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委机关报的出路在哪里?

2004-04-09熊忠辉

新闻爱好者 2004年2期
关键词:机关报办报王维

熊忠辉

2003年9月,中央对我国报刊业进行大整顿。此举引起了广泛关注,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深化党报改革的问题。

整顿前后,笔者拜访了上海报界的三位前辈,就这个主题请教了几个重要问题。三位前辈是:马达同志,曾长期担任《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社的总编辑,历任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丁锡满同志,《解放日报》原总编、高级记者、中国记协原副主席;王维同志,《解放日报》原总编、高级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他们长期奋斗在党的新闻战线上,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水平,离退休后,仍关心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潜心研究一些问题。

每位前辈都从多个方面谈了党报的发展,但限于篇幅,从每位的访谈中选择一个主要问题整理出来,供同仁参考。

党报的萎缩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当前,我国报业中涌现出一批商业化操作的报纸群,在报道、发行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市场行为,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党报。有人担心商业化会削弱党报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马达认为,对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商品都要进入市场。报纸是特殊商品,具有物质形态,当然也要进入市场。但我们不能说采访新闻、写作新闻也实行商业化的操作。我们不能按照所谓的市场需要办报,而必须根据我们的服务对象——读者的正当需要来写新闻、来办报。

但也不能排斥市场,比如报纸搞读者调查,摸清读者的需求,办报有针对性,就更贴近市场了。党报同样要学会运用正当的市场手段来发展自己。

“跨媒体发展”是大家当前比较关注的市场化话题。西方发达国家是跨媒体联合,有报纸、有广播电台、有电视台。我们国家的跨媒体发展,应该辩证地看。

目前跨媒体方式主要表现为集团化。走集团化的发展路子有一些优点,能够进行资源重新配置、人才可以重组,管理上有利于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但是,集团化是有条件的,不能靠行政命令、长官意志去推行,而应该是媒体之间通过竞争、优胜劣汰组合起来的。我们目前是党报吸收小报组成集团,是“小报养大报”。在发展初期,这样做是可以的,但必须进一步调整,尽快让报业集团既符合自然客观规律,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我们已经注意到,集团化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人员庞杂、结构复杂,有的主流媒体甚至还在萎缩。

有人对党报的萎缩表示忧虑。事实上,这个问题应该正确对待。客观上看,市场经济中读者各有自己的要求,价值多元化了,就产生了为专门的读者群服务的报纸。为不同的读者、不同的需要服务,这是好现象,是多元化、是必然趋势。读者的信息需求是有限的,其他报纸补充了大部分功能,满足了他们的需要,这是党报必然萎缩的原因。

主观方面,我们的许多党报,办报思路上还存在障碍,还没有深入到广大读者中去,许多新闻是官员的会议和活动的记录,和群众的生活、利益贴得不紧。党报不给群众提供有用的信息,使用价值不大,当然会萎缩。

我们应该清楚,市场经济的存在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存在商品的所有者,商品必须是私有的、是“我的”东西,有个性化:再一个是可以平等交换。反映到报纸上,就是必须承认读者的需要,读者是买报纸的,你办报,我买报、看报,这就是交换。如果报纸不能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他们完全可以不买,而不能用命令强行要求群众订阅。

党报要主抓新闻和言论

丁锡满认为,党报要赢得读者,最根本的还是要给读者提供方便阅读、有价值的信息。党报必须抓好新闻传播这个关口。

现在各级党报的会议新闻太多,大量地报道领导的和各级部门的会议和活动,而且形成长篇大论的风气,第一版的要闻基本上要转到别的版面上去。其实许多活动的新闻价值不太大,甚至没有价值,而有价值的信息,往往被淹没在大量的文字中。如果按照新闻规律写消息,是不可能有这么长的。读者看到长篇大论就害怕,不注意、不仔细,就看不到真正的新闻。会议确实很值得报道,但一定要注意形式。要把新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拎出来,版面上、标题上加以突出。

党报还必须重视言论,现在报纸的言论太少。言论非常重要,有言论才能引导好舆论。没有“论”,怎么引导“舆论”、怎么搞好舆论导向?

现在的许多报纸,新闻与言论混为一谈,文章老是夹叙夹议,说是新闻,新闻要素又不全,说是言论又用“本报讯”。如果要讲道理,可以在版面上给出言论部分,从“本报讯”中剥离出来。“本报讯”应该写得简单明了,把重要信息都说出来。如果觉得意犹未尽,就写言论、短评、编后感。大事情可以用评论来配合,小事情可以配短评,哪怕是“灯下漫谈”,也一定要把观点拎出来。

新闻本来是传播信息的,现在却讲好多道理,体裁模糊,让读者困惑。再看看国外的通讯社,消息就是消息,述评就是述评,体裁分明,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还有一点,现在报纸上的典型报道、成就报道太多。按照新闻规律,典型宜少不宜多。成就报道是需要的,但一次一次地炒冷饭,就没有什么信息。于是就搞策划,总编辑也扑进去了。以前的总编辑,主要是抓好办报业务。总编辑应该抓头条、抓重大信息、抓言论。现在的一些策划新闻,甚至连新闻要素都没有。当然,策划也是需要的,比如要开党代会了,搞成就报道可以鼓舞人心,但不能老是搞策划。

现在不少党报成立了集团,办了多种子报,但很多集团不谈怎样做好新闻业务本位,而是大谈如何融资、如何搞好经营。这里面有个平衡问题、有个主次问题。还是那句话,报业集团要办好,一定要传播信息,抓好新闻业务,否则,融资、经营都是空的。

党报要改进的风格和模式

王维认为,我们的党是善于做宣传工作的,是靠宣传真理争取读者的,用摊派的方法追求发行量是不可取的。

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前进,但党的机关报还一直在延续延安时期、各根据地时期、解放初期和改革开放前的做法,面很窄,一般的读者不感兴趣。要摆脱党委机关报萎缩的局面,必须从这个路子里走出来。

1979年春天,中央召开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王维在小组讨论会上提出了当时的几个不良新闻现象:报纸无新闻,报纸杂志化、新闻文章化,国际新闻无新闻。这些问题影响了党报功能的发挥。当时一些中央领导提出具体的治理措施,希望中央某报办一张报中报,把全国报纸上的好东西好新闻精选上来,刊登在报纸上,再加以评论。但最终没有实施。

这个创意引起了王维的极大兴趣。回上海后,王维与报社同志们商量,就创办了现在还很有知名度的《报刊文摘》。

办《报刊文摘》就是对党报改革的一次探索,因为《解放日报》是党委机关报,一开始就改变面貌,有些人会接受不了。所以出《报刊文摘》作为改革的试验田,每周发行一张,指导性和实用性都很强,上下两级都爱看,最高发行量达到过350万份,都靠自费订阅,不仅为报社创造了财富,而且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带出了一批信息文摘类报纸。

党报要做读者的良师益友,不要老是教训人,不要让读者抬起头看我们,说你们是党委机关报,是来指导我们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党报培养了许多党的干部和广大读者,报纸就有了框框,认为应该板着面孔,不苟言笑,不能乱说乱动。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要尽快转变思维观念,走出认识误区,要适应改革和市场的需要,机关报要改变形式、方式、内容,要多用新闻事实说话、多传播读者需要的信息。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党报要加强舆论监督,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很强调党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央作出报纸开展批评的决议,提出了三个标准:事实完全正确、态度完全正确(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时机完全正确。

王维说,党报改革要与时俱进,在遵循历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形势灵活运用有关方法和策略,应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

猜你喜欢

机关报办报王维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正式上线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机关报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
西柏坡时期新闻史研究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院报的制胜要素和办报体会
机关报评论创新问题研究——《首都建设报》评论发展探析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