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武训环保助学之路
2004-04-29阎文水
阎文水
环保助学
虽然刘保的义务支教早就开始了,但走上环保助学的道路,却是在1998年。那年3月,他开始在长治市46所中小学里,以班为单位设置“废纸节约箱”,学生们把废纸废书本积攒下来,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去学校打开箱盖,收拾,然后用一辆自行车驮到东街或南街的废品收购站卖掉,再用换下的钱,买来图书和学习用品,返还给学校的学生们,或者用其中的一部分,捐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一个胸佩青年志愿者徽章的青年,一年四季奔波于长治市区和山区各个中小学。
长治一中是环保助学活动开展得最早的学校,学校团委书记说,一中以前也搞捐助贫困学生的活动,但那时是号召学生拿出零用钱,而零用钱还是来自于父母,环保助学,只是让学生把废纸投进箱里,就可以点滴积攒,资助山里的孩子,意义完全不一样。一中的学生也说,举手之劳,就可以使穷孩子从中受益,而且又净化教室和学校的环境。环保助学还给东街小学开展的地球村活动,注入更加形象的内容。
每天可以卖下四五十元,刘保说,除掉极其简单的生活费用,他都毫不保留地捐献出来。学位、老师和学生信任刘保,他们都把废纸交由他来处理。仅1998年一个学期,刘保就从废品收购站换回8700元,他基本上都以书、本形式捐献出来。长治一中的沈亚丽2002年考上大学,得到的500元资助,就是学校的废纸收入。刘保说,那年一中共卖了近700元,剩下的不到200元,再加上其它学校卖废纸的所得,买了学习用具,捐给了长治县东和乡和贾掌镇一带的中小学校。
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活动在许多学校并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2003年3月,刘保又在长治市实验中学、城区一中和友谊小学等学校,设置了废纸节约箱。刘保决心把环保加助学这一双赢活动进行到底。他说,节约废纸既能净化校园环境,又能培养学生勤俭美德,增强环保意识,还能减少森林采伐,保护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开启这一活动在全国掀起“变废为宝,健康学习”的热潮,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一张张不起眼的废纸,蕴含着多大的意义!刘保算了一笔账,长治全市目前大约有70万名学生,如果每人每年攒5斤废纸,每斤废纸按市场价4毛钱计,那么一个学生一年最少攒2块钱,70万学生就是140万!这么多的钱可以资助多少贫困孩子!刘保在《致全国青少年的一封公开信》里,还引用数字列举了节约一吨废纸的价值。如果全国中小学生都不注意节约废纸,一年将浪费9亿元的资金,而那,将会使多少穷孩子背上书包继续上学!
我要读书
今年3l岁的刘保,家乡原在平顺县苤兰岩乡虹霓村,那是位于太行山峡谷中的一个贫穷地方,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就是在那里拍摄的。小时候刘保家里还过得去,父亲是乡村邮递员,有微薄的工资,但不幸的是,后来在送信的路上摔伤了,更不幸的是顶替父亲的哥哥,又在1984年5月送信路上大风中跌下悬崖,留下脑震荡。生活断了来源,又得看病吃药,家里陷入困顿之中。刘保记得小学毕业时,父亲和哥哥连药也买不起了。
初三时刘保受了同学欺负,又被父亲叹息顶不住门户而赶出。上不成学,又无家可归,刘保开始带着几本书在县城流浪,白天沿街行乞,夜晚睡在人家门洞里。那时,书成了他唯一的安慰。他用捡来的铅笔头,在用烟纸盒装订而成的本子上,写字,画画。有一次他被实验小学的几个学生带到教室,当老师看了他600多页的烟纸本子时,深为感动,让刘保在讲台上进行了他生涯中的第一次演讲。听着听着,底下的学生们唏嘘一片,刘保也因此在那个教室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1988年正月开始,刘保走上扣工生涯。因为读书,1991年刘保在河南林县某厂被打发掉了。卷起铺盖下山,想起无路可走,刘保忍不住大哭起来。走到一个小镇子上,抬眼看见壶关县美术学校的招生启事,于是重新上学的愿望又油然而生。身无分文,他想起了长治市的谢市长曾经到过自己村子视察灾情,何不横下一心找上门去?靠了谢市长的条子、100斤粮票和一些钱,刘保重新上学了。学校给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多方面的照顾,安排他课余时间打零工,到了冬天,校长还把棉花和麦子送到刘保手中。然而不到两年,父亲死了,家里又借了一大笔债,刘保只得含泪辍学。
在同乡介绍下,刘保又于1994年正月去了北京,在建筑队里当小工。北京让他大开眼界,也让他思考起平顺贫困的问题。没有知识文化,没有科学文明,他决心将来返乡传播文化。他把挣下来的钱变成一本本农业科技书,又从垃圾堆上捡书,加上一些好心人捐下的书,两年以后,刘保满载而归,用几千册书在家乡办起农业科技图书室,让附近农民免费读书。后来他还花了2700多元钱买了放映机,为老百姓免费放映电影。
这个远近闻名的山村怪人,终日忙着把书和本子,送到穷孩子们的手里,并在那刻体验上学读书的美好心情。1997年4月在长治市街头,看到优秀穷孩子基金会正在搞募捐,便把身上的毛毛分分,凑了一百元递过去。办事员抬眼一看,认出了刘保,一个曾经没钱上学读书的穷孩子,执意不收,刘保坚决要捐。傍晚而归,他的心中充满喜悦,基金会交给了他一个任务,去山里寻找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优秀究孩子,把人们的一片爱心送到他们手上。
无以家为
因为环保助学,整天在城里奔波,刘保花了80元月租费,在长治市南街天晚集一带,租了问小屋子。不足10平米大小,零乱得让人无从下脚,床上、桌子上、窗台上,甚至地上,堆满了各种各样、需要刘保去费心整理的旧书报本子,还有一些旧衣物。一部分是刘保收下来的,一部分来源于社会捐赠,它们将经过刘保之手,和靠在屋角的那辆破自行车,送到贫困学生那里。两个一尺来高的木头桩子,是用来当小板凳的。
刘保一天到晚帮助别人,其实他自己最需要帮助。邻居大婶既有些心疼,又有些不解地说,刘保一日三餐就是几个馒头,连菜都舍不得吃。他铺的、盖的、穿的、戴的,没有一样好的。“没有立足之地,穿戴也比别人差,”刘保用显得有些稚气的字体写道,“别人劳动八个小时,我却要劳动16个小时,八个小时用于扶贫助学,另八个小时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当别人在美梦的四更夜沉睡时,我却投入了艰辛劳动。”
1997年刘保从平顺县虹霓村移民长治县庙上村。1996年8月3日,一场特大山洪让虹霓村从地图上抹去。因为移民陷入僵局,全村人愁眉不展。刘保在村人的耻笑声中,骑辆自行车,背了袋玉米饼子,在两个多月时间里行经附近几个县的200多个村子,终于和庙上村联系上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县上不给盖章,刘保一气之下,冲到会上找到当年帮助过他的谢市长,而谢市长也即刻给予了现场办公,问题解决。在刘保的牵头下,平顺有132人顺利迁到长治。
但迁到庙上之后,因为没钱盖房,刘保带着60多岁的老母和有病的哥哥,借住在别人闲置的两孔旧窑里。窑洞破落,窑后一条水渠浸得窑里整天湿乎乎的,连床带被子总是潮的,连刘保视为宝贝一样的书也都弯曲、起皱、变黄、沤烂了。一家人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一直住着。2003年10月,连日淫雨浸塌窑洞,幸亏当时屋里没人,才没酿成惨祸。塌了前半截,一家人就将就住在没塌的后半截里。
房子没有,家也没成,3l岁了,刘保仍然孑然一人,而且还拖着老母和哥哥。死去的父亲也许现在,还没有瞑目。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战士,硬骨铮铮,当年多么希望两个儿子能够撑起门户啊,然而现在,母子三人,却客居他乡。但他绝没有想到,自己的小儿子正在从事着一项多么富有意义的事业。这项事业,牺牲了自己,却把温暖关爱,献给了多少需要帮助的穷孩子身上,却把美好心灵,赋予了千千万万个正在成长的学生身上。物质上几乎一无所有,精神上却是那么富有。
永不悔改
刘保登门宣传环保助学,有的单位不好推辞,就一拖再拖,上级推下级,今天推明天。有的单位对刘保缺乏起码的人格尊重,甚至编造“有废纸等你收”或“打算捐款”之类的谎言,骗他空跑,从中取乐。有的单位则连门都不让他进。2003年8月,刘保怀揣1000元去某单位捐助贫困大学生,结果却被赶出,后来还是自己联系到黎城一个急需帮助的学生,送去1100元。有次有家单位和刘保一起去山区捐赠衣物,回来却要他出几百元的车费钱。
因为戴着青年志愿者的胸牌,因为义务支教被不少人当作傻子行为,刘保遭受了不止一次的挨打。有次他们边打边搜,身上的钱被抢去不说,连准备送给贫困学生的二十几本书也被扣下。后来刘保有了经验,有次被某条路口处的两个保安拦住,连踢带拽把他往值班室拖,刘保死活不肯进去,衣服的拉链扯坏了,自行车的支架摔断了,可刘保却庆幸身上装的钱和车上捆的书安然无恙保住了。
当初接纳刘保他们的庙上村民,说刘保你光知道在外面扶贫,就不能要上几百万、几十万,把村里的庙修修。刘保对他们解释,说钱是扶助贫困学生的,不能用来盖什么庙。于是刘保尝到了拒绝的滋味,不足三亩的地分成六七块,而且又是沟沟坎坎;有次村里给每个人发救济款,就是没有他的份儿;那次窑塌时正好赶上省电视台记者采访,村里干部嫌丢了他们的脸,就把刘保和他的娘训斥了一顿,还百般刁难。
但让刘保更为难过的,是他的环保助学至今仍然阻力重重,难以推广。有的学校唯恐影响正常教学,不让刘保进校门;有的教师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个“捡破烂”的,总是百般阻拦,嗤之心鼻;有的学生把刘保送给他们的书报丢到垃圾箱里,有的专门往废纸节约箱里倒脏水擤鼻涕,看着刘保收拾时弄得脏兮兮的却哄堂大笑。有个学生学习刘保收集废纸,却被同学笑为小疯子,最后只得哭着对刘保说,他以后再也不做这样的事了。
经过苦心钻研,刘保设计出了一个“环保助学垃圾分类箱”,分为三层,一层装废纸,二层装废电池、废塑料桶,三层装垃圾。跑了许多厂所单位,却联系不上一个制造商。虽然这样,刘保仍痴心不改,他依然在联系。他目前最大的心愿,除了这个“分类箱”,就是把环保助学活动,推向全国。匆匆谈完之后,眼里露出坚定的目光,刘保说,只要认准目标,就要坚持下去,既要勇于吃苦,又要不怕误解,我不怕别人说我傻,我永不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