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长手记

2004-04-29王书东

黄河 2004年3期
关键词:老谭代县老干部

王书东

走近向日葵

今天凌晨,天上突然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拉开窗帘,室外漆黑一团,但那久违了的熟悉的雨声却是这样亲切而又温暖地撞入我的耳膜。已经干旱半个多月了,农民们正为日益严峻的旱情发愁。前些日子到南北两半坡转了转,干旱让所有的玉米叶子黯淡了光泽。村民们日夜不停地放水浇地,但干旱仍使所有的农民愁眉不展。远处闪过一道电光,接着雷声、气象农业部门人工增雨作业的炸弹声响成一片。雨水终于像炸开天河大坝似地倾盆而下。我知道此时所有的农民们都睁开了眼睛。看着这场突然而至的大雨,他们布满愁云的面孔上也该露出由衷的微笑了吧。

离天明还早,我却一点睡意也无,索性坐到台灯前写我的日记吧。这些天,我的头脑里一直晃动着一朵向日葵的影子。向日葵是种非常普通的植物,它抗旱、耐碱、又便于管理,是代县老百姓非常喜欢种养的一种植物。这些日子,正是向日葵盛开的季节,南北两半坡乃至滹沱河两岸,随处都可以看到那大地一般艳丽的景色。我曾反复端详过梵高的那幅享誉世界的名画,看着那风一般扭屈滚动的颜色,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这朵穿越时空地域而让所有人惊叹赞美的向日葵,其价值恐怕不仅是向日葵外表所呈现的恬静和美丽吧,其打动人类灵魂的,恐怕还是向日葵那为追求崇高而不屈的、昂扬向上的精神品格。

想到向日葵,我的眼前便会浮现出一位普通代州人的身影。这个人就是上馆镇上平城村的党支部书记谭培青老人。老谭70余岁,高高的个子,杂乱的短发,油画《父亲》一般沧桑而平静的脸膛,以及脸膛上那双执着而有神的眼睛。桌上放着老谭的一份简历:

谭培青,男,1933年9月生,中共党员,上馆镇上平城村人。1948年5月21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首批赴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1951年7月朝鲜战争第一阶段结束后回国,任总后勤部运输部机要通讯班战士。52年5月随部队转业到地方,在国家建筑工程部下属华北工程局任司机。76年8月调忻州地区交通监理所任技术员。77年任繁峙县交通监理站站长。86年任代县交通监理所所长。87年交监交警分家,任代县交通征稽所所长,89年离休后回村务农至今……

其实与老谭的相识相交,既不是因为老谭是上平城村的支部书记,也不是因为老谭有一个令人值得敬仰的过去,而是老谭在2002年春季做出的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决定,以至这个决定背后所蕴含的那种高尚人格精神,打动我、吸引我前去拜识了这位向日葵一般普通而又伟大的代县老人。

认识老谭的时候,老谭还没有担任村支书。我去的时候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去之前,我已从《雁门周报》以及上馆镇干部口里得知,上平城村一位古稀老人,把自己一辈子省吃俭用积攒下的5万元钱,捐给了本村小学校……这些年来,大款老板们为建校、修路捐款的义举屡见不鲜,而一个收入有限的古稀老人,把自己几十年积攒下的钱全部捐给学校,这件事本身就让人感动。老人既不为名,更不为利,究竟是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老人做出这样一个决定?老人建校的资金足不足?老人的家人,特别是老人的儿女持什么态度?这件事对振奋全县干部群众精神,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思考,我走近了谭培青老人。

我是在学校的建筑工地上见到老谭的。老谭和老伴正在工地上忙碌着,搬砖送水,花白的头颅在满是建筑材料的工地上显得格外惹人注目。老谭不好意思地把我们让进学校简陋的工棚里,这是他和老伴临时的家。

上平城学校座落在村子正中央,由于年久失修,成了“房顶尽裂子、墙上尽窟子、地上尽坑子、院墙尽豁子”的“四子”学校。看着孩子们在如此破败的学校里上课,老谭心情十分沉重,并暗下决心,准备为孩子们建一座新学校。此后,老谭就过开了紧日子,每月的退休工资除留下一小部分维持生计外,大部分存进了银行。老两口连续十几年没买过一件衣服,没置过一件家俱。为了节省开支,老谭甚至戒掉了他几十年来的唯一嗜好——烟酒。靠微薄的退休金积攒建校资金,老谭知道,再过三十年恐怕也积攒不起来。为了加快进度,老谭又默默扛起镢头,顶风冒雨,在村南开垦出九亩荒地,老伴在家里起早贪黑喂起猪……钱在一天天增多,老两口的年龄也在一天天增加,特别是老谭老伴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为了能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的建校夙愿,2002年春节,老谭召集三个儿子、儿媳开了家庭会议,把自己积攒5万元钱,为孩子们建一座新学校的决定告诉了儿子、儿媳们。儿子们了解父亲,举手表决,一致通过,正月初六,建校工程正式开工。但5万元钱,对于建一座新学校来说,怎样盘算也不够。为了节省开支,一家人全部上了工地,儿子们进料,儿媳们烧火做饭,老两口搭起工棚住进工地,成了两个“白发小工”……

那天我和老谭坐了很长时间。此后我又多次去过学校的工地,有时候陪领导去,有时候自己去。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常常想,老谭的家境并不富裕,三个儿子一个是农民,一个是下岗工人,一个是交通征稽所职工,日子都紧紧巴巴的。5万元钱,对于仍处在贫困线上的代县人来说,是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留下来自己养老,或者分给三个儿子,一家人都会率先过上较为富裕的日子。可老谭和他的儿女们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即使一家人再穷再苦几年,也要为孩子们建一座新学校!老子建不起,儿子们建;儿子们建不起,孙子们也要建起来!这是一种怎样让人赞叹和敬仰的精神啊!代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几千年的传统,养育了代州人那种精忠报国、爱憎分明、百折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品格。从李牧、李广到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乃至到眼前的老谭一家子,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无不是这种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格。

一个地区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地区没有了不甘人后、昂扬奋发的精神和气势。只要精神在,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虽然我到任时间不长,虽然代县仍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但我从老谭乃至老谭儿女们身上,看到了代县的未来和希望。

这年夏天,老谭的老伴终因劳累过度倒在建学校的工地上,带着未了的心愿含恨而去。为了早日建起学校,一打发完老伴,老谭就回到工地上。为了支持老谭建起学校,县财政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挤出3万元送到了上平城小学。市委、省、市交通部门领导,都赶来看望和鼓励老谭。省交通厅集体捐款5万元,省、市、县交通系统干部职工累计为上平城小学捐款17万余元,上平城群众也纷纷到工地上参加义务劳动。经过200多天的奋斗,2002年9月28日,一座崭新的宽敞明亮的新学校终于矗立在上平城村中,矗立在全村乃至全体代县人民心中。参加完那天的峻工剪彩典礼,我回来很长时间不能入睡。如果代县能有二个、三个……乃至成百上千个谭培青,那么代县幸福美好的未来就一定会早日到来。想到这里,铺开纸笔一气写下《向谭培青同志学习》一文。在老谭精神感召下,2002年全县共筹资1000余万元,改建新建学校100余所,使许许多多的孩子告别了危房教室。2003年春季,在村级换届选举中,年届七十的谭培青老人被群众一致推选为中共上平城村支部书记。

最近我又去了一趟上平城村。老谭正敞着衣服、风风火火地领着群众们铺设水管。老谭告诉我,今年先解决群众吃水、浇地问题,下一步就要领着群众致富奔小康了。

老谭说起这些好象又年轻了许多……

我相信老谭的这一愿望一定会实现的。从上平城村出来,太阳正在落下去,火红火红的光辉水一般倾泻在两边的庄稼上。远处的向日葵开得正艳,那大地一般金黄的颜色灿烂了整个际。

探寻鲍家沟

代县城的南面有一条河,这条河发源于北岳恒山脚下的神堂堡,穿越繁峙、代县、原平、定襄、五台而流入河北境内,过正定,经无极,跨过清代大文学家纪晓岚的故里献县而最终奔入浩淼的大海。站在滹沱河大桥上,望着眼前这条略显瘦弱的河流,你很难想象,滹沱河水是怎样蜿蜒两省一市而最终到达自己理想的境界,滹沱河流了数千年。数千年来,代县人在汲取滹沱河水的时候,似乎也汲取了滹沱河水那种为达目的而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性。从远古的代州人,到宋代的杨家将、元代的萨都喇、明代的张凤翼孙传庭、清代的冯志沂冯婉林等冯氏群英,乃至新中国以来涌现的齐白小、齐金贵、齐满贵等等大批模范人物,无不体现了代县人这种吃苦耐劳、不甘人后、昂扬向上的优良品性。

在这批模范人物中,齐白小、齐金贵、齐满贵都是代县聂营镇鲍家沟村人,父子两代三个党支部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领着全村群众艰苦奋斗几十年,终于将一个自然条件极差的穷山村,建成一个人均纯收入上万元的小康村。鲍家沟村人的发展历程,似乎让我又看到了那条流淌在代州人血脉中的滹沱河水……

鲍家沟村位于滹沱河之南的五台山脚下,全村共有21户74口人,仅有的210亩耕地也全部分布在四梁三沟两面坡上。追索鲍家沟村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鲍家沟村人的小康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温饱阶段,时间从建国初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鲍家沟村人以解决温饱为目的,从改变恶劣的自然条件入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这个时期的突出人物是村支部书记齐白小。在他的带领下,全村7男8女15个劳力全上阵,劈山修路,填沟造地,艰苦奋斗20年。20年里,他们用镐头、铁锹、小平车,共动土石方17.5万余方,造耕地50余亩,修450米的盘山渠一条,筑大型蓄水池2座,凿深井1眼,人均水浇地达到1亩,人均产粮达到1600余斤,成为全县7个农业先进单位之一。

第二阶段为富裕阶段,时间从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鲍家沟村人在改变生产条件的同时,大力改变种植结构,全村由单一的种植业向果林牧工四业发展,鲍家沟村一跃成为全县的富裕村。这一时期的突出人物是新支书、齐白小的儿子齐金贵。1976年老支书齐白小在抢救集体财产时受伤牺牲,他的大儿子齐金贵领着群众继续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1977年至1996年,全村共治理荒沟2条,建蓄水池1座,修转山渠1000余米,建二级提水工程2处,造高标准农田210亩,进一步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与此同时,鲍家沟村人在种植结构上大做文章,面向市场,农、林、牧、工全面发展。在种植业上突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地膜覆盖、立体种植,实现了一亩两茬田、亩产达双千效益;在养殖业上,坚持户均1头母猪、5头肉猪的发展水平,形成了多养猪、多积肥、多打粮的良性循环格局;在林果业上,大力开发坡广、面大的资源优势,栽植梨树37亩,苹果树15亩,名优枣37亩,人均1.2亩,成为群众增收的又一主导产业。1993年,村支部又大胆引进能人,建起股份制砖厂,当年创收1.9万元。鲍家沟村再次创造了贫困山村致富的奇迹。92年达到当时农村小康建设水平,96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35元,曾被省体改委授予“小康建设模范村”、省政府授予“两高一优农业先进村”、党支部多次被忻州地委评为先进党组织,连续10年被县委评为“红旗党支部”。

第三阶段为小康阶段,时间从90年代中期至现在。这一阶段,鲍家沟村人围绕市场需求,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突出发展育苗业,育苗面积达到206亩,人均2.7亩,一跃成为全县第一个人均收入超万元的小康村。这一时期的突出人物,是老支书齐白小的二儿子、齐金贵的弟弟齐满贵。他们瞄准苗木产业后,即时派人学习育苗技术。试验成功后,积极发动群众育苗。96年全村育苗46亩,当年创收45万元。他们在抓育苗技术的同时,不断为群众引进优良品种。几年来,先后引进发展了毛白杨、新疆杨、抱柳等30多个品种,面积也由96年的46亩发展到现在的206亩。为了扩大销售渠道,鲍家沟村人率先在网上发布售苗信息,多次赴京参加名优苗木展销订货会,先后与山西省农科院、甘肃兰州苗木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售苗合同。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规范苗木经营,2002年鲍家沟村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成立了“代县鲍家沟农民苗木股份有限公司”,将整个村庄变成一个企业集团,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以集团的形式迎接市场的挑战。鲍家沟村人经过三次跳跃,率先迈入小康村行列。

星期五那天,我又去了一趟鲍家沟。支书齐满贵又领着我参观了他们正在建设的万只獭兔养殖场。一排排精致的兔舍,规划中的兔肉加工厂间……满贵一边走一边兴致勃勃地介绍着浑身是宝的獭兔:獭兔皮是市场抢手的皮产品,獭兔肉是“三高三低”的精美食品,獭兔粪是养猪的优质饲料……听着满贵的介绍,我知道,獭兔业将很快成为鲍家沟村的又一大支柱产业,鲍家沟村也很快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

很长时间我一直在思考:鲍家沟村既无肥沃的土地,也无丰富的矿藏,抬头低头全是山,自然条件极差,为什么鲍家沟村人能够率先实现小康?除过他们滹沱河水般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外,对全县的稳定脱贫、小康建设究竟会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目标,选好一只奋发有为的“领头雁”是关键。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鲍家沟村的发展,再一次证明了这个朴素而又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从50代的齐白小,到90年代的齐满贵,父子两代三人,全是鲍家沟村的支部书记。他们为人正派、办事公道,谋出路、求发展,一任接着一任干,直至把鲍家沟这个昔日连人畜饮水都很困难的穷山村,建成今日远近闻名的人均纯收入上万元的小康村。

启示二: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目标,选准一条与时俱进的致富之路是核心。有了一只优秀的“领头雁”,还必须有一个优秀的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五十年代,对于缺地少水的鲍家沟来说,填沟造地、凿井修渠是出路;80年代,调整种植结构,坚持农、林、牧、工并进的方针成为鲍家沟人的必然选择;90年代,面对市场需求,他们又选准了前景广阔的苗木业以及正在发展的獭兔系列产业……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发展方向,是五十年来,鲍家沟村人始终处于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前沿的一条至关重要的经验。

启示三: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目标,始终咬住“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重要思想是根本。贫困地区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鲍家沟村五十年来始终坚持发展这一第一要务不动摇。围绕发展,选支书;围绕发展,谋出路;围绕发展,想办法……从50年代的填沟造地,到90年代的展销会、因特网,以及初具现代企业管理意识的鲍家沟农民苗木股份有限公司,无不是鲍家沟人为求发展而采取的最为切实可行的措施。

启示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目标,坚持共同富裕是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鲍家沟村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了共同富裕原则。苗木公司成立前,苗木销售由党支部统一组织,统一销售。公司成立后,全村21户群众全部以户入股加入苗木公司,从选苗、育苗到售苗,公司一条龙服务。公司的成立,既保证了市场需要的规模经营,增强了各家各户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又确保了群众的均衡发展、共同富裕。这样做,一方面减少了干群矛盾,维护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

回来的路上我想,代县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全县383个行政村,大多以农业生产为主。许多村庄的生产条件远比鲍家沟强。鲍家沟村的发展告诉我们,只要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因地制宜选准各村的发展之路,建设一大批鲍家沟式的村庄,那么县委确定的“一年奠基、三年脱贫、五年小康”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走上滹沱河大桥,我让司机放慢了车速。摇下玻璃,我看到了远处那湾向西流去的滹沱河水。此时正是中午时分,浑浊的河水披着粼粼亮光,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向山那边奔流而去。我深深地相信,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抓下去,代县的未来一定会象鲍家沟村的明天一样美好。

再上闹市村

这是第四次去闹市村了吧。前几天又去了一次鲍家沟。鲍家沟村正在建设万只獭兔养殖场。獭兔浑身是宝,开发獭兔系列产品前景十分广阔。有了育苗业,有了獭兔业,鲍家沟必然会有一次新的更大的飞跃。闹市村自然条件与鲍家沟差不多。干旱、缺水,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南有鲍家沟,北有闹市村。如果把闹市村建成和鲍家沟一样的小康村,那么对北部乃至整个代县农村小康建设就很有示范意义了。

闹市村位于县城北面的斗沟梁下,全村共有157户478人,2500亩耕地全部分布在干旱的半坡上。这个村最大的困难是缺水。一到五黄六月,上馆镇、水利局就派车往上送水了。水,是祖祖辈辈闹市村人梦寐以求的圣物。因为水,村子里演绎出许多令人难以置信而又使人心酸的故事。2001年,我到代县上任不久,就为解决闹市村的缺水问题上过闹市村。看到裸露的干裂的土地以及村民们渴盼水的眼神,我和水利部门、上馆镇干部一合计,决定无论如何也要为村民们打出一眼水井来。由于土层厚、地下水位低,100多米的深井,抽上七、八分钟就干涸了。为了水,我第二次去了闹市村。这次听从水利技术人员的建议,在村里建起了4座大型蓄水池。我过去工作的偏关县也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当地老百姓有不少解决水的办法。我从偏关县请来了打集雨井的老把式。前前后后,村子里共建起26座集雨旱井。水库、深井、蓄水池、集雨旱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基本解决了闹市村的缺水问题。第三次去闹市村是退耕还林还草吧。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对于像闹市村一样的村子,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闹市村2500亩耕地,没有一分水浇地,正常年景,亩收入也就在100元左右,一遇干旱,则连投进去的籽种、化肥钱也收不回来。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走林、草、牧的路子,也许是闹市村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经过宣传动员,闹市村2500亩耕地全部种上了草,2500亩耕地全部套栽上了树。两年过去了,闹市村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群众收入怎么样?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究竟对南北两半坡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带着这些思考,驱车去了闹市村。

同车的上馆镇党委书记李勇刚高兴地告诉我:“王县长,闹市村现在变化可大啦,全村养羊10000余只,人均26只,户均60只,今年仅畜牧业一项,人均收入就可达到2500元。”有了草,就会发展畜牧业。没想到闹市村发展得如此之快!2001年全村仅有2000只羊,现在竟达到了10000余只。勇刚40左右年龄,稳重、踏实,是条干事业的汉子。听了勇刚的话,我心里非常高兴。让贫穷折磨了多少年的闹市村人,终于看到了一线富裕的曙光。作为他们的县长,还有什么比听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事高兴的呢。

上闹市村的路是条坑坑洼洼的土路。近两年来,全县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南北两半坡已发展草地面积7万余亩,经济林14万余亩。今春雨水足,路两边的苜蓿草正毯子似地铺向远处,梨树、桃树、苹果树………也摇曳出一片诱人的香味。勇刚一边看着窗外的景致,一边兴致勃勃地说:“再过几年,王县长,咱们北半坡就成了鸟语花香、果实累累、牛羊满圈的地方啦!”我相信这一天会早日到来,也盼望这一目标能够早日实现,若如此,则代县农村经济面貌就会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了。

闹市村已出现在视线中。村后是蜿蜒的恒山余脉,山坡上用石子砌就的“绿化雁门”四个大字仍醒目地贴在那里。闹市村150余户人家就散散落落住在远处的梁梁峁峁上。小车停在村中一块空地上,村支书刘秉恒急急忙忙迎上来,听说我们要看羊,老刘脸上满是笑,今年咱们村可要发羊财喽!老刘引着我们进了一位叫张润官的村民院里。张润官正在卖羊,几个人捆的捆、过秤的过秤,一只羊很快成交!这只羊,润官卖了320元,除过成本,净赚160元。润官将一叠钞票随手甩给身边的女人,女人笑吟吟地招呼我们进屋进屋。院子里凉爽,几个人坐在屋檐下,一边喝水,一边问起润官今年的收成。

润官40左右年龄,塔一般壮实的身材,黑红的脸膛上透着代县人特有的精明和厚道。润官全家5口人,种有20亩土地,以前种玉米、谷子,正常年景,全家收入也就是3000元左右。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后,润官的2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草,今年又陆续购进82只羊,其中成羊22只,羔羊60只。润官告诉我们,20亩草,除过自家的羊吃外,还能卖9万斤湿草,收入2000元;80只羊全部售出后仅利润也有12000余元,加上5亩杏树的收入、两个半大小子的劳务输出,润官今年将有25000余元的进项!5口人,人均纯收入就是5000元,其中仅养羊一项,人均收入就达2400元,几乎占到全家人均纯收入的一半,怪不得润官一家人脸上是按捺不住的笑呢。

支书老刘说,润官只是个中等水平,不算太好,不算太好!润官也说,怕连中下等也够不上呢。老刘又把我们引到润官的邻居田二楞家里。田二楞院子西面也是一溜五间羊舍,一进院门就看到了那白花花的羊。田二楞共养羊148只,其中育肥羊55只,绒山羊93只,今年仅养羊一项,全家就有28000余元的收入。加上杏树、劳务输出,田二楞今年将有34000余元的进项,全家4口人,人均纯收入将达到8000余元。

村里还有几个养羊大户,每户养羊都在300只以上。二楞说,田三小那小子羊最多,今年怕有3万元的收入吧。我问润官,田三小是谁?在不在村里?支书老刘说,三小是村里的养羊大户,养了340多只羊,上山放羊去了。我问老刘,你养了几只羊?老刘有些不好意思,老伴没了,一个人忙不过来,养了22只羊。22只羊,加上羊绒的收入,也是4000余元的进项,老刘两口人,仅牧业一项,人均收入也是2000元。

从田二楞家出来已是中午时分,太阳明晃晃地照着村后的大山。我们一行随后看了闹市村的蓄水池、集雨旱井,来到退休教师张琛老师家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两年的生态畜牧区建设确确实实使闹市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绿了,羊多了,群众的腰包鼓了。我和勇刚、印文、甄子发、老刘细算了一笔帐,闹市村今年仅养羊一项人均收入就能达到2400余元,加上草业、经济林、劳务输出,闹市村人均收入将达到3100元,是过去正常年景人均纯收入的5倍还多。

正说话间,润官的小女儿来叫润官,说买羊的来了,让润官回去。润官看看我,瞪一眼女儿,女儿不走。大伙忙说,回去,回去,卖了羊再来。润官不好意思地站起来。

张老师的女人已从树上摘回一盆水灵灵的鲜桃。大伙一边吃桃,一边说着闹市村的未来。闹市村现在人均养羊26只,争取用三年时间达到30只,到那时仅养羊一项人均收入就是5000元。闹市村2500亩草地全部套栽了经济林,其中套栽仁用杏1100亩,桃树1100亩。桃三杏四李五年。三年以后,桃杏将全部挂果,那时,闹市村将变成一片桃杏花的世界。按亩收入1000元计算,人均又是5000元,两项合计,闹市村人均收入将超过1万元。

离开闹市村时,润官赶过来送我们。勇刚问:又卖了几只?

润官搓搓手:8只。

加上上午卖的3只,润官今天共卖了11只羊,净赚1700元。润官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里都溢满了明晃晃的喜悦。

坐在车上已是下午2点时分,尽管有些饿,但大伙的情绪还是很高。勇刚告诉我,下一步镇里要在闹市村开一个现场会,抓抓全镇特别是北半坡村庄的畜牧业,使北半坡的人们全过上像闹市村人一样的好日子。

我点点头没有出声。

闹市村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是代县南北两半坡稳定脱贫建设小康的根本出路。要进一步统一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坚定不移地把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抓下去,三年、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将代县南北两半坡真正建成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羊满圈的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生态畜牧经济区,使群众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手机铃声响起,电话中传来计生局局长张金龙的电话,省计生委主任来了。

看来又要有一番忙碌了。

十五的月亮

又该到八月十五了,圆圆的月亮高高挂在中天。烟灰罐里的烟蒂堆得满满当当。苗圃的退休人员、电影院的退休人员、峨河灌区的退休人员……今年都该过一个安安稳稳的中秋节了吧。老同志们辛苦了一辈子,起码应该让他们老有所养。这次县委、政府下决心将老同志的退休金纳入养老保险范畴,也算是尽了一点晚辈应尽的义务。

岳父院里的老枣树该是果实累累的时候了吧!夏天的时候开了一树的小黄花,密密麻麻的,小院子溢满了枣树花淡淡的清香。明天的中秋节无论如何回不去了,一来要预约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二来明天一定要抽出时间看看代中那几位家庭残缺的孩子们。上访接待日已坚持一段时间了,一拨一拨的困难,一拨一拨的矛盾,洪水般涌来,又洪水般涌去。能解决的一定要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也一定要给群众们一个有希望的实实在在的答复。群众的事无论大小都是大事,自己不能也没有理由不去面对群众的困难。而去代中看望那几位小同学——一直是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想法,临到佳节这种想法竟愈益急切。

电话铃声响起,话筒中传来女儿甜甜的声音。

明天忙,你们安顿着过吧……电话那头一下没了声音。

喂、喂——

失望的忙音很重很响地敲击着自己的耳膜。

自己的办公桌上有一张困难学生名单:

安志强,男,高三学生,聂营镇西段景村人,父亲病故,母亲改嫁,伯父靠种地供养其姐弟二人上学。

杜宏圣,男,高三学生,父亲病故,母亲改嫁,年近花甲的老祖父靠种地供养其兄弟二人上学。

郭秀萍,女,高二学生,新高乡口前村人,父母双亡,伯父靠种地供养其姐弟二人上学,伯母神智不清。

王俊燕,女,高二学生,雁门关乡北王庄村人,父母双亡,外祖父也去世,70岁的外祖母供养其上学。

还有董丽君、刘小凤、高丽……

名单上的名字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郭秀萍,就是那个脸蛋红红的女孩吧?朴朴素素的装束,话语不多,眼睛里满是忧郁。秀萍本来有个幸福的家庭,可就在秀萍9岁时,不幸降临到了这个可怜的孩子身上。父母相继去世,秀萍头上的蓝天刹时布满了忧愁的阴云。这本是一个有着灿烂花季的少女呀,这本是一个有着铃铛一样笑声的中学生呀,生活的重担过早地落在秀萍稚嫩的肩上,秀萍脸上难得能有一笑的时候。

我见过秀萍许多次,她身处困境而矢志求学,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孩子。确切地说,我见秀萍之前,秀萍的伯父郭伦大爷曾多次找过我。他和善的态度和满腔的希望感染了我。有一天,我们去他家里想看个究竟,一进大门,只见他的妻子因为精神失常被一根绳子拴在门框上,家中的贫困情况就难以描述了。郭伦大爷不顾自己家庭的不幸和拮据,反复奔波,为的是秀萍姐弟俩免于辍学。郭伦讲,新高乡的庄先瑜书记经常帮助他,但他的困难实在太特殊了。离开郭伦家后,我和随行的庄先瑜书记找到县城四中的李伟校长,商定由乡里和四中共同负担,把秀萍姐弟俩安排在四中住校上学。秀萍初中毕业后考上了代中,因交不足学费,郭伦又找到了我,在李桂林校长的帮助下,秀萍上了高中。

每逢佳节倍思亲。明天就是中秋节了。这是一个团圆的节日,这是一个思念亲人的节日。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物质的帮助是必要的,精神的支持和关爱似乎更能坚定其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自己是一个父亲,但现在更是一个县长,良心乃至职责要求自己应当像关爱女儿一样去关爱这些孩子们,在家家团圆欢聚的时刻,让这些心灵受到创伤的孩子们感受到全县大家庭的温暖和欢乐。女儿会理解自己的苦心吗?会的,也许一时半刻不理解,但当她长大了,当她懂事了的时候,会理解这个八月十五的月亮的。

李桂林校长在楼下等着。看了看校园环境后,我和国益县长、有清局长等一行人上了代中的会议室。李校长一边说着筹办校庆的事,一边吩咐老师们招呼那几个特困学生。

孩子们陆陆续续来到会议室。安志强、杜宏圣、郭秀萍、高丽……是没见过这么多生人,还是对我们的到来有些意外?孩子们显得有些拘谨和害羞。我按着名单上的名字一一招呼着孩子们,问询着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

我一边听,一边记……不觉学校开饭的铃声响了。我们一行和孩子们来到学校的大餐厅,大家像一家人一样围坐在圆桌旁,亲切地交谈。我不住地给孩子们菜,想让他们多吃一点,并鼓励他们,要依靠知识改变命运。饭后,我们一行和孩子们在校园里照了许多像。

几个月后,元旦来临,我们一行又到代中和孩子们一起吃饭照像,还给每个孩子买了一套过年的新衣服。我发现,这一次孩子们的话多了,笑容多了。

李校长说了,学校会尽量减免孩子们的费用的。我知道全县还有许多生活困难的学生。我们一行商定,县里每年给代中、二中拨款5万元,作为助学金;每年给关工委拨款10万元,作为保学金。大家议论中有一个共识,此举意在通过政府行为的导向作用,唤起全社会关心下一代的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所有生活困难的学生就都能安安心心地完成自己的学业,所有孩子就都能在代县这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里茁壮成长。

尊敬老干部

县里的工作千头万绪,但老干部工作是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尽管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对老干部的关心是自己真实感情的流露,我对老干部工作的重视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升华。的确,对待老干部的态度是一个感情问题,是一个品德问题,也是一个认识问题。

我有一个朴实的也是真实的想法,一个县好比一个大家庭,老领导传帮带把我们培养成才扶上马,在岗的中青年干部理应像孝敬父母亲一样尊敬老干部,这是一个起码的人品问题和道德问题。领导带头尊老,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就会在全县发扬光大,以德治县才有坚实的基础。同时,关心老干部是政治责任,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历史,就是尊重党的传统,就是尊重老前辈的艰苦创业。吃水不忘打井人,真情关心老干部,是在岗的中青年同志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再者,关心老干部是工作需要。目前,退休干部的数量越来越多,离退休老干部成为不容忽视的、潜力巨大的、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县委、政府要做好工作,必须得到老干部充分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认识是前提,但认识只有变成具体行动才有实际意义,而检验老干部工作的标准是——老干部满意不满意。代县历届县委、政府在老干部工作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事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们带着感情,按照政策,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排忧解难,搞好服务,主要抓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完善离退休干部保障机制。离休干部的“两费”,我们严格按政策办事,确保工资按时发放,确保医药费实报实销。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的离休费分别转入劳保所和社保所后,由财政及时注入资金,保证了按时足额发放。在此基础上,我们从退休干部越来越多的实际情况出发,前年又对全县县直企业、二轻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退休干部养老保险全面铺开,对统筹困难的单位,由财政注入资金,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同时,我们拨款4万元为离休干部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为异地安置离休干部每人每年发放医药预备金3000元,并增加了住房补助、高龄补助和烤火补助;为80岁以上高龄老干部每人每年增发高龄健康补助100元,并赠送生日蛋糕。在抗“非典”期间,全县离退休干部的防“非典”经费我们就投入6万多元。为了保证离休干部的医药费及时实报实销,我们采纳老干部党总支的意见,出台了新的实施方案,县财政列入预算,定期拨付老干局,由老干局和老干部代表科学管理,及时报销。为了方便老干部,今年,县财政拨款35万元,为老干部购买“现代”小轿车和“金杯”小客车各一辆。

二是加大对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体育场和老年大学的投入,近两年共投资100多万元进行配套完善,并大力支持老干部书法、门球、秧歌、太极拳等协会的活动,不断改善“夕阳红”文艺宣传队的装备。我们动员社会各界踊跃为老干部献爱心、办实事,10家矿山企业捐资9.5万元,装备了老年大学,建起了老干部健身室和图书阅览室。我们投资23万元,为老干部活动中心改造了卫生间,建起了聊天室、洗浴室,新安装空调两部,娱乐大厅更换了大型背投液晶彩电,为老年大学配置了大型彩电、电脑、音像等电化教学设备。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内部功能设施不断完善和改进,为老同志们营造了健康、文明、高雅的娱乐环境和活动场所。我们投资300多万元,在老年体育场新建一座标准化的体育馆,预计今年“十·一”投入使用。同时,我们根据广大老同志的意愿,成立了老干部家政服务公司,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是为老干部提供学习资料和活动经费。老干部党员党费统一收缴老干部工委,全部用于老干部支部订阅学习资料和组织开展活动。我们为老干部订阅各类报刊23种4500份,为每个乡镇老干部党支部预拨办公经费500元。老促会、关工委、老体协以及门球、太极拳等协会的活动经费,都是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应保尽保,不允许其它单位攀比。

真心换真情,尽管由于财力所限,还有许多应该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但老干部对县委、政府非常理解和支持,离退休老干部为县委、政府赠送了“情系夕阳”的金字牌匾。

抓老干部工作,关键是提高认识,重点是搞好服务,目的是发挥作用。我们坚持重要会议邀请老干部代表参加,重要决策征求老干部意见,每年两次向老干部通报工作情况,并组织老干部视察重点工作和重点工程,让老干部在参与决策、了解情况、监督工作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在全县整体工作中,老干部积极主动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舆论支持:老干部德高望重,目光敏锐,讲话公道,他们在各种场合大造正面舆论,对凝聚人心,畅通政令,形成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行动带头:2001年,老干部倡议并带头捐款2万元,支持兴建四中教学楼和扩建体育场,带动社会捐资近百万元。三是排忧解难:县委、政府在生活上为老干部排忧解难,老干部反过来在工作上为县委、政府排忧解难,每当遇到疑难信访案件和矛盾纠纷,我们都要向老干部求教问计,请他们出谋划策,老干部都要积极主动地出面疏通调解,沟通说服。代县群众找县委、政府上访的几乎天天都有,但连续两、三年没有出现集体越级上访,老干部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在许多领域、许多方面,老干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夕阳红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重大节日公演,重要会议汇演,还经常深入乡村心连心慰问演出,中央和省电视台多次作了采访报道。11名退下来的老医务人员组成医疗服务中心,除定期坐镇活动中心为老干部就诊外,还坚持医疗下乡搞义诊活动。全县成立关工委组织120个,700多名老干部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还有的利用一技之长,搞农业示范、技术咨询和生产加工,反聘民营企业,为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我县老干部党支部建设,组织严密,活动经常,定期例会雷打不动,专题活动丰富多彩,为全县基层党组织建设树立了榜样。

老干部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他们踊跃参加各种活动。老干部文体协会被省妇联会命名为“文化活动示范点”,老干部健身秧歌队被全国妇联会和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巾帼文明健身队”称号,老干部体育协会和老干部门球队分别获国家老年体育协会和省、市老年体育协会奖等等。广大老干部志在千里,不减当年,他们心情舒畅,老有所为,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在全县各个领域到处都活跃着他们健康向上、可亲可敬的身影。

总之,老干部工作是一项特殊重要、内涵丰富、关系全局、常做常新的工作,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老干部们的需要相比,与兄弟县、市、区的先进经验相比,我们还有很多差距。古人讲,取之于上,仅得其中;取之于中,仅得其下。我将本篇手记的题目定为“尊敬老干部”,意在与同志们共勉,继承优良传统,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在认识上进一步到位,在感情上进一步到位,在工作上进一步到位,向全县老干部交上更好的答卷。

猜你喜欢

老谭代县老干部
傻 鱼
北京老干部之歌
代县吟
山西代县启动黄酒酒都建设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做好老干部管理工作的思考
代县:严查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
最深的套路,我们称之为爱情
暗喻
庆“七一”老干部书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