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浦东
2004-04-26沪民
沪 民
上海——座落在祖国东海之滨的现代化大都市。
浦东——上海的骄子,它曾以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腾飞高度、力度、速度、跨度而被全球注目,令国人自豪。今天,在这块充满神奇的热土上,浦东梅园人培育、绽放的民族团结“友谊之花”,同样凸现了这座城市在拓展民族工作上的高度与力度、速度与跨度。
高度与力度
“从民族团结进步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高度,认识民族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社区民族工作的管理力度。”这是地处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辖管居民16万(其中少数民族309户、1143人,24个少数民族成份)梅园新村街道党工委近年来探索、拓展社区民族工作中的共识。
梅园新村的“高招”有二——
开出三个纳入“菜单”。面对市场经济发展与建立和经济多元化特点,街道党工委清楚地意识到:在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方面,仅仅依靠民族工作部门来做已不适应当今形势需要。而民族工作的区域化管理特点,恰恰符合新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新体制趋势。因此,在持续和拓展民族工作中没有党组织的高度重视、统筹、协调,没有社区党建的依托和社区资源的利用,拓展就是一句空话。于是,街道党工委坚持落实《上海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适时开出民族工作三个纳入“菜单”:将民族工作纳入社区党建大格局,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将民族工作纳入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体系之中,进一步扩大社区民族工作的载体和空间;将民族工作纳入社区稳定工作体系之中,通过社区联系广泛等优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一机制的建立,使社区民族工作管理完善和循序渐进有了基本保障。
推出“四个抓”方案:“网络管理、程序操作、制度保证、形式多样。”
网络化管理的主要形式一是街道党工委——社区各界人士联席会——社区单位——民族联络员——民族人士;二是基层党组织——民族联络组——民族联络员——民族人士。这两条网络有分有合活动,互补推进社区民族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围绕网络有效实施,梅园新村街道党工委结合实际、及时配套构筑了民族工作的“三建”平台,即《组建社区民族工作联席会议》、《构建社区民族工作咨询服务站》、《创建社区民族工作联谊活动园地》。经过“组建”、“构建”和“创建”的三箭齐放,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方圆5.5平方公里,从小区到社区都建立了双向联络的民族工作服务机构,从小区居委到社区街道都有一名党组织负责人分管民族工作,梅园新村街道由此便水到渠成地构成了一张民族工作经纬网。网络的有条不紊、明职明责、规范性操作,为社区民族工作全面、健康实施奠定了基础。
街道党工委在抓制度化管理方面,首先打出建章立制“重拳”的是制订“五项制度”。即《民族联络员每月一次学习的制度》、《居委每月一次上门联系少数民族的制度》、《每两月一次民族工作情况报表反馈的制度》、《来信来访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五项制度”的建立,在客观上既对民族联络员工作严格要求,又对社区与居委层面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按制度、程序操作的管理和指导方法。其次出台的管理措施是“设立民族工作专项经费”。这是梅园新村街道党政为确保民族工作正常开展立下的一条雷打不动的规矩。街道党工委每年都要从行政预算中列出民族工作专项经费,为组织民族联络员外出参观学习、安排少数民族“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活动作好资金保证。第三项措施是“建立少数民族志愿者队伍”。街道党工委为使民族工作更具“人气”、“正气”、“朝气”,在推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活动研讨中,商定了适时建立少数民族志愿者队伍计划。经过调研摸底,街道准备建立少数民族志愿者队伍的决定很受社区少数民族的赞同。不久,分布梅园社区各地、部分学有专长、热心公益事业的少数民族同胞很快便组织了起来。这支队伍不仅积极参加街道组织的公益活动,还定期开展“少数民族为社会奉献日”活动。
随着新时期人口流动的大幅上升,社区民族工作范围扩大、对象增多。如何关心好涉及社区范围内企事业单位及外来暂时流动人口中的少数民族,街道党工委围绕“关心少数民族同胞不留盲点”服务承诺,确立了“块”与“条”、“点”与“面”结合,健全社区民族工作信息网络,抓动态化管理的工作思路。
运用街道办公自动化区域网的资源,将民族工作组织网络和人员信息与民族工作资料建立档案库输入电脑,每季度调整一次。发挥社区联络员的作用,分块负责信息反馈,定期上门访问,及时掌握新情况。深入到物业管理小区,将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情况一一登记在册,并落实物业负责人作为信息员沟通信息。
街道党工委在抓综合化管理上倾注热情、投放精力、注重实效。根据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实际情况,街道既把握好区域内的民族工作发展,又注重做好民族工作跨社区范围的实施,尤其是通过与社会力量的联手协作,使梅园社区民族工作综合化管理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迈越扎实,留下了许多佳话……
——实施民族工作阳光工程——少数民族同胞落实再就业39人、帮困解难28户;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经济困难15位、结对助学完成学业8位。
——创建社区民族团结文明楼——东园四村407号团结文明楼由汉族、回族、蒙古族等15户家庭组成,居民们邻里团结、尊老爱幼、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希望工程、帮困扶贫、抗洪救灾、助人为乐等社会公益事业谁也不愿落后。
——扶持清真饮食店——回族王克勤兄弟经营的穆斯林饮食店,街道给予“特事特办”的照顾;回族妇女金爱玲因家庭生活困难,街道在两年中对她原开办的穆斯林饮食店每月下调500元房租。
——建立社会共建网络——依托社区与学校建设管理的有效载体,加强民族工作横向联合,架起民族工作向社会和高校延伸与拓展的桥梁。由此,上海交通大学少数民族班16位优秀学生与社区家庭结对……
速度与跨度
地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东方医院是“梅园社区民族工作联席会”的成员单位,每年有回、壮、苗、侗、满等少数民族医生来进修。医院党委以制度化管理和切实的成效,成为街道民族工作先进集体。新世纪开局之年,东方医院党委进一步加大贯彻《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上海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力度,把“支持西部开发、培育民族科技人才”作为医院己任,院党委第一把手亲自分管此项工作。几年来,东方医院共接受来自西北民族地区9家医院、20批百余名义务人员的授技培训。为了使进修学员安心学习、学有所成,院党委提出了“把好事办好”承诺。
生活上——医院拨专款、花巨资购置商品房作为来沪少数民族进修医生宿舍,配备全新的床铺、被褥、椅柜、电扇、冰箱等用品。
饮食上——职工食堂为进修医师开起了清真灶。
业务培训上——院党政派出资深的各科主任医师、教授任带教老师,院领导还经常到各室了解、掌握少数民族进修医生工作、学习进展情况。
几年来,院党委从未间断组织对每批少数民族进修医生进行民族政策的学习与宣传,除了定期组织他们到上海著名的清真饭店“洪长兴”聚餐,还结合举办专题形势报告会组织他们参观、游览南京路步行街、东方明珠、陆家嘴金融区、金桥开发区;节假日,医院开展具有特色的联谊活动,让他们亲眼目睹浦东改革开放的成果……许多少数民族进修医生结束业离沪时激动地说:“在东方医院进修时间有限,心中却永存美好的回忆。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医术,还真切地感受到了上海人民对兄弟民族的深情厚意。”
不仅如此,东方医院在街道向“希望工程”奉献爱心活动中也在社区名列前茅。医院副院长刘中民曾率心胸外科、心内科、普外科、妇产科等专家赴新疆,行程万里,冒着酷暑走遍天山南北10家医疗单位,看门诊、作手术、办讲座。随后,医院又派出医疗队到新疆伊犁州友谊医院进行心胸外科帮助手术,开展医技交流。
共同描绘拓展民族工作“速度与跨度”新篇章的,梅园新村街道还有一个社区民族联络组。近几年来,民族联络组工作在梅园新村街道关心指导下,围绕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贴近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组织、带领社区少数民族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活动,被梅园地区居民公认为街道民族工作的“轻骑兵”。当街道党工委发出“拓展民族工作新领域”号召,社区民族联络组便积极寻找新的空间,紧锣密鼓搭建了街道与高校联手培育少数民族人才的平台,及时开展了“建立街道与上海交大民族班共建对子”的活动。接着又以“办实事凝聚人心,营造民族团结大家庭”为主题活动,组织社区单位与社区11名优秀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助学;以“营造融洽温暖民族大家庭”为目的,开展社区民族工作再进高校“认亲家”活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出校门,进社区、进家庭——由此,上海交大管理学院新疆班10名学子走进了社区10户优秀家庭,成为上海人家“特殊”的一员……梅园人以“父母”名义,赴高校送衣送钱、嘘寒问暖,节假日“儿女”归心似箭地回家团聚,这些感人事例成了小区广为传颂的佳话。参加三年前那次“开斋节”的梅园社区少数民族居民,至今仍然清楚记得交大管理学院新疆学生代表阿不拉的心声:“我从新疆天山来到了浦东梅园,就是来到了我的第二个家……双脚刚迈进这个家,郑阿姨硬塞给我200元钱,叮嘱我以备急用……第二次与郑阿姨见面是在一星期后的闵行校区,从她手里接过冬衣和清真食品的时候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用优秀的成绩汇报母爱,让上海的妈妈为我自豪!”
被阿不拉内心唤为“妈妈”的郑阿姨是位蒙古族妇女,名叫郑国芳,家住梅园社区一幢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文明楼——东园407号楼。她是东园407号楼争创民族团结文明楼的发起人、争创活动带头人,楼里公认、推举、信任的组织者,不管是为“希望工程”募捐,还是开展帮困助残、“结对”扶贫、社会公益等活动,郑国芳走在前、居民们跟得快。由于东园407号楼样样工作走在前、有特色,因而这幢居住蒙古、回、汉族居民的楼被街道命名“民族团结文明楼”、“文明样板楼”,被评为浦东新区“十佳文明”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