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神仙.凡人
2004-04-29王永胜罗剑波
王永胜 罗剑波
一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当人们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形象或者自己生活的场景定格成一个瞬间,并以最简单最直观的形式凝固在某种物体上时,我们认为先民的文明程度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至少在意识形态方面,他们的变化是明显的。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出土了1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型舞蹈纹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器身上发现了3组舞蹈纹饰,每组5人做手拉手跳舞状,勾画虽然简略了些,但是“在原始社会出土器物中,这样完整地表现人物和描绘人的活动的图画还是第一次”(《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吴山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此外,西安半坡出土的1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高16厘米,口径38厘米,内壁绘有图案化的人面纹,代表了当时绘画艺术的水平。应该说,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人物绘画装饰,为以后中国瓷器人物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与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瓷器在我国商代已经创烧,只不过尚处于原始阶段。东汉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烧制成功,以后经过一段漫长的发展道路,到明清时期迎来了中国瓷器发展的高峰。如果说器型是瓷器的骨架,釉色是瓷器的皮肤的话,那么纹饰便可以称得上是瓷器的衣裳。中国古代瓷器中相对较复杂的纹饰最初是以植物纹、动物纹为主,大约到了魏、晋时期,人物纹饰才登台亮相,以后逐渐由简略到复杂,由单一到丰富,到清代时期全面成熟,这与整个中国古代瓷业发展的轨迹基本上是相吻合的。对于清代瓷器上的人物纹饰,历来好评如潮,如:“不仅题材广泛,绘画精湛,而且青花、青花五彩、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品种齐全,在整个清代瓷器装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明清瓷器纹饰鉴定·人物纹饰篇》,铁源主编,华龄出版社,2001年版)清代瓷器上的人物纹饰十分丰富,主流大抵可以分为婴戏、高士、仕女、神话、历史人物、戏曲人物等。归纳起来,都逃脱不了英雄、神仙和凡人的范畴。
二
英雄是时代的特殊产物,也是人们思想情感中的理想化对象,因此在历朝各代的瓷器人物装饰纹样中,关于英雄的题材屡见不鲜,清代亦不例外。清代瓷器中的英雄人物纹饰,主要还是来源于历史故事和戏曲故事。如图1,1件康熙五彩“空城计”故事盘,通高5.8厘米,口径35.4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器造型为敞口,浅腹,敛底,底无款。全器装饰的精彩部分主要集中在盘内,除盘心上方稍许留白外,其他部分均用图案来装饰。“空城计”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描写了蜀国丞相诸葛亮以2500人智退魏国司马懿15万大军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在这里,民间瓷艺工匠们熟练地应用手中的画笔,把这个民间所熟知的故事搬上瓷盘,把老百姓心中的大英雄诸葛亮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形象表现出来,并在白地釉上辅之以红、绿、黄、蓝、紫诸色,不仅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效果,同时也使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自然。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日常生活中使用这样的器物,心里面应该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
罗贯中的这部断代历史小说问世后,《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故事便成为瓷器装饰纹样中的“常客”。除“空城计”外,尚有“凤仪亭”、“孟德献刀”、“大宴铜雀台”、“战长沙”、“长坂坡”、“三英战吕布”、“东吴结亲”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把《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黄忠、曹操、吕布等英雄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瓷器之上,如图2,1件光绪墨地素三彩三国故事棒槌瓶,高39.2厘米,口径11.6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器的纹饰几乎布满整个瓶身,在墨地之上彩绘三国故事,画中策马举刀者一眼便知是关羽,于千军万马之中奋勇拼杀,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上海博物馆珍藏的1件康熙五彩三国故事图盘,口径26.7厘米,表现了三国故事中曹孟德献刀的一幕。“孟德献刀”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四回,讲述曹操欲持刀行刺董卓,未果,遂谎称献刀而趁机逃脱的故事。该盘的故事场面浓缩在盘心处,瓷艺工匠们以极其细腻的笔法,把曹操欲拔刀行刺,而董卓却在镜中看到此举动,吕布也恰巧赶到这一惊心动魄、千钧一发的时刻生动、自然地表现出来,观之,令人禁不住为故事情节高潮的到来而屏住呼吸,为曹操危在旦夕的命运而提心吊胆……甘夫人去世后,江东为了得到荆州,不惜以孙权之妹为“诱饵”,引刘备过江结亲,于是便有了《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的故事,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另1件康熙五彩三国故事图瓶,高44.8厘米,口径11.5厘米,即在器物的腹部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彩绘出刘皇叔江东娶妻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清代瓷艺工匠们笔下的英雄人物丰富多彩,除《三国演义》外,还有许多其他历史故事或戏曲故事中的大英雄、真好汉的形象。上海博物馆珍藏的1件康熙五彩“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盘,口径26.7厘米,盘身之上彩绘一前一后两组人物形象,前者一人,策马扬鞭急驰,为韩信;后者三人,手举火把,追赶而来,其中之一便是萧何,表现了一个英雄惜英雄,英雄重英雄,英雄追英雄的感人故事场面。又如,1件康熙五彩水浒人物图盘,高3.8厘米,口径20.4厘米,盘心处彩绘人物三位,一人文士打扮,手持羽扇,为“智多星”吴用,另外两人武将穿着,各持兵器,为“白日鼠”白胜和“锦豹子”杨林,为我们展现了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水浒传》中的三位英雄好汉的形象,此组人物纹饰几乎占满盘心,人物表现错落有致,构图简洁明快,人物神态自然。清代中后期,瓷器上的人物纹饰大家庭中又诞生了一位新成员—无双谱人物,即把历史上举世无双的人物搬上瓷器。这其中,就包括一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而且有男有女,如岳飞、孙策、项羽、文天祥、郭子仪、穆桂英、谯国夫人,等等,令人大开眼界。
图1 康熙五彩三国“空城计”故事盘 | 图2 光绪墨地素三彩三国故事棒槌瓶 |
图3 道光青花胭脂红神话故事碗 | 图4 康熙青花人物凤尾尊 |
图5 嘉庆矾红封身神榜故事图碗 | 图6 康熙蓝釉开光青花釉里红人物凤尾尊 |
图7 雍正黄地绿彩园林婴戏图碗 | 图8 光绪青花五彩婴戏纹钵 |
图9 嘉庆粉彩开光仕女鼻烟壶 | 图10 康熙青花高士图炉 |
三
神话、传说一直伴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从未间断过。当瓷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不可或缺的重要器物时,把那些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连同人们复杂的情感一起搬上瓷器,便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据《明清瓷器纹饰鉴定·人物纹饰篇》介绍,1983年南京吴末墓中出土了1件青瓷釉下彩盘口壶,器身之上绘有仙人和瑞兽,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1件有神话人物装饰图案的瓷器。明清时期,神话人物大面积在瓷器上亮相。相比较而言,清代瓷器上的神话人物题材更为丰富,人物形体刻画更为细腻、生动。八仙是中国民间神话故事传说中最常见的人物,关于他们的故事、传说早在唐代时就已经存在,而把八仙故事请上瓷器大约始于明代。这其中,家喻户晓的八仙过海的故事更是屡见不鲜,把八仙共赴瑶池为西王母祝寿,途经东海时所发生的故事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图3为1件道光青花胭脂红神话故事碗,高7.6厘米,口径21.8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碗于外壁整幅彩绘图案,胭脂红彩饰汹涌翻滚的波涛,波涛之中以青花饰八仙的形象,人物神态与举止各异,刻画细腻而生动,引人入胜,表现的正是八仙过海的故事。又如图4,1件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凤尾尊,高44厘米,口径20.5厘米,足径15.5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凤尾尊故事由两个组成,器物的腹部表现的是中国历史故事“昭君出塞”,而颈部则表现了一个与八仙有关的故事,图中就见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等人坐在地上小憩,一土地公公模样之人正在向八仙作揖,似乎八仙正在向此人询问什么事情……
当然,清代瓷器上的神话传说故事并非只是八仙图案一枝独秀,其他神话传说人物的形象也屡见不鲜。如图5,1件嘉庆矾红封神榜故事图碗,高8.6厘米,口径22.1厘米,足径9.1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碗于外壁之上整幅描绘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封神榜故事,一将军模样之人站立地上,左手牵一马,右手持一戈形武器放于肩上,身旁有一棵苍松,人物和马几乎一般大小,形象塑造显得较为夸张,不讲究尺寸、比例,但造型较为生动,描绘也还算是细腻、工整。又如图6,1件康熙蓝釉开光青花釉里红人物凤尾尊,高60厘米,口径20.7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凤尾尊于腹部彩绘中国古代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吉祥高寿图案—东方朔偷桃图,图中就见东方朔弯曲着身体,右肩上扛着一棵桃树,一边回头张望,一边作快步行走状,把人们传说中西汉时期三次偷西王母仙桃的“神异人物”东方朔的形体语言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逼真。苏州博物馆珍藏的1件顺治青花人物纹碗,高7.2厘米,口径12.9厘米,以白釉为地,于碗之外壁绘两组天女散花图案。天女散花是《维摩经·观众生品》中的佛经故事,图中就见天女舞动长袖飞舞于空中,四周花朵飘飘扬扬,令人禁不住浮想翩翩,入梦入幻。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珍藏的1件康熙五彩人物瓶,高44厘米,口径12.5厘米,于腹部彩绘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图中就见四位长相相仿的男子,手里各持一物共戏一蟾,蟾蹲踞于四人中间,昂首、鼓腹,与四人对视……此外,清代瓷器上的神话传说人物故事题材,还有麻姑献寿图、钟馗捉鬼图、八仙祝寿图、福禄寿三星图、哪吒闹海图、十八罗汉图、魁星点斗图,等等,总之是天上人间各路神仙、异士,纷纷聚于瓷器之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争妍斗奇,各显神通,热闹异常。
四
凡人的形象在清代瓷器装饰图案中占据着相当大的篇幅。在崇拜英雄和梦想神仙的同时,人们亦不忘记给像自己一样的凡人们留下一片空间。
以婴孩戏耍、嬉闹为题材的装饰图案,早在唐代的瓷器上就已经出现。在清代,婴戏图仍然是主要的人物装饰图案之一,并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乾隆之后,婴戏人数之多,场面之大更胜明代,显示了清代婴戏纹饰水平的不断提高”(《明清瓷器纹饰鉴定·人物纹饰篇》)。图7为1件雍正黄地绿彩园林婴戏图碗,高6.6厘米,口径14.8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碗造型端庄,制作精细,底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体青花款,并伴有青花双圈框。碗身以黄釉作底,绿彩绘描,表现了几位懵懂顽童正在一园林之中敲锣、打鼓、做游戏的场景,笔触轻松、活泼、自然、流畅,观赏之,煞是惹人喜爱。又如图8,1件光绪青花五彩婴戏纹钵,通高8.9厘米,口径17.7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基本造型为直口,深腹,平底,底无款。全器以白釉为地,釉色莹润。纹饰主要集中在器物的外壁上,釉下青花装饰树木、山石、围栏、花鸟等背景,同时运用红、绿、黄、橙诸色绘饰人物,人物全是七八岁模样的孩子,或坐于地上,或站在树下,或互相追逐嬉戏,或独自玩泥沙,等等,总之是各人神态不同,形体语言各异,衣饰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仕女和高士的形象也是清代瓷器人物装饰的重要题材。前者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而后者则渊源于五代时期(见《明清瓷器纹饰鉴定·人物纹饰篇》)。这两种人物形象在清代成为了瓷器上主要的人物装饰题材,为世人所熟悉和认同。图9为1件嘉庆粉彩开光仕女鼻烟壶,高6.4厘米,口径1.7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鼻烟壶于腹部彩绘两位衣裙飘逸的仕女形象,站立于苍松之下,一人手里捧着盘果,一人双手持一花瓶,身上的衣饰、发饰,以及形体语言皆显端庄、高雅之气度,尽显仕女之本色。又如图10,1件康熙青花高士图炉,高13.2厘米,口径20.2厘米,现珍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该炉于腹部外壁整幅描绘人物,就见两位长衫中年人相对而坐,旁边有酒壶和酒杯,四周则是悬崖峭壁。两位高士安坐于险境之中,海阔天空,别有一番情趣。此外,清代瓷器上还开始出现了外国人的形象。如故宫博物院珍藏的1件乾隆黄地珐琅彩仕女双耳葫芦瓶,器身之上有两处开光,其中一处开光就绘有一位外国女士和一位外国小孩的形象;又如美国大都会美术馆珍藏的1件嘉庆墨彩人物像盖壶,壶上就绘有华盛顿的头像,这些瓷器很可能是当时的外销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