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阴影笼罩大同水泥
2004-04-29栗新宏
栗新宏
“金融文化两栖大亨”刘波已经消失半年有余,但阴影依然没有散去,大同水泥(000673)显然还笼罩在这片阴影之中。
刘波伸出的“橄榄枝”
缘起四年之前。大同水泥于1996年上市时,按照招股说明书的承诺,募集的10149万元资金主要用于两个项ec一是用约4000万元购买山西大同云水建材公司一条生产线,二是投资日产4000吨干法水泥熟料的项目工程,该项目总投资14.7亿元,其中国家专项技术改造贷款为10.3亿元,企业自筹资金4.4亿元——上市公司投入0.61亿元,集团公司投入3.79亿元。
前者于1997年6月完成,而第二个项目一直拖延到1999年中期仍未实施,因为项目在上报原国家计委审批时,其下属的国际工程咨询中心对项目考察后认为,公司当时的原料提供地有两个缺陷:一是大同地区水泥原料有限;二是该地水泥原料含碱性太高,会影响水泥产品质量,不适宜投资如此大的项目,因此未予批复。
大同水泥董秘刘钢说:“大部分的募集资金没有合适投资项目,公司压力很大,而且配股再融资无法实施。”按配股融资要求,原募集资金必须尽陕投出。
此时,“金融文化两栖大亨”、诚成文化公司董事长刘波抛来了“橄榄枝”。1999年初,经国信证券原投行部经理陈华明(现为TCL董秘兼总裁特别助理)牵线搭桥,刘波旗下经营娱乐和书刊发行的北京东方诚成实业有限公司进入了大同水泥的视线。
时任大同水泥总经理的葛晋生和副总经理张国平经过几个月的短暂考察后,董事会在1999年8月形成决议,决定动用募集资金6100万元,受让北京东方诚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55%的股权。虽说事后进行了公告,但接洽谈判过程一直进行得十分隐秘,目前再谈起此事,包括部分董事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具体情况。
北京诚成当时的主要项目是出资7000万元,对北京亚运村的美好之夜娱乐有限公司控股70%,此外还经营图书、期刊发行,也有建立网上书店的设想。
对于合作原因,葛晋生向《新财经》记者解释,一是由于公司主业水泥市场竞争激烈,销售困难,从成长性来看,公司自上市以来,总资产和净资产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主营收入却逐年下滑,二是当时网络盛行,公司希望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转型,三为了申请配股再融资。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地处西部偏远地区,1999年时,大同水泥的大多数管理者并不知网络、文化产业为何物,而当时大同水泥的全部资产其实只是一条建于50年代初的生产线,净资产仅有2.6亿元,此次投资改变了60%的上市募资额的投资计划。至于因何选择一个根本不了解的项目?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时任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张国平,在2000年年初已辞职,现在何处,无人知晓。
北京噩梦
大同水泥随后的做法更力口令人不解。投资6100万元成为北京东方诚成第一大股东之后,却并没有实际掌控该公司。北京东方诚成董事长为合作方海南诚成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刘波。除了派出三名董事外,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中并没有大同水泥方面人士的面孔。
但大同水泥当时似乎对文化产业情有独钟。投资北京诚成不久,大同水泥在1999年12月,先后投资《华夏》杂志社400万元、《内蒙古青年》杂志社95万元、《说好不分手》剧组302万元、海南文正出版公司245万元,四项投资共计1042万元;2000年2月,又通过控股的北京东方诚成实业有限公司,与武汉诚成文化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诚成五同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等关联公司共同出资1000万元,组建“北京人文时空网络商务有限公司”。
这个时候,北京东方诚成旗下的美好之夜娱乐公司也在看似红火地经营着,承办了CBA最佳阵容评选、“哈瓦那之夜”等多个有影响的文体活动。文化娱乐业务在1999年为大同水泥带来收入1640万元,营业利润702万元;2000年,大同水泥文化娱乐项目收入5683万元,营业利润3375万元。
文化网络概念让大同水泥的股价一飞冲天,从1999年7月到2000年3月,短短半年时间,股价翻了一番。
谁知好景不长,因北京美好之夜娱乐公司只是被刘波作为扩大影响力的一个工具,投资赞助的许多文体活动意在轰动效应,并不注重风险控制。用曾任诚成集团财务总监许宏的话说,“夜夜歌舞天天赔钱”,到2001年已是难以维持。这年12月,因城市规划要求,美好之夜娱乐公司所在地拆除重建,公司被迫停业。
2001年,东方诚成亏损1234万元,且当年资产负债率高达81%,主要业务全部停止,其间许多债务风险也开始显现。1999年10月,北京东方诚成欠中国农业银行奎屯市支行1502万元欠款,因无力支付,与武汉诚成文化假签《执行和解协议书》,转让221套《传世藏书》,然后由武汉诚成文化代为支付对农业银行奎屯市支行的欠款。但是实际上221套《传世藏书》仍由北京东方诚成控制,并用于抵偿其它债务,只是在2000年6月27日,付给中国农业银行奎屯市支行现款200万元。余款1300多万元,东方诚成一直未予支付,农业银行奎屯市支行只好于2002年3月提起诉讼。
逐渐发现情形不对的大同水泥开始向刘波提出收回投资。2002年4月12日,为刘波旗下海南诚成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药品生产、销售批号及设备的合肥制药有限公司,同大同水泥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大同水泥将其持有的北京东方诚成实业公司55%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合肥制药。按协议,大同水泥将获得转让总价款6700万元。
原本是一个不错的买卖,岂料到了2002年10月,合肥制药以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为由解除了转让协议。于是协议的转让方变为海南诚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海南金牛膜料开发有限公司——大同水泥将向前者转让北京东方诚成35%的股权,转让价为4264万元,向后者转让20%的股权,转让价2436万元。大同水泥方面不用退回合肥制药之前先付的1400万元转让款,遂冲抵为海南诚成的转让款。海南诚成同刘波的关系自不必说,而后者海南金牛正是海南诚成的股东之一。
海南诚成和海南金牛此时为何还高价接纳一个亏损的企业令人疑惑,但最后的结果却显示,两家公司仅仅作出了一个接纳的“姿态”,实际上并不愿拿出真金白银。按照协议,海南诚成和海南金牛两公司应该在2002年12月30日前分别支付转让款500万元,于2003年6月30日前分别支付1200万元和1000万元,余款于2003年9月30日前支付完毕。但两公司一直未能按约定履行伺款义务。
2003年8月刘波“消失”的消息甫一传出,大同水泥马上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法判令海南诚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支付股权受让款本金2864万元、违约金143.2万元、利息损失26.8万元;要求海南金牛膜料开发有限公司支付股权受让款本金2436万元、违约金121.8万元、利息损失25.2万元。但此时的情况是,刘波及诚成文化已是负债累累,人去楼空。大同水泥内部人士也只有叹息“公司要做的是全力打赢官司,至于能否收回资金,其实也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拯救计划受阻
一场“文化噩梦”难醒,大同水泥显然错失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经历了1998年、1999年的低谷之后,全国水泥行业开始回暖。2001、2002年全行业产量增长分别为10.7%、9.7%,而销售收入分别增长9%、14.6%,实现利润分别增长2.9倍各55%。2003年上半年,深沪两市共有24家水泥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平均比上年同期增长26%;利润平均值从上年同期2800万元增加到近4200万元,平均同比增幅达49%。分析师认为,在此期间,水泥企业成长的关键,一是对储量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的占有和控制,即对生命线的控制;二是顺应形势大力发展新生产工艺——新型干法水泥。
因为和刘波的合作,大同水泥自1997年以来一直没有投资进行大规模的工艺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设备老化,生产能力逐渐失去优势。当时大同水泥的全部资产只是一条建于50年代初的生产线,而据—位大同水泥技术人员说,当时的资金虽说不足以启动招股说明书所说的项目,但是或投资一条小规模如日产2000吨或更小的干法熟料生产线,或在原有生产线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或原料基地应该可行。大面积的原料开采基地及市场份额被当地几家民营企业吞噬,公司业绩逐年下滑,目前已处亏损边缘,2003年中期,净资产收益率仅为1%。
大同市开始对大同水泥实施拯救计划。2003年3月13日,中国联合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大同市经济委员会、大同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三方达成资产转让协议,拟将大同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的整体资产划转进入中国联合水泥有限公司,因大同水泥集团占公司70.59%股权,中国联合水泥将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大同市经委企业改革科的王春平无奈地告诉《新财经》记者,“作为经济落后的中小城市,自身能力有限,税收上的优惠杯水车薪,只能寄希望于外来资本。”
协议规定公司的注册地不发生变更,税收仍归大同市所有,中国联合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原本计划将现所属河南南阳航天水泥厂在2003年上半年投入到大同水泥集团,该水泥厂约1亿元净资产,用以解决大股东占用大同水泥资金的问题,并由中国联合水泥方筹措资金一个月内启动大同水泥集团的2000吨/日新型千法熟料生产线建设顷目。
而时过—年,股权没有任何进展。公司公告主要原因为,“经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将大同水泥集团持有的大同水泥全部国有法人股12240万股(占总股本的70.59%)予以冻结,冻结期限为自2003年6月18日始至2004年6月17日止。”大同水泥集团副总经理王文奇向《新财经》记者透露,大同水泥集团在90年代初开始投产第二条生产线,10年来,对大同市建行南郊支行形成欠款及利息累计约7亿元,虽然其中的5.3亿元已进行债转股,但仍有1.7亿元的债务。这次重组因大同水泥集团的主管部门发生变化,南郊支行担心欠款无法收回,为此向法院申请冻结集团相关资产。目前中联水泥正和建行总行磋商,结果如何,不得而知。
被当年那次非理性的合作挫伤后,大同水泥正艰难地在刘波的阴影下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