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卑微的大师

2004-04-29张洪浩

视野 2004年5期
关键词:佩索洞察卡夫卡

张洪浩

他们虽处世界一隅,思考和洞察的却是普天之下的苦难,虽居卑微之位,担当的却是全人类的精神责任。

他从参加工作起,一直供职于一家保险公司。他是个勤恳负责的人,每天埋首于文书工作,“至少腰部以下全泡在奥地利的官僚制度里了。”他曾经几度想辞职,以保证自己有时间写作,然而,迫于生计,最终还是留下了,直到病重的时候他才提出了离职。

他是一位真正的业余作家。他只活了41个年头,阅历也极其有限:除了因治病到过相邻的几个国家,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出生地度过的。就“读万卷书”来说,他做得也许还不错,但在“行万里路”方面,他显然差得太远了。对于自己的写作,他一直没有足够的信心。他的思想主要是记录在日记或者笔记本里。有很多作品,他都没有力量写完,即使写完了,也很少拿出来。如果不是有一个始终鼓励、帮助他的好友,他也许不会发表作品,我们今天也不可能知道他的存在。我们应该感谢他的这个好友,因为正是这个人背叛了他的遗嘱,在他死后把他的包括日记、书信在内的所有文字公之于众了;正是这个人不遗余力的宣扬,才使默默无闻的他在死后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和推崇。文学史记下了他的名字:卡夫卡。人们认为:这个保险公司的小职员是现代派的鼻祖,他对文学的贡献堪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等文学大师比肩。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大师的情况与卡夫卡非常相似,这个人是葡萄牙的佩索阿。佩索阿生前也是默默无闻的,仅仅出版过一本书,去世以后始有诗名。他是里斯本一家公司的会计,每天与数字和账本打交道。他的经历更是乏善可陈,一生中连里斯本以外的地方都没有去过。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死后半个世纪获得了大师的称号;他的散文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为西方文学界的一个重大发现,成了人们热烈谈论的经典。他也由此被批评家誉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杰出的经典作家”、“最为动人的”“最能深化人们心灵的”写作者。获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对他推崇备至,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他深情地缅怀了这位本土前辈:“无可否认,佩索阿对今天葡萄牙文学在国外受注目产生了影响,并且继续产生影响……没有任何葡萄牙当代作家追求佩索阿那种伟大。”

卡夫卡与佩索阿,两位卑微的大师,他们的经历都很简单,命运也基本一致:他们都只活到四十多岁,都没有结过婚;生前默默无闻,死后获得殊荣。两位大师都属于“坐井观天”式的作家。虽处世界一隅,思考和洞察的却是普天之下的苦难;虽居卑微之位,担当的却是全人类的精神责任。他们的内心世界异常丰富,正是心灵的力量成就了他们。孤独,敏感,多思,善于面对自我,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他们思维的触角总能探向精神世界的幽秘之处,发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们的文字因此无比内向、深邃,同时充满了悖逆之感。因为地位的卑微,他们不被人重视;因为质地的不同,又显得难以理解,所以容易被泥沙埋没被泡沫遮蔽。正因如此,这样的作家 ,这样的作品,就特别需要有人去发掘去认识。从这一意义上说,卡夫卡和佩索阿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毕竟浮出水面了。

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最终是黄金和钻石。但是,这种淘洗是残酷的,文学的厚土之下,可能有许多黄金和钻石,永远地被遗忘和埋没着。“历史是公正的,但历史需要时间。”不仅如此,我以为还需要机遇。是的,那些死去而未被承认的大师,那些生前卑微的写作者,在坟墓里等待着被发掘。

然而,无论如何,卡夫卡和佩索阿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卑微者也可以成为大师——如同卡夫卡的作品一样,这既是一个神话,又是一个现实;这种可能有着不小的能量,它诱惑着无数卑微者作倔强的努力,并在他们失败的废墟上添一抹惨淡的光明。

猜你喜欢

佩索洞察卡夫卡
《卡夫卡传》
洞察雁荡
“洞察号”在火星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那个自娱自乐的小孩
善洞察 巧分类 妙解题
阿童尼花园的玫瑰
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暗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