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报社论弱化浅析
2004-04-29顾大华孔令奇
顾大华 孔令奇
社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报存在弱化社论的现象,这对于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极为不利。
企业报作为本企业党委的机关报,是企业党委和企业的代言人,是反映职工群众心声的重要舆论工具。在企业进行改革、改制、重组和出台重大举措前后,企业报及时、准确地配发社论,能够对职工群众起到阐明政策、传达精神、表明观点、释疑解惑、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如果是社论缺位,那么必然会削弱企业报对企业改革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降低企业报在职工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进而影响思想政治宣传的功效。
新闻报道是报纸主体,而社论往往是对新闻报道内涵的概括和提高,它可以对重要事件和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可以明确地阐述一定的思想和观点。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指出:“搞新闻工作,光务实,不务虚,不好。有了看法,有了意见,就要找机会、找题目发挥。”企业报在报道同职工群众有密切相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过程中,有时不一定能立即引起职工群众的重视,或者职工群众虽然注意到了,但不能准确领会它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社论对客观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就实务虚,讲清道理,可以帮助和引导职工群众弄清客观事物的本质和意义,理解报道的主题思想,进而全面、正确地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和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从中受到教育。同时,社论还可以根据新闻报道中提供的事实,结合当前形势和政策,从某个角度或侧面,借题发挥,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启发读者。
影响企业报社论弱化现象的客观因素。一是企业报的规模限制。企业报不同于行业报,更不同于省报和中央级大报,主要在本企业内部发行,发行量较少,读者面较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领导和新闻工作者刊发社论的积极性。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多数企业报不是日报,常常是该出报纸的时候,重大的事情已发生多日,或者职工群众早已通过逐级传达或其他途径了解到企业对事情的态度,此时再刊发社论已显滞后,认为采取刊发社论的方式,可能会出现信息递减甚至信息中断的情况,不如通过开会的形式层层传达的效果更好。二是企业报的人员素质限制。社论写作比新闻稿件写作相对有一定难度,它不但要求文笔流畅、观点鲜明、理论正确,还要求作者对企业形势有鸟瞰的观点,对企业党政的有关要求有透彻的了解,对问题的分析客观准确,所提出的要求符合实际。由于企业报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企业报社论写作的质和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三是企业报的自身限制。企业报在及时性和深度报道方面无法与企业电视台和大报相比,职工更喜欢通过企业闭路电视和大报了解本单位新闻,通过阅读公开发行的大报了解当地发生的大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报新闻工作者写作社论的积极性。
影响企业报社论弱化现象的主要因素。一些企业报领导自身思想不重视,认为企业报只需将日常发生在企业内部的新闻编发出来即可,而代表企业党委和企业部署工作,发出号召,提出要求,鼓舞士气的大事,既不是自身分内之事,企业党政领导也未必认可,因而持消极态度。有的企业报领导认为,编辑部编发社论比编发新闻稿件繁琐,不但写作费时耗力,而且有时因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审阅不及时,还会影响报纸出版时间。有些企业报领导认为刊发社论比编发新闻稿件的风险大,弄不好会影响报社的自身利益,对社论存在“有所不为”的思想。同时,部分采编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也是企业报社论弱化的重要因素。
企业党政领导思想上高度重视是加强和发挥企业报社论作用的基础。企业党政领导要在企业报的社论写作和刊发上予以理解和支持,并明确相关部门向企业报提供信息和帮助审查的职责,以加强有关部门的合作。同时,企业报领导要重视社论的写作,要努力提高普通记者写作社论的积极性,引导采编人员认识到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的观点,同时也表明企业的态度,以此帮助大家重视社论、关注社论,提高社论的写作水平,进而增强社论的影响力。
社论写作有难度,企业报领导要努力学习,自我加压,磨炼出较强的写作社论的能力。要加紧培养企业报中层人员,让他们担当起写作社论的重任,鼓励他们多学勤练,通过实践,成长为社论写作的中坚力量。要结合企业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有目的地锻炼一些年轻同志,对他们多鼓励、多帮助,促使他们迅速进步,从而在企业报形成报社领导、中层负责人和普通记者的社论写作梯式结构队伍。同时,企业党政部门及其负责人对某些问题的了解程度、对问题的认识深刻程度、对全面形势的把握程度,往往超出报社的一些同志。因此,企业报领导应有目标地、有针对性地约请企业一些部门及负责同志帮助写作社论。
企业报社论是企业重要的舆论手段,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企业报的社论工作者首先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经常代表编辑部直接发言,宣传党的政策和企业的各项工作要求,反映职工群众的呼声和意愿,影响社会舆论,所以必须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除了要具备新闻工作者的基本修养外,在某些方面还应有更高的要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政策水平,做到知识渊博,目光敏锐,尤其是要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取得的,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