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恒的眷恋

2004-04-26袁卫星

人民教育 2004年18期
关键词:亲情语文学生

袁卫星

教材说明

本专题学习的教材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整合重组过的课文,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散步》(莫怀戚)、《风筝》(鲁迅)、《羚羊木雕》(张之路),七年级下册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八年级上册的《背影》(朱自清)、《我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八年级下册的《我的母亲》(胡适);二是师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搜索到的亲情诗歌、亲情散文、亲情故事等,包括相关图书、影视作品;三是师生创作的以亲情为主题的作品(包括作文、贺卡、电视散文等)。

根据新课程的精神,教科书有着一定的开放度和机动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作为教师,对教材拥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作为学生,对教材有选择和拓展的余地,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专题尝试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把家庭、社会的信息引进课堂,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本专题所选教材都围绕着“亲情”主题,并以此为语文学习的“核”,力求形成语文学习的“场效应”。

设计理念

现代人正面临着“情感的暖死亡”,“嗜新症”使人类毫不留恋地抛弃一切——不只是物品,而且包括亲情、友情与故土。(见《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奥地利)康拉德·洛伦茨着)当代中学生在日益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功利。那份至真至纯的感情就像深埋在地下的“矿泉水”,静静地流淌,却很少被人们开掘和饮用。

因此,我拟用“永恒的眷恋”这一专题式语文学习来唤起学生对于亲情的感知和体认。在对学生落实语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同时,让学生深切体认到:今生即使父母什么也不给我们,也是很伟大的了,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亲情就像一杯白开水,喝起来可能是淡淡的没什么滋味;你若加点茶叶,就会醉香四溢;你若加上糖,加点咖啡粉,再加点温度,慢慢地搅拌,品起来就会味沁心脾,弥久不散。

本专题的设计还依据以下三点思考: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德)斯普朗格)学生的亲情被唤醒,能为语文乃至整个的教育带来能动作用、促进作用。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情感能陶冶人的爱心。学生美好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可以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他们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发愤图强,创造美好的未来。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亲情是生活中的重要构成,让学生感悟亲情,就是让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回归生活,才能让语文走向现实和朴素。

教学目标

1.认识亲情,珍视亲情,培养眷恋亲人的美好感情,能将亲情升华为对他人、集体乃至人类的关爱之情。

2.了解叙事散文在形象塑造、情境创设等方面的一般方法,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特点。

3.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培养品味语言、理解文章感情的能力。

4.掌握“情在事中”的抒情方法,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叙事散文。

教学安排

此专题学习时间为一周(建议安排在八年级第二学期),其中,

“旧文重读”一课时,“佳作共享”两课时,口语交际及写作指导一课时,作文讲评一课时。此外,有相当多的环节安排在课外进行。

教学流程

—、旧文重读。

教师将学生学过的课文印发给大家,它们是:《散步》、《风筝》、《羚羊木雕》、《爸爸的花儿落了》、《背影》、《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和《我的母亲》。要求学生采用金圣叹批《西厢记》的批注式阅读方法阅读,其中《背影》一文由教师设置—个个的问题给出阅读指引,既侧重表达技巧,更侧重内容理解(见附);其余几篇,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阅读,自加批注。

在旧文重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理解较以前普遍加深了一步。例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背影》一文第三部分父亲关于“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来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认为这不仅强化了“我”对父爱的感受和留恋,同时也构成了作者写作本文的重要原因。学生阅读《散步》,连类比照,想到了“牵手”,说小时候是“大手牵小手”,长大了一定要“牵着母亲过马路”。

【旧文重读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揣摩、深入的理解来读出文章的丰富意义。有人写了一篇读《阿Q正传》的随笔,说:“读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看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看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看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看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看第六遍:阿Q还是阿Q;看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其实,何止《阿Q正传》,举凡世界上優秀的文学作品,都是需要我们反复阅读才能读出作品以及作品形象的丰富意义来的。目的之二,是让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来改变不求甚解、马马虎虎的读书习惯,形成有效阅读。许多学生读书“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长此以往,“养成了马马虎虎的读书习惯,可要吃一辈子的亏”(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目的之三,是这几篇课文恰好切合了亲情的主题,容易让学生进入“情境”。】

二、佳作共车。

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搜索频道,输入关键词(如“亲情”、“诗歌”、“美文”、“故事”、“父亲”、“母亲”、“爱”等),进行网上搜索。喜欢诗歌的可以选择诗歌,喜欢散文的可以选择散文,喜欢故事的可以寻找故事。点击进入“卫星话语”(www.yessay.net),用“撰写话题”的形式在“感悟亲情”专题论坛上发帖推荐搜索到的好文章;要求写出推荐的理由(也就是打动自己的原因),并用发网络短信的形式在线邀请一位同学(包括老师)来欣赏自己所推荐的文章。同时把推荐的文章抄写、复制或者下载打印一份,用批注的方法自我欣赏后,置于讲台上(也可复制多份,赠送给自己想要赠送的同学)。同学自由取阅,阅后必须签名并发表“一句话评论”。

经由学生推荐的文章有:《牵着母亲过马路》、《母亲啊,您是我最好的导师》、《孝心无价》、(父爱》、《父亲的爱,从不打折》、《四封家书》、《与爱同在》、《我的好哥哥》、《丑娘》、《母爱无言》、《“突袭”回家》、《梦碎华衣》和《姐姐,那是为了我》等。教师向学生推荐《傅雷家书》、《给儿子的信——一个父亲的谆谆教导》((美国)肯特·尼伯恩着)等图书以及《下辈子还做母子》、《背起爸爸上学》和《刮痧》等影视作品,印发材料介绍给学生。

【在学生自由阅读之前,必须有两个定位,一是阅读品位的定位,二是阅读方法的定位。安排佳作共享这个环节,既是对“亲情”文本的拓展,更是对这两个“定位”的强化;是在对话基础上的共享。对文后签名的数据统计显示:约四分之一学生全读了这些文章(四五十篇),四分之一学生读了50%以上,四分之一学生读了30%以上,四分之一学生读了20%左右。学生的平均阅读量较以往大大增加。】

三、口语交际及相关活动。

1.学生自由组合,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亲人,说说对“家”的理解。

2.学生凭记忆,当堂对父母作第一次肖像描写;回家仔细观察父母,作第二次肖像描写;向父母要他们结婚或年轻时的照片,作第三次肖像描写。把三次肖像描写作一个比较,以书面形式发表随感,作课堂交流。

3.学生在互联网上为父母申请一个免费邮箱,制作一张电子贺卡(祝福的话必须自拟)送给父母,并把它链接到“卫星话语”(ww.yessay.net)的“贺卡传情”中,让大家欣赏。制作贺卡可利用http://www.httx.com.cn/xyhk/xyhk.htm网站。没有条件上网的同学可以采用手工制作的办法来完成贺卡。

“如果不是老师布置我们写爸爸妈妈的肖像,我还真的不知道他们正在走向衰老,我还真的不会仔细地去回忆爸爸妈妈对我的好。爸爸妈妈不求回报的付出,原来在我看来,是他们应该给我的,天经地义的,现在我明白了,这就是爱,就是人类最美好的一样东西,我要珍惜,并且应当回报……”这是一名学生发表的课堂感想。

【此环节开展以口语交际为主的语文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四、写作。

教师以一番演说(内容可以是教师对亲情的理解)再一次唤起学生写作的欲望与激情,要求学生写亲情,题目自拟。学生作文收齐后,教师附信寄给学生笔下所写亲人,要求回信,以此作为特殊的批改。作文讲评和学校家长会结合在一起,在家长到校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作文讲评。讲评要采取很朴素的方式:读。学生读自己的文章、文段或文句;家长读自己的来信、随感及心声;教师读下水作文。当掌声响起的时候,鼓励学生完成课后随笔:《记一次作文讲评》。

这是教师的附信:“这篇作文,您孩子写得很认真,也很动感情,所以寄给您,让您和您的孩子共享这份亲情的温暖……也希望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您的孩子写几句话,可以写读后的感受,也可以写谆谆的教诲,更可以写埋在心底一直想说的那些……总之,让孩子再领受一回亲情的温暖吧!”

这是家长的感受:“孩子,你真的长大了”、“十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儿子,只要你懂,再苦再累也愿意”……

【此环节中的家长参与是关键。家长的参与,实际上就是亲情的参与。】

五、综合实践。

由学生自由分组(全班分成五组),每组又分撰稿组、导演组、摄制组、剪辑组、配音组,以“亲情”为主题,摄制电视散文。各组在撰稿阶段,以中央电视台“地方文艺”栏目播放的电视散文录像作为学习材料,习得行文特点,在学生原稿基础上小组讨论,修改完成脚本;在导演、摄制阶段,由电教组、艺术组结合学校周末选修课程对相关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走出校门,采景拍摄,并且征用“群众演员”、“专业演员(此处指文中主人公)”。在剪辑、配音阶段,寻求学校电视台、地方电视台的支持,字幕由学生自己输录。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每组指定一位“場记”,记下活动全过程。最后集中“展评”,设“金鸡奖”一名,由全班同学并特邀全校语文组、本班任课老师投票选出,奖给最佳“制片组”。

由于条件限制,只有两个组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了“电视散文”的制作,而且比较粗糙。但是所有的小组都完成了脚本撰写。教师建议学生利用暑假继续完成。

【此环节旨在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的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以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在自由学习的氛围内保证学有所得,并对学习承担责任,教师使用了学生合约。】

教学反思

我认为,对语文教育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写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教育过程中让师生感受到的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亮、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诗是语文教育的生命。一切成功的语文教育都应当有诗的特质。它谨严,它纯粹,它精微;它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

一、彰显语文学习的精神本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麻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这番话道出了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的真谛:精神发展,乃是学生学习的本质所在。

因此,专题式语文学习坚持学生人格本位,从知识人本化与学习人本化的角度,构建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塑造完美人性和健全人格。本次教学,我力避从学习语音语法知识和规则入手,围绕这些知识和规则反复操练,从而形成口语和书面语语感的做法,把阅读技巧、写作技巧这些科学化和基础性的东西渗透到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的人文教育中去,采用读写结合、读写互动的方式,开展语文学习的精神活动,彰显语文学习的精神本质。“永恒的眷恋”(亲情)专题之后,我计划引入“生命”专题,通过这两个专题的语文学习,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素养的同时,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怀有爱心,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我把这个总题为“生命课”的专题式语文学习分解为若干小专题:“你看你看生命的脸”、“你是一枚碧绿的叶子”、“你有一间自己的屋子”、“你的一生要有一个计划”和“慢慢走,欣赏啊”等。

二、突破语文学习的课堂模式。

语文教育确实存在问题:方法在课内,可是课内效率不高:功夫在课外,然而课外缺乏指导。如此种种,就造成了语文教育裹足不前的窘迫现状。这其中,作为教学内容重要载体的语文教材,无论是旧编还是新编,都未能很好地进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未能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来展示教育内容。因此,语文教育呼唤与生活领域相衔接、相融合的教学素材,呼唤与信息化环境、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时空构建、教学构建,呼唤一种充满生命气息的、创新的、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呼唤能够凸显过程评价、个性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

专题式语文学习对此作出了响应,强调整体和综合,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学习,除了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活动外,还要进行观察、调查、参观、访问和搜集查阅资料等活动,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活动中用各种方式不断呈现学习、探究的结果;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形成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策略、方法等。每个学习板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領域,在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另外,专题内容的构成是开放的,专题学习的组织和实施是开放的;教材是开放的,课堂是开放的:阅读向文本开放,写作向读者开放;口语交际向生活实践开放,

综合活动向社会、心灵开放。专题式语文学习不受时间、场所、条件的限制,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力求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态环境中去实践,去感知,接受熏陶感染。

目前,我把“专题式语文学习”作为校本课程来做,每个学期一个专题。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程序,课程专家各有看法,影响较大的是斯基尔贝克(Skibeck,1976)的“理性互动模式”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79)的“八步发展模式”。借鉴这两种模式,我将“专题式语文学习”操作要点简介如下:

1.情境分析:了解学校资源、教师经验、学生特点、课程弹性、社会期望、现行课程与学生能力的配合等。

2.取向确定:确定教学目标,尤其是阅读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写作中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综合性学习中的参与和体验,要完整考虑,长线考虑。

3.专题确立: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并能适应不同学生知识背景、生活体验、体悟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4.组织实施:可单兵作战,但更鼓励协作开展,尤其鼓励跨校跨地区协作开展,强调对话、合作、共享。

5.档案评价:将学生资料搜集在一个档案袋内,展现学生专题式语文学习的成果:亦可在连续的单元学习中辅以习作评价。

6.修正重组:检讨专题实施的效果,补充完善,以备下一次实施借鉴。附:

为《背影》一文设置的导引

①你能不能在理解下面一些词语在文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选择其中的若干词语造句,形成一段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惦记、嘱托、交卸、奔丧、踌躇、蹒跚、颓唐、琐屑、晶莹、祸不单行、触目伤怀)

②文章有一条分界线,分开了回忆与现在两个部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③文章还有一条线索,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并且贯穿起来.这条线索是什么?你写作文用过类似的线索吗?

④文章四处写到“背影”,请你把相关句子找出来并且画上横线,然后再说一说,哪一处最打动你,为什么?

⑤并不仅仅只是“背影”能够打动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细节让我们感动,你能写出一两个这样的细节(关于父亲或者母亲的)吗?

⑥文中作者三次流泪,请找到相关语句,画出来,细细品味。

⑦在生活中,你有“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晶莹的泪光”的时候吗?如果有,把它说出来,用上这些句子。

⑧作者的父亲有着怎样的体貌特征?把文中相关词语勾画出来。

⑨父亲爬过铁道栅栏给儿子买橘子,这个感人的场景中有一些动作描写值得品味。把相关词句勾画出来,并且结合生活中的场景,想想你的父母有没有类似的动作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⑩文章最后写到父亲关于“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来信,你读了是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的感受?这一笔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何?

猜你喜欢

亲情语文学生
亲情的滋味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我的语文书
聪明的学生等
假如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