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建设企业高素质员工队伍的思考
2004-04-29梁世来
梁世来
在世界经济发展风起云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拥有一批掌握了高新科技的技术骨干和一大批复合型、技能型拔尖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的主动权。因此,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健康稳定发展进程中的一项既艰巨又紧迫的任务,需要企业抓住时机,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精心打造,长期培育。
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基本现状及成因分析
据国资委近日召开相关会议上的报告显示:中央企业273万多人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仅为2:1%,高级技师只占工人队伍的0:16%。另据陕西省总工会去年10月在西安、宝鸡两市对10多家大型国企技术工人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具有技术等级资格的工人占被调查企业员工总数的40%左右,技师、高级技师更是“凤毛麟角”,严重匮乏。由此不难看出,面临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一是企业员工思想观念不适应。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等等,这一切都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而我们多数企业却是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走过来的,其员工的危机意识不够,思想观念比较僵化和守旧,思维定势,按部就班,创新能力欠缺,这就必然给现代企业中技术工人的思想观念带来较大冲击,产生了新旧观念的各种碰撞,这一思想观念的不适应,必将对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是企业员工文化素质的不适应。由于种种原因,前些年,技术工人在企业中不被重视,来源途径不合理,文化素质不高,员工教育培训法规不健全,文化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再加之长期以来实行粗放的经营模式,设施设备相对又比较陈旧,技术工人年龄偏大,学习能力比较低下,而且,多从事的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在用工用人方面对文化素质要求也不高。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多数企业员工队伍现状大体雷同,可见这一状况与快速发展的全球经济和现代企业很不适应。
三是企业员工技术素质不适应。由于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企业中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大量应用和引进,对员工的技术理论和技能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数员工对一般旧设备的操作尚能掌握,但对新的技术、新的设备却难于驾驭,感到非常吃力或无法掌握。比如目前中铁宝桥公司新引进安装的一批大型数控铣、钻机床,等离子金属切割机和中频焊接设备等,就为操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具备微机知识和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新的岗位需求。而趋于年龄偏大,技术等级偏低的现有的员工队伍明显难于达到要求。
四是企业员工的培训教育机制不适应。近年来,由于社会认识的误导,使许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报考技校,高职,孩子高考上不了大学,宁愿来年再复读,也不愿意放弃高考,而企业内教育培训制度不健全,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投资少,缺乏长效的学习激励机制,不是按需要培训定岗,因而,造成高等级技术工人短缺,难于满足企业发展的急需。
五是企业员工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不适应。正是由于文化素质的影响,员工的岗位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势必受到限制。在目前各企业推行竞争上岗和开展各项技能竞争中,部分员工的技能水平偏低而缺乏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来。
全面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1、增强紧迫性,把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团结动员广大员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艰巨任务。因此,就需要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运作、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汹涌冲击、知识经济时代的步步逼近,广大员工与企业越来越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从而也就越来越意识到增强自身素质的紧迫性。“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形势逼人,不学不行”,这就需要我们企业领导从长远、战略的高度看问题;从便于操作,速见成效的角度制定方案,确定措施;从有利于调动员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和建立激励机制做起。“人才投资也是一种投资!”。人们早年的“人力资源”理念正在升华到“人力资本”、“人才资本”的高度。像宝钢集团那样斥巨资组织员工培训以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事例已不在少数,像陕西省总工会那样向员工提出“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的要求也已引起众多企业的共鸣,至于各种有声有色的“学习型班组”、“学习型企业”更是层出不穷竞相涌现。要看到,各个企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起了员工素质工程。因此,这一“工程”显然合着时代前进的节拍、适应员工与企业的急切需求。可以看到,具有紧迫性的员工素质工程已经获得富有紧迫感的企业与员工的欢迎、支持与参与。它一定会持续推进,逐步引向纵深。
2、注重全面性,从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入手,形成“人人学技术,个个练技能”的学习氛围。抓住人才培养的重点,扎实开展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教育培训是企业人才成长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培训教育阵地,围绕企业发展的需求和员工素质存在的缺陷,确定员工培训的方向和重点,既可推进人才素质的提高,又可推进企业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科教兴企”,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提高员工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无疑应当作为这项“工程”的第一任务与首要工作,予以充分重视。但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第一”不是“唯一”,“首要”不是“只要”,即应突出“重点”,也须兼顾“全面”。由此看来,员工素质工程在突出“提高员工文化素质、科技素质”这一重点之同时,也应注意“全面性”,即全面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法律素质与心理素质等等。其实,这些素质与当今的市场经济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市场经济崇尚诚信。那些违背基本道德,靠欺诈、哄骗推销假冒伪劣商品,靠失信毁约、赖账逃债以获取不义之财的行为,不仅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而且还会败坏社会风气。它不齿于众人,到头来只会遭到道义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制裁。相反,守信履约、童叟无欺、公平交易有利于企业与员工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博得公众的信任,自然也有利于企业立足市场,求得发展。为此,开展员工素质工程,绝不可忽视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
3、把握全局,典型引路,加大投入,为员工展示才华、技艺打造平台。开展员工素质工程,有助于全面增强员工与企业的素质,进而增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而从更加宽广的视角看,这项“工程”还关系到国家、社会、执政党的发展全局。这就是本文所强调的员工素质工程的全局性。就业是民生大事。在我们这样的大国,要解决好充分就业问题,一靠增加就业岗位二靠增强劳动力素质。有关调查显示,在不少求职者无业可就之同时,不少岗位却虚席以待,无人问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求职者缺乏应有的技能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只能望而却步。当然,也有求职者鄙视某些职业的观念问题。这种“鄙视”观念本身又与求职者的思想素质有关。开展员工素质工程,如若能让更多的员工“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的话,那么我们的就业、再就业难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困境。民生就有了保障,国家与社会也就有了稳定与发展的基础。
开展员工素质工程与“三个代表,”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然要领导与组织包括企业员工在内的人民群众学习与掌握先进生产技术与先进文化,去发展先进生产力,推动先进文化的前进。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然要领导与组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凭借不断增强的文化、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去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新成果。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依然需要不断提高。只有这样,工人阶级才能始终保持其先进性,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由此可见,开展员工素质工程,其意义已经超出了员工与企业本身的范畴,而具有更加重要更加深远的重大意义。
劳模总是用实干建功立业,崇高总是用平凡震撼人心。仅有初小文化的王海刻苦学习钻研,先后设计出6台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架桥机,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23项,为企业累计节约资金近千万元。《工人日报》推出的工人设计师王海的先进事迹,无疑是又一曲“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灿烂乐章。王海岗位成才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无论身处什么岗位,只要树立技术成才的理想和志向,并且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普通工人同样能够创造出非凡的成就,成为改革时代赢得人们真心尊重的劳动模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面临巨大变革,这给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是一个淘汰落后生产力、培育和壮大先进生产力的过程,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劣势企业的退出,必然带来这些领域落后劳动力的退出。只有那些拥有超凡学习能力的劳动者,只有那些掌握和运用更多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才能继续成为时代的中坚力量。这就是说,作为新时代的新型产业工人,既要继承和发扬工人阶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更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技术素质,努力做现代科学技术的主人。
4、完善制度,建立员工队伍培训、考评、激励的长效机制。企业发展有近期生产经营计划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与企业发展相伴的、长期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企业,在改革、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与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机制,保证员工队伍素质工程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从而达到有效提高队伍素质的目的。
一是要把业余培训与生产的难点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可变因素的影响,给产品产量、质量、消耗带来一定的影响,企业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达到提高员工素质与解决生产问题,双推进、双收益的效果;二是要把脱产培训与中长期发展结合起来。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设施和先进的加工设备大量增加,应用的科学技术不同程度进入国际先进水平,为使员工素质与之相适应,就必须做到时间、内容、人员、场地和师资力量的保证,并要做到培训内容体现前瞻性,培训方法注重针对性,使员工素质的提高适应企业的发展;三是要把使用与待遇结合起来。鼓励员工一专多能,为企业发展解难题,做贡献,就要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保障,当员工拿到新的技能证书,并且胜任岗位要求时,通过每月增加岗位补贴,按成果奖励,树立典型等形式,增强荣誉感,同时,也达到了以点带面,影响全局的目的。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国有企业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随着企业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国的企业创新能力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必定会迎来新的春天。
(作者单位: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