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只一期报社”
2004-04-29崔建平哲人
崔建平 哲 人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也许会感到纳闷,报社哪有自己家开的?再说了,啥报纸也不能只出一期呀!可我就开了一家这样的“报社”,目前我的头衔是“只一期报社”的社长兼总编兼排版印刷兼发行……这么和你说吧,报社就俺一个人。什么?这样的报纸没有市场?告诉你吧,报社的生意火着呢!目前我已经“出版发行”了一百多期样式各异的报纸,找上门的新老订户络绎不绝,我的月收入已经达到了8000多元。
逆境中发现商机
我曾在山东丝绸厂从事厂报编辑工作,由于企业不景气,2000年初我成了一名下岗人员。此后,经朋友介绍,我到了一家广告公司打工。公司里几乎全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他们年轻、精力充沛、接受新生事物快,所以每月公司的业绩排行榜上,我总是倒数第一,“人又老,钱又少,仔又嫩”,我感到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在这样的企业里天天要小心翼翼地看老板脸色行事,随时都有被炒鱿鱼的危险。我觉得自己的精神快到了崩溃的边缘,再这样呆下去,非弄出毛病来不可。在经过一番认真考虑之后,我辞去了这份令人提心吊胆的工作,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尝试。
可是,真正创业实践以后,我才深深体会到:打工不易,创业更难!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我开过饭馆,承包过商场里的玩具柜台,卖过服装,但均因市场竞争激烈和经营不善而宣告失败。
正当我在家闭门思过,分析创业不利的原因时,一位朋友找上门来,请我发挥发挥特长,帮他设计一份和报纸一样的结婚《喜报》,送给亲朋好友,作为纪念。编辑报纸咱的拿手好戏,我先把新娘新郎的婚纱照以及两人从小到大的几张经典照片扫描后输进电脑,然后根据对新人双方的采访,将两人的恋爱故事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此后是编辑正文、画版、用激光彩色打印机输出样报,最后经过校对,一份制作精美的《喜报》便正式“出版”了。
结婚那天,新郎、新娘除向来宾发喜烟、喜糖以外,还赠送给每人一张图文并茂、印制精美的《喜报》。大家都认为这种方式新颖、高雅,并且有纪念意义,都像拿到宝贝一样把《喜报》收好,高兴而去。
事后,几位当时参加婚礼的小青年通过这位朋友找到我,想让我也为他们的婚礼编印一份《喜报》。因为是朋友介绍,我只好一一答应。朋友启发我说:“我把他们介绍给你,可没让你白忙活,你可以适当收取印刷工本费和手工费。”我一琢磨:“对呀!一份报纸的‘编辑出版费收300元应当不算多,印刷费另算,这样每两天出一份,一个月下来就是4000多元的收入。编这种报纸不用本钱,也没有风险,何不专门开一家‘只一期报社?“
为客户解忧添喜
这几个小青年的结婚《喜报》成了我的第一笔生意。不过,一开始我考虑的是朋友的面子,以及需要大家给我做“免费广告”,所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我只收了他们的印刷工本费。朋友的朋友自然都很高兴,到处替我做宣传,有位在电视台当记者的朋友还把我自办《喜报》的事拍成新闻短片,在他们台一个叫文化沙龙的栏目播出。通过这些宣传,“只一期报社”名声大振,找我“出版”纪念类报纸的客户一时踏破门坎。
除了结婚《喜报》以外,我还陆续接到一些以孩子百天纪念、老人祝寿以及结婚纪念日等为内容的订报需求,我均按照客户的意图,精心设计,反复修改,直到他们满意为止。
某企业技术员张先生年轻时因婚姻问题和父亲产生矛盾,父子俩6年没有来往。随着儿子的长大,张先生渐渐体会到了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后悔当初和父亲翻脸。他想登门向父亲道歉,但考虑老头脾气倔,怕吃闭门羹。当时正巧赶上老人70大寿,于是他找到我,想给老人做一张祝寿的报纸。客户的信任和重托,让我既感到荣幸,又体味到了肩上担子的份量。我一夜没有合眼,苦思冥想如何出好这张特殊的报纸。最后,按照我的设计,张先生拿出自己小时候和父亲的合影、现在一家三口的全家福以及小儿画的一幅题为“祝爷爷生日快乐”的儿童画,以这些内容为素材,我发挥我的文学功底,组织了“幸福的童年”、“在父爱里成长”、“对父亲的祝福”等4个主题的版面,一番编辑、排版之后,这份凝聚着浓浓亲情的祝寿报便成功地面世了。
当张先生领着妻儿登门向老人祝寿,并怀着忏悔的心情递上这份特殊礼物时,父亲感动得老泪纵横。父子从此前嫌尽释,言归于好。
如今,我的“只一期报社”越来越红火,不少集报爱好者还找上门来,要求收藏我这份独特的“绝版”报纸。我的经济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别看俺这个“报社社长”不在编,可俺的月收入却能赶上好几个在编的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