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是不是老师的购买者?

2004-04-29

视野 2004年2期
关键词:被教育者购买者商品化

山东类延村

当我看到这个话题时,我的心受到一种莫名的掸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一切都与商业化运作相联系,工作、学习、人际等等,从无例外。

象牙塔这块纯洁的净土,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市场化的推进,逐渐变为一块经济的“沃土”,滋生着经济的产物和转型的“怪胎”。

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学生应该是老师的购买者。任何一种关系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双方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平等交易,一种互利。“钱”是其中必不可缺少的成本,建立起“你教我学”的依托,学生自然就成为了购买者。另外知识拥有着自己的产权,在交换过程中,即商品形成的同时,它的承载者发挥着包装的作用,也就形成了“高低档商品”的差别,在这种情形就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费者——学生。

读者沉笑

知识岂能买断?!“学生,是不是老师的购买者?”看到这个话题,我并不吃惊,但很难过。尤其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一种悲哀以及隐隐的担忧。这一现象是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学校今年就反复强调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说“商场里顾客是上帝,那么教学中,学生是上帝”,这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试想连国家的公立学校都开始树立这样的办学理念,那些私立学校打的不更是服务意识这个优势吗?所以,我认为,教育发展到现在,民办教育打破国有学校垄断的局面,形成了一种竞争机制,固然是一种进步,但随之而来的另外一些问题比如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就成了政府、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

我认为,教育毕竟是一方圣土,这是人类传承文明、赖以发展的地方。学生向老师学习的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发展,如果所有的这些都能用金钱来交换之后,我们还能有什么可以交换?灵魂吗?那早已在教育交换中被扼杀掉了。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我想说,人类这个地球上的高智慧生物将要面临的是灭顶之灾。其次,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学生选择老师,那么之后,学生是不是就可以选择知识,是不是有些不爱学习的学科就可以从一年级开始放弃?恐怕不可以。

从教育教学的自身发展来说,这种购买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即人与人交流的过程,其中需要付注的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罗列,还有情感,还有心灵摩擦,不是都称呼老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如果能够,那这个世界会怎样,就不用再说了吧!

读者常不梦

学生不是老师的购买者。关于学生购买老师时间的事实我还是在一些报刊上看见过的。当然这些事情无一例外都是发生在外国,绝非在国内。最明显的一例是一次讲课只有一名学生在场,但老师仍兢兢业地讲完这一小时的课方才OK!原因在于老师认为这名学生已经购买了他的这一个小时。尽管是阶梯教室,尽管原本有上百名学生应该到场听课。

但是,这样的事情在国内肯定是行不通的。这取决于国情。不用说,我们的教师的任务是解惑释疑并传授知识。适龄者都必须接受教育。这也是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所明确规定的。任何一方,无论教师或者是学生,都必须得面对这一既是责任又是义务的双面刃。而且,目前我国的总体经济水平也不适合学生成为老师的购买者(当然,家教除外)。否则,桃李满天下将只成为古句。

读者Puff

在上大学以前,老师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词语。我可以不听父母的话,但不能不听老师的话。很难想像,老师是“商品”。那时的老师会逼着我交作业,会教我如何止鼻血,会告诉我医冻疮的偏方。最偏爱我的物理老师还会带着我参加学校另外一位老师的婚礼宴会。上苍待我不薄,细细数来,大学以前,有十多位恩师是我终身难忘的。他们不仅教我知识,更教我做人,我就像他们的孩子一样。他们在我身上付出的心血,是金钱无法衡量的。你能判断,娘亲的乳汁多少钱一斤吗?我对他们的感情,也如生身父母。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啊!

但是,大学就不同了!

虽说我所在的大学也算是国内有名的学府了,但一年半以来,我只遇到两位比较好的老师。其他的老师就真的是商品化了。尤其是一些挂上教授副教授的,想问个问题都很难,他们好像总是很忙。另外的一些老师讲课没激情,作业也很少改。这应该算是劣质商品了!

其实我是很不愿把教师“商品化”的。教师一词在我心目中依旧神圣。可是大学里的教师让我太失望了。除了我付学费,他讲课之外,再没有其他关系了,难免会有人认为教育、教师商品化了!

但是我仍然希望,全天下的老师,不要商品化。老师,应该是三人行中术业有专攻者,应该传道、授业、解惑者,应该诲人不倦。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读者海啸

学生不应是老师的购买者。第一:教育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铺路石,它的特殊性不应该被用于商品化。作为教育者,他/她的目的应该是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被教育者,而被教育者,除了虚心接受外你可以不学;第二:学生自选老师上课有许多盲点,从学生个人爱好来看,如果学生遇到第一个老师不喜欢,又换老师,第二个不喜欢,又再换,第三次……这样下去学校不就成了学生们耍性子的地方了吗?何况,哪位老师没有缺点的?因为个性不合,学生总会觉得某某老师不好,产生偏见;第三:学生在学校是作为被教育者的身份,在这个民主的社会里没有绝对的民主,被教育者的目的只是学功课,而不去理会某某老师自己不喜欢就换掉,站在教育者的立场看,老师是传授功课,其他的也别多干涉。

我倒是有个建议,在学校开个投诉箱,学生可以以匿名的形式写信投诉。

读者杨舒

我一直认为,作为知识传授与文化过渡的老师,一旦被行为规范和众人议论过度框约,就会丧夫原有的功能,知识也不再被看成神圣而崇高。

当众人的目光向“商品化”看齐时,知识的内涵必受抑制,老师的教育意识也被“商品化”所统治,变得循规蹈矩,逐渐沦为守纲常者,进而把知识当作一种盈利的手段。这种“商品化”的教育体制正在屠灭文化和知识的灵性,内在的隐性的模板操作使得老师与学生同时在这种压迫中丧失了对知识的真诚与文化的拥有。它的危险在于使更多的老师在无偿的传授知识过程中找不到心灵的平衡,知识的一切价值被矮化甚至泯灭。因此更多的老师会重新审视捍卫“知识”神圣所遭逢的代价。这样极有可能使更多的老师不希望在课堂上发挥输出知识的最大化功能而独自在私底下用家教或其它方式把知识与金钱“交换”而获取利益,学生因此处于一种漂浮的空泛的失血的知识范畴,丢掉了知识与文化的修养,只剩下一层“虚壳”。老师的“传道授业”是心甘情愿还是外化遮蔽让人雾里看花。

这无疑使教育走上了另样的险途。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在学校接受的规矩是难以突破的。由于商品意识的强烈而使知识沦败。所以,我坚持认为还是要还原知识到相互的原点上,也就是回归一种淡泊,对知识真真正正地心怀感恩,倾其所有把自己掏空,学生想方设法地把自己填满,如此建立一种“平等”情结,获得知识,更是新生知识。

我一直希冀,老师和学生能够“平起平坐”——源于对知识的敬畏——剔除可怕的“交换”、“购买”。这需要一大批拓荒者的引领与呐喊,还需要观念的磨洗和极大的耐心与韧性支持。

编者语:

这个话题一经点出后,来信不断,网上论坛也人声鼎沸。既然大家都意犹未尽,不如下一期仍然以此为题,搏个酣畅淋漓好了。

猜你喜欢

被教育者购买者商品化
赫尔巴特“训育”思想的教育原则
新零售背景下社邻商业顾客社群运营对策探讨
高职院校学生与高校教育者之间法律关系初探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调研及比较
明清时期陕西果树商品化趋势及殖民采掠初探
国外房地产市场差异化调控经验做法及启示
有多少教育观念需要改变
日本商品化权的历史演变与理论探析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规律
过度商品化引发的生态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