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观史话
2004-04-29冯沛祖
冯沛祖
广州越秀区惠福西路有一座古观,名五仙观,或称五仙古观,是为纪念传说中的五位仙人而修建的谷神庙。所谓五位仙人,乃源于有关广州城的最为古老的五羊神话。
这个神话源远流长,历两千年不衰,可谓魅力无穷。在历代著述中,有关这个神话就如同有关广州城始建的传说一样,有着各种不同的记载。最早是见于东晋人裴渊所写的《广州记》:“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像,又作五谷囊,随像悬之。云: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茎于楚庭,于是图其像。广州则楚分野,故因图象其瑞焉。六国时,广州属楚。”《广州记》此书早已失佚,裴渊是从哪部古籍中抄来的这个传说,或是否记录民间的街谈巷议,今已无从稽考。不过自此后,这个神话就不绝于书了。比如在《南越志》、《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南海县志》、《南海古迹记》等有关广州的多部古籍中,都可以找到说法各异或大同小异的记述。而北宋人钱易所写的《南部新书》所载差异最大,原文是:“西晋时滕修为广州刺史,未到州城,有五仙人骑五色羊为瑞,故广南谓之五羊城。”如此说来,五仙人降临广州的时间跨度竟从周朝至西晋,长达千余年,可谓众说不一。因而我们也实在是没必要去弄准确五仙人是何时骑着五仙羊“仙临”广州的。
今人提到五羊神话,多取清初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的说法:“周夷王时,南海有五仙人,衣各一色,所骑羊亦各一色,来集楚庭,各以谷穗一茎六出留与州人,且祝曰:‘愿此阛阓,永无荒饥。言毕,腾空而去,羊化为石。”(楚庭:广州古称。阛阓:市场,也指街道)五个仙人留下美好祝愿与优良谷穗走了,他们的坐骑成了石头,留在了广州。广州简称穗,又名穗城、羊城或五羊城,还有一个今人已不大说的别称“仙城”,都是源自这个“五羊衔谷穗于楚庭”的神话传说。今天越秀山木壳岗上的五羊石雕即据此取材,那是共用了130余块花岗岩石雕刻而成的,始建于1960年4月,曾是广州的城标。五仙观据此神话而建,故亦有称之为“五羊观”的(见清初王士祯《广州游览小志》)。今天广州专门纪念此五仙人的建筑,惟有此观。
说回五仙人,当年他们从天而降,降落在广州的何处地方呢?这同样是传说不一。
一说在十贤坊,即今北京路财厅前广大路一带。
一说在五仙门,也就是今天广州一德路东端与五仙里交界处为中心的周围地带。清代时,广州城门之一的五仙门便建在那里。不过创造这说法出来的人,肯定是不了解历史上广州城的地理变化,因为在周朝时,今五仙门一带还不是陆地,而是广州溺谷湾的一部分,是一片浅海,当时州人不会在那里耕种;仙人们若在此地降落下来,稻穗是给不了当地人的,座下的羊大概也要被淹死,就算化为石,人们大概也看不见的。
一说就在坡山上,亦即今天五仙观所在的地方。坡山自古是城中高岗,仙人降落于此,倒是十分合乎情理的。
当然,神话不过是神话,要弄准确仙人的降临之地,就如同要弄清楚仙人何时降临一样,实在不必太当真。
说回这五仙古观。古人敬神之观念甚重,既有了这个源远流长兼且寓意吉祥的神话,自然就会修建个神庙来祭祀供奉。何况中国自古就是个农业国,民以食为天,五仙人成了五谷神,建个谷神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顺理成章的事。只是此古观的始建年代,今已无法确定,大概是在北宋初期或更早;初建之时,并没有后来的规模,而原来的观址亦非在坡山之上。
参照明代著名学者黄佐编撰的《广东通志》及其他方志的记载,宋代时的五仙观是在十贤坊。北宋初年的诗人古成之(962-1005)曾往游览,并写了《坡山》(又名《游羊城五仙观》)及《广州五仙观》两诗,记述当时的五仙观是处在一片园林之地,竹丛处处,芝田药圃,桃花香暖,并建有池塘,池中白莲吟风雨,景色十分幽雅静寂,乃州人休憩之地,远非后来如此之热闹。观中有五仙人石像,州人奉之为谷神。而今人有说此五仙观初建之时只是个谷神祠,肯定是错的,当时就称为五仙观了,有上两诗为证。而今五仙观内尚存古成之五言排律行书石刻,可惜石质不佳,年代久远,风化剥蚀,字迹已漫漶不清了。
在北宋元佑二年至四年前后(公元1087-1089年)任广州知府的诗人蒋之奇亦有诗咏这五仙观:“州宅之西敞华堂,我来拜跪焚宝香。堂中塑像何所见,乃有五仙乘五羊。”可知当时观内塑有五仙人骑着五羊的石像。又考北宋诗人郭祥正《五羊石》诗,可见五羊神话在北宋时大概已经定型。
后来五仙观又迁到了别处,至于何处,已无从考究。北宋政和三年(1113)任府州监军、知广州军州事的经略史张励又把此观迁回旧址,撰写了《五仙观记》,并勒石,这是今天五仙观所存最古之碑,记述当时的五仙观是建在“南海郡治番禺之山”的广州州舍西侧,亦即十贤坊一带。南宋人方信孺亦曾游览此观,并有诗文存世。文曰:“五仙观在郡治西,其先有五仙人,各执谷穗,一茎六出,乘羊而至,衣与羊各异色,如五方。既遗穗与州人,忽腾空而去,羊化为石,州人因其地为祠。”(《南海百咏》)屈大均说五仙之文即主要转录于此。
到南宋后期直至整个元代,五仙观被迁建于古西湖畔(今教育路一带),或说就在西湖药洲(现在的南方剧院北侧犹有药洲遗址在)。
明灭元。明初洪武元年(1368),平南将军廖永忠攻下广州城,寓居五仙观中,却不慎失火,把整座古观焚毁了。当时中书掾高思齐正好经过广州,见古观毁去,便请求重修一座,得到廖的批准,高就亲自督建,“翌月告成”(这记载可能有误,因为一座宫观之新建,不可能一两个月就竣工)。当时的著名文士孙蕡(据说他使廖永忠攻城后不戮一人)曾撰《重修五仙观记》记述此事,后来此文就刻在张励北宋碑的背面。过了10年,即明洪武十年(1377),当时的布政使(即藩司,掌管一省之政令与财赋的高官)赵嗣坚(或记为赵子坚)把观址改作了广丰库,同时把五仙观迁建于现址,并另塑了五仙像祭祀。而在此前3年,即明洪武七年(1374),当时的广东参知政事(从二品的高官)汪广洋已在坡山顶上修建了一座“岭南第一楼”(此楼后来成为五仙观的一部分,至今仍是。),五仙观就新建于此楼的前面。
这里自然得先说说古观所在的坡山。
上文说过了,坡山相传是五仙人降临广州之地。南汉以前,坡山是个小山岗,由红色砂砾岩构成,海拔约为20米(清初《广州府志》记晋代时坡山“高三四丈馀”),因为是平地上的高坡,故名“坡山”。现在广州珠江北岸市区的地表,几乎全是冲积层,而坡山是广州老城区唯一残存的天然岩石露头。《广东新语》说得不错:“(广州)城中天然之石惟此,馀皆客石。”
在晋代时,流经广州城区的珠江宽达1500米,坡山就在珠江边,山脚是珠江北岸的渡口,后人称之为“坡山古渡头”。随着沙泥淤积,城区扩大,江岸南移,到了几百年后的唐代,今天坡山前的惠福路一带就成了当时的沿江商业区,是广州对外贸易和外侨聚居的地方。唐亡,刘氏割据岭南建南汉国,定都广州,改广州名兴王府。南汉王刘龚在位时(911-942)下令把坡山凿低了,成了个小丘,今天大约高出平地约6米,其底部由于在古代时长期受到海水的侵蚀,形成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瓯穴,其中东侧原生红砂岩石上有两穴,合成而形状酷似脚印,后人发挥想象,认为是五仙人降临时留下的遗迹,便称之为“仙人拇迹”,至今犹存。清中期成书的《羊城古钞》记为:“又有一巨石,广可四五丈,上有拇迹,迹中碧水泓然,虽旱不竭,似有泉眼在下,亦异迹也。”但今天所见,此石广仅丈余而已。但终年不竭,总是有一泓清水,则至今仍是,因为凹穴下确有一泉眼,名叫陀泉(这是今广州市区内现存的两个泉眼之一,另一为珠泉,亦在越秀区内),是研究广州地下水分布情况的重要资料。
这是两晋(西晋、东晋,史称两晋,公元265-420年)时代留下的一处著名遗迹,广州城中的一处名胜,后人为此胜迹修了个大池,四面砌麻石为壁,正面壁上嵌一石匾,上刻“仙人拇迹”四字(“拇”字是“足”字旁,不是剔手旁),正楷,至今犹在,是五仙观中一个重要景点,颇值得观赏,游客可由此而形象地感受一下什么叫沧海桑田。因为现在这地方距珠江江岸已达1100米了。今人走过惠福西路,满眼商铺高楼,很难想象晋代时这一带曾是珠水荡漾的情景了。观中原来还有“坡山古渡”石匾,今之匾乃今人所刻,旧匾似已毁佚。
南汉后来为北宋所灭。宋代时,惠福路一带是“大市”(大集市),也是汉人和“蕃人”(外侨)的杂居之地。而在明清两代,坡山及“仙人拇迹”曾先后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被列入羊城八景。乾隆《南海县志》记坡山“其顶有丹灶,其南有穗石”(穗石即“仙人拇迹”大岩石)。这是后话了。
可以说,坡山经历了广州老城区的沧桑变化,当时又是城中的惟一高地,又有五仙降临于此的传说,赵嗣坚把五仙观建于其上,应该说是很明智的。
当时古观,又名通明阁,或名玉皇阁。据明成化《广州府志》载,元代时坡山上建有三圣堂,后毁,赵嗣坚再在此建五仙观。古观凭坡山地势构筑,坐北向南。内塑五仙骑羊像。
年岁日久,古观渐有坍圮。过了约百年,明成化五年(1469),布政使张瑄曾重修古观。明代时的五仙观及坡山,四周有大片的园林,观内犹有白莲池,池水可以泛舟;高楼巍峨,芝草绿荒,环境十分清幽。(见湛甘泉《重游五仙观》诗、何维柏《游五仙观》诗等当时人作品)
明末中书舍人邝露是著名文士,岭南前三大家之一,其故居就在五仙观旁,与番禺人彭滋(山水画家)、顺德人薛始亨(画家文士)相邻。明末,邝露参与抗清战事,广州城被清军攻陷,邝露殉国。可惜其故居的具体所在,今已无考。
到了清代时,五仙观又是什么样子呢?清初著名文史家屈大均曾往游,有如下记载:“今坡山有五仙观,祀五仙人。少者居中,持粳稻;老者居左右,持黍稷,皆古衣冠。像下有石羊五,有蹲者、立者,有角形微弯势若抵触者。大小相交,毛质斑驳,观者一一摩娑,手迹莹然。诸番(外国人)往往膜拜之,薰以沉水,有烟气自窍穴中出,若石津润而生云也。”并作《五仙观》诗咏之(见《广东新语》)。百多年后,顺德画家苏长春(1813-1849)画有《五羊仙图》,让五位仙人着了古衣冠,一个个拿着稻穗欣赏,其憨态可掬。是有关五仙的名作。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月,名士王士祯奉命来广州祭南海神,四月初一北返,后著有《广州游览小志》一书,书中记他曾游五仙观:“五羊观,在城中西南坡山上,有穗石洞、五仙祠……今祠中五石,云是羊化,殊不类。祠后有崇台,可以眺远。其东为三元殿,殿前有池,片石陂陀(倾斜的样子),一泓出其中,旁有石刻曰‘仙人足迹,傅会可笑。湛文简公(明代著名学者湛若水)少时读书于此,有诗刻石。”
这段文字说明,当时已为所谓“仙人拇迹”修建了池子,池的后面有座三元殿(后来改建成惠福西小学的一部分)。原有湛若水的诗刻,现在也没有了。至于那石匾,如果王士祯不是笔误,那当时刻的应是“仙人足迹”,而不是现在的“仙人拇迹”。
清朝雍正元年(1723),提督冯毅又重修古观,并刻碑为记。当时的五仙观颇具规模,内有玉皇阁、五仙祠、三元殿、老君堂、慈悲堂、真武殿、文昌阁、洪圣殿、金花庙、孙圣殿、关帝殿、御风亭、仙人拇迹、穗石亭、丹井、祖师坛等名胜。同治十年(1871)重修山门,上嵌石匾,刻“五仙古观”四字,乃当时文澜阁大学士、两广总督瑞麟所书。现存。而直到1923年,五仙古观占地面积仍有4600多平方米。是年,广州市政厅为筹备军饷,拍卖五仙观,中山同乡会买下作会址,并遣散了观内道士。
建国后,古观归文物部门管理,1963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当年并没有得到切实的保护。岁月流逝,古观原有的照壁、牌坊、中殿毁圮了,仅存山门(头门)、大殿、后殿、东西斋等部分旧建筑,还保存有石麒麟一对、石狮一对、历代重修五仙观的石碑14块,置于大殿前后的壁间。全观占地面积只剩下约500多平方米,而头门与东西斋部分旧建筑后来更成了民居。
20世纪80年代,五仙古观重加修葺后对外开放。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尽管如此,对古观的状况并没有多少改善,外观十分残破。当时的五仙观陷于众多破旧民居之中,门前只有一条3米多宽的通道。犹如一颗明珠被淹没了。别说外地游客,就是广州本地居民,亦多不知有此名胜或其所在。
1999年,全观再次修葺,并于是年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而观外环境的真正改善则在新世纪时出现。2000年10月,政府确定了一个东至朝阳南路,南至惠福路,北至崔府街,西至仙人巷的9.6公顷大保护范围,用以修建五仙观,建绿化广场。计划拆除掉那些破坏五仙观景观的建筑,复建、复修原有建筑,配以五羊石像,五仙观牌坊、门楼、仙人石像和仙人拇迹,在草木、庭园烘托下,以明确主题表达五羊建城的神话、广州的起源、城市的发展等历程。此一工作现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今天人们走过惠福路,可见古观前的旧民居已拆除清理,乱摆卖的现象已经绝迹,一个广场的雏形已经形成,景观开阔,颇有点绿树庭院的气象。预料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全新的园林广场将展现在广州城中心区域,此区域方圆一两公里都没有城市绿地的状况必将改观。而根据2002年11月通过的《五仙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在不远的将来,五仙观更会与怀圣寺“遥相呼应”,形成一条“惠福西路——五仙观广场——五仙观——岭南第一楼——金城巷——甜水巷——怀圣寺——光塔广场——崔府街”的特色旅游线路,前景十分诱人。
一座历史名城,一段美丽传说,一处名胜古迹,历经千年沧桑至今犹存,在今日广州创建文化强市的进程中,她,正发挥着特有的灵气。今日游览五仙观,一可以观赏明代建筑古迹及幸存文物,二可以感受广州城沧海桑田的变迁,予人一种远古至今,岁月悠悠的感觉。是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