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茶道不兴的历史原因

2004-04-29杨乐民

华夏文化 2004年2期
关键词:文化圈程式茶道

杨乐民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了。但是关于什么是“茶道”,历代茶人却始终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随着茶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受各国饮茶风俗的影响,人们对茶道的理解也有了很大的差别。时至今日,人们对于这个问题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纵观茶道的发展,比较茶道名人的定义,可以肯定的是,茶道必须包含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应有一定的形式规范和要求,如讲究茶、具、水,注重程式、环境;二是有精神活动的参与。两者缺一不可。我国是茶道的发源地,我们通常以唐朝著名茶人陆羽《茶经》的问世作为茶道形成的标志。后来,茶道传人朝鲜和日本。提起茶道,人们却常常首先想到日本,甚至有些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为什么茶道会“园内开花园外香”呢?为什么茶道没有在中国兴旺发达起来呢?

首先,我国茶道是从民间的日常饮茶提炼升华而形成的。关于我国饮茶的起源,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但是,这一说法现在很难考证。晋朝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说明,在西周时期,巴蜀之地(今四川)就已经以茶进贡了。秦统一全国后,茶叶也随着巴蜀之地和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而向外界特别是今湖南、江西等地传播。清代大学者顾炎武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三国两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茶叶的种植已经很普遍了。根据《茶经》记载,到了唐代,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而且,饮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这一时期甚至出现了茶馆。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唐代开元年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公元8世纪后期,茶圣陆羽在日常饮茶习俗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饮茶的程式和器具,使饮茶由日常的“瀹蔬而啜”提升为“越众而独高”的享受。而且,他还第一次总结了饮茶的精神内涵,认为“茶性俭”,“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之后,“又因鸿渐(陆羽字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封演《封氏闻见记》)因此,我们通常把《茶经》的问世作为茶道形成的标志。也就是说,在《茶经》成书之前,茶已是寻常百姓家的日常饮料了。《茶经》是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提升到“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是对饮茶文化的一次升华。“茶道”至两宋而造极,从选茗、蓄水、备具、烹煎、品饮直至环境礼仪等形成了一整套艺术规范,直至明清相传不衰。

如果说中国茶道走的是自下而上道路的话,那么,日本茶道走的是自上而下道路。: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来中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贺滋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受到日本上层社会的欢迎。当时,茶是一种珍贵的饮料,饮茶也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一般人根本没有机会品尝。一些贵族、武士常常举行饮茶集会,借以炫耀身份和地位。因此,茶道是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传人的,从一开始就具有贵族的身份。一幕府将军们为显其权势掩其粗俗,常把茶道与吃喝宴饮连在一起,使茶道丧失了清净风雅的本来面目。从公元16世纪开始,由村田珠光、武野绍鸥以及千利休等禅学大师,在学习借鉴中国茶道的基础上,融入禅宗思想和日本的哲学、艺术、礼仪,创立了日本自己的茶道。千利休晚年终于悟透“饮茶不过是烧水点茶而已”,创立了古朴自然的“草庵茶风”。

正是由于中日茶道形成发展传播的不同,使中日茶道从一形成就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在唐代,虽然茶“越众而独高”,但也只是一种较为讲究的日常饮料而已,仍然保留了很多民俗性特点。所以尽管《茶经》对茶、水、器、煮、饮有很多规定,但另一方面,如果在野外不方便,则可因陋就简,很多器具都可省去。而日本的茶圣千利休将日本茶道作了很大的变革,去除以前贵族之间斗茶的豪华、繁琐的仪式,一再简化,力求简朴自然,但是,茶道的程式还是一丝不苟,非常严格。而所谓的自然也是精心追求的自然。他制定的四规七则更是被奉为经典严格遵守。在日本茶道中,茶事进行的时间,茶室中书画的风格及摆放,茶室的建筑及庭院的布局,茶具的摆放,每个动作的幅度,进门先迈哪只脚,—每块榻榻米走几步,一碗茶喝几口,甚至客人洗手时先洗哪只手都有严格规定。这种形式上严格与随意的对立,不能不说与中日茶道的形成历史有关。

其次,中国茶道具有浓厚的文人色彩。在茶道的形成过程中,文人起了很大的作用。《茶经》的作者陆羽本身就是位著名的诗人兼书法家、史学家、地理学家,他著述很多,只不过他对茶文化的贡献太大,掩盖了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在唐宋茶道兴盛时期,不同的社会阶层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圈。与宫廷茶文化圈、僧侣茶文化圈、大众茶文化圈相比,文人茶文化圈对茶道的影响最大。当时很多文人墨客都倾心于茶事技艺.热衷于品茗斗茶,以此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借茶抒怀。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白居易、卢仝、颜真卿、柳宗元等,这些文人不仅是当时茶道的提倡者、实践者,对茶道的形成发展普及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茶诗茶词以及茶叶方面的著作。卢仝的《茶歌》,苏东坡的《叶嘉传》都是千古名作。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赵佶,作为皇帝乎庸无能,但作为文人却多才多艺、在诗、词、画、书、文等方面均成就斐然。他的茶叶专著《大观茶论》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典籍。据不完全统计,唐宋至明清时期,茶诗茶词近千首,茶著近百部,与茶有关的俗语、楹联更是不可胜数。大量的茶诗茶诃是中国茶文化的鲜明特色,在世界茶文化中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茶道重视情趣、意境,与中国茶道主体以文人为主有很大关系。中国茶道不重形式,没有严格的外在程式要求。一些较为基本的程式也是为了充分表现茶的鲜香甘醇?而非为形式而形式。如我们重视鉴水,讲究茶具,是因为水的品质和温度对于提高茶的色香味非常重要,而优质的茶具不仅有欣赏价值,还有利于保持茶的香气。可以说中国茶道的中心是茶。茶人在煎茶、品茶的过程中,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才能借茶舒怀,达到澡雪精神、陶冶情操、品味人生的目的。

再次,中国茶道重视茶人个体的内心体验,而没有统一的形式规范,不利于茶道的流传和发展。到了元代,方兴未艾的茶道由于蒙古族的入侵而受到很大打击,使宋代繁琐、奢华、讲究的茶道一去不复返。15世纪中叶,明朝茶风趋于简洁。到了17世纪,清军入关,战乱不断,使得饮茶的仪式和理想没有真正有系统地保留下来。日本茶道由于一直未受外族的入侵,则成功地延续下来。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日本,茶道成为家族艺术,由家族掌门人世袭。掌门人称“家员”,学茶得道的人可被授予“茶名”,如同佛教中的法号。千家茶道流传至今发展为三大流派: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家各领风骚,且和睦相处。其他小流派尚有20来支,均为早期的千家弟子们开创。很多茶家开设茶道馆,教授茶道,特别受到姑娘和家庭主妇的欢迎。这是日本茶道得以流传光大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茶道是由日常饮茶发展而来,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又加之茶道的文人主体,使我国的茶诗茶词茶画茶联异彩纷呈,但又使茶事率性而为,只重视情感追求,缺乏必要的程式,不利于茶道的传承。更加之战乱不断,使唐宋鼎盛一时的茶道衰落了。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上了茶道,各地的茶道馆、茶道协会纷纷涌现。对外交流越来越多,茶事活动的报道也时常见诸报端。日本很多茶家也纷纷来中国寻根探源,寻找拜访茶道的发源地。相信我国的茶道在不久的将来会重现往日的辉煌。

猜你喜欢

文化圈程式茶道
岩骨花香通茶道
体验茶道魅力
增程式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延长优化
英语程式语可学性的语言模因论解读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电动车发电机设计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道人生
圈里事儿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