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谷村李氏家族

2004-04-29汪泰荣

寻根 2004年2期
关键词:李氏家规书院

汪泰荣

就一姓同宗、聚族而居而言,谷村应该是江西省第一大村。

出了吉水县城,汽车沿公路在丘陵间穿行三十公里,来到一个缓坡,面前一个千门万户、瓦盖连绵的村子平卧在坡谷。山陵不高,属于罗霄山脉的武功山延绵百里至万华山,其余脉分东西两支缓缓而下二十余里,至村后横开保障,称盘龙山,又名鸡笼山,山下谷地称盘谷。两脉山陵的峡谷中流出两条溪水,左右盘绕,逶迤数十里,在村前十余里与桐江会合东去。村前,一马平川,稻田绵延十余里。

《谷村李氏族谱》称始迁祖李唐外出寻找新居址,“在此稍憩,以盘盛谷喂鸡,鸡食饱入笼,乃于此定居焉”,故尔此地称盘谷,建村称谷村。

如今,整个村子纵深两三里,左右号称十里,实际约六里,分上下两节,每节中又分各房各支聚居的小段落,如老屋、翰阳、太园、文园、大池、池东、池南、桂园、龙、元度、榨下、东街、西街等近二十处,段段相连,中无间断。你问本地人:谷村有多少户人家,有多少人口?本地人的回答都很一致:上七下八,将近万人。所谓“上七下八”,意即上节七百户,下节八百户。这种说法大致接近事实。

谷村李氏源流

谷村李氏奉唐朝李晟为一世祖。其先居甘肃临洮,“代有名迹,雄于西土”。李晟,在唐朝是很有名的宰相。李晟下传五世至李遵,遵徙居吉水高村(今江西吉水县阜田乡高村)。遵之孙为李唐。

李唐为谷村始迁祖。据《谷村仰承集》载:唐“值吴杨溥割据,四方乱离,世事不可为,遂遁迹林泉,积善贻后人。晚知高村形势非久大规模,乃卜度山水,得谷村之地,乾真元年迁而居之,即今旧宅也。”

新址选定,李唐携家于乾贞元年三月择吉自高村迁至谷村,至今已有1077年。

李唐生三子,第三子留居谷村旧宅。一直延续至今,总共3派16房,形成了庞大的谷村李氏宗族的基本架构。

自宋至清数百年中,由于种种原因,不断有人外迁。据《谷村仰承集》载,分徙到省内外的谷村子孙陆续形成一百多个村子,其中江西省内分布于13个县79个村,江苏芜湖,湖南湘阴,湖北京山,陕西洵县,山西盂县,广东高州、化州、南海、南雄,贵州锦平等地20多个。其中有些村经数百年繁衍,也成为当地大村,如永新县的泮中村,明永乐间李氏徙居于此,全村单一姓李,现有300多户,1500余人。

家族管理

谷村李氏自开基以来,十分注意族规的建立和子孙的教育,家规严整,管理严格,特别强调书院教育和衣冠制度,其冬春祭礼、庆丧之礼以及口角争端约束之礼规定得非常细密,其他如义仓捐赠、钱粮管理、店肆经营等也条规清楚。明崇祯间兵部尚书李邦华在《家规》基础上制订《家约》,称为《忠肃公家约》,要求族人遵循礼教,禁乡外百般流民在村里停留,禁族人从事贩牛买马、唱戏打拳、迎神赛会、酗酒格斗等事,禁私宰耕牛,禁入塘犯抢滥捕等十多条,并规定每月二十六日定期会约,违者罚,重者送官稽查。

家族管理规范、聚族治家严格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族谱和文献修纂的及时、频繁和完整。《谷村李氏族谱》始修于宋庆历三年(1043年),距始迁时间仅116年,可以说非常及时了。以后宋绍兴间、宝间、德间,元泰定间、天历间、元统间、至正间,明洪武间、永乐间、正统间、崇祯间,清康熙间、乾隆间、道光间、宣统间先后15次重修,从初修至十六修平均每54年重修一次,这样的修纂频率是极为少见的。最近一次重修在2000年。除族谱外,从元天历元年(1328年)开始编纂《李氏文献纪略》,以后元至正间,明洪武间、永乐间、正统间,清乾隆间、道光间、宣统间七次重编,中间曾更名为《谷村记》、《仰承集》,宣统间最后一次重编定名为《谷村仰承集》,流传至今。这部文献纪略共十二卷,体例完备,记载周详,族谱中限于体例成规不便记载的,或族谱中散见各处的,无不旁搜周纳,条分缕析。

谷村3派16房除了基祖祠忠武堂、始祖祠仰承堂两个总祠外,各派各房各支又有祖祠,还有纪念性、表彰性的祠堂,还有各种牌坊、楼阁。据《谷村仰承集》记载,到清宣统间,谷村有各类祠堂51处,各种牌坊19处,各种楼阁亭第24处,寺观庙宇5处,庙坛18处。时至今日,这些建筑物虽然有一部分已经坍塌,一部分已经破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仍然屹立于村落各处,尤其是宣统间修葺或重建的总祠忠武堂、仰承堂仍然完好无损,那座谷村人祭祀和集会的护吉大庙也完好无损。

关于谷村的祭祀活动,其《家规》规定:每年春祭正月初三祭基祖祠,正月初五祭如祖祠,冬祭则冬至日祭基祖祠,冬至后第三日祭始祖祠。又严格规定各房参祭人数、祭品份额及祭祀仪式;各派各房各支祭祀活动在总祭之后各自安排。每逢祭祀日,成了谷村人的重大节日,其热闹程度远远超过其他节日。这些祭祀活动使谷村人不忘先辈业绩,接受先德熏陶,从而达到收族聚家的目的。

家族经济管理也非常规范严密。前面提到,其《家规》中关于钱粮课输、义仓捐赠、钱粮管理、店肆经营等等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由于支派纷繁,公产层次也多,族总祠有族公产,各派祖祠有派祠公产,各房祖祠又有房祠公产,逐层管理,层次分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谷村墟的开设和管理。由于村子越来越大,人口日渐繁多,物产交易规模越来越大,于是在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开设谷村墟市。墟市设在村中心,由族总祠管理。其《家规》中有专款规定:“本村村心排列店肆,中宽十八丈,清晨开市,柴米油盐,鸡肉鱼鸭,无物不具,远近各姓,皆来贸易。族中定规,毋许夯买夯卖。至巳时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谷村仰承集》概述其事称:“谷村墟……旧以旬中一、三、五、七、九交易。今铺户日增,民居日盛,朝市朝时而市,夕市夕时而市。”其《家规》中规定族人“毋许夯买夯卖”,到《忠肃公家约》中则具体化为当墟集市禁族人巧取豪夺,禁族人借声势索取钱物,禁族人拦路拦舟勒索钱财等。由于管理严格,墟市井然有序。

文风鼎盛

谷村文风鼎盛在省、县内是公认的,其教育兴盛,科举连捷。

谷村李氏从始祖李唐开始,便十分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创设湛源书院,要求幼童入书院读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十四世李迁之、李存之兄弟首开纪录,于宋元丰四年(1081年)同科中举,接下来在短短三十年中,一个村子连中9个进士,而李鼎三叔侄中同榜进士,引起了宋高宗的注意,于建炎、绍兴间先后在谷村敕建经训书院和义方书院。宋绍定五年进士、缉熙殿侍讲李晦之于嘉熙间又创建了桂林书院,此后元、明、清三代又先后建起了文蔚书院、树人书院、东湖书院、神童书院、有斐书院、三益书院、复礼书院、六行书院,连宋代书院总计12所,到清末除湛源书院已废弃外,尚有11所。

从宋元丰五年至清乾隆四十年,谷村683年中共有进士68人,其中宋36人,元2人,明23人,清7人。如果剔除客居在外者,则有49人。从李迁之、李存之中举人至清咸丰九年共有举人127人,除客居外乡29人外,有98人,其中武举9人。此外,自元至清贡士96人,荐辟34人,仕籍67人。除去封赠、荫袭不计,谷村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总共308人。

由科举而进入仕途者也很多。《谷村仰承集》记载:自宋至清末,被朝廷任以官职的287人,五品以上46人,三品以上16人。最有名的是明崇祯朝兵部尚书李邦华,由于敢于直言,锐意改革戎政,屡遭劾削,又屡被起擢,后因李自成进京,自缢而死;其侄李日宣在崇祯朝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因性耿直,忤旨下狱,又曾遭陷为东林党削籍,后起故官,明亡不食死;清初兵部侍郎李元鼎之子李振裕于康熙朝连任工、刑、户、礼四部尚书,清正廉明,吏治清雅,士风为之一变。

读书人多,科举贡荐者多,入仕者多,必然形成浓厚的文风,学者文人也多。据不完全统计,谷村自宋至清末有著述者71人,有著述150余部。经查,这些著述中至今尚存,藏于国家图书馆及省市图书馆的有38部,其中有名的如宋代经学家李如圭,他的经学著作《仪礼集释》30卷、《仪礼释宫》1卷、《仪礼纲目》1卷,除《仪礼纲目》已佚外,余二种均收入《四库全书》。

明人侯宾于《李氏文献序》称:“西平王子十又五人,支分派析于天下,惟江右之族为盛,江右之族惟吉安为盛。”我们可以沿着侯宾于的说法,推衍得更加明确一些:吉安之族惟吉水为盛,吉水之族惟谷村为盛。

谷村确实是一座充满蕴藏的古老而庞大的村落。无论流连于谷村周围的山色山光中,还是徜徉在谷村纵横交错的街巷中,也无论埋头于谷村完备的族谱文献中,还是涉足于谷村闪烁着文化灵光的众多古迹中,只感觉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谷村太庞大深奥了,置身于其中,常常使人分不清东西南北,摸不透其中的奥秘。当你从迷惘中抬起头,似乎有点头绪,但又没有完全梳理清楚时,已经夕阳西下了,是赶紧离去,踏上归程呢,还是留下来继续探寻?《谷村仰承集》所载明人朱廷基《宿谷村》诗里有“谷村文物地,此夕得淹留”之句,正好表达了这种进了谷村而一时难以离舍的心情。

猜你喜欢

李氏家规书院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朵云书院黄岩店
立下这7条家规,孩子必有出息
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鸭子的家规
家风家规我来说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
白鹿洞书院记
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