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里的“修正主义”

2004-04-29

视野 2004年11期
关键词:修正主义透明胶胶条

赵 铮

那时候在寂寞的四十五分钟课上不但铅笔盒或者贴画或者皮筋是玩具,橡皮也是。大家经常在一半绿一半白的教室墙上或者带黄色木头条纹的课桌上,把一块好端端的橡皮磨成圆形或椭圆形,这样的技术活儿需要耐心与恒心,不过成果往往令人欣喜若狂。当带着棱角的大白橡皮被打磨成一块手感相当不错的圆饼时,好多节无聊的语文课也已经随着橡皮末儿被打发掉了。

我们还经常在裤子上把橡皮蹭来蹭去,好让它变得如同新的一样干净。不过黑色的铅笔印儿很可能会留在白色的裤子上,幸亏洗裤子并不是我们的工作。

我说橡皮是玩具还不够确切,因为几乎所有的男生都曾把它当作通讯工具。一整块又香又白的橡皮很快就被掰成无数小块,用来丢坐在前排假装听讲的人。也有一些倒霉蛋会不小心命中老师,那样的话他就要为自己毁坏橡皮的行为付出代价了。

坐在我前排的女生几乎每隔两天就要买一块新橡皮。有一次她求我帮她在新买的苹果橡皮上挖几个洞,好告诉爸妈这块橡皮是从粉笔槽里捡来的。可在我很卖力地把绿苹果挖得千疮百孔之后,她居然不想要了,最后那块可怜的橡皮真的进了粉笔槽。

在老师允许大家用钢笔和圆珠笔之后,很多人的铅笔盒里又多出了一种一半黑一半白的能用来擦钢笔道儿的橡皮。不过需要在黑的那边蘸上点水才能真的擦掉,于是写作业的时候我们都要一边写一边舔橡皮。

舔了两年黑橡皮以后,学校门口的小摊儿上突然出现了一样新东西,人人都管它叫“改正纸”。我想那一定是某个不想再让自己的孩子舔橡皮的家长发明的。改正纸其实就是被切成一个个方块字那么大点儿的不干胶。从此之后,作业本的厚度就增加了。如果走神儿把一整段课文都抄串了行,就需要在本儿上贴一大片雪白的纸块儿。不过人人都乐此不疲。

没过多久老师们就开始厌倦在一摞补丁上画钩画叉,于是改正纸被明令禁止。但是几乎每个人的存货都没被浪费掉。我们把那些小方块统统贴到了前一排人的后背上。有人竟然大着胆子把它们贴在了老师的衣服上,招致了很多让老师们莫名其妙的窃笑。还有一回,数学老师口里一面慷慨激昂地大骂不按时完成作业的人,右手一面用力地杵着我的课桌。我趁此机会将一块改正纸贴在了她的手背上,但却丝毫没有引起她的察觉,因为那只手上布满了粗糙的皱纹和白色的粉笔末。

从某一年的夏天起,有班主任在的寂静的课堂上除了铅笔盒开开关关的噼啪声之外,又多出了一种哗啦啦抖瓶子的声音。一个个小塑料瓶悄悄爬上了所有人的桌角,红的或者蓝的,瓶子的正面贴着光滑的小标签——“白雪修正液”。直到出现了“流得滑”牌儿修正液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白雪”只是一种文具的品牌,而不是修正液的名字。但是叫它白雪修正液才是最贴切的,果真白得像雪一样。

我曾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撬开了一瓶修正液,发现令它哗哗作响的原来就是一个小铁珠儿。剩下的白色的液体就和刷墙的油漆没什么区别。每节课上大家都繁忙地抖动着手中的修正液,整个教室就像刚刚粉刷过一样。

发挥良好的时候,小瓶的油漆得心应手,但绝大多数时候,作业本上都是沟壑纵横,层峦叠嶂。更令老师们无法忍受的是,它早已成为了成千上万师哥师姐在课桌里或墙壁上留言的工具。一代代人吟着他们留下的绝句“天涯何处无芳草,何苦非在班里找”,聊以自慰,助己成长。

不过一瓶修正液价值不菲,且总需要人工风干。正在此时,又有一些平常根本不写作业的人想到了透明胶条儿。我想,也许透明胶条儿一开始出现就是为考试作弊服务的。把答案抄在纸上,再用胶条刺啦一声粘下来,卷成卷,塞进铅笔盒,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也没人规定考试的时候不准看自己的胶条啊。

在所有这些转瞬即逝的改正文具中,我用胶条的时间最久。因为要练就过硬的技术决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轻重得当,缓急有致。有些生手总得准备两个胶条,一个粘错字,另一个粘本子。

拥有一坨特别大的废胶条卷是十分令人骄傲的。起初,为了尽快让它长大,我也曾粘过一些根本没写错的字。

再后来,修正带出现了,依我看,它其实就是一个胶条形状的干的修正液,或者说胶条形状的薄的改正纸。我对它实在没什么热情,因为在这个近乎完美的发明出现之前,我已经用不着写作业了。

但是有很多小孩还是喜欢把它拆开来看个究竟,十之有九再也无法复原,于是有很多人手中拿的 不是一个一个的修正带,而是一团一团的。

有一天,无意中打开了一个小学生的双层铅笔盒,我吓了一大跳。铅笔盒的上层放着一个笔形状的修正液和一个修正带,下层躺着一块橡皮和一个胶条。天哪,他怎么能在一个小小的铅笔盒里装下了好几个时代!装下了他的,也装下了我的童年。

一定是他感觉上课的时候特别的无聊吧,我想。

猜你喜欢

修正主义透明胶胶条
一种用于轮胎生产的返胶装置
基于ABAQUS的高速车塞拉门周边胶条脱出问题分析及改进
浅谈门窗用整框注压胶条角部强度
高速动车组塞拉门密封胶条国产化研究与应用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路线的形成及其评价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路线的形成及其评价
《社会民主主义导论》读后感
土美关系:走在“修正主义”道路上
恩格斯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扎不爆的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