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秀山走笔

2004-04-29

含笑花 2004年3期
关键词:洞经古刹通海

雷 刚

久闻滇中秀山,人称“秀甲南滇”。山上松柏苍翠,芳草如茵;古刹众多,始建唐宋,几经修葺,颇具规模;历代名人,题诗对联,更显风骚。

金风送爽的早晨,乘着新鲜的空气,按捺不住久慕的心绪,迈向秀山。秀山,位于通海县城南隅。行至城中心,我被居于十字街心的聚奎阁吸引住了。

聚奎阁,当地人称“四角楼”,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三层木式建筑结构,古色古香。门楣窗架,雕龙画凤;十二扇飞檐像十二支鹏翼;檐下一群群斗拱,历尽沧桑。阁的四面,不知何朝何代何处高人,分别在东南西北书题四匾:“四维统纽”、“聚奎阁”、“高拱辰居”、“冠冕南州”。据说,一九七0年通海地震,阁四周房屋塌倒,几成废墟,而聚奎阁却毫毛未损,尽显中国古建筑抗震雄风。看着傲立至今的聚奎阁及四周由钢筋水泥建成的高耸楼房,聚奎阁倒像是位穿着古装的老人,向人们述说着通海人世代生生不息、顽强进取及通海历史的变迁、兴旺发达的今昔。

踏着古人与今人的足迹,徜徉石阶小道,踱步古寺古塔,沿途古木参天,裸露的根如虬龙盘旋,有的伸进石道的石阶,有的插进另一树的根须中,有的深深扎进古墙缝里,这些粗壮、有力的树的筋骨,让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 那些枝干呢,各自伸出翠绿的手臂,趁你不注意,搔你的胳肢窝,轻抚你的脸颊;有的拂着古寺屋檐,看那亲昵劲就知它们若不经历过数载风风雨雨是不会这样默契的;有的呵护着花草,花也以一星点儿盛开的微笑在回报呢。

看着那一座座古刹拥翠,一树树“宝花玩月”,一幢幢古寺春色,怎不使人依依不舍,留恋忘返。

三元宫前,有一棵明朝时期的茶花树,月夜微风中,花儿轻舞,偶尔落下一些花瓣,花瓣皆“仰而不俯”,这就是秀山有名的“宝花玩月”。传说当地的官员把这宝花进贡给皇帝栽在御花园里,此花说什么也不愿开放,于是只好又把它发回云南。花与人同性,一但你不懂珍重它(他)的生活习性,偏将它(他)安放在不适合它(他)生存的环境里,它(他)怎么愿开放灿烂的笑容呢?

山上古寺名句众多。普光寺门前,杞麓湖尽收眼底,湖光山色美如画,难怪有人这样写到“山净且无尘一点,湖平惟有鹭双飞”。寺旁,有“神僧畔公景堂”,这是专为纪念唐时神僧李畔富修建的。传说玉溪人李畔富在秀山修炼时,见杞麓湖水肆意淹没良田美宅,百姓难以生存,他便用锡杖戳穿落水洞,湖水降落,百姓得安居乐业,便在普光寺旁建堂祀奉。堂中塑李畔富像,手捉虬龙,栩栩如生。治洪的是通海人民,李畔富无非是人们心中理想的英雄罢了。清人杨仲琼这样吟咏:“滔滔洪水一方愁/卓锡穿通入海底/在昔若无僧畔富/至今哪得秀山幽。”

还没登上清凉台,就被武侯祠里的洞经音乐吸引,原来是名扬滇南的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礼乐社正在演奏。据说,该队有几位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她们的演奏炉火纯青,余音绕梁。四、五十年前,她们为了献身于洞经音乐,相约终身不嫁。看她们一丝不苟地演奏《仙家乐》、《蓬莱宫》……等名章的神态,我被她们所感动。是啊,人想在短短的一生中有所成就,没献身精神是不大可能的。

登瀛桥旁,大书着一九六二年,朱德委员长游秀山,赋诗:

“秀山雄城后/林茂似玉壶/此地文物盛/花桩百样殊。”

委员长在四行诗中道出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到过秀山的人,可从诗中想象她的美丽后,定生游意。游山之感,同伴各抒己见。

滇中地区,我到过多处,秀山以其厚实的文化底蕴,众多的古刹名胜、古树名花及独特的风土人情而赢得“秀甲南滇”美誉,我想,实不过分。

猜你喜欢

洞经古刹通海
云南洞经音乐功能谱系的建构及相关问题分析
春播
通海古城缀记
古刹钟声
儒化、俗化——清代庙学释奠礼乐与洞经音乐的相互影响
深山古刹
阔别三十二载两位少林高僧古刹重逢抚今追昔参禅讲经言武
昌宁洞经古乐文化研究
鸡足山下的沙址洞经古乐
千年古刹:济南大灵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