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肉牛业发展策略研究
2004-04-29张立中
张立中
一、内蒙古牛肉生产的有利条件
1奔鄹裼攀
牛肉是世界公认的高档食品,国际贸易中价格很高,2002年,国际市场牛肉平均价格为226美元/千克;1990、2000、2001年澳大利亚牛肉价格(冷冻整只,日本市场批发价)分别为370元/千克、302元/千克、349元/千克;2003年3月,欧盟成员国牛肉平均价格为288欧元/千克。2000—2002年,内蒙古牛肉价格分别为121元/千克、127元/千克和133元/千克,价格呈递增趋势,均低于全国同期的价格水平,更低于国际价格。内蒙古牛肉价格更具竞争优势,在国内市场是有竞争力的。
2甭躺食品
内蒙古大草原远离工业污染,在草原上自然生长的牛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内蒙古养牛业机械化水平低,主要靠放牧。但是,兽药使用的数量、时间都少,饲料添加剂用的也很少,牛肉中没有有害物质残留,是真正的天然绿色食品。
3惫憷的草原
从世界主要牛肉出口国的经验看,牛肉生产一般要具备大面积的草地、适当的品种、特定的加工条件等。内蒙古天然草场辽阔而宽广,草原总面积达8666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18万公顷,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占内蒙古国土面积的7326%。内蒙古现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6个著名大草原,生长有1000多种饲用植物,饲用价值高、适口性强的有100多种,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碱草、野燕麦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适于饲养牲畜。
4狈岣坏呐┳魑锝崭
2001年内蒙古粮食产量为14061万吨,人均591千克/人,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全国第3位,若农作物秸秆产量按粮食产量的15倍折算,农作物秸秆产量将达到2110万吨,相当于内蒙古牧区、半农半牧区天然草场冷季饲草总贮量,丰富的农作物秸秆为肉牛业发展尤其是农区畜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地处辽河流域的“黄牛之乡”通辽市,是我国玉米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国家列为肉牛优势区,丰富的玉米及秸秆资源必将推动通辽市肉牛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内蒙古牛肉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1迸4胬噶烤缂酰制约牛肉生产发展
1949年内蒙古牛年末存栏量为197万头,1965年达到最高峰,牛的年末存栏量为411万头,以后年度有升有降,到1996年又发展到408万头。1998年降为376万头,2000年降到352万头,2001年末存栏量仅为301万头,5年时间,存栏量减少100万头,是内蒙古养牛史上从未有过的。从牛的畜群结构看,近几年奶牛的存栏量呈递增趋势,尤其是良种及改良种乳牛增加的更快,牛存栏量的减少,主要是蒙古牛存栏量的剧减。
2弊ㄓ萌庥门F分秩狈Γ个体生产性能和肉质提升缓慢
从存栏牛年头均产肉量看,发达国家普遍达到80千克—90千克/头,我国仅为47千克/头。1997年内蒙古为438千克/头,1998—1999年为47千克/头,2000年增到62千克/头。从肉牛胴体重看,发达国家多在295千克/头以上,世界平均水平为205千克/头,我国仅为147千克/头,内蒙古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143千克/头。除饲草料供应不足、饲养方式落后、疫病防治体系不完善外,品种是决定个体生产性能和牛肉质量的主要因素。
3彼茄方式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
内蒙古牛肉的生产主要是由千家万户分散的饲养方式育肥的,尽管有些地区也发展了一些专业化的较大型肉牛育肥场和饲养规模相当较大的肉牛育肥专业户,但毕竟他们出栏的屠宰牛的数量十分有限,占总出栏量的比例很小。
生产高档化的牛肉依靠分散的农牧户饲养方式是办不到的,只能通过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来生产。而集约化养牛除了有优良的品种作保证外,还必须有充足的全价精饲料作保证。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精饲料比例低、粗饲料比例高、育肥期过长、牛龄偏大;在饲料科研方面对猪、鸡饲料投入的多,对牛、羊投入的少,牛、羊的配合饲料的市场化程度相当低;在育肥方面对牛的年龄和体况没有严格的要求,大的、小的、老的、少的、强的、弱的统统都可以拿来育肥,结果必然是品质、规格的杂乱,无法统一。
4蓖涝住⒓庸ず土魍ɑ方诜矫娴募际踔圃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牛肉属于个体屠宰的占很高比例,由于冷藏设备缺乏,牛肉一般在常温下保存,不能排酸熟化,直接影响牛肉的感观和口味,甚至有时会发生腐变。在运输过程中没有密封的冷藏车和销售过程中露天摆放都容易造成牛肉的污染。我国牛肉在销售的过程中,只有鲜肉和冷冻肉两种形式,市场上很难找到冷鲜肉。在发达国家,市场上销售的主要是冷鲜肉,很难找到鲜肉和冷冻肉。另外,缺乏国际通行的分类等级标准和检验检疫标准,远未建立起产前、产中、产后整个产业链条科学的管理体系等等。
三、内蒙古肉牛产业发展策略
1苯立肉牛繁育体系,加快品种培育,优化品种结构
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加快优势肉牛业发展的基础,要把种业作为先导产业,提高供种质量和能力,满足生产需要的冷冻精液、胚胎和种牛,加快品种改良。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在牛肉生产优势区,实行统一供种,提高优良品种的集约化应用水平。为此,一个是完善“冷配繁育体系”,二是建立“胚胎移植繁育体系”,三是逐步建立克隆牛、试管牛繁育技术体系。
2彼茄方式选择和规模化生产
(1)架子牛异地育肥。不同年龄牛的生产效率不同,小牛生长快,饲养报酬高;成年牛生长慢,饲料报酬低。因此饲养方法应区别对待。实行规模化生产,便于根据生产目的及牛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生产方案。牛肉质量不是越瘦越好,当然更不是越肥越好,最好的牛肉应是在肌纤维间有适度的脂肪沉积,呈大理石纹状。因此,肉牛的育肥过程,既要追求生长速度,也要重视肉质的改善。内蒙古广草原辽阔,在牧区生产架子牛,到农牧交错带、农区育肥,这是我国肉牛生产的主要方式。国家扶持建立肉牛生产基地。在草原地区发展幼牛,成年后转到粮食主产区异地育肥,实行育肥、屠宰、销售一体化和规模化经营。在不适合作物生长的山区和草原,饲养专门的肉用母牛或当地黄牛。有计划地用肉牛品种杂交,集中在春季产犊,犊牛到秋天断奶后或经过冬季到第二年春天,再转到产粮区出售,利用那里丰富的精饲料集中育肥,这样可充分利用两地的饲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这种方式在肉牛业发达的国家也很普遍,也称为专门化肉牛生产方式。
(2)利用奶牛群生产牛肉。目前,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肉牛的比重很小,来自奶畜的牛肉不到3%;在来自奶畜的牛肉产量中,约有一半由育肥的乳阉牛提供,其余的由淘汰乳牛提供。而在北美和西欧,来自奶畜的牛肉产量约占牛肉产量的一半,在日本则高达60%。并且,我国改良肉牛覆盖率仅为18%,良种奶牛覆盖率为80%以上,而发达国家已实现良种化。
奶牛的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也比黄牛高,利用奶牛生产牛肉是另一种经济有效的肉牛生产方式。我国奶牛发展基础较好,人工授精技术得到了推广,公犊除少数留种外,大部分作为肉用牛饲养。另外,为防止奶用小母牛难产,用肉牛品种初配,以降低犊牛初生重,后代作肉牛饲养;低产母牛,可改用肉牛配种,后代育肥;在奶牛过剩的时期或地区,可把部分母牛改用肉牛配种,后代作肉牛饲养。
3鼻炕疫病防治和检疫工作,发展营养卫生“绿色食品”
加强疫病防治和检疫工作:①要紧紧围绕执行《动物防疫法》,加快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动物保护监督体系和技术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②继续推行双轨目标责任制,试办“无规定疫病区”工程。③建立健全饲料监督检测体系。
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增强竞争力的关键。要重点在牛肉的优势产区,率先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测,全面提高优势牛肉的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建设完善优势产区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治体系,提高对危险性疫病虫害的防范和控制能力;优先在优势产区建成若干片符合国际惯例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二是在优势产区建设和完善一批畜产品、畜牧业业投入品、畜牧业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综合性监督检测机构,建设若干个转基因产品安全检测与评价中心,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快制定和完善优势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广。
4迸嘤和健全肉牛业的产业化组织体系
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是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的前提。在通辽、赤峰、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优势产区选择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产业发展基础好的重点旗(县),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养殖)示范基地,主要建设良种供应设施、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等,实现良种、成套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发展“订单农业”,搞好产销衔接。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推动标准入户。把标准化生产(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成为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创立产地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借鉴国外肉牛业发展的经验,实行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走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种、养、加、销一体化,这是实现我国优质高效肉牛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有条件的优势产区实行产品拍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建设相应的流通设施。重点旗(县)优先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与农业信息网站联网运行,提高畜产品信息服务水平。建立功能齐全、反映敏捷的优势畜产品进出口预警系统,及时提供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信息。
5崩┐竽谛瑁重视开拓农村市场
我国农村人口的购买水平,已相当于10年前的城市人口。而农村人口又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左右,是消费肉食的主要群体,农村人口多吃1千克肉,等于城市人口每人多消费3千克肉。农村人口吃肉多少固然决定于购买力,但只要做好调查研究,把适销对路价格适中的熟肉制品送到农村试销,只要农民接受了,需要量就会非常之大。
6蓖卣古H夂突钆5墓际市场
按照国际标准经营畜禽产品进出口业务。发达国家有关的环境法律规定、技术标准、限制措施等进行系统研究,及时了解有关国家畜产品的原产地规定、产品分类标准、质量要求、包装要求,特别是药物残留标准。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对于他国不合理的保护要制定有关对策并依据有关国际规则和惯例据理力争,保护中国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在出口时,要加强畜产品质量检测和动物检疫,以符合农业协议对环境与动物的要求。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一套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监督管理认证体系,从源头上真正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具体包括:①制订畜产品进出口的技术标准,建立畜产品进出口的质量认证制度。②短期积极争取与国外相关机构的相互认证。③加强我国畜产品检疫检验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我国畜产品的检疫检验水平。④改良畜产品品种,提高畜产品质量,不断满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需求。⑤提倡科学养殖和管理,逐渐改变一家一户的散养模式,实行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的产业化经营。⑥努力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