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的歌者

2004-04-29

博览群书 2004年6期
关键词:罗曼罗兰米勒

吴 兵

回想起来,有两幅画作给我的印象最深,一触目内心就受到震撼:一幅是米勒的《拾穗者》,另一幅是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拾穗者,三位农妇宽厚的身躯弯向大地,既像是对大地虔诚的答谢,又像是祭奠已与大地连为一体的祖先。那三位农妇——三位母亲,被当时的法国评论家称之为“劳苦大众的三位命运女神”。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写过的为数不多的几位名人传记中,只有一位他的同乡——法国画家米勒。罗曼·罗兰在他撰写的《大地的画家米勒》一书中,分四章描述和评析了米勒的生活及其艺术成就。

米勒(1814-1875)生活的时代,是法国政治动荡的时代,但米勒却对政治毫不感兴趣。由于米勒画了许多劳动者,有人就给他冠以“社会主义者”的称谓,但他拒不接受,他说:“我只是个农民,是农民中的农民。”米勒单纯与朴素的操守,贯穿一生。罗曼·罗兰写了米勒品格的与众不同。米勒的一生,大都与贫困相伴:寒冷的冬日,蜷缩在角落;交不起房租,买不起画布,在一张画布上重复作画;为了把吃的留给孩子,有一次他竟两天没吃东西,当一位朋友送来政府救济晶时,他对妻子说:“我买点木柴回来——我太冷了。”1853年母亲病重,直到去世,米勒都因没钱做旅费而没能回去见母亲一面。所有这些,使我们深刻地理解了米勒曾说过的一句话:“痛苦也许正是能给予艺术家以最大表现力的那种东西。”把痛苦埋在内心深处,尽量保持内心的宁静,不抱怨、不发怒,也不长吁短叹,米勒对痛苦的反映的确让人惊异——的确与众不同。之所以能这样,大概就因为米勒手中有一支画笔,它支撑着米勒对大地的眷恋,用它表达着与大地相依的生命的同情(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米勒不断地向巴黎沙龙递交自己的作品,但却屡屡被评委会拒绝。米勒以固有的品格对抗着巴黎的贵族艺术。无论生,还是死,他都亮着自己农民的身分。他宣称:“我将待在自己的土地上,决不让出哪怕只有木鞋那么大的地方。”

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的一个村庄里,十九岁到瑟堡学画,二十一岁拿到瑟堡市政府奖学金赴巴黎学画。他是1849年(三十五岁)来到巴黎附近的小村庄巴比松居住的,成为巴比松画派中的一员,直到辞世。巴比松在枫丹白露森林的边上,居民都是穷苦的农民,再就是还有几个冷清的画家。米勒在这里结识了这些画家,后来他们也都声名显赫,其中卢梭成为米勒的挚友。

罗曼·罗兰总是对向命运抗争的人满怀敬佩,给予赞美。米勒由于营养不良经常害眼病,面临失明的危险。眼睛之于画家,就像音乐家之于耳朵。罗曼·罗兰写了贝多芬传,这位最后耳聋了的音乐大师写出了不朽的音乐作品。庆幸的是,米勒的眼疾有时虽很厉害,但并未导致失明。米勒是待在很暗的地方作画的,他凭记忆将印象中人物和景象的主要特征画出,而将细枝末节省略。米勒作品中浓重的色块在观者的视觉中产生了强烈的重力效果,这与劳动的力量相吻合,达到了直抵心灵的艺术感染力。

尽管罗曼·罗兰在这本传记中设专章论述米勒的艺术成就,但就整本书而言,艺术成就与画家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无时不相互衬映。米勒的生活,尤其是少年时在故乡的劳作给予了他内心的图画,而忧郁的性格却给他的画作带来不少沉重的色彩。除此之外,“米勒是一位活到老、读到老的伟大读者”。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雨果等的作品,给了他深刻的影响,使他具有了清晰的思想、宁静的心绪和沉着的气概。

米勒坚持不懈地努力着,时代也在改变着,艺术沙龙开始接受他的作品。在1867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上,米勒名声大噪,他集中展出了过去创作的作品《拾穗者》、《晚钟》、《牧羊人》……他得到了一枚一级勋章。到1871年,米勒已获得了完全的成功。那些曾被骂、被嘲讽的作品,都以可观的价格售出了。

在功成名就的同时,米勒的健康却每况愈下,他经常卧床不起。1875年1月20日,米勒与世长辞。而就在他辞世的前几天,一头被猎狗长时间追逐的牡鹿来到他家的花园中,悲哀地死去了。这个美丽的结局,或者说是一个美丽的象征,昭示着痛苦的、处于死亡边缘的生灵,在米勒那里找到了归宿。罗曼·罗兰正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向自然界表示友谊是米勒天才的精华所在,这也使这位身处悲惨世界的伟大画家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猜你喜欢

罗曼罗兰米勒
曼罗兰中国有限公司
致罗曼·罗兰
罗曼·罗曼: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被遗忘的音符
被大自然“回收”的豪宅
下期主题 和米勒一起画乡村
《罗兰·巴尔特自述》:“反自传”的自写实践
罗兰·希尔与邮票
为什么接电话
解读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