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最为重大的思虑。经济的、政治的、道德的、民主的、法律的,乃至文化的 切“社会向度”的“问题”,都将置放于这个大问题之中被思考。这就是我们把目前人们的信仰危机从信仰类型的角度定位于社会理想信仰危机的缘由所在。 参 考 文 献ゲ躺兴迹中国现代思想史简编,第2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ズ伧耄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猜你喜欢

信仰理想人生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你是我的理想型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