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半月沉江”(外一篇)
2004-04-29阿钟
阿 钟
“半月沉江”是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的一道著名素菜。其主料是炸面盘和腌香茹。制作时先把炸面盘和腌香菇放入已出味的当归汤内,用温水煮数分钟,随后捞出放入碗内,各置一边盖好。再放到蒸笼里蒸十几分钟取出,重新倒入大碗,加入另已调好味的清汤即成。“半月沉江”的特色是汤清味美,外形典雅且富有诗意。因含有当归成分,又可活血补虚,有较高的保健作用,是素菜中的佳品。
“半月沉江”这道菜已有很长历史,但其名称还是上世纪60年代郭沫若给取的。
南普陀寺位子厦门的东部五老峰脚下,是南国名刹,也是厦门的重点风景区。南普陀寺的素菜与寺庙同样出名,经常接待游客们品尝。1962年秋天,郭沫若在饱览南普陀超过计划幽雅景致之后,被邀请品尝该寺的斋菜。斋宴开度后,寺高中的拿手好菜逐一上桌。其中一道名菜,半边香菇沉手碗底,宛若半月沉江,引起郭老极大的兴趣,他在品尝了这绝佳美味之后,即兴赋诗—首:“我从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
在这首诗中,以“半月沉江;形容斋菜十分体贴。从此,这道素菜便以一个极富想像力的名字传向各地,中外游客也纷纷步郭老的后尘,享用“半月沉江”,体会一下这诱人的境界。
张飞与新野板面
曾因诸葛亮一把火烧出了名气的三国历史名城河南省新野县,有一种享有盛名的风味小吃——新野板面。它以劲、爽口、耐嚼,香中泛辣、辣中透香而吸引着海内外食客。
据传,古城机关报野“板面条”始创于东汉末年,桃园史弟刘、关、张驻守新野、那位“豹头环眼、吼声如雷”的张飞将军,总嫌面条太软,不壮口,咬着没劲,吃着泛味。厨师为了满足这位“喝断桥梁、粗中有细”的猛将军,多次琢磨,反复研究,方才制成这种“板面条”。张翼德吃后哈哈大笑,高竖拇指,连声叫好!从此,“新野板面条”便在豫西、鄂北一带广为流传。
古往今来,岁月流逝,一千七百多年过去了。经众名师对“板面条”的反复改进,更具诱人魅力。具体制作方法和程序是:臊子,用牛羊肉配以“面酱、茴香、桂皮、花椒、红辣椒”制成,色泽鲜红,味道醇香,长年保存,随吃随放;面条、用精粉、食盐,按四季用水,和成面团,反复揉搓成,触摸如丝绸,手扯有拉力,提起似瀑布,拉时劈啪作响。二两面,三根条,扯直后可达四米有余根据食客喜好,还可做成圆形、三棱形、空心形、荷叶形等。板面条下锅、起碗、浇上“臊子”,真个“辣酥酥香喷喷,劲丝丝利刷刷”,余味无穷。臊子与板面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人们这盘评价说,有其面而无其臊子,味不可口;有其臊子而无其板面,则不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