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竹.咏竹.画竹

2004-04-29张自中

华夏文化 2004年2期
关键词:画竹绿竹竹枝

张自中

竹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卫风·竹竿》中说:“籍箍竹竿,以钓于淇”。“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小雅·斯竿》中也有“瞻彼其奥,绿竹猗猗;瞻彼其奥,绿竹青青”之句。朱熹解释道:猗猗乃“美盛之貌”,青青乃“刚强茂密之貌”。晋人戴凯之撰有《竹谱》,记述竹类70多种,是我国关于竹子的第一部专著。竹子直立有节,枝叶挺劲狂铦利,类似书法的笔划,而绘制图画的毛笔,亦锋长而尖,所以古人称画竹为写竹。元代李仲宾的名著《竹谱详录》,凡十卷,系统介绍写竹的历史与技法,描述了334种竹子。

竹子四季长青,傲寒而立,坚韧不曲,中通外直,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文人墨客更视竹为高超气节的象征,将竹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白居易在杭州作刺史时,植竹以自娱,离任时赋有《别桥上竹诗》:“穿桥进行不依行,恐得行人被损伤。我生自惭遗爱少,不教君得似甘棠。”宋诗人韩琦的《竹径》诗云:“北榭屋基下,森森竹径幽。枝繁低拂盖,根密仅通流。劲节轻环粉,狂鞭怒走虬。风霜胡可动?松柏乃吾俦。”宋代诗家张正见写《阶前嫩竹诗》:“翠竹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砌曲横枝屡解箨,阶前疏叶强东风。欲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写竹海中新笋茁壮、旋成新竹之状,极有气势。唐代诗人李群玉的《题竹》:“一顷含秋绿,森风十万竿。气吹朱夏转,声扫碧霄寒。”竹子枝叶葱茏,一顷绿色,风中万竿攒动,森然作声。诗人别具慧眼,透过其外在色相,感到它含有秋意,其气息正在吹走夏天。

借竹抒情,古今一例。刘长卿写《斑竹》诗云:“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源。欲知湘妃怨,枝枝荡泪痕。”极带伤怨之情。

成都望江楼公园所以成为著名的以竹为主的公园,则与唐代一位才华出众的女诗人薛涛有关。她为写诗方便,自己制作了一种精美的桃红色诗笺,后人称“薛涛笺”;她制笺取水的一口井取名“薛涛井”。薛涛爱竹,在《酬人雨后玩竹》诗中,赞美竹“苍苍劲节奇”、“虚心能自持”,以比喻和象征自己的品格。死后她葬在“薛涛井”不远处。后人为凭吊她,在她的坟墓及制笺汲水井周围栽植了许多竹子,终于成为著名的竹园。宋代文豪苏轼甚至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可见其对竹评价之高。

说到画竹,苏轼对工笔画竹就有很高的造诣。元代柯九思,清代石涛和尚,都以善画竹而名垂画史。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画竹名家,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板桥画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绘新竹,丛篁密筱,翠烟如织,清隽疏爽之至;画老竹,霜根长节,风雨不摇,有拂云擎日之态;写晴竹,清森映日,秀杰之气在疏淡之中;作雨竹,滴沥潇湘,使人似闻“竹响共雨声相乱”。因此在当时,板桥画竹,不但名蜚艺林,而且誉驰天下。“一缣—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国亦争购之”。

板桥画竹,无画不题,无题不妙,意使诗情画意互为阐发,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他题《出纸一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借诗画言志,表现诗人像竹子一样傲拔的性格。“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这是描写风竹,也是战斗性格的写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仅是赞美竹子不择地势、茁壮成长,并且歌颂了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人从中得到联想和启示。另一首题画竹的诗形象地表达了勇于赶超的进取性和对奋斗目标充满了必胜的信念:“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诗题得前人所未道,令人耳目一新。

猜你喜欢

画竹绿竹竹枝
绿竹侠
画竹题诗
高节临风(竹)
国风·卫风·淇奥
苦竹枝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运动会开幕啦
咏竹、画竹情味生
千年指尖过,绿竹仍猗猗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板桥画竹解肝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