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收益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
2004-04-29周荣肖卜华
周荣肖 卜 华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股票已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要投资方式之一,股票市场已经与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上市公司收益质量不高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收益质量低劣的危害性在此不必多言。本文拟对上市公司收益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其最终目的是找出提高收益质量的方法对策。
一、收益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收益质量就是指在遵循一贯性原则的基础上,所报告的财务报表信息与实际经营业绩的相符合程度,以及盈利的持久性或对未来业绩的预测能力。收益质量不高的表现是现金流量与账面利润不符(远远大于或小于),盈利能力持续性较低,缺乏对未来的预测能力等。引起上市公司收益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做了如下归纳:
1.会计理论的不完善
如何将历史成本会计和现行价值会计相结合是近几年来理论界讨论较多的问题之一。会计信息两个最重要的质量特征是可靠性和相关性,然而编制一份既具有完全相关性又具有完全可靠性的报告是不可能的,因此,两者只能取其一。选择会计模式的过程就是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权衡的过程。一直采用的、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采用的历史成本会计就是更多的考虑了可靠性,而相应的缺乏了相关性,这必然影响收益的质量。比如,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物价波动时就会产生计时错误(会计计时错误是指会计在选择计量属性时,其计算结果确定的收益在时期上产生误差)。在物价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算得出的利润额就会大于以现行价值为基础计算的利润额,造成利润虚增、资产浮肿、盈利能力指标泡沫严重等现象,使收益质量下降;而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则会隐藏利润,使经营状况不能如实反映出来,同样使盈利质量下降。
在历史成本会计下,会计核算是以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来决定收益的,即采用权责发生制来核算,这本无可厚非。但在权责发生制下,就必定有应计项目发生,现金流量和账面利润就必定存在差距,使盈利质量下降。这是每个企业共同面临的,区别只在于二者的差距有多大或调整后的差距是多少。
2.会计政策选择的多样性。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使得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目前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在计算盈余时需要较多的会计职业判断,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性,使得盈余信息的可比性降低,影响了盈余质量。在制定会计制度和会计法规时,考虑到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往往对某一会计事项给出多种会计处理备选方案,以便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能反映实际经济业务的方案,所以赋予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的初衷本是为了提高会计的信息质量,然而这些权利一经被滥用,就成了摧毁会计信息质量的工具。比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可以采用平均折旧法(如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如余额递减法)。考虑到有些固定资产处于酸碱环境,容易腐蚀或有些固定资产升级换代较快,为了到期企业能有足够的资金重置固定资产,会计准则规定允许企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折旧方法。所以,一些企业就充分利用这一权利,在会计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需要,调节盈余。因此两个企业,有可能仅仅是因为选择了不同的折旧方法,造成了盈余水平的不同,也造成了两者之间盈余质量有高低之分。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年份,出于不同目的,对相同经济业务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虽然会计准则规定了一贯性原则,企业往往也以各种借口改变会计政策。所以,由此造成的盈余质量低下使得官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一般的,选择较为谨慎的会计政策,盈余质量较高。但过分谨慎就有盈余管理的嫌疑,比如,在企业亏损时,假遵循谨慎性原则之名,多计或提前列支成本费用,隐藏利润,以备来年扭亏之需。坏账准备作为应收账款的抵减账户,它的计提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多数上市公司采用账龄法,即假设应收账款账龄愈长,其收回的可能性越小。而事实上应收账款的坏账与账龄并不一定存在这种关系,而上市公司账龄的计算是否准确,也影响着坏账准备的计提数额。尽管财政部有关规定要求上市公司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并且对于多计提的损失准备,应按原渠道冲回,而不能作为增加本年度利润处理,但仍有相当部分上市公司因为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准确性问题,以及会计差错调整的问题,被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同时,利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况屡见不鲜。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2001年2002年上市公司坏账准备占应收款项总额的比率分别为9%、8%和13%。坏账准备上升的趋势一方面反映出上市公司在进行坏账准备的提取时更加谨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坏账的风险逐年加大。这同样是盈余质量不高的体现。
(三)企业管理失衡。对企业进行盈余质量评价的目的不是“打假”。会计造假使得盈余质量降低,但盈余质量的降低并不一定是造假的结果。如果一个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善,资金不能及时回收,使得账面盈余没有足够的现金作保障,其盈余质量必然是低劣的。如果将前面两种因素看作系统因素的话,那么企业的管理失衡则是特定公司因素。如同计划经济时期企业“重产不重销”一样,目前的企业普遍“重销不重收”。企业管理当局更重视销售出去了多少产(商)品,产(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为多少,对销售后的资金回收情况重视不够;更重视提高生产和销售管理水平,而对应收账款管理不够。据统计,2000年末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为1.54亿元,2001年末为1.61亿元,2002年末增加到1.78亿元,而2003年中期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继续增加,达到1.98亿元。当然,应收账款的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加大了公司的机会成本,而应收账款难以收回又使公司的坏账增加,从而增加公司的费用,影响公司的利润,这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大唐电信(600198)近年在主营业务收入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反而显著增加,2003年中期应收账款余额为25亿元,占公司总资产的42%;烽火通信(600498)也存在着主营收入下降而应收账款增加的情况。四川长虹(600839)2003年中期虽然主营收入同比下降16%,但应收账款却增加3%。科龙电器(000921)、粤美的(000527)及格力电器(000651)的应收账款也均在10亿元以上,同比大幅上升。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代表着企业的债权,体现着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入;作为一种信用结算方式,应收账款又是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常常大量运用的商业信用方式,这样提高了盈余水平,却损害了盈余质量。
4.人为因素
由以上三种原因引起的企业收益质量不高并不会认为企业不诚实,存在欺诈,而且由以上三种原因引起的收益质量问题也较为容易评价辨认。目前投资者更为担心的是由人为操纵引起的收益质量问题。信息不对称环境的存在,使人为操纵收益成为可能。其惯用手法是,通过虚构应收账款增加主营业务收入,提高盈利水平;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如当年的银广夏(000557)就是通过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利润7.45亿元。并且因为高盈利而戴上了各种美丽的光环:中证·亚商依据1999年度报告将该公司遴选为“第二届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第38位,香港《亚洲周刊》也将其评为“2000年中国大陆一百大上市企业排行榜”第8名。在2001年创刊的《新财富》7月号推出的“100最有成长性上市公司”银广夏位居第三。所以,由人为操纵引起的收益质量问题更具有隐蔽性,而且针对这一方面提高收益质量拥有较大的空间。
二、改进建议
分析上市公司收益质量不高的原因,目的是为了能对症下药,找出提高收益质量的途径。由以上分析可知,引起上市公司收益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要提高它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信息具有相对较强的可靠性,并潜在的为投资者提供了有关公司未来经济前景的信息。在经济业务相对简单的情况下,其缺乏相关性的缺陷还不明显,也不足以对收益质量产生多大影响,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和复杂金融工具的广泛应用,这一缺陷越来越明显。因为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现行价值会计还不太可能取代历史成本会计基础,研究出以现值为基础的理论上完全正确、实践中较为完善的会计体系还有待时日,所以目前应重点研究如何将历史成本与现行价值会计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提高收益质量。
2.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目前各方面(如资本市场和法律法规等)还不太成熟的情况下,需要会计准则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减少企业自由选择的空间,迫使其遵循一贯性原则。在还不具有完善的会计理论的情况下,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统一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益质量。
3.企业应提高全面管理首先,企业应提高对收益质量的认识。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必须明白,收益质量的评价并不是将企业放在一个投资者或监管部门的对立面。收益质量评价不仅有利于投资者,对企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更是必需的。通过评价指标的计算,企业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提早进行解决。其次,企业应提高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变“广种薄收”为“广种广收”,不仅注重销售出去了多少,还要注重收回了多少,要学会两条腿走路。
4.加强监管力度监管力度薄弱是造假频频得逞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规范,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之中。深、沪两市网站上的“上市公司诚信记录”和“公开谴责”栏目对违规造假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目前,当务之急是有关方面应尽快建立一套较完善的收益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公布评价结果,这样对上市公司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5.加大惩罚力度会计造假屡禁不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造假成本较小,而收益颇丰。所以加大惩罚力度也就是加大造假成本。具体办法可以采用:当盈利质量综合得分低于一定值或某一指标得分低于一定值时,企业须交高额罚款,或者被勒令暂停上市直至永久退市。
6.全民参与在目前监管力度不够的现实下,投资机构、理论工作者、甚至普通股民都应该加强辨别企业收益质量的能力。具有中国股市里程碑意义的银光夏案例躲过了监管部门及其他权威机构的审查,却没有躲过一位策略分析师的火眼金睛,同样,造假大户原蓝田股份也是“栽在”了中央财大一位研究员手里。这两个范例很好的说明了全民参与的重要性。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相信上市公司收益质量一定会逐步改善!
参考文献:
1.王苏龙.现代企业收益质量分析.天津商学院学报.2002.11
2.中国股市第一大骗局:银广夏.http://210.34.61.1/cai/sjx/bbbz1/altlq.htm
3.汪红.论企业的收益质量.税务.2002.6
4.William R.Scott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1
5.杨薇.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问题引人注目.中证网.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