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企业家亚布力论坛年会2004是中国企业成长新动力

2004-04-29

新财经 2004年3期
关键词:经济企业

新经济 新动力

《新财经》综合报道

在冰天雪地中享受滑雪带来的急速体验,回归自然放松疲倦一年的身心——2004年2月5日—8日,以“中国企业成长新动力”为主题的中国企业家亚布力论坛第四届年会,无疑为中国企业家营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交流空间。从海拔上千公尺的雪道飞驰而下,他们将耐力、控制力与勇气发挥到了极致,多个关于中国经济前沿话题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他们亦将新锐、深刻、主流的声音传播给公众。

与以往三届稍有不同的是,本次年会关于“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快速成长?什么是中国企业未来成长的新动力?”的核心议题,使与会诸多企业家在试图对该问题给出答案的同时,更深切感受到了自身所肩负的沉重历史使命。

在“中国企业成长新动力”这一主题背后,隐藏着一个潜台词——依托中国强大的市场和变革机遇,中国企业在过去二十余年的商业实践过程中的确取得了巨大的飞跃和丰富的经验,但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未来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企业的舞台将不再仅仅局限于这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国际化将是中国企业立足世界舞台而必经的蜕变过程。为此,从现在开始,作为引领中国经济成长生力军的一批优秀中国企业家必须要具有一种忧患意识,积极思考、寻找可以长久地支撑中国企业未来可持续增长的新型动力。

从刚刚过去的2003年中国经济的宏观经济形势看,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正不断提高。尽管2003年中国经济达到了9.1%的增长速度,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但从资源来看中国对世界能源市场的依赖正日益力口大。作为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大国,中国去年消耗了全球25.4%的钢材、23.4%的水泥、30%的煤炭,中国业已成为世界原材料增量三分之二的消费者——经济高速成长的代价,是大量消耗能源的不可持续性发展。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背后的险境令人忧思。

事实上,正如本次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所指出的,中国过去25年的经济增长动力更多来源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而非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国一直更多地依赖廉价劳动力资源创造的成本优势,以确立自身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庞大地位——然而客观地讲,中国并不具备一个完善的制造业中心必需的研发力量、品牌优势、营销、标准、质量等关键要素,我们所有的,目前惟有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企业成长的新动力”问题值得中国所有企业家关注。

那么,中国企业成长新动力究竟何在?如何保证中国经济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本次年会上很多优秀企业家及学者的回答颇具价值:

中国企业要从先进变成更先进,必须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化,一是不断创新。(吴鹰)

要做到世界级企业,一定要有梦想、道义和能力。(王文京)

玄奘去西域取经,取经之后白马也被封为了佛,白马回长安见到了老朋友驴子,两者一个成了佛,一个却还在拉磨。白马说:我们两个的不同在哪儿,我走了十年,这十年你也一天没休息,咱们最大的不同是我有一个目标往前走,而你在原地转。所以,什么是新动力?新动力就是干活,说一千道一万,只要中国人在往前走,就是一件好事。(郭为)

中国传统企业的竞争力到底是什么?人力资源、劳动生产率、需求。(艾宝俊)

后WTO的‘代的中国企业究竟怎么办?归根到底,是做大做强中国自己的企业。(张文中)

要实现中国经济振兴的模式从配置效率提高转向生产效率提高,将取决于中国能否真正形成世界级大企业。(张维迎)

数字化2003

2003年中国经济可以用三个字简要概括,即:快、好、活。

快,就是增长的速度快。2003年中国经济达到了9.1%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是116694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台阶。在2003年的经济增长中,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3.2%。在工业增长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达到18.6%,轻工业是14.6%。从去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结构,可以看到中国重工业方向在日益突出,日益发展。除此之外,整个工业各个类别、各个行业都保持了一种迅速增长的态势。从需求角度看,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拉动作用。2003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55000亿元,增长了26.7%,出口总额为8572亿美元,同比增长37.1%,2003年12个月当中出口基本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此外,2003年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直接利用外资535亿美元,外资流入量同比增长比1.4%。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535亿美元有369亿美元在制造业。

好,是指中国经济的效益好。2003年中国经济盘点从效益上看:第一,财政收入好,全国财政收入超过2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2700多亿元,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同比增长42%。尽管在工业迅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的产销率也保持了高位运行,去年是80.1%。

还有一个是活字。所谓活,就是市场活力在不断增强,市场自主增长的因素越来越多。仅就消费结构升级就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充满生机。通讯市场2003年全年新增加的电话总计1.12亿部,相当于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人口总和,2003年年底中国私人轿车拥有量达到489万辆,比前一年增长了146万辆,对经济形成了相当大的拉动作用;从数据上看房地产业,去年房地产投资突破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7%,从需求的角度上,销售额是7671亿元,房地产销售是大于投资。这些市场自主增长的力量,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使中国经济增长呈现越来越健康的态势。

2003年中国经济有四大宏观指标需要关注:第一,9.1%的增长率,第二是通货膨胀率,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2%,应当说在价格问题上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转折点,扭转了连续二十几个月的负增长,第三要看失业率指标,2003年年底就业人数为74472万,增长了859万;第四是国际收支,去年贸易顺差是255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了一定的基本平衡。

2003年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增长的态势,但也存在相当多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国的煤、电、邮、运目前全面紧张,经济增长再次出现资源的瓶颈约束,9.1%的高增长率靠的是高消耗,而这种高消耗显然没有持续力。第二,原材料大部分依靠进口,过去是我们研究世界经济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现在是人家研究中国经济变化对它有什么影响。第三,市场预测的不确定性在加大,虽然2003年物价上涨只有1.2%,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在全面上涨,而且趋势在逐步增强,我们应当有所警觉,要继续千方百计摆脱通货紧缩的影响,同时关注通货膨胀。第四,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第三产业的严重偏低和增长速度过慢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农业基础日益薄弱的问题也在凸显。

当然,中国经济还有很多大的问题,比如就业、对外贸易和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等。但2004年中国经济仍将会持续、快速、健康地成长。对中国经济这架快车,不能踩刹车,也不能踩油门,而要微调。

大企业如何“叠罗汉”

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过去25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配置效率的提高。未来,这种靠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带动的增长可能还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十年后,如果我们不能迈出更大的步伐,中国可能会变成日本的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目前,中国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成本优势,中国普通工人的工资只及美国的1/4,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却相当于美国的1/6。这意味着,如果生产效率的提高赶不上劳动成本的提高,则我们过去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如果没有技术的原创,十年后的中国经济可能非常麻烦。

要实现中国经济振兴的模式从配置效率的提高转向生产效率的提高,将取决于中国能否真正形成世界级大企业。

什么是大企业?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模式来理解大企业,我们发现做大一个企业的过程就是一个叠罗汉的过程。你想站在最上面,必须认识到自己能否站得住,能够站多久?如果最下层的企业功夫不好,他腿软,一颤抖,你就有可能要掉下来。当然,越下层力气要越强,越上层平衡力要越强。我们的大企业,就是能站在很多企业之上的企业。

在这个叠罗汉的过程中,每一层拿到的价值总额都是1/4。这意味着,如果站在最高层的人拿到的是1,则下面是1/2,第三层是1/3,第四层是1/4,这就是价值链的基本分配。也就是说如果最上层企业的利润率是20%的话,最底层企业的利润率只有5%。而在国际价值链当中,中国企业大部分站在最低或第三层。

凭什么最上层企业拿了1,而最底层只能拿1/47这就是我要讲的另—一个概念——实际上,大企业就是整个企业的“包工头”,它要为所有的下层企业承担责任。利润来自于责任,站在上面这一层的企业要为所有下面的企业承担责任,所以他获得了利润。而最下面一层只为自己承担责任,所以你就不能赚钱。

我们社会当中最难找的就是为别人承担责任的人,这样的人就是“领导者”,企业也是如此,最难找的就是为其他企业承担连带责任的企业,即“一个产业的领导”。企业家如果没有能力或不愿意承担责任,就不可能有赚钱的机会。

所以,要做好一个大企业,关键要学会产业整合,包括技术整合、市场整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供应链商业关系的整合。这里我要特别强调,过去提企业之间的关系经常是买卖关系。其实,一个真正的大企业,他和给他提供零部件企业的关系叫“关系性合约”,这是一种非常稳定、长期的关系。比如在美国,最长的合同,一个发电厂和一个供煤的企业的合同是50年,而不是我需要部件、原材料才到市场上现买。去年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世界原材料价格猛涨。为什么?不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大到那个程度,而是世界上百分之八九十的材料都是长期供应,只有百分之一二十是在现货市场交易,而中国就集中在这部分,所以,大大推高了世界原材料的价格。

由此,大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一个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将非常重要。这个问题依赖于一个外部环境,包括法律和社会规范。如果中国未来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之间互不信任,要做大企业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国的企业家必须要努力建立一个良好的信任关系,建立起商业良好的行为规范。

其实,建立一个很好的商业关系也不难,在这儿我提供几句话;“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朋友的敌人是敌人,敌人的朋友是敌人。”如果所有的中国企业家都记住这三句话,按照这三句话去行为,中国商场的信任就可以建立起来,我们就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商业环境,我们才能够做一个大企业。

现在,中国企业有责任来领导、主导未来中国的经济。我算丁一下,中国企业家真正有能力站在第一层的并不多,更多的可能是站在下层。要站在第一层,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要做:第一,纵向整合,要考虑在你所有的供应链条和你之间,如何建立一种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关系,第二,横向整合,在座的企业如果两家能变成一家,甚至五六家变成一家的话,那你可能就有了生存的机会,否则就可能垮掉。

中国经济增长忧思

我从个人的角度为今天中国企业发展的新动力发表一些意见。从世界经济的视野看中国经济,我想说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中国经济今天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是增长的,现在中国经济总量是第六位,占全球GDP的3.92%,但中国经济增长为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去年是18.2%。就是说中国经济的存量相对比较小,但中国经济的增量对世界经济的增长比较重要。由于增量吸引了太多的关注,使得中国经济吸引的关注远远超过了中国经济本身。

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的第二个重要地位是“装配”概念。几年以前,我们很骄傲地宣称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手机产量占全球的35%、彩电产量占全球8%等等。但事实上中国今天仍只是制造业的装配中心。作为制造业中心要有研发力量,要有品牌,还要有营销、标准、质量,最后才是规模。中国至今为止却只有规模,严重依赖欧洲、美国的市场。

中国是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大国,这是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第三个地位。中国GDP占世界4%左右,去年却消耗了全世界基本原材料增量的71%,引起了全球原材料价格、运输价格以及原材料股票价格的全面上涨。但中国惟一的资源是中国的劳动力,中国对全世界最大的地位是中国源源不断地输出劳动力与世界进行交换。而劳动力不能输出,所以,中国和世界交流的手段是不断输出劳动密集型产品,以交换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由此,未来如何改变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在全球进行劳动力的交换过程中不断地增值和发展,将成为支撑中国底层经济核心的核心。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世界环境。

2004年的环境大家总体比较乐观,我个人却感觉有很多不确定性。因为今年是政府选举,所以,经济走势不能从年初的形势来看,前六个月和后六个月会发生很大变化。

首先是利率,美国的利率水平很可能在今年加息。如果加息,会引起欧元紧张,汇率今年会相对比较平稳。从现在看,欧元不会升到1.3以上,因为去年欧元的强势已经影响了欧洲整体出口1.8个百分点。如果欧元过了1.3,欧洲央行也会采取降利措施。

今年另一个不确定成份是,美国的选举前半年和后半年的形势差别非常大,此外要有十个新加入欧盟的国家,这对欧洲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此外,政治的影响因素很大。日本的经济虽然是1.65%的增长,但整体比较弱;美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美国刺激经济的战争支出、低利率导致的住房贷款再扩张基本停止,汽车的销售从11月开始下跌,消费主导开始下跌,美国的财政赤字使企业原有的投资部分转移到财政来,所以,美国的经济今年不见得好。我觉得今年是全球经济最困难的一年,相反,股市会比较平稳。

第三点,简单说一下未来千年的中国经济。

未来世界经济将发生两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全球经济共同化过程中,即外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制造业开始外包,从去年、前年开始服务业外包。对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家来说,如果美国服务业外包出去,谁来承接这块?伴随这个过程,政府层面会产生无数的摩擦来阻挠这个过程的发生,而另外一方面,从商业的角度说,服务业外包又是不可避免的,全球服务业最好的地方是资本追求增长的存在,只要服务业存在,外包就不可避免。

第二个大的变化是世界经济处于极端不平衡之中。美国的GDP占全世界GDP的34.5%左右,但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76%,美国资本市场赤字占全球资本市场的58%,美元占贸易结算的60%,占每天外汇交易的54—55%。但强势的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经常有赤字,不得不借钱——以前主要从欧洲借,现在越来越多从亚洲借。但这种借债链条不可能持久,因为亚洲吸收美国的资金量已经到顶,没有很大的余地了。但如果美国变的话,谁来承担变的成本?

未来中国经济如何改变只大不强的状况?为此,中国要做几件紧要事情。第一,中国制造业向上要发展研发,向下得发展品牌和销售。第二,中国得赶上服务业外包的机会,在服务业外包深化研究的序列上中国得往上走,在整个产品价值链的渠道上中国要往上发展研发、往下巩固现有的制造业,并且通过研发和销售做大。第三,支持中国的整体制造业改革,中国的原材料和能源紧缺会维持相当一段时间,由此产生的效率提高、节能和节约原材料问题也必将引起重视,这会成为中国制造业能否有突破的主要方面。

最后一点,中国的经济要想持久发展,必须发展人力资源。如果中国的人力资源在世界上占有领先地位,那么,中国的经济是永远不会被打败的。

新新三大件是什么

多年做企业,在宏观领域我也有一些长期的研究和思考。“十六大”提出一个很新的概念,以人为本。回过头来我讲,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根本的是人,人的需求。人的什么需求?消费的需求。

讲经济学无外乎就是供给、需求。我在研究保险的过程发现需求非常有意思,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求财富象征,这种象征对经济拉动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我们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记得小时候的老三大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到了后来八十年代又有了新三大件——彩电、洗衣机、电冰箱。那么,现在的新新三大件是什么?前两项当然是房屋、汽车。还有一项是什么?我说就是人寿保险。你看美国人的家庭消费支出,欧洲人的家庭消费支出,其中人寿保险支出是超过房屋和汽车的。三大保险支出中首位的是人寿保险,因为老了要有保障。当然,也有人说,教育也是三大件之一,旅游、休闲也是三大件之一,总之有一个新新三大件。老三大件、新三大件、新新三大件,正好是三代领导人,有一个时代的划分。

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炫耀财富的方式。我记得我刚工作时25块钱买了一块手表,两天都舍不得戴。到八十年代,隔壁谁家有彩电,到有电视节目时家里挤得水泄不通,那也是一种财富的炫耀。今天呢?今天不一样了。我认为,从今天开始,中国经济真正开始了结构转变,真正进入到一个新新三大件的消费结构,也就是汽车、住房、保险进入了北京、上海及各地的中产阶级家庭。我相信这样的潮流还会有10年、20年的时间,所以,我说中国还有2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过去20年经济增长的优势还可以保持20年,因为中国具有优质廉价的劳动力比重和优势。毛主席曾批马寅初的人口论,那是穷的时候,人都是包袱。现在13亿的人寿保险市场,不赚钱、不成为世界500强才怪!

有意思的是,三大件的价格也很具代表性。老三大件是以百元计算的,我家里最好的财富只有100块钱,这100块钱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有多大力量?到新三大件是千元计,这1000块钱又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有多大力量?那新新三大件以什么计呢?我认为是10万元左右。如果买一个长期的养老金,比如说是20年,一年5000块钱,也是10万块钱——这对中国经济的拉动相当大。

我昨天统计了一下世界500强企业按照收入排序,银行业占整个500强销售额的10.81%,第二位是保险,占整个销售额的10.04%,汽车占10.19%;炼油业占9.33%,第五位是零售业占5.16%。5%以上是这几个行业,很有意思。你有没有发现,经济活动中不是最大就是最好,经济活动中只有两端才能成为最好。两端就是最基本的原材料和最终消费晶。比如造飞机的,他最核心的零部件是发动机,但世界上造飞机发动机得的利润比造飞机的高。所以我认为,利润并不一定都集中在最高端的行业中,只要能满足人的需求。三百六个行,行行出状元。希望大家抓住新新三大件的历史机会,跟着中产阶级增长!谁跟着中国的企业走,谁就会发达!

IT行业大市场机遇

从信息企业的角度看,中国企业有没有新的动力?我想,从一个低水平达到一个中等水平再往高的水平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从先进水平再先进很难——这是一个客观问题。当然,中国目前还不能说很先进。温总理访美时曾说,中国全面赶上美国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实际上,在电信行业我们的差距已经很小,甚至某些方面已经超前。我个人认为,中国企业如果要从先进变成更先进,必须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化,一是不断创新。

让我们分析一下IT行业目前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第一,中国企业拥有中国这个独一无二的市场。要知道规模效应非常不得了,而且得天独厚。UT斯达康从创业起用了10年达到100亿的市场规模,但从100亿到200亿,只用了从2002~2003的一年时间。第二,中国人才的条件非常好,一年有1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而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有世界的20%。当然从长期来讲,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开发也非常重要。UT斯达康一年的研发费用是25亿,但是成本只有美国大公司的20%,与他们竞争时,我相信我们的效率比他高。我觉得中国企业也有这样的条件。第三,营运和生产的成本非常低。

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互联网还是有很大竞争力的。超级互联网不是在鼓吹一个泡沫,是技术的发展使电信设备的成本超级低,同时超级多的应用、超级可靠的服务、超级方便的手段,将使人的生活产生巨大改变。比如我们在策划的ITPC概念,可以把电视一天24小时任何时间的节目录下来,你可以回过头来收看错过的重要节目。届时盗版将消失,因为点一次DVD输送可能只需要5毛钱,而一个盗版10元钱。这种技术的量可能大到什么程度呢?如果2020年中国达到20万亿美元的市场,占5%就是1万亿。所以,市场有一个空间决策的机会,机遇绝对在那儿,但是挑战也同时存在。

首先是你能否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具有真正的竞争力,成为市场的领导者。比如小灵通是一个很好的市场,但是我们不会躺在上面睡觉,如果过几年有更好的机会,我们也会创新,这样会支持你持续的增长。同时,创新会使你的独特性对人家有竞争力。中国的公司和世界上的百年老店相比,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才有发展。

第二个挑战,是能否继续真正的国际化。国际上市场的机会非常多,UT斯达康在上市之前国际市场占总营业额不到1%,2000年上市时提高到了15%左右,这是几百亿的增长。如果能把中国好的东西不断推出去做,我想在国际互联网市场超过20万亿美元的市场中,中国能否实现新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国际化。

第三,你的量是否足够大。我最近参观了一个公司,他在国际市场中占了百分之六七十的份额,但他所在的不是一个大的主流市场,市场量本身就几亿美元,所以,公司也不可能不断做大。

第四,人才的竞争。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有了人才才能开拓市场,才能有资金和技术。

中国的企业非常有希望,因为中国独特的市场是别人所没有的。资金跟着市场流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资金都在寻找一些好的企业。中国有这么好的市场,这么好的企业,一定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在将来,不可能会发生像现在软件市场70%的利润由微软一家公司占领的事情。我们要靠中国这个市场做强,再把中国好的经

验推向世界。

同时我也呼吁市场的企业中多一些联盟,大家一起把市场做大,一起发展。我相信,今后二十年中国一定会产生很多世界级企业。

崛起的中国企业

在21世纪之初的几年中,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中国。这条东方巨龙持续数年保持了强劲傲人的经济增长势头。即使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依然创下了9.1%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是年,大型国有企业的中国人寿领军物美、携程、长城汽车等多家民营企业相继登陆香港及NASDAQ资本市场,获得市场投资者热力追捧。

“中国崛起”——这一激动人心的描述让所有中国人为之热血沸腾。

然而回顾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强大的国家和政府,却从未有过强大的企业?在中国崛起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企业如何崛起于世界?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的距离还有多遥远?

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民营企业用友软件的掌门人王文京说,我们有在软件领域成就世界级大企业的梦想

梦想+道义+能力=世界级企业

从趋势判断,中国企业未来20年会有一个大发展。

有很多专家分析预测,中国经济到2020年左右会进入世界六大经济。显然,如果中国经济要进入到世界前六大经济,那么,一定要有一些中国的世界级企业出现反过来讲,如果有一些世界级企业出现的话,中国经济也一定会进入到世界前六。

中国当代企业要做到世界级企业,必须建立起国际标准的体系,为此,要面对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一定要有梦,在各自的领域成就世界级企业,二是梦之后的道,就是道义、规则、商道,三是能力、力量,现在中国企业在建立能力体系时候只有一个标准,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标准。

我们一定要抓住全球服务产业向部分发展中国家转变的难得机会,发展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当代经济。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新浪潮,除了制造业向一些国家转移,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也在向一些国家转移。目前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是印度、俄罗斯和中国。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相当难得的国际机会。很多人认为,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印度是全球服务业的中心。但我们不能被这样的看法制约。中国承接世界制造业的转移、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这点大家都有共识。但还要认识到,中国也具有很多有竞争力的资源可以发展成一个服务业的中心。200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212万,世界第一——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数字,表明中国在发展现代服务产业的时候,拥有了最重要的人力、智力资源。所以说,中国的发展应该是二元结构的,我们既可以是制造业中心,同时也可以成为世界服务业中心。

2003年物美在香港创业板市场完成了当年最大一宗首次公开募股,成功募得5.471亿美元,更是获得IFC等国际投资者的青睐。尽管如此,物美集团董事长、“海归”派企业家张文中却还是充满忧患意识

我们不能只做小伙计

问题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正在由隐忧变为现实。2003年中国进出贸易总额达到8500亿美元,占GDP的65%。如果与世界第一贸易强国美国相比,其现在进出口总额只占GDP的20%,日本的进出口总额占GDP也只有30%。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对外部的依赖性极大,而这种依赖使我们自主调节的余地很小。此外,资源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中国进口超过50%的部分都是来料加工,附加值极低,却要利用我们的资源、土地,污染我们的环境,长远看是否值得呢?中国连续几年成为全世界外资投资的第一名,但长远下去,这将产生何种影响?实际上,中国有足够的存款,足够的外资能力,所以,中国的事情最好还是中国来办。我们要借助产业成熟期使中国的资本壮大起来,而不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后我们仅仅做一个小伙计,舞台捉供给了别人。

为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后WTO时代的问题。WTO对中国企业的考验刚刚开始,而且中国企业根本谈不上经历了WTO考验。近来后WTO时代中国企业、中国经济面临的危机逐渐显现,各个行业、企业都感觉到了一种强大的压力。为什么?因为中国WTO谈判时,实际上对WTO究竟给中国经济会带来什么、究竟它是什么样的机制研究还不很透。所以,我们从政府、学术界、企业都要关注,后WTO时代中国究竟怎么办?

归根到底,是做大做强中国自己的企业。中国企业现在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中国企业为什么做不大?其实,中国有钱人很多,但是从传统上来说,中国人做成百年老店的很少。这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中国要产生自己的大的民族企业家,中国人应该怎么做?我觉得首先中国企业界、理论界、政府要充分认识这个问题,但现在的思想还没有统一。我前一段时间听到一些专家在上海、深圳谈,零售业放掉无所谓,这是不对的。我可以告诉大家,现在全中国15家大的零售企业中,外国人占了7家。另外,零售企业需要扶持。第三,政府也应该有可能推动一些企业的发展。

“一个与国际市场并轨的中国,把外资请进来的同时,中资也应走出去,做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国际资本市场大格局”,从资本层面,京华山一的首席顾问刘梦熊先生强调政策制定必须有前瞻性

小财不出,大财不入

众所周知,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崛起是以“世界工厂”为标志,下一阶段,则必将以资本输出为里程碑。

今天,不少海外舆论推崇中国为世界工厂,然而,中国面积雄踞世界第三位,却地大物不博,大量物资需要进口。尽管去年中国经济取得了9.1%的增长,但钢材消耗占世界总量36%,煤消耗占世界总量30%,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55%,原油进口量达到国内产量8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了国家可持续增长,中国绝对需要大量实施资本输出,透过国际合作,取得能源、原材料等国际资源的开发权,长期稳定、价格合理的供应才能获得保障。另一方面,中国人口占世界22%,对外贸易额只占世界贸易总额不足5%,MADEINCHINA的产品,要扩大外销市场,并购海外销售网络,也需要资本输出。

中国是有条件进行资本输出的。2003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4000亿美元,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突破7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国际银行存款利率处于历史性低水平。中国决策层应把握机遇,将这些巨额资金加以整合和引导,适当份额用于资本输出。另外中国实施资本输出,更可令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缺乏竞争力的典型。但2004年中国企业家年会论坛上,宝钢股份总经理艾宝俊带来的数据和观点令人振奋。他说——

全球最好的钢铁企业在中国

中国从1996年开始钢产量突破1亿吨,到目前连续八年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03年中国自产2.2亿吨钢材,进口3700万吨,总消费2.6亿吨,超过了美国和日本的总和。中国钢铁业最近三年每年连续增长20%,由此引发了几个问题;第一,净进口不再增加,第二,全球的原料、煤、运输价格随之大幅上涨,第三,吸引了大量投资,2003年中国钢铁业的投资是1200亿,其中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投资占大部分。上述三个问题又引发了一些新问题;第一,由于中国钢进口的增长,使全球钢材价格上涨,2003年6月以后,全球钢铁定价看中国,2003年的亚洲钢铁大会、美国钢铁大会所有的发言主题都在中国钢铁上。

钢铁业的快速增长与全球经济实现了互动。一方面,全球的原料,矿、煤、运输等开始价格上涨,这些行业过去连续很多年都在亏损,现在却开始盈利。另一方面,由于民营资本的投入,促使现有的国有企业必须主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美国有人说,中国钢铁业的连续发展是一个灾难,使原本没有竞争力的欧美钢铁业进一步困难,如果中国钢铁业进一步发展下去,可能会像中国的家电业一样大量出口到全世界。这实际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传统企业的竞争力到底是什么?第一,人力资源;第二,劳动生产率;第三,需求,特别是增量的需求。此外,中国传统企业的配套成本也比较低。当然,中国的钢铁业还存在许多问题:中国企业的技术原创还不够,同时,如果中国经济不能保持这样快的发展,会集聚大量的国家风险。

而宝钢股份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一个是低成本,一个是我们面对的快速成长的市场,第三,全球大的钢铁企业的装备和工艺止步不前,第四,我们的企业非常年轻,充满活力。我要说,大家不要太迷信外国的企业,其实,全球最好的钢铁企业是中国的企业。

虚幻鼠标VS.现实水泥

——中国企业产业发展策略

如果说鼠标(IT行业)代表新经济,则水泥(房地产行业)无疑是传统经济的标志。

几年以前,人们很难判断两者之间能进行怎样相辅相成、相生相长的“亲密接触”。但在传统经济与新经济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问题的答案却逐渐明朗。

用张维迎教授的话说:“现在,汀将不再是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的IT基础是它进入市场的‘门票。没有‘门票就没有参与市场游戏的权利,但有了‘门票却并不等于能够在游戏中赚钱……中国无论哪个行业都要考虑一个问题——我们有没有能力用新的汀技术改造传统行业?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肯定会败下阵来……由IT信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效果来看,阿里巴巴可能是未来中国非常大的企业,因为它为所有人承担责任,它搞一个阿里巴巴供应商,一旦戴上这样一个标志之后,海外对这个企业的订货马上大幅度增加。好多外国企业缺乏对中国企业的信任,而阿里巴巴就成为了信任的代表。”

可以预期,未来传统企业利用新经济的有效元素、新经济企业立足改造传统企业的实践,将逐渐成为中国企业产业发展策略的主旋律。

SoHO:以鼠标改造水泥的非典型案例

在论坛嘉宾中,一贯高调的潘石屹显然是恒久的焦点人物。令他一役成名的SOHO现代城,亦可谓成功以鼠标改造水泥的一例。

论坛上,潘石屹说自己从前不懂什么是高科技,更不懂什么是IT。他有一个搞BP机的朋友说自己做的是高科技,潘石屹觉得不像。他很疑惑,用新技术生产玉米的农民搞的是不是高科技?

尽管当时谈到互联网,潘石屹还有乾隆年间瓦特听到他们家的水壶往外冒蒸汽的感觉,但大家都在说互联网要改变世界,于是他判断房子肯定要变。为什么?因为人的交往方式变了,家庭的方式都变了,所以,建的房子得变。于是潘石屹提出了SOHO概念。而后发生的事情当然就是大家所知道的潘石屹的成功故事。

正是基于这种转变,潘石:吃坚决地下结论:IT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和各个行业密不可分,不能分开讨论,如果分开讨论没有意义。

事实上,潘石屹书写的不过是以新经济改造传统经济所带来巨大效益的非典型案例。今天,有更多杰出的企业家开始成功地游走于“鼠标与水泥”之间,其成功者当属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很难说他到底代表了哪个行业?过去,他是房地产业的杰出代表,通过房地产实业经济、现实经济创造了整个帝国,但现在,李嘉诚却

是未来世界IT和信息产业最领先的革命先行者。

鼠标是女人,水泥是男人

在论坛嘉宾就以新经济提升传统经济以及新经济将成为未来市场竞争“门票”的判断达成共识后,实华开电子商务公司董事长曾强将话题进一步引申——“鼠标是女人,水泥是男人,”这个语惊四座的比喻直到论坛闭幕还为很多嘉宾津津乐道。

“鼠标这个女人三年前非常漂亮,像时装模特一样,一下子吸引了全世界的男人,所有人都想沾一下。”曾强说,“IT行业始终扮演的是女性角色,水泥始终是男性的。水泥是实的,汀是虚的。水泥和鼠标之间,水泥是总量很大,但是鼠标是增量很大。因为增量,有东方神秘,中国今天变成了世界资本市场的漂亮姑娘。但世界上实际50%以上的资本市场还是由美国来控制的。现在比实物经济更上升的东西是文化,今天就是二元文化,一个是以布什为代表的美国文化跟以萨达姆代表的极端伊斯兰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通过信息化加速。拉登在阿富汗山区说几句话,就把美国人弄得很慌张。信息的传播导致文化冲突加大,文化冲突加大导致美国经济稍微风吹草动,世界经济变化。这种变化给中国带来了很多机会,世界资本没地方去了,就有部分流到了相对安全的中国。所以,这其中也存在泡沫,有点像昨天的网络和今天的中国房地产。中国与印度相比,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大量外汇投资来实现的,当经济出口60%依赖于外资,将来外资一旦撤出,中国经济是否还能持续增长?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只能在技术上,用市场换取标准可能是中国经济今后发展的方向。”

以两性关系形容鼠标与水泥,曾强所提出的新经济带来文化层面冲突进而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存在泡沫隐忧的观点可谓“热辣劲爆”。

谁强谁弱?

尽管鼠标与水泥的关系密不可分的前景可以预期,但两者分别代表的传统经济与新经济的势力强弱却很难衡量。

任志强说,房地产跟老百姓密切相关,IT并不能让老百姓的资产升值,只会让企业升值,但是房子本身就具有让老百姓首先享受到升值的条件。我把所有的东西都要放在我的房子里面,IT不用我的房子是没有活路的。

冯仑则说,我记得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人类最荒涎的寓言都是由最伟大的人做的,相反普通老百姓不做荒诞的寓言。人要说准未来不管今天多伟大都面临一个巨大的门槛和挑战,有限的生命认识无限的未来。我建议大家能够在我们做的房子里面在床上做梦,而不要在梦里做梦。

显然,上述房地产两位大腕的言外之意是,水泥的力量比鼠标更为强大。事实上,新经济领域的企业家曾强也站到这一立场上。他坦言,如果鼠标没有水泥做后盾的话赚不到钱。

与上述三位相比,八面玲珑的潘石屹给出了一个的答案就十分圆滑。他强调,关键是两者如何能更好地结合起来。二百年前工业革命与房地产业相结合,出现了纽约、香港、吉隆坡等地的现代化建筑。今天作为商人、房地产商人,应该看到细微的变化,世界的变化在眼前发生着,如果IT这种变化眼房地产结合起来,也会在中国创造出像纽约这样的楷模城市。

王维嘉则认为,在鼠标和水泥之间根本不存在谁最重要的问题。如果说谁最重要?农业最重要,吃饭最重要。从投资角度讲,关键要看增长,特别是股票所有的股指只和它的增长有关。

最后,主持人张醒生的总结显得语重心长。他说,“我在去年八月份在吴鹰带领下去了鄂尔多斯,在内蒙古的小城镇里面任何一个宾馆房间统统可以10兆上网。两周前我去了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巴厘岛过春节,海边所有的五星级宾馆不可上网,移动电话打不通,要打电活得在边上像乡村的房子一样去打。最近整个世界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有一种担心,但这种担心已经是不可阻挡了,因为国家信息化的程度,国家在1997年之后金融风暴之后已经远远把当年四小虎也好,四小龙也好,甩在后面。水泥和鼠标可能都应该反思一下,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谁也不能落伍。”

中国企业:离钱近一点

在经历四年前第一次网络热潮后,今天中国科技企业与NASDAQ的距离被再次缩短。

继2003年岁末携程网成功登陆NASDAQ后,盛大网络、腾讯、百度等中国知名网络公司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2004年的NASDAQ攻坚战。

与此同时,多伦多、伦敦、法兰克福、新力口坡……世界各地的海外资本市场,都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身影。利用海外资本市场融资,业已成为中国本土企业加速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途径。

然而,热潮来临时还需保持相当的冷静。用刘晓光的话说,“虽然咱们都上市了,但中国企业或者说已经进入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严格来讲仅仅还是在资本市场上小玩了一把,在资本市场我们还仅仅是掌握了一些工具,掌握了一些原理、方法和观念,更深入的东西我们还都没有懂。”上市前后的不同行为方式

被视为中国网络公司第二轮上市行动领军人物的沈南鹏冷静地告诫上市企业,海外融资过程绝非想像中的一片繁花,即使成功上市后也可能成为没人理的“孤儿股”,必须要有重组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携程的故事和新浪、搜狐有点相似。惟一不一样的是,携程在最早创立的时候就有上市预谋,就计划寻找风险基金来支持后,通过三四年最终走到纳斯达克。我们的商业模式和美国一些著名的公司相似,设计的路子比较清晰,一步步走过来以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惊喜。

携程上市后,我感受到了一些和原来非上市时行为方式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作为上市公司,要更加地专注本业。比如前两年携程感觉到新经济型酒店前景很好,于是开了一个董事会,决定了就做,但今天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对于你专注不专注主业可能看得非常紧。美国投资者更希望你的公司是行业领头羊,主业不要分散。作为企业总可能有一些连带的发展机会,要不要做——这对我们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携程来讲,专注再专注,可能是市场给我们的一个基本信息。

第二,透明度的问题。携程在上市之前一直感觉比较烦,因为股东比较多,加起来大概有10个股东,每次公司要卖股份或者其他事项,都要征求每位股东的意见,要和各位股东交流,不管他是否只有2%还是3%的股份。他打电话来问一些详细的情况,你得跟他解释。携程上市后的股东一下从十几个增加到了几千个,所以,我说的透明度就是这个,要不断地汇报工作,公司领导一定是要把公司的一些发展情况公开,而且有一些法律通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在该说的时候还必须得说——这对公司造成了一些额外的压力或者是负担,你必须都有相应的机制去对付,相信以后这对公司是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携程上市两个月之内,股价最高到43块,最低是24块,这样的波幅也是蛮惊人的。股票市场的波动很大,无法控制。所以,必须“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你要相信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长期以来股价的增幅能够反映公司的长期情况。

最后一句话,有很多公司非常好,但是在资本市场没人理,作为上市公司,必须要有重组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我们曾伤痕累累

此次论坛看到的张朝阳就像一位普通的参会者,安静地坐在后排的位子上听演讲,端着盘子在角落吃自助,即使在台上发言也是寥寥数语

搜狐从诞生的第一天就已经走向了国际市场,这使得搜狐受益匪浅的同时,也伤痕累累。因为当时我一回国的时候在国内融资,没有人相信有互联网这回事,只能给美国打电话,找投资者。搜狐开始的过程就是从风险融资到上市,上市对搜狐来讲和第一次融资没有什么区别。在当时的互联网热潮中,搜狐刚上市那天人们认为当天股价要翻一倍、公司的市值会在5亿美元左右,但上市以后不仅没有翻倍,反而像在亚布力滑雪一样,一路下滑。可以说,搜狐多年来伤痕累累,这就是我们的一系列发展轨迹。

NASDAQ中国股100亿市值可期

谁是此次亚布力论坛“海拔”最高的人?答案当然是汪延!超过一米九的身高使他总是在人群中十分醒目。虽然新浪目前赢利状况良好,但提起十年前新浪资金的困窘局面,“高人”汪延仍颇为感慨

应该说,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帮助了新浪。新浪和搜狐有不一样的地方。新浪最早创始时并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1993年,我们还是中关村的一家软件公司。1997年,墓本上一个月进账3万人民币,养活着40个人。不要说利润,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这时候我们想了很多的方法。到银行去贷款,银行说你有什么固定资产作抵押?我说有桌子、椅子、计算机。银行说没用,我说我们有软件的源代码,银行说这些东西也没有意义。

为什么?很简单。在联邦软件专卖店中,我们的软件卖1250元人民币。而店门外,在抱小孩的农村妇女手中,一张盗版光盘只卖15块钱,价格只是正版软件的百分之一。这些农村妇女为什么抱着小孩?因为警察把她带走以后,她可以说我还在哺乳期,要给孩子喂奶,这样就可以逃脱法律制裁。所以,她们源源不断地“租”孩子。我记得那时候“租”孩子大概是20块钱一个,这也是一个价值链。但我们被这个“价值链”逼得发不出工资。

新浪的第一笔风险投资正是被这个“价值链”逼的,当时茅道林投了650万美元。1998年,这笔风险投资给我们带来了额外的收益,风险投资不仅仅让我们维持下去,更重要的是,还带来了我们和华渊的合并,这样才有新浪这个品牌的出现,在此以前我们叫四通利方。如果没有第一笔风险投资,我想是不可能有后来的新浪的。

新浪2000年4月在纳斯达克上市,虽然没有一路下跌,但在一段时间的逆风上扬之后也开始下滑,然后就是和张朝阳说的一系列经历相似。现在,大概是比上市的时候市值增长超过一倍,每股超过40美元,整个新浪的市值是20多亿美元,同时还有相当多的现金储备。

目前新浪大概有2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当然,市场的发展又会随时带动下一步的投资。让我们计算一下,新浪、搜狐、网易加在一起,在纳斯达克的市值大概是40多亿美元。随着携程等公司加入进来,今年中国企业在纳斯达克的市值会达到100多亿美元,这应该是一个不小的产业。同时,我相信这些市值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尤其是对进入中国来投资高科技公司。我们为什么要逆向运作?

到亚布力之前,毛振华刚刚签订了股权回购协议,回购了诚信信用管理公司1999年引入的美国公司及世界银行IFC手中持有的股权。他说,这是一个逆向运作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逆向运作?大家都知道,目前中国的金融产业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中国的信用经济是个超前消费的经济,对中国来讲,是个很特殊的历史时期。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和企业都不太重视,使得信用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一个瓶颈,而现在中央则非常重视信用经济的发展,甚至放到了国家战略上来讲,最近的三届人大会都讲到了发展信用产业。这次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信用产业给予了专门关注,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关注信用行业的运作。为此,中央银行专门成立了征信管理局,管理信用行业。目前我们面临着一个历史的机遇,我们的发展需要一些空间,我们也想拿市场来换资金,技术问题已经不是很难的问题。离钱近一点

有多年投资管理经验的美林分析师Michael Liu指出,进行国际收购兼并将是加快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有效于段

到2020年,中国企业在500强里到底能有几个?我觉得,要么是一个都没有,要么就是有一批。日本历史上就是东芝和索尼带领整个行业进入了美国,变成了国际化公司,而韩国的三星、现代也带动了一批韩国企业。中国也是一样。各位网络公司的先行者将可以带动中国IT行业的发展。这就是边际效应——可能外国公司做成了世界500强和我没有什么关系,但如果过去和我一起做事的人老王成了500强,那我也要成为500强。这就是边际效应。

如何力口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国际收购、兼并。怎样判断你的投资能否赚钱?这就需要判断投资对象处在哪个食物链上。最靠近钱的就是最高的食物链,与终端客户直接相关的消费处于第二位。耍想和钱直接靠近,可以做资本运作、做银行、做融资,和钱最靠近。什么和终端产品最远?而最不靠近终端产品的是不赚钱的。所以,很容易判断你搞的直接投资处在哪级食物链上,一要看他摸不摸钱,摸钱的就赚钱,二要看他摸不摸人,摸人的就赚钱。

中国企业应该依靠国际并购加快国际化进程,因为收购的结果不只是收购了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收购了一个晶牌。利用现有的资本,中国企业有条件实行国际并购。目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做汀产业、做实业还是困难一点,做收购兼并是更快捷的一条道路。

探索新动力的中国企业家们

臼王巍

从亚布力论坛第一届起,我已经连续四年参与这个论坛。开始完全是出于休闲,但现在却欣喜地看到这个论坛逐渐发展成一个组织,开始有效地传递中国企业家群体的一些声音。

为什么要试图寻找、探索中国企业成长的新动力?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变化。

我们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在变——“由黑人创造的饶舌音乐,现在世界上唱得最好的已经是白人;而白人原来最擅长的高尔夫运动,今天最强大的选手却是黑人泰格·伍兹;篮球运动今天NBA最火的是姚明,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而在2003年美伊战争中反战情绪最为激烈的,竟然是曾经发动了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人!”虽然这仅仅是一个轻松的笑话,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种变化程度之大绝对翻天覆地。

当中国加入WTO之后站在了国际化的背景之下,中国企业家对于世界环境变化的感受变得尤为深刻和清晰。这种变化实际反映了一个概念——中国企业及企业家过去赖以生存的、略有发展的、小有成就的环境都正在或已经被破坏,曾经的自满、安全感都跟随这种变化而逐渐消失,过去人们习惯成长、发展所依赖的路径或者说旧的动力将不复存在。整个经济秩序还是不是原来的样子?未来是什么样子?都是未知。由于变化,才导致了中国企业家发出集体的询问:中国企业未来成长的新动力何在?

由于缺乏安全感,迫使所有人都在积极寻找一种新动力。但为什么要聚集到亚布力这个冰雪之地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大家发现,这种方式可以破坏每个人原有的“场”,抛弃原有的思维惯性。在亚布力论坛这个平台中,所有人一起探讨、商榷、争论,在这种“场”里,不可能产生明确的结论,而仅仅是一个寻求新动力的过程。

2004年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实际反映了中国崛起正在改变中国企业家的态度。中国银行行长顾问朱民先生在谈全球经济,统计局发言人带来了中国2003年的经济数据,张维迎教授谈到了印度——他们无疑提高了整个论坛的国际视野。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家已经能够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问题了,能够做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了。这不仅反映了中国企业家所达到的高端视野,更反映了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壮大。中国企业家正在形成一种集体的自信,这是大崛起背景下中国企业家的群体自信。今天,中国企业家开始独立地寻求对全球经济的视野和看法。

与以往几届论坛年会不同的是,本次年会的企业家都在谈产业——这让大家找到了共同点。以前民营企业都在谈“家族企业的治理问题”、“规范管理问题”,国有企业谈自己的束缚、困难,都以企业为本位讨论本企业自身的发展问题。但现在中国企业家开始讨论整个产业环境,讨论“合流”!我印象最深的是宝钢的老总艾宝俊,这么大一个国有企业领导者,非常诚恳地和大家谈钢铁产业的问题,积极参与讨论。这种现象恰恰反映出中国企业家有了分享视野和思想的共同点。今天,改革经济学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企业家不再需要解决什么体制改革、股份制、原罪的问题,大家开始解决产业经济学问题,研究产业结构、长远发展,原来更多谈的是政治经济,而现在谈的是真正的经济概念和商业行为,不再在商言政,开始在商言商了。产业观念深入人心,导致所有人思考问题的本位都发生了变化。

过去大家依赖理论,由经济学家指导企业家,但现在大家可以在这个“场”里共同交流。说实话,这次论坛经济学家不如企业家表现得好,这其中暗含着一种变化——实践智慧、民间智慧已经冲淡了过去的理论,立足于政治智慧之上,大家重在行动而不再需要说教、不再盲目崇拜学术理论了。今天的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所需要的是理论总结实践,而不是理论引导实践。

事实上,由于企业家性格不同、背景不同、所在的产业不同、视野不同,因此,对于不同企业家来说对于“中国企业成长新动力”的判断各不相同,可能每个企业家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动力。就像神州五号在发射过程中必须要依次经过三级火箭推动,每一级都不能脱节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能是大家创造一个“场”来讨论新动力问题,重要的是这种讨论是一个激发创造力的过程,我说这也是一种新动力。本次论坛的主题决没有一个统一的、全能的结论,一旦拿出一个结论,则这个结论肯定是一个“伪结论”!

猜你喜欢

经济企业
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