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漠古都——统万城

2004-04-29张维慎

寻根 2004年2期
关键词:勃勃无定河马面

张维慎

在靖边县城之北有一条河流,名叫红柳河(无定河的支流)。九月的红柳河,河水盈床,两岸一片黄绿景色。从红墩界镇白城则村越过红柳河,向北1公里,就来到了被风沙包围的统万城遗址。由于“其城土色白而牢固”,俗称“白城子”。

公元413年(夏凤翔元年),匈奴族后裔的夏国君主赫连勃勃,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余人,筑都城于朔方水(今红柳河)之北、黑水(今纳林河)之南,名曰统万城,取“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

作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夏国的都城,统万城依东而西分为外郭城、东城、西城,当地人称为头道城、二道城、三道城。外郭城周长4900余米,城垣走向不规则;东城周长2566米,面积37万多平方米;西城周长2470米,面积近37万平方米。城有四门:南曰“朝宋”,东曰“招魏”,北曰“平朔”,西曰“服凉”。西城基厚约16米,加上马面长度可达30余米;东城基较薄,厚6~12米。

据考古研究,皇宫在西城,官廨衙门在东城,市廛百姓居外郭城。

城的四隅都有突出城外且高于城垣的墩台(平面呈长方形或方形),以西南隅墩最高,达31.62米,十几里外就能看到,由此不难想见,当年建在墩台上面的楼阁外观是多么地壮观!

城址四垣的外面加筑马面,马面的数量因各垣长度的不同而异,如西城北垣的马面为10座,南垣的马面为8座,东城北垣的马面为7座。西城南垣的马面较为特殊,既长大又宽厚,每座长18.8米、宽16.4米。

以上城垣、隅墩、马面和台基均由苍白色土施夯版筑而成,夯层清晰,夯打坚实,“其坚可以励刀斧”(《魏书》),“城基如铁石,攻凿不能入”(《西夏纪事本末》卷一)。筑城用的土为优良建筑材料—三合土,所谓“三合土”,由砂、黏土、石灰(氧化钙)加水而成。筑城和验收的方法也极其严格,叱干阿利“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

由于筑城材料的优良和验收方法的极其严格,统万城极其坚固,虽迭遭人为破坏和一千五百多年的风吹日晒,仍保持着挺拔峻伟的历史风貌。

在诸方割据而战争频繁的五胡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为什么把都城选在鄂尔多斯高原南缘的统万城呢?原因有三:

地理环境相对优越而宜于发展畜牧业经济

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载:“初,昌父勃勃北游契吴,升高而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这里的契吴山,位于统万城之北;而所谓的广泽,位于统万城的西面;至于清流,则是指统万城南面的朔方水。

可见赫连勃勃之所以定都统万城,是因为它处于山环水绕之地,地理环境相对优越。

但当时也并非没有流沙的踪影。从文献记载可知,在统万城以北五、六里开外的地方,由于来自东南方向的风雨,致使“扬沙晦冥”,可见当时的风沙还是比较大的。考古资料也可以证明这一点。1975年至1980年,考古工作者对统万城城址勘测发现:“城址建筑物废墟的瓦砾层上,是原生自然堆积的细砂,钻探13米,已深入到城墙根基之下,仍是一色的黄砂,这证明砂是筑城前就有的了。”基于此,五胡十六国时期,统万城及其附近的土壤应以沙质土为主。

考古发掘统万城西城南垣出土了大量的植物标本,除常见于沙区的沙蒿、沙柳、柠条、沙大旺外,更有乔木杨、侧柏、松、冷杉、榆、枣、椿、楸以及高粱(戴应新:《赫连勃勃与统万城》)。可见,五胡十六国时期统万城周围的植被是丰厚的。

五胡十六国时期,尽管统万城周围土壤以沙质土为主,但由于当时的天气有春夏冷湿的现象,尤以每年的春季至秋季为最好的季节,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而统万城周围水草丰美,成为大夏国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区,这由北魏两次攻夏战争中俘获的战利品即可得到证明,在北魏对夏国的连续两次讨伐中,一次“得生口牛马十余万”,一次“获……马三十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可见统万城周围确为夏国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区。

在军事上具有战略地位

统万城在军事上可以发挥它的全面指挥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内外兼顾。

包括统万城在内的无定河流域,自古以来宜农宜牧。“经秦汉两代的发展,无定河流域已从原来的戎狄之居变成人情欣欣然的农业世界,整个流域进入历史上第一次土地开发高潮期”,但“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无定河流域的人口居族构成与土地垦殖状况发生了与秦汉时期截然不同的变化,其突出特点是农耕民族人口锐减,已开垦的耕地转农为牧。”(韩茂莉:《历史时期无定河流域的土地开发》)是知到五胡十六国时期,无定河流域的生产方式已从秦汉时期的农业经营转为畜牧业经营,而夏国的居民构成是游牧人口居多,因而赫连勃勃把都城选在无定河流域的统万城,其目的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照顾游牧民族的利益。

从对外发展和防御来看,统万城在军事上具有战略地位。

东瀛学者市来弘志指出:“统万城位于鄂尔多斯沙漠南缘路之上,不仅侵攻陇东便利,并且如溯无定河支流而进马上便可由洛水而出,正当夺取长安的两条进军路线的交汇处。另外,若沿沙漠西行,再急转南下,又可顺高平川谷直达高平城……可以说在以河套为进退之地,视南下为争夺目标的格局上,统万城作为向外发起攻击的据点,具有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战略地位。”(市来弘志:《论大夏统万城的战略地位》)

从夏国疆域图可以看出,夏国东与北魏相邻,北与柔然接壤,西与西秦、北凉相接,南与后秦为界。统万城距北方的柔然相对较远,况且统万城之北又有代来城、大城作为屏障,所以来自北方的威胁不大。西边的西秦、北凉,距统万城也较远,况且在统万城施工的第三年(415年),夏国就与北凉结盟,因而来自西边的威胁也不大。位于夏国南疆的后秦与东疆的北魏,距统万城相对较近,尤以北魏距统万城最近,因而这两国是赫连勃勃所要对付的主要敌人,但在后秦被东晋灭亡以后,尤其是赫连勃勃袭取东晋占领的长安以后,赫连勃勃所要对付的主要敌人就只有夏国东疆的北魏了。在袭取长安以后,赫连勃勃的力量达到了鼎盛时期。袭取长安以前,赫连勃勃所要对付的主要敌人一直是后秦姚兴,为此,他不惜与自己有杀父之仇的北魏政权结盟而对付后秦;但后秦灭亡以后,尤其是赫连勃勃袭取东晋占领的长安以后,与夏国南境接壤的东晋,其统治中心远在荆吴,不能对夏国构成太大威胁,倒是与夏国“风俗相同”的盟友北魏,因与夏国仅隔一黄河天堑而相距才数百里,所以成了夏国潜在的最危险敌人,最为赫连勃勃忌惮,因而赫连勃勃不迁都长安而仍按原计划定都统万城,其目的就是为了凭借黄河天堑和统万城的坚固来防御仇敌北魏,这正是赫连勃勃定都统万城的军事目的。

交通便利

统万城所在地域在秦代为上郡。上郡是秦汉王朝农业开发的重点,而无定河流域又是上郡农业开发的重点,这里人口相应集中,设县也较为密集,交通便利,上郡郡治即设在这里的肤施。赫连勃勃把其都城选在鄂尔多斯高原南缘的无定河流域,并且因汉代奢延城之旧而“改筑”,也想利用奢延城所处之无定河流域便利的交通。由肤施至长安有道路可通,而奢延城距肤施又不很远,自然,因汉代奢延城之旧而“改筑”的统万城至长安也有道路可通。

在夏国的疆域中,宜于发展畜牧业经济的地方还有高平(今宁夏固原市)周围地区。高平不仅“险固”,而且“山川沃饶”。

统万城正处在一个“十”字的交汇处,向西与高平有道路可通,向东有道路可以到达黄河边,向南与长安有道路可通,向北与代来城、大城等也有道路可通,因而交通比较便利。

赫连勃勃把其都城选在统万城,终赫连勃勃之世,他的仇敌北魏始终没有敢进攻统万城就是佐证。到赫连勃勃死后,统万城才被北魏占领。统万城之所以被北魏占领,原因至少有二:一是夏国君主赫连昌有勇无谋,没有充分利用统万城的牢固而坚守待援,而是轻易出城与敌决战,结果导致统万城不攻自破。二是夏国的统治者残忍刻薄,不恤民力。正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北魏军队攻下统万城时所说:“蕞尔小国,而用民如此,虽欲不亡,其可得乎!”说得一点也不错。

猜你喜欢

勃勃无定河马面
马面裙,“褶”真有意思
何为马面裙
无基准的孔组位置度三坐标测量模型
农牧交错地带视角下史前马面研究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春意》《生机勃勃》《绽放》《追求阳光》
不懂松手求生的马面猴
阅读冬天的美
陕北土地革命的诗意书写
无定河流域洪峰流量的空间变化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