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十章

2004-04-29黄剑平

骏马 2004年1期
关键词:牌匾小巷草坪

黄剑平

一广场和公园

广场一定要开阔,不开阔难以称其为广场。但广场绝不是一片一览无余的光秃秃的硬化地。广场最不可缺少草坪、树木和雕塑,广场的格调在于此,广场的品位在于此,广场的情趣在于此。既在于草坪、树木和雕塑数量的多与少,亦在于造型的美与丑。不是草坪、树木和雕塑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草坪、树木和雕塑的多少与广场的大小应该形成一种和谐,和谐得缺一不可,多一亦不可;不是草坪、树木和雕塑越一致越好,也不是越无序越好,草坪、树木和雕塑的造型对广场的意境应该是一种映衬,映衬得富有诗意,富有联想。这才是广场应有的景色。

公园一定要浓郁,不浓郁难以称其为公园。但公园绝不是只有树木没有其他的丛林。公园里也要有花草、绿地和雕塑,但仅此并不够,还要有亭阁,可以有真山或假山,可以有碑林。公园的神韵主要在于树木的品种和造型,在于自然的倜傥与修饰的刻意。只有自然缺少修饰,或只有修饰缺少自然,都难以给人以美。置射一座公园,既感到回归自然——自然当中该有的一切在公园里都有了;又感到超越自然——自然当中没有的一切在公园里也都有了。这才是公园所应有的大美。

公园可以没有河流或湖泊,但河流或湖泊可以使公园更为增色。一座公园,有了一条河或一个湖,景色就大不一样,往往是河流越长越宽,水面越大越深,越激发人们的兴致,越让人流连。而广场则“小桥流水”更具魅力。广场的水,可以借助河流,可以引流而来;可以环绕广场,可以穿过广场;可以高山流水,可以泉中喷水。虽“小桥流水”,但要流得精美,流得大气。

广场可以有纪念碑,可以有华表,公园却未必。尤其是华表,只能立在广场,不可立在公园。具有纪念意义的碑,如英雄纪念碑,也以选择广场为宜。有的公园也有英雄纪念碑,但那往往是为纪念英雄而修建的公园,纪念碑是公园的必需。这也是广场与公园的一大区别。广场在供人休闲、娱乐与游玩的同时,也是集会的重要场地。公园却不是,公园只能供人休闲、娱乐与游玩。所以,广场上虽然要有树,但广场正中不可有大树、高树,大树、高树只能生长在广场四周不影响视线的边缘地带。

广场和公园都是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在贫穷的农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断然不会有人突发奇想要建什么广场或公园。看一个地方的广场和公园,其实是领略那里的文化,品味那里的文化,欣赏那里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场和公园是一部铺展在城镇当中的具有立体感的大书,只是因为作者的功夫不同,有的书是阳春白雪,有的书是下里巴人。因此,缺少文化的地方,特别是对广场和公园的内涵尚缺乏足够认识的地方,如果一定要建广场或公园,还是请专家帮助设计。否则,广场不像广场,公园不像公园,给人以混沌初开的感觉,真的会贻笑大方。

当代社会,人们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工作之余,城市的去处不再是马路和楼群,而是广场和公园。无论什么样的城市,一个亮丽的广场,一座秀美的公园,给人的都是享受文化的宁静,解除疲劳的休闲,松筋活骨的快活,会聚朋友的惬意,遐想未来的沉思。所以,老年人去广场和公园,中年人、青年人、儿童少年也去广场和公园;当地人去广场和公园,外地人、外国人也去广场和公园。广场和公园已经成为城市当中一座不动声色的大舞台。舞台之上的每一个人既是演员,亦是看客。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表现着自己,却在有意无意中观察着社会和人生。

二树

1

树是什么?是绿荫,是环境,是生命。

不种树的地方,是因为那里的人苟且偷安;随意种树的地方,是因为那里的人缺少规划;不保护树的地方,是因为那里的人没有眼光;乱砍滥伐的地方,是因为那里的人野蛮无知。

到一些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与其说看那里的文明,不如说看那里的树。

只有树,才能映衬出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大美。

2

树是历史。

造访古城,只看到古屋、古塔、古墙,看不到古树,总会留下些许的遗憾。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古树参天,黄陵的黄帝陵古树参天,这些古树少则几百年,多则三千余年,它们不仅是一种景致,而且给人无尽的联想。看到这些树,仿佛看到了驾鹤西去的孔老夫子和轩辕黄帝。

3

树是一部书。

不同的树给人不同的知识。认识更多的树是学问,讲出更多的树的生长习性是学问,识别更多的树的年轮是学问,了解更多的树的作用和价值是学问,医治更多的树的病虫害是学问。能读懂树这部书的人是大学问家,向人传授树这部书的学问的人尤其是大学问家。一座城市多一些这样的学问家,就不至于不栽树或者盲目栽树。

4

树是检测器。

长果子的树是检测器,不长果子的树也是检测器;活着的树是检测器,死了的树也是检测器。树这个检测器能检验出一个群体的品质,一座城市、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的文明。

优秀的群体,爱护树,保护树,树让他们看到的是生命;野蛮的群体,破坏树,盗窃树,树让他们看到的是利益。

看一座城市的文明,并不需要走遍全城,只要看一看有多少夭折的小树就可以了。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并不需要走遍全国,只要看一看有多少被砍伐的林木就可以了。

5

树是弱者。

树死于自然灾害,但主要还是死于人为破坏。哪怕是参天大树,也能死在一群不更事的小孩子手里,更不要说彪形大汉了。

树不知道什么叫抵抗,它总是任人宰割,即使被残害了生命,也无语无声。

树不知道什么叫联合,这一棵倒下了,那一棵只是眼睁睁地瞅着,即使斧头砍到了脖子上,也不发出一声求救的呼唤。

6

树是强者。

即使死了,也顽强地站着,这就是树。

即使死了,也充当栋梁,这就是树。

无论一棵老树,还是一株幼树,都勇敢地面对生命。狂风、暴雨、冰霜、飞雪吹打掉了满树的枝叶,然而不需多时,又长出新枝叶。

树把根深深地扎在地下,吸吮着大地深层的乳浆,即使树干倒下,树根也紧紧地和大地拥抱在一起。

7

树是站美人。

站立着的树千姿百态。直立着的树,像亭亭玉女;斜立着的树,像玉女在舞动身躯;弯立着的树,像玉女在俯首示意;伸开长臂的树,像玉女在迎接宾朋;长发过膝的树,像玉女在随风起舞;俯首大地的树,像玉女在播撒爱意……其实,选择居住地,有时就是因为树。千姿百态的树总是让入朝思暮想,心旷神怡。难以想象,没有树的城市,何美之有?没有树的地区,何美之有?没有树的国家,何美之有?

8

树是指路牌。

在漫漫沙漠迷失了方向,树会告诉你哪里是东方。在交叉路口迷失了方向,树会告诉你哪里是要去的地方。在长长大道找不到去处,树会告诉你哪里是落脚点。即使

在森林里面,树也在不动声色地指示着你的行程。有时就是因为一棵树,救助了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生命。

9

树是卫士。

漫漫沙漠,只能寄希望于树。荒山秃岭,只能寄希望于树。

树是空气。

居住环境,只能寄希望于树。气候环境,只能寄希望于树。

当一个地区很难看到一棵树的时候,人气也就没有了。

三草坪

1

和树不一样,草在一些地方曾是被除灭的对象,在田地里被除灭,在城市里被除灭。只是到了近代,田地里才出现牧草,城市里才出现草坪。草的这个命运,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植被破坏的结果,更是社会进步的结果。现代社会,如果一座城市里面没有绿油油的草坪,肯定缺少现代气息。

草,当它成为一座城市的亮丽风景的时候,已经是草坪当中的观赏草,而不是草原、田野、荒郊等地方随处可见的那种野草。

2

有的城市也有草,但那不是种植的草,更不是草坪。我说的是七长八短、没有观赏价值的杂草。

马路两旁生长杂草,楼前楼后生长杂草,公园里面生长杂草,草坪里生长杂草,庭院当中生长杂草,这样的城市,肯定肮脏,这里的居民,肯定懒散。当我把杂草当做文明的参照物审视一座城市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秘密:靠资源吃饭的城市多有杂草,靠科技求生存的城市多有草坪。

3

看城市的草坪,实际是看城市的文化,既可以通过草坪窥测居民的文明素养,更可以通过草坪观察城市的整体规划。行人随便行走在草坪上的城市,居民肯定缺少文明素养。草坪稀少,这一小块,那一小块,没有一点儿气势,城市规划肯定零乱。

有些城市不敢留出大面积的空地种植草坪,有了一块空地不是硬化,就是竖起楼房,这是对草坪缺少认识、对城市缺少认识、对环境缺少认识、对文化缺少认识的最直接的体现。这样的城市,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城市管理者的思想,其实还停留在中国古代文明的时期,停留在对城市的原始认识的时期。

4

城市要洁净,不仅仅是地面上没有垃圾就是洁净,城市洁净的高级阶段是空气洁净,而空气洁净的主要办法就是大面积种植草坪。草坪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新鲜氧气,这些都是对空气的净化。

城市要开阔,开阔不能没有草坪。梁实秋说:“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草坪是城市的旷野。一片草坪,就是一片心情。面对一片草坪,就是面对一片希望。草坪使人眼光变得长远,心情变得舒畅。拥拥挤挤,睁开眼睛就是楼房、马路,那不是现代城市所应有的格调。

5

草坪和树木互相映衬才显得美丽。树木可以在草坪四周,也可以穿插在草坪当中。树木的高低和大小主要取决于草坪的面积。面积小的草坪,树木一定要矮。面积大的草坪,树木可以相应高一些,但也不可过高。这是说草坪当中的树木。相反,林间草坪就没有这种要求。林间草坪的树木不可过密。既体现林木的高大和挺拔,又体现草坪的清秀和亮丽,这才是林间草坪的格调。

6

种植草坪最好不要选择河岸,那样就选错了地方,河岸的绿化主体是树木。草坪主要应在居民区、办公区和楼群当中。这些地方的草坪,还应有灌木、鲜花和雕塑,这样草坪才显得有格调,有风情,有韵味,有诗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草坪也是一张纸,上面可以写最新最美的文字,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单纯把草坪视为一片其他什么也不可以有的青草,实在是对草坪的误解。

7

未必要有足够的面积才能称其为草坪。一块不足一平方米(或更大一些)的地砖,一块不足一平方米(或更大一些)的草坪,这样一块一块地有序组合在一起,也是草坪。只是,一般情况下不用这样的组合。既要绿化,又要走动,而且不是经常走动的地方,才做此选择。

8

城市的草坪可以有动物,比如鹿;可以有飞禽,比如鸽。动物和飞禽是草坪上的生灵,草坪有了生灵,就充满了生机,人们置身城市,却感到回归自然。有动物和飞禽的草坪,未必一定在市郊,也可以在市中心。市中心有了这样的草坪,更能增加城市的情调和色彩。

四河流

我说的是穿城而过的河流。

河流是一道景致,流动的景致,多变的景致,许多城市都没有的景致。河流是一种文化,古老的文化,现代的文化,许多城市都没有的文化。看一座城市的品位,河流是最好的视点。

河流要清澈才美。污浊的河流带给城市的是肮脏,与其有,不如无。清澈的河流需要每一个人的呵护。因此,看一条河流有没有垃圾,有没有污染,实际上是看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就漂浮在河流上面,哪怕是一片雪白的纸,也是对城市文明的挑衅。

河流要充盈才美。宽宽的河道,涓涓的溪流,裸露的河床,谈不到美。未必流量不够河流就不充盈,流量可以控制。造坝截流是一种办法,挖渠引流也是一种办法。河流充盈了,水面扩大了,自然就有了景色,空气也变得清新了。

河流要有绿色才美。河流的绿色既可以在岛屿当中,又可以在坝上坝下。岛屿当中的绿色应当以树为主体,坝上坝下的绿色也应当以树为主体。可以想象,一条河流,被郁郁葱葱的树木簇拥着和没有郁郁葱葱的树木簇拥,格调、色彩肯定大不相同。

河流要有鱼儿才美。没有鱼儿的河流,等于没有生命,即使清澈见底,也给人一潭死水的感觉。河流当中的鱼儿需要保护,因为它们也是一道景色,而且是引人遐想的一道景色。一条河流有没有鱼儿,有多少鱼儿,可以反映出城市居民的爱心,爱野生动物之心,爱自然景色之心。

河流两岸的建筑同河流要互衬才显和谐。一般而言,太高太大的建筑,不宜建在小河的岸边。如果能在河流两岸适当地多建公园或者广场,一定可以互相增色。公园可以建在坝上,也可以建在坝下,但广场一定要建在坝下。因为公园以树为主,而广场需要开阔。公园建在坝上,面积可以延伸到坝下,但不宜有建筑物,尤其不宜有高大的永久性建筑物。坝上的建筑以小巧为宜,以不超过树高为宜。这样,放眼望去,满岸都是绿色,才能增添河流的格调和色彩。广场建在坝下,但面积不宜延伸到坝上。公园和广场面积的大小,绿化树的高矮,都应当同河流的大小相匹配。否则,一条小河旁边建一个大公园或一个大广场;或者一条大河旁边建一个小公园或一个小广场,怎么看都产生不了大美。

河流两岸最好不要建大的商业区。河流主要供人观赏和游玩,作用在于休闲,加进了商业色彩,就会显得庸俗。但这并不等于不要商业服务。河流两岸的商业服务要适度,既不能多,亦不能少。所谓适度,就是规定服务的范围,确定服务的数量。适度与否的标准,既在于让游人感到方便,又在于不破坏整体环境的和谐。需要知道,游人到河边是去游玩,

绝不是到那里买高档服装和贵重首饰。

河流两岸可以适量建造假山。假山需要绿化,需要有亭阁。站在假山之上,看一水中流,看满目葱茏,看辉煌灯火,实在是难有的享受。假山的高度,既要考虑到河流的大小,也要考虑到附近树木和楼层的高低,同时还要考虑到城区的面积。假山不可过多,但未必就是孤零零一座。假山的多少,视河流的大小、流程的长短、城区的面积而定。假山不可建在广场,最好远离广场。假山可以建在公园,也可以离开公园。建造假山的地方,四周一定要开阔,否则就难于站高望远。

当我们把河流真正看成是一种环境的时候,提升城市品位就有了思想基础。

五鲜花

1

鲜花是城市的装饰。一座城市,无论建筑物多么漂亮,如果大街小巷、房前屋后没有鲜花,就谈不上美。

用鲜花美化城市,需要一个大前提:城市必须整洁。用鲜花美化肮脏的城市,就好比把鲜花插在牛粪上,美则美矣,但缺少和谐,美得龌龊。

用鲜花美化城市,需要一个大背景:马路必须宽阔。窄窄一条小道,通行尚且拥挤,再种(摆)上鲜花,美则美矣,但缺少方便,美得霸道。

用鲜花美化城市,需要一个大格调:鲜花必须多变。不同街道的花要多变,不同季节的花要多变,否则,美则美矣,但缺少韵律,美得单调。

用鲜花美化城市,需要一个大衬托:城市必须多树。有花无树,就像一位美女站在一片荒芜的盐碱地上,美则美矣,但缺少衬托,美得乏味。

用鲜花美化城市,需要一个大环境:空气必须清新。污浊的空气中的鲜花,像美女站在臭气中屏气凝神,美则美矣,但缺少情趣,美得僵硬。

2

鲜花是一种心情。面对一片片鲜花,就好像面对一张张笑脸,于是,浮躁的内心变得平和,疲劳也消减了。因此,人们寄情于鲜花,在街上种植鲜花,在房前种植鲜花,在室内种植鲜花,在公园种植鲜花,在广场种植鲜花,在凡是能够种植鲜花的地方都种植鲜花。

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鲜花。有人喜欢梅花,有人喜欢杏花,有人喜欢牡丹花,有人喜欢杜鹃花……那是因为不同的鲜花象征着不同的性格。欣赏不同的鲜花,可以找到不同的感觉。欣赏梅花,仿佛看到漫天飞舞的大雪。欣赏牡丹花,仿佛置身于温暖和煦的阳光中。欣赏杏花,仿佛春天已经到了。欣赏杜鹃花,仿佛冰雪已经消融。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市花。洛阳的市花是牡丹。据说武则天在西安时,寒冬腊月召开百花盛会,天下奇花异草竞相媲美,惟独牡丹不发枝叶。武则天盛怒之下,贬牡丹于洛阳。被贬的牡丹到了洛阳之后不但发新枝吐新叶,而且争奇斗艳。所以,不是洛阳选择了牡丹,而是牡丹选择了洛阳。至今,洛阳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牡丹,到处都有牡丹花。

一想到长春,自然联想到君子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惟长春君子兰数量最多,售价最高,品种最全,花色最好。同洛阳和牡丹的关系一样,长春把君子兰作为市花,与其说是长春选择了君子兰,不如说是君子兰选择了长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长一方花。所以,要看那种花,就到最适合那种花生长的地方,这样才便于找回一份好心情。

3

鲜花是季节的象征。四季报春开放在春天,夏兰开放在夏天,菊花开放在秋天,腊梅开放在冬天。但鲜花又使季节变得模糊。数九隆冬,北方哈尔滨的鲜花已经凋谢,俨然天寒地冻;而南方海口的鲜花还绽开着笑脸,俨然还在夏天。即使同一座城市,这一种鲜花早早败去,那一种鲜花还在纵情开放。因此,北方城市适宜种植花期长、不畏严寒的鲜花,南方城市适宜种植适湿润、耐高温的鲜花。

一座城市,选择一种鲜花,可能因为这种鲜花而知名;选择几种鲜花,可能因为这些鲜花而美丽。这就是鲜花同城市的关系。

六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不是所有的建筑都是凝固的音乐。佛罗伦萨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海拉尔的建筑就很难说成是凝固的音乐。也许,这是相差悬殊的比较,甚至没有可比性。但是,不敢同世界文明比较,就等于是做“不想当将军的士兵”。

同样是建筑,为什么有的建筑能够成为凝固的音乐,有的建筑成为不了凝固的音乐?原因很简单:文化品味不同,文化要求不同,文化能力不同。当年,佛罗伦萨的建筑集中了一大批艺术大师,一开始设计就立足于一流,而海拉尔的建筑从来没有艺术大师们的参与,更没有创造一流的想法。平庸的艺术,平庸的心理,只能产生平庸的建筑。

建筑需要规划和保护。缺少规划和保护的建筑,无论它有没有文化品味,都面临着倒下的可能,很难成为历史性建筑。这是建筑的悲哀、建筑者的悲哀,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悲哀。中国百年老城不少,但是有几个百年老城留下来了百年建筑?很少很少。建筑是厚重的文化,中国五千年厚重的历史丢失了多少厚重的文化?

建筑艺术同其他艺术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更具有实用性。缺少文化的群体,优先看重的不是建筑的艺术性,而是它的实用性。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些城市几乎一夜之间就竖起来的林立的“火柴盒”。尽管每一幢“火柴盒”都投下巨资,但我的确不敢恭维,因为从那上面看不到艺术,得不到美的享受。我想,若干年以后,它们可能又要被拆掉,就像上世纪八十年代拆掉五十年代的土坯房,九十年代末拆掉七十年代末的“冒烟楼”(也叫“土楼”,北方高寒地区没有暖气的楼)—样。

同其他艺术一样,建筑艺术重在格调。如果说“火柴盒”也是一种格调,那么,它是缺少艺术美感的格调,是极其平庸的格调。一座城市,确定什么样的建筑格调,主要取决于这座城市的文化认同。曲阜是中国文化古城,有孔府、孔庙、孔林,建筑格调只能以中国古建筑为蓝本,这样才能浑然一体。青岛位于海滨,曾是德、日殖民地,建筑格调似乎应该偏点“洋”气。这样,城市建筑才能既有保留,又有创新,既有借鉴,又有发挥。

同其他艺术不一样,建筑艺术更强调时间和质量。字画艺术,可以一两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十几分钟就完成,区别主要在于收藏价值的大与小。陶器艺术,可以十几天甚至几天就完成,区别主要在于年代的远与近。建筑艺术就不一样了,如果没有质量的保证,经受不住风霜雨雪的侵袭,就无法成为“凝固的艺术”。所以,真正的建筑艺术,如佛罗伦萨的建筑艺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艺术,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

建筑和建筑需要距离,填充这种距离的是树、花、草坪、雕塑、凉亭、座椅等等,这是用美的环境衬托美的建筑,使美的建筑更美。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距离没有定数,只要在视觉上能够更好地显现建筑的整体美,就算符合标准。因此,大美的建筑,庄严的建筑,四周都很开阔,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自然,置身于人间仙境。

观察一座城市的建筑,其实是在测定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到处都是“火柴盒”

的城市,肯定是文化浮躁的城市。充满更多的建筑艺术的城市,肯定是文化厚重的城市。所以,到欧洲和到亚洲给人的感觉不同,就像到西安和到哈尔滨给人的感觉不同—样。

有鉴于此,城市建筑切不可完全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仅仅建造成一幢可以定居的框架就算了事。

七街道

街道是城市的旋律。城市的美,韵味全在街道。

街道走向要正,或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如北京,如西安,这样,陌生人才不会有迷路的恐惧。而一条又一条的裤裆街、丁字街,如天津,如海拉尔,则像是迷魂阵一样,给人摸不着北的感觉。满城裤裆街、丁字街的城市亦有美在其中,但美得零乱,美得让人难于接受。

无论小城还是大城,只要是现代的城市,街道就要宽阔,不宽阔则难以畅通,不宽阔则体现不出大美。街道宽阔的程度,不是取决于城市发展的今天,而是取决于城市发展的明天。无此远见,势必今天建,明天拆,一方面造成经济损失,一方面造成文物损坏,说得好听是破旧立新,说得难听是鼠目寸光。

街道两侧的楼房要有格调,高楼林立是一种格调,错落有致是一种格调,小楼座座是一种格调,绿树环抱是一种格调,绿草相间是一种格调。总之,一条街道的楼房要表现出一条街道的格调,不同街道的楼房要表现出整个城市的格调。这才是艺术的和谐统一。城市总体的美,就在于不同街道的楼房格调相互一致,就像一首曲子,或者B调,或者F调,变化只能在一个调当中,而不能这几句是B调,那几句是F调。

树木、草坪和花卉是街道的衣裳。没有树木、草坪和花卉的街道,就像赤裸裸地站在大庭广众当中的人,自己羞涩,也让别人羞涩。所以,除非自然条件特殊,世界上没有不植树、不种草、不栽花的城市。即使城市坐落在茫茫戈壁之上,如奎屯,如乌苏,也努力培植自己的生态文化。

路灯是城市萧条与繁荣的写照。一座城市,即使建设得很美,如果夜幕降临以后街道上没有路灯,或者没有明亮的路灯,也会给人灰暗、阴森的感觉。不会有人对这样的城市寄予希望,就像不会有人对死气沉沉的活人寄予希望一样。当路灯把街道照射得如同白昼的时候,它所展示的实际上是一座城市的充满活力的美。

街道要有休闲的去处,它可以是广场,可以是公园,可以是停车场,也可以是一张椅子,一条板凳,或者别的什么。街道休闲场所能够从满足行人的角度美化城市。其实,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只要生活在城市,就要行走街道。因此,即使街道两侧的建筑没有动人之处,如果服务得面面俱到,也会给人以美。享受就是美。

街道最容易喧嚣,正因为如此,静也是街道的美。梁实秋说:“音乐这样东西,在所有的艺术里,是最富于侵略性的。别种艺术,如图画雕刻,都是固定的,你不高兴欣赏便可以不必寓目,各不相扰;惟独音乐,声音一响,随着空气波荡而来,照直侵入你的耳朵,而耳朵平常都是不设防的,只得毫无抵御的任它震荡刺激。”有些城市管理者不懂此道,商店里的音乐随意播放,架着喇叭的宣传车满街兜圈子,呜啦哇啦得让人一听就厌烦,无心观景,亦无心购物,更不会有美的享受。

街道最容易肮脏,正因为如此,净更是街道的美。有人以为,没有垃圾就是净。殊不知,路面上面的垃圾没有了,建筑物上还有垃圾。破旧不堪的牌匾(其实也包含错字连篇的牌匾),残缺不全的标语,到处张贴的广告,空洞乏味的口号等等,都是打着文明旗号的垃圾,它们像牛皮癣一样糟蹋着一条条街道,一看就让人反胃。

行文至此,需要说明,我谈的街道是大街,不是小巷。街道需要规划、建设和管理,这样才能显现其美。一条缺少绿化树和花朵、马路两侧杂草丛生、草坪当中杂草丛生、绿化带中留有裸露的黑土地的街道,即使是城市的旋律,也不是悠扬的旋律。

八小巷

无论大小城市,都有数不清的小巷。小巷是大街的延伸、居民的腹地,它没有大街的繁华景色,却有惟我独具的别样风情。

小巷要干净才美。干净,乃环境之美,亦品德之美。无论柏油路、水泥路,还是红砖路、沙石路,凡是荡漾着文明之风的小巷,都没有杂物。小巷连接千家万户,走这几步是张家,走那几步是李家,再走几步是王家,把垃圾丢在小巷,等于在别人家门口投脏东西。所以,尽管小巷是居家过日子的地方,可一些小巷比大街还卫生。

很多人不习惯逛小巷。其实,城市当中的许多真实,都存在于小巷之中。大街上清洁如洗,小巷里肮脏龌龊;大街上高楼林立,小巷里茅屋片片;大街上高唱赞歌,小巷里遍地骂声……同规行矩步的前台——大街——相比,小巷才是随心所欲的后院。因此,看人间万象,最好把视点放在小巷。

小巷要浓郁才美。绿树和鲜花是小巷的情调。树要灌木,倘使选择乔木,不宜过高、过大,否则就会挡阳光、有碍交通。花要木本,倘使选择草本,则以密植成趟为宜,这样才不会留下裸露的土地。用绿树和鲜花点缀的小巷,最忌品种不一。树品种不一,或高低不一,或大小不一,形不成一个格调。花亦然。但是,不同的小巷可以选择不同的树、花品种。这样,多个小巷的组合便成了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园”。

有人不习惯在小巷种树种花。其实,那是他们没有真正领略过小巷里面树和花的风雅。我在日本的几天,无论走在城市还是进入乡村,只要看到小巷,就看到树和花。不但小巷中有,房前屋后都是。日本人仿佛有种树种花癖,能充分利用每一块空地,哪怕是立锥之地。生活在日本的小巷里的人们,犹如生活在植物园中,空气清新,满眼绿色,一片缤纷,真是让人陶醉。

小巷要笔直才美。弯弯曲曲,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像迷魂阵,乃小巷之大忌。笔直,从这头望到那头,既易辨方位,又方便通行,且有纵深之感,方为小巷之基调。某种意义上说,小巷就是城中城、城外城。大街既需笔直,小巷何能弯曲?因此,看城市规划,真功夫在大街,但如果不延伸到小巷,则有得有失,得失参半。大街小巷,毕竟是一座城市不可分割的整体。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在规划和建设城市之时忽视了小巷。一座城市的一条又一条缺少规则、随意性极强的小巷是最好的佐证。须知,城市改造,一是大街改造,一是小巷改造。今天无拘无束地建,明天就要费力费时地拆。建需要一笔资金,拆则需要两笔资金。为未来计,为发展计,为节约计,为文物计,今天必须考虑明天。所以,小港之规划,至少要立足二百年。无此长远眼光,建了拆,拆了建,甚至今天建,明天拆,不给百姓居之安宁,最好请下宝座,另换高明。

小巷亦要有规定之宽度,不能过窄。小巷的宽度以通行两辆车、有两排人行道、种两排树为下限。低此下限,缺少方便,难于美化,不能长久。按此标准审视现在一些城市的诸多小巷,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在我们这样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不是

缺少建筑学家,而是缺少未来学家;功利主义的人和目光短浅的人存在最大的共性:他们在建设今天的同时,其实是在毁坏明天。

看万千小巷,我突发奇想。一座城市,它的头面人物不懂城市规划比不懂经济更要可怕。在市场经济社会,不懂经济,即使手握权力也难胡来;而不懂城市规划,却可以任凭个人想象东拆西建、南扩北张、肆意妄为。

九雕塑

城市不能没有雕塑,就像不能没有树木一样。但雕塑又不同于树木,树木越自然越富有情趣,而雕塑不然,雕塑是立体的艺术,需要人工刻凿,刻凿得越精致越传神越富有美感。

城市雕塑是城市的文化符号。广州是羊城,所以标志性的雕塑是羊。包头是鹿城,所以标志性的雕塑是鹿。蒙古民族被誉为“马背民族”,所以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的标志性雕塑是马。美利坚合众国倡导民主自由,所以从大西洋进入美国纽约第一眼看到的标志性雕塑就是给人类以希望与幸福的自由女神。

城市雕塑是认知城市和国家的重要渠道。萨达姆统治时期,首都巴格达随处可见萨达姆的雕像,由此便可认定,那是一个个人独裁的国家。文化大革命当中,大大小小的城市随处可见毛泽东的雕像,由此便可认定,那是一个个人崇拜的时期。文艺复兴时期,雕塑成为佛罗伦萨城市建筑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了发现雕塑人才,佛罗伦萨甚至举办全国雕塑大赛,由此便可认定,那是一个崇尚艺术的城市。呼伦贝尔一个又一个的城市只有零星的雕塑,而且普遍缺少艺术感染力,由此便可认定,那是一个艺术氛围不强、审美能力不足的地区。

城市的雕塑要得体,既不可以到处都有雕塑,又不可以到处都没有雕塑。需要有文化符号的地方,应该有雕塑,比如广场、公园。不需要有文化符号的地方,不应当有雕塑,比如垃圾点、建筑工地。需要有文化符号的地方,雕塑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雕塑的多少同面积大小有关,面积越大,雕塑相应越多;面积越小,雕塑相应越少。这样才能体现和谐之美。

雕塑切不可急功近利。弗莱德里克·巴托尔迪(负责外部设计)和古斯塔夫·埃菲尔(负责内部设计)为美国制作的自由女神雕塑,花了10年时间。多那太罗为圣马利亚大教堂钟楼制作的四尊《先知》雕像,花了17年时间。不是当时的艺术大师们能力低下、效率不高。艺术创作绝不是一般的工艺流程,它需要创作者不断构思,不断捕捉灵感,不断寻找联系,有时,哪怕仅仅是一笔,付出的却是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冥思苦想。

雕塑不可失真。雕塑的是鹿,结果却像驴,像马,像骡,这是对城市文化的亵渎。这样的雕塑与其有,不如无。所以,那位下令把四不像的雕塑从大街之上请走的人,其实是对艺术的尊重。那些没有艺术巨匠的制作就不竖立雕塑的人,同样是对艺术的尊重。雕塑是永久的艺术、选择的艺术,不可以像小孩子捏泥娃娃一样随随便便说出手就出手,说放在什么地方就放在什么地方。

雕塑不可一味求大,也不可一味求小。其原则: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很大的一个广场,很小的一个雕塑,或者很小的一个广场,很大的一个雕塑,都缺少和谐,即使雕塑本身很美,但整体衡量,细细品味,美得没有韵律。

雕塑是艺术,竖立雕塑是学问。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如果不是竖立在纽约的大海之滨,而是竖立在偏僻的小镇之中,那么,一定是美国人神经出了毛病。一个城市,竖立什么样的雕塑,不竖立什么样的雕塑,需要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认知这个城市的现在,看清这个城市的未来,如此统筹考虑、重点谋划,才会选择得体。否则,往往贻笑大方。比如,远离大海的草原小城,竖起一艘大船,虽然也是艺术,但怎么看都让人感到别扭。看城市雕塑,既是看城市的文化,也是看城市的政治;既是看城市的历史(那个把萨达姆的塑像有选择地保留下来的城市,让人看到的是那段个人崇拜的历史),也是看城市的现在,缺少与这些方面的联系,雕塑就失去了意义。

十牌匾

一座城市,机关有牌匾,商家有牌匾,医院、学校、工厂、报社、电台、电视台……只要是城市里的一个单位,哪怕是一家小小的诊所、店铺,都有牌匾。牌匾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看一座城市的牌匾,可以认知这座城市的文化。

城市文化品位高,牌匾也讲究。一是大小得体,二是形状考究,三是字体清秀,四是文化传承,五是情调高雅,六是意境幽远,七是悬挂规范。置身这样的城市,行走在大街之上,欣赏一个又一个牌匾,受到的是先进文化的熏陶,给人的是精神方面的充实。据说,流落在日本收藏家手中的古巴比伦一座妓院的牌匾被大英博物馆相中。这个精致绝美的牌匾在现存的古巴比伦牌匾中位居第二,要价150万英镑。匾高49.5厘米,宽37厘米,上面雕刻有一裸体女子,她长着一双翅膀,戴有项链和手镯,手举棍棒,脚部呈爪状,一双大爪踩着狮子,身旁各有两只猫头鹰。关于匾中女人的身份,至今说法不一。有的说她是伊师塔女神(巴比伦和亚述神话中掌管爱情、生育及战争的女神);有的说她是伊师塔的妹妹,与伊师塔角色相同,只不过职权范围在冥府;另有一种说法可能源自对牌匾所挂地方的猜测,说她是一位高级妓女。无论这个裸体女子是谁,表现在这块牌匾之上的都是艺术。而众所周知的“全聚德”,牌匾上的“德”字少了一横。不是当时书写者漏写了这一横,而是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字就有两种写法,“心”上可以有一横,也可以没一横。比如,现立于北京国子监孔庙的康熙皇帝御书《大学碑》中的“德”字就没有这一横;又比如,生活在与全聚德创立同期的清代画家郑板桥书写的“德”字,有的带这一横,有的不带这一横。因此,“全聚德”之“德”,传承的是文化。

认识了古巴比伦妓院的那块牌匾,就应该知道,牌匾是艺术的载体。假如古巴比伦那座妓院的牌匾干巴巴地写着“XXX”,即使被大英博物馆相中,未必因为她是艺术品,更多的可能因为她是古董。而“全聚德”的“德”,如果当时写了一横,就不会无声地告诉后人中国古时候的“德”字有两种写法。由此我想到现代许多城市的牌匾,既缺少艺术,又多有错字,功夫全用在了一个“大”字上。匾额求大,字体求大,名号求大,图案求大,仿佛不大就不显眼,不大就不喜庆,不大就不被认识,不大就没有气派。殊不知,大的另一面是炫耀。一个县人民政府所属的局级机关,竖起的牌匾有4米高、1米宽,不是炫耀是什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巴掌大的杂货小店,横出的匾有5米宽、1米高,不是炫耀是什么?中国有句老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探,有龙则灵。匾不在大,有诚则灵。而那种一味贪大的刻意的渲染,只能从心理上让人反感。

牌匾又是名号的载体,名号是文化的一种体现。我无法知道,诸如“胖子饭馆”、“傻子饭店”、“瘦人食府”、“二狗饭庄”(确有其名)这类俗不可耐的名号,字写得再漂亮,图画得再美丽,又能制作出怎样讨人喜欢的富有艺术感的牌匾呢?看到标有这样名号的牌匾,又有什么雅人肯于光顾呢?一座城市,如果经常有这样的牌匾出现在大街之上,会是一种多么糟糕的形象!

其实,一座城市的牌匾,就是这座城市办在大街之上的经久不衰的美展。只有真正懂得艺术、喜欢艺术并献身艺术的城市管理者,才知道怎样通过牌匾表现艺术、传承文化、吸引游人。我想,这也是各地正在运作当中的创建旅游城市、发展旅游文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吧!

猜你喜欢

牌匾小巷草坪
门前的小巷
《古村小巷》
小巷深处
草坪理发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呼和浩特“统一牌匾”行动现大量神翻译店名
俄一高校挂斯大林牌匾引纠纷
大草坪
我们都爱大草坪
爱护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