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把云南藏区建成真正的“香格里拉”
2004-04-26齐扎拉
齐扎拉
云南藏区即迪庆藏族自治州,是除西藏外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历史上是西南“茶马古道”的要冲。
近年来,迪庆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出并完善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努力提升香格里拉品牌,全力培植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绿色支柱产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迪庆经济连创历史新高。2003年,全州生产总值136774万元,比2001年增长34.83%,三年平均增速达16.1%,生产总值比1998年天然林禁伐时增83,7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404万元,比2001年增长68。02%,三年平均增速为29.62%;2001年至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1.8亿元,是“八五”的3.9倍,相当于整个“九五”期间的总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平均增长18.8%。
事实证明,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迪庆才能建成全国最好藏区之一,才能真正成为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
坚持生态立州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迪庆州位于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的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有林地1251.6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83万公顷,草场总面积913.8万亩,是云南最大的林区之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涵盖了迪庆全州三县。在“三江并流”区域内,迪庆占总面积的70.2%,占核心区面积的84%。“三江并流”八大片区迪庆占了6个。迪庆因森林植被保持较好而成为长江、澜沧江中上游主要的水土涵盖带。这一地区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到两江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迪庆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生态战略意义。因此,迪庆将生态作为立州之本来抓。
近年来,迪庆州实施天保、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工程。同时,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使农民获得实惠。1998年以来,全州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投入已近4亿元。到2003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6.87万亩,涉及退耕农户31477户、148575人,共兑现给退耕农户粮食6570万斤,补助现金438万元。实施小水电、沼气代燃料工程。采取有效补偿机制,减少农民生活薪柴消耗,保护植被和森林。同时,加大造林绿化步伐,通过实施速生丰产林、长防林、高寒山区植树造林试验示范等项目,完成人工造林48.6万亩,义务植树660万株。2003年。迪庆森林覆盖率已达65.5%。
在支柱产业建设过程中,坚持工业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提高污染物防治水平。2003年,迪庆立足长远,牺牲当前和局部利益,责令关停国道214线沿线的电冶厂、硅厂、铁合金厂等几家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同时,以生态经济优先的原则提升产业结构,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将产业设置于保护的大框架内,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向产品综合化、生产环境环保化发展,把支柱产业建设成环保型生态型的产业。
为了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努力实施香格里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002年4月1日起在全州境内禁止销售和使用塑料袋。从根本上杜绝白色污染源。
1998年开始,迪庆州还对环境破坏大、失去生存条件的山区群众实施易地搬迁综合开发扶贫,到2001已完成724户共4347人的搬迁。同时,从1999年以来对113个自然村实施安居温饱综合开发,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确保人口、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文化兴州打造香格里拉品牌
迪庆自然环境独特,境内有气势磅礴的雪山冰川,蔚为壮观的“三江并流”,风采迷人的湖泊、草甸,丰富多彩的珍稀动植物,神秘深邃的民族宗教文化,美不胜收的歌舞节庆,风格迥异的民族风俗,叹为观止的民族工艺,融自然与人文、宁静与深邃、优雅与壮阔、古朴与现代为一体,和谐统一,丰韵天成。尤其是历经自然和历史的沧桑形成的以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沉淀,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迪庆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与古人描绘的世外桃园和外国名著《失去的地平线》描写的香格里拉极为相似,迪庆人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全力打造和提升香格里拉品牌。
1997年,经过全方位的考察论证,云南省政府宣布:世人寻觅半个多世纪的香格里拉就在迪庆。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迪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品牌进一步概括了迪庆藏区传统的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适度、宁静等精神;又融入西方一些先进理念。走香格里拉之路符合科学发展观,因而拥有巨大的品牌价值。
为了有效提升香格里拉品牌,迪庆州通过出版物和电影、电视、MTV,连年举办香格里拉艺术节、梅里雪山文化年、摄影家走进香格里拉等各种大型节庆活动,加强宣传促销,在国内外掀起一轮轮香格里拉热潮,进一步提高了其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伴随香格里拉品牌的打造,迪庆大力发展旅游业,使之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00年的106万人次上升到2002年的150万人次,增长31%;旅游总收入从2000年的6.7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11.13亿元,增长39.83%。全州星级宾馆饭店从2000年的25家增加到2002年的42家,国内旅行社从2000年的23家增加到2002年的30家。2002年全州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已达到6.3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短期极大地促进了迪庆社会整体发育程度的提高。
迪庆坚持弘扬以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融的香格里拉特色文化,挖掘抢救一批批文化资源,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独克宗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就是的例子。2003年又建成了德钦梅里雪山雾农顶民族文化广场、维西县宣传文化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编创原生态民俗舞蹈诗画剧《香格里拉》,合作拍摄《香格里拉之恋》、《我的香格里拉》等展示香格里拉风土人情的影片。
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文明素质,以建设全国最好藏区之一为目标,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行业、文明景区、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文明村等群众性精神创建活动。
坚持产业强州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九五”期间,特别是“十五”以来,迪庆州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认真组织实施投资促进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投资补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扩大投资规模,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
全州上下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按照产业政策、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抓好以交通、市政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产业化项目投资比重,水电资源和旅游资源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开发,老虎箐工业园区、绿色产业园区等项目进展顺利,羊拉铜矿、普朗铜矿开发项目前期工作步伐加快。“十五”头三年,迪庆州基础性和产业发展的项目投资占完成投资的90%以上,投资结构日趋合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善。
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州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多余、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紧围绕“调整结构创特色,发挥优势创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加强对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的指导,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增加农民收入。
下大力组织实施“科教兴州”战略,认真落实各项科技措施,加强科技服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迪庆已完全走出了天然林禁伐带来的低谷,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这是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之路。迪庆建设百年香格里拉,就是建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经济繁荣、生态优美的人间乐土,建成全国最好藏区之一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