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造型艺术在中国的流传
2004-04-29李长林
李长林
古埃及作为文明古国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遗留于后世。中国与埃及远隔重洋,相距万里,在古代时期中埃两国直接来往较少,但古埃及的造型艺术曾流传到中国,构成了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篇章。
一
在上下埃及统一以前,上埃及以鹰为族徽,下埃及则崇拜狮子。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征服下埃及,于是鹰头兽的图腾应运而生,鹰头兽具有鹰喙和狮身。后来这一形象外传,成了希腊和斯基泰民族热衷采用的图像,以为神物,称为“格里芬”(Gryphus)。格里芬图像继续东传,成为在中国战国时期崛起于阴山南北的匈奴民族喜爱的图案。年代在公元前4世纪的内蒙古准格尔族西沟畔匈奴墓中出土的金饰片中,鹰头兽的喙表现得尤为突出。
1981年陕西神木县出土的圆雕金鹿形鹰头兽,可作为这种艺术的典型。鹰头兽,也曾成为汉绮的图案,巴尔米拉出土的汉绮图案中,具有双角的鹰头兽。汉代丝织品采用这种纹样,目的是为适应输出地中海各文明古国的需求。
古埃及木雕家具这种工艺品曾在古代中国流传。斯坦因1901年在于阗以北的尼雅遗址发现一种雕刻极美的靠椅,椅腿雕有立狮,扶手有怪物,色彩艳丽。这种靠椅令人想起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图担哈蒙墓中出土的黄金宝石镶嵌的宝座,宝座扶手雕有孔雀形的怪鸟,四条椅腿顶部刻有狮面,腿端作狮爪。尼雅出土的那件靠椅显然是一件王室贵族的用品,图像的设计应该是由印度传入,而它的形制是对公元前14世纪中叶埃及法老宝座的仿效。
在古埃及负有盛名的狮身人面像这一造型艺术曾成为中国仿制的对象。与狮身人面像类似的陶俑在6世纪的山东墓葬中有所发现。山东嘉祥英山一号隋墓出土的一件陶质镇墓兽,就是狮身人首,人首是一个老者,高38厘米,宽12厘米。此外,保留至今的唐明时期建筑修补的泉州开元寺也有狮身人面的浮雕。它位于大雄宝殿前台基东南西三面,共72块,殿后廊有两根青石柱,上面刻着古埃及神话故事以及印度教神话故事。与泉州开元寺人面狮身像相同的石刻在泉州通淮城基印度式石柱出土地点附近亦有发现。据说这些雕刻都是从印度移入的。
按着古埃及人的观念,人生在世,主要依靠两大要素:一是看得见的人体,二是看不见的灵魂—“巴”,它的形象是人头鸟身。在中国内蒙古偏僻的边塞庆州的辽代白塔上,雕刻着一种人头鸟身的“金翅鸟”,它很可能是脱胎于古埃及名为“巴”的精灵。
二
到清末,中国开始走向世界,某些旅外人士相继出国,直接接触到了古埃及历史文物,并把它们引进中国。早期改革派人士王韬在去欧洲途中到过埃及,目睹大金字塔和写有象形文字的古刻,他曾希望有人能手拓其文,带回中国以供欣赏。
清末国人惊叹埃及石刻文物之古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文物爱好者王懿荣,在研究中国古物时,迫切希望能得到埃及的古刻,但他未曾得到一鳞片羽,对此深为遗憾。除王氏之外,吴县人土潘祖荫尝访求埃及古刻,无从得原石,仅得一石膏范本。
到20世纪初,有人用中国古老的墨拓法把埃及古刻介绍过来,清廷官员、考古学者端方于1906年趁赴欧洲考察政治之便,带了墨拓能手和宣纸、银朱,在埃及拓了不少石碑,并购得原石。总数不详,其拓片,后来散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以及私人手中收藏的不下四五十件。其中,有高达六七尺的埃及王胸像和木乃伊像等,有的有端方亲笔题记,并注明“古埃及五千年石刻”。《清稗类钞》记述说:端方所藏埃及碑像“数十石,多象形字,若禽鱼亭台云物之属。又有古王及王后像,王像长躯巨目隆淮,轩昂而沈鸷,后亦隆准,短小而权奇。王像高华尺一尺二寸五分,后像高八寸三分,皆半身像,阳文”。
端方搜集到的埃及石刻,传留下来的八件类似陶俑的所谓夏娃勃梯像(shawbti),在20世纪50年代存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夏娃勃梯像系墓葬小雕像,它葬于死者墓内。根据古埃及宗教观念,每当死者被传唤从事任何强迫性工作,如挖掘河渠、灌溉田地时,夏娃勃梯就替主人完成任务。他的身上背着筐子,手拿着锹。北京大学历史系所藏的夏娃勃梯像其一是用精美石灰石制成,年代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像高26厘米,上有6行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写成的经文,内容是神明布置夏娃勃梯从事劳作。其二是用石灰石制成,高19厘米,像上无铭文。其三是用石灰石制成,上面涂了一层黄色,像高17.5厘米。其四,是用石灰石制成的带彩的夏娃勃梯像,周围有一行铭文,像高14.5厘米。其五是用釉陶做成的,像上的铭文写着死者的名字—阿芒梅斯,像高13厘米。其六是用釉陶制成的,像上涂着绿色,像上无铭文,高12.5厘米。其七是用彩陶做成的,像上无铭文,像的背后有蓝釉的遗迹,像高10.5厘米。其八是用釉陶制成,上面涂着绿色,铭文写得粗劣,而且字迹非常潦草,像高11厘米。1956年到北京大学讲学的埃及亚历山大大学教授穆斯塔法·埃尔·埃米尔曾为这8件雕像作了陈列说明并译出雕像上的铭文。
《新观察》杂志1957年第2期上刊载过端方所搜集到的古刻五幅拓片,除177厘米高,66厘米宽的朱拓木乃伊人形棺之外还有四幅浮雕拓片。当时来中国的埃及朋友对埃及古刻在中国的披露,表示了极大的惊奇和重视。因为这不仅反映了中埃人民深厚的友谊,还保存了一部分他们在国内不曾看到过的古代美术遗刻,这更增加了拓本存在的价值。
在谈及古埃及造型艺术在中国的流传,还要提到康有为利用照片,向中国人民介绍这些作品的情况。康有为在1908年至1909年游埃及,饱览了埃及的名胜古迹,他诗兴大发,写下了多首记游诗,描述了所见的埃及古代文物(主要是雕刻与建筑)。并拍下了一批照片,后来刊登在1913年发行的《不忍杂志》第1册至第3册上(共15幅)。主要有大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梯形金字塔, 国王拉美西斯二世及其王后的巨像。卢克索神庙及庙前的斯芬克斯雕像排列,方尖碑等。每幅照片上有康氏亲笔题记,有的照片上写有康氏的诗句,其中在大金字塔那幅照片上写有诗句两首,描写了大金字塔的雄伟与狮身人面像的奇峻:
金字陵三相鼎立,
骑驼夕照度沙黄。
远影尖陵尚四五,
七千年物最严庄。
?兽身人首名星士,
六丈为头百尺身。
陵前刻石巨如此,
立马夕阳惊煞人。
康有为在参观录士京(即卢克索)神庙之后写下了五首七绝,其中三首是:
宫阙嵯峨录士京,
雕墙文画尚纵横。
旧迹多传蓝射士,
六千年物最文明。
?华表棱棱石刻精,
巴黎纽约睹文明。
来此摩挲重回首,
阙前星士百余横。
?古陵十八日搜辟,
隧道庄严寝殿云。
奇绝丹黄图画色,
六千年物拭如新。
诗中提到的蓝射士即拉美西斯二世(约公元前1308~1237年)他曾对卢克索神庙大加装修,“星士百余横”即庙前排列的狮身人面兽,这三首诗把卢克索神庙的建筑与雕刻描绘得得惟妙惟肖。卢克索所在地的底比斯曾是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的首都,有古京之称。
康有为在埃及记游诗中,有一首专评古埃及文明的重要历史地位:
欧美文明何自开,远祖皆从埃及来。
刻石雕金存旧迹,摩挲藏物百千回。
康氏在诗句之后特别注明:“开罗博物院古物最富而古,大地皆无览之,乃知欧土文明之所自。”
埃及的古代胜迹和文物,给康有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1913年写的《保存中国中迹古器说》一文中,追记了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所见,称赞看到的文物:“华表峥嵘,壁柱楣楹,抱以十围,文字画像,完好可惊,柱像数丈,精妙肖形,其他石之盘椅桌,金之钗钏印贝,纸之文书绘画,越世六千年,光彩炫烂纷如也。”
现代中国一些知名人士如郭沫若、赵朴初等也写有盛赞埃及历史文物的诗句。
郭沫若在《游吉萨金字塔》一诗中吟诵道:
金字塔三座,威严逼四方。
人狮惊岳岳,王庙亿堂堂。
巨石千钧重,方舟十丈长。
劳工信神圣,奇迹叹无双。
在诗题后,诗人注释道:“近年在大金字塔旁发现太阳船一艘,船甚宏大,系备死者返魂时水路旅行之用。”
诗人赵朴初也写有吟诵埃及建筑雕刻的诗句。在题为《金字塔》的诗中写道:
方锥体势重如山,
战胜风沙智力兼。
额手巍巍金字塔,
此邦精气五千年。
诗人对“战胜风沙智力兼”作解释道:修建金字塔当时采用方锥体之意,盖以其最能避沙漠中大风之影响。
赵朴初另外还写有《观埃及古代文物四首》:
厚葬今应谢古人,
洋洋文物耐研寻。
何年鸟篆洛阳纸,
谁氏袈裟天竺僧?
藏舟故事由来久,
出土钟彝莫或先。
漫教羲和夸六辔,
人家争坐太阳船。
彩画浮雕所见希,
堪惊文采夏殷时。
为陵为谷宁多事,
赢得千金木乃伊。
百柱峨峨古庙堂,
论年阿育是孙行。
初开曙色人间世,
浩荡尼罗未可双。
诗人在第一首诗句注释道:“开罗博物馆所藏数千前帝王陵墓中物,内有纸幅,上书古埃及象形文字,又有木制比丘像一。”在第二首诗句后自注道:“古埃及人信死者将复活,乘船入日宫,故以船殉葬,名曰太阳船,我国神话,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诗作第三首是描写卢克索以西帝王谷王陵及附近的地下宫室。诗作第四首是描述卢克索的百柱石神庙,诗人自注道:“印度比哈尔省八纳近发掘得阿育王所建庙堂遗址,亦有石柱百余。”
中国近现代名人盛赞埃及历史文物的诗作既加深了中国人民对埃及古文明的了解,又增强了中埃两国人民的友谊,值得我们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