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雷摩托雄赳赳

2004-04-29谢天海

世界文化 2004年5期
关键词:戴维森哈雷摩托

谢天海

宽宽的水泥路面,在如火的骄阳下隐隐地泛起一层水汽,一直通向地平线的尽头,就在天与地的交汇处,突然传来一阵隆隆的马达声,转瞬之间,一个黑影飞驰而至,一个侧滑,停在你的面前,高高的V字形车把,泪珠形的油箱,擦得锃亮的排气管,黑色的皮夹克,几条飘带在风中飞扬,黑色的皮靴稳稳地踏在地上……这是一幅典型的美国电影的硬汉形象,而那辆神采奕奕的摩托车,就是历史已逾百年的哈雷·戴维森公司铸就的传奇。

发展史:突破与创新

1903年,威廉·哈雷,以及兄弟沃尔特,还有阿瑟·戴维森在美国的米尔沃基生产出了第一辆哈雷·戴维森摩托,那时的哈雷摩托结构简陋,不过是将自行车安上一个马达,性能也十分有限,只能在平路上行驶,上坡时还要骑车人自己蹬,因此销售业绩惨淡,哈雷当年就在芝加哥拥有了第一家代理商,但那一年只生产了三辆机车,仅仅出售了一辆。但创业者们并未因此而气馁,仅仅几年时间,公司规模就大幅扩展,中间几次更换厂址,1912年时,哈雷·戴维森的工厂已扩大为一座6层高楼,开始经营出口业务,在日本进行销售,而在美国的经销商也增加到200多家。

在公司业务扩张的过程中,哈雷·戴维森摩托的形象也日趋完善,各种著名的哈雷式标志纷纷出现。

哈雷摩托的发展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17年,美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年哈雷·戴维森公司年产量的三分之一被美军征用,派遣到海外参与战争。接下来一年,这一数量增加到了百分之五十,到战争结束时,美军使用的两万辆摩托车中绝大多数都是哈雷·戴维森的产品,而这时,哈雷·戴维森成为当时世界第一摩托生产商。而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哈雷再一次应征入伍,到1941年时,民用摩托车的生产几乎停止,哈雷成了军队的供应商,由于产品优秀,信守合约,哈戴连续四次获得了海陆军优秀嘉奖。直到1945年,哈雷才恢复了民用生产。

战争结束之后,哈雷不断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摩托车的速度和安全性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五六十年代几乎独霸美国摩托车市场,甚至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也骑着一辆哈雷,登上了1956年五月号《狂热者》杂志的封面。

文化:从美国到世界的生活方式

正如美国著名分析家蒂姆·康德指出:“购买哈雷摩托的人买的不仅仅是一辆摩托车,而是一种形象,一种生活方式。”哈雷摩托不仅是一种成功的商品,而且也创造了一种文化,有人认为这种文化起源于退伍士兵,他们在战争中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种摩托车,因此退伍以后四处购买哈雷摩托,驾驶哈雷摩托时,能够感觉到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并且缅怀昔日并肩作战,为自由献身的战友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影响到了美国的青年,因此,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们也纷纷加入了哈雷摩托的行列。

美国好莱坞电影对于这种文化风潮也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53年,根据加利福尼亚州霍利斯特镇摩托匪帮的真实故事,好莱坞推出了电影《狂野的人》(The Wild One)马龙白兰度在电影中扮演了一名摩托车骑士,狂放不羁的形象永远载入了电影史册,从此哈雷摩托也成了叛逆青年的代名词。1969年,三大好莱坞电影巨星彼得·方达,丹尼斯·霍普和杰克·尼克尔斯共同演绎的电影《追风骑士》(Easy Rider),这部小成本影片充分反映出60年代后期反文化青年的真实心理状态,取得了票房佳绩,哈雷摩托骑士的形象也自此更加深入人心。

受到电影的影响,这些摩托骑手们逐渐发展出风格较为统一的装扮,1947年哈雷·戴维森首次推出了黑色摩托车手夹克,这种带有黑白桔三色标志的皮夹克马上成了抢手货,此外,墨镜,皮靴以及各种镀铬金属配饰也成为了必要的装备。骑手们长发披肩,并刺有各种纹身,一副“坏小子”打扮,令正统人士难以接受。但对于这种形象,公司的总裁杰弗里·布鲁斯泰因自有自己的看法,“稍微有些离经叛道并不是什么坏事,太一板一眼的日子没有什么意思。”有趣的是,这些摩托骑士并非横行霸道的恶棍,他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骑士精神,虽然外表不拘小节,但总是愿意扶危济困,帮助伙伴,当一名摩托车手遇到困难,其它路过的骑士总会伸出援助之手。

摩托文化的另一项内容是大规模的集会,哈戴公司会组织骑手一起在全国范围进行巡游活动。哈雷戴维森不排斥任何人,它的文化才能广泛传播,这与60年代的种族歧视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美国文化中兼容并包的一面,除去摩托车手之外,还有很多人也对于哈戴情有独钟,很多艺术家、音乐家、商人、政客,无论民族,肤色和国籍,都愿意加入到哈戴文化当中来。

随着时光的推移,哈雷摩托逐渐走入了美国上流社会,成为一些收藏家的最爱,媒体大亨马尔克斯·福布斯(即《财富》杂志创始人),从四十多岁时开始钟情于各种型号的哈雷摩托,很快就收集了超过70辆。1987年,当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生日之际,他把一辆专门订做的金紫色摩托车送给这位“埃及艳后”,该车被命名为“紫色激情”。

而且随着哈雷摩托在全球销售,它的影响也超越了美国的国境,于1999年去世的约旦国王侯赛因生前也是哈雷的拥趸,他曾经有一度骑着哈雷摩托参加各种集会活动,他和妻子骑着摩托的形象甚至登上了时尚杂志《名利场》的封面,现在,在约旦还能看到那辆豪华的摩托车陈列在侯赛因纪念馆中。

未来:传统与继承

可以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哈雷摩托最为光辉的岁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哈雷摩托也开始遇到了种种的问题。50年代中期,哈雷受到来自价格较低的进口摩托车的冲击,而1969年,哈雷·戴维森与美国机器铸造公司(AMF)合并也使哈雷摩托质量下降,在80年代时,一度AMF将哈雷·戴维森出售,此举令哈雷元气大伤,市场份额一落千丈。

这一滑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一,购买哈雷摩托的主要是生于战后到60年代初人口出生高峰的一代人(通常称为爆炸代),但随着这些人渐渐老去,哈雷的销售量也会逐渐减少。正如分析家指出的那样,“哈雷公司当然有理由相信还有爆炸代出生的人愿意购买,但从长远来看,哈雷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新顾客会不会把它视为一种老派人物的坐驾。”其二,绝大多数哈雷的价格都很贵。很多本国的年轻人以及海外市场青睐速度更快,价格较低的日本摩托。

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大起大落之后,哈雷公司对于自己的营销战略进行了一系列有建设性的调整,1983年,为了鼓励摩托车迷继续忠心于哈雷摩托,公司成立了“哈雷主人俱乐部”,这一组织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迷的团体;同时加强摩托车的质量控制,对工艺更加一丝不苟,即使身处破产边缘时也毫不含糊。同时,开发新产品也逐渐提到了工作日程上来。

2003年,是哈雷百年诞辰,至少20万名参观者来到了米尔沃基市参观哈雷总部,活动最终在一个盛大的集会中达到高潮,摩托特技,流行音乐,新车展示,产品销售在一片马达的轰鸣中如火如荼地开办起来。不管怎样,对于真正的哈雷迷来说,拥有一辆雄赳赳的哈雷摩托,成为“哈雷主人俱乐部”成员是一种令人陶醉的感觉,正如46岁的休斯顿炼油厂工人乔治·米勒所说,“购买第一辆哈雷就像是一生当中的初恋,有时比初恋更加甜蜜。”

猜你喜欢

戴维森哈雷摩托
老年危机
骑摩托的哪吒酷吗
原始的拼贴——弗朗西斯·戴维森
哈雷与彗星的故事
小摩托参赛
这个世界,尼比打算和他的摩托一起丈量
哈雷奶奶: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My experience as a foreign teacher in China
午觉大战
从戴维森语言交流的“三角测量”模式看翻译的主体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